标签归档:思考

关于 To B & To C 账号体系的设计问题

钉钉账号是个人所有的么?

答案是「否」,钉钉账号表面上是你自己的账号,但在企业的逻辑当中,这是「企业授权给你使用的」,本质上,这些都是企业的资产,企业是有权处置这些资源的。你所说的、所看的、所做的,都是企业提供的资产,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这些资源的所在位置。

为什么钉钉和我们使用的微信、QQ 不同?

这是钉钉的不同的一点,在钉钉当中,任何一个账号,都是有对应的租户的(除了你的个人租户)。租户才是资源的所有者,我们只不过是使用者。 而我们使用的微信、QQ 其实也不是我们的,在微信的用户协议当中写明了,我们所拥有的不过是微信账号的使用权。只不过,因为腾讯离我们很远,我们可以认为不会对我们执行任何操作(当然,实际上如果你发一些不和谐的内容,也会被设置为内容自见),但在钉钉中,租户的管理员可能就是我们身边的同事,在这种情况会更有「隐私」和企业所有的对比。

7.1.2 微信帐号的所有权归腾讯公司所有,用户完成申请注册手续后,仅获得微信帐号的使用权,且该使用权仅属于初始申请注册人。同时,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赠与、借用、租用、转让或售卖微信帐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使用微信帐号。非初始申请注册人不得通过受赠、继承、承租、受让或者其他任何方式使用微信帐号。

综上所述,你的账号,并不属于你。

To D 是个什么鬼?

一直以来,创业圈都有 To B 和 To C 的两个赛道。而对于我目前所从事的事情来说,我愿意将之称之为 To Dev 业务(简称 To D)。

为什么是 To D?

在过去,很多时候企业的产品要么是针对 C 端用户,直接卖用户给广告商,我们称之为 To C;也有很多企业是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资源,来获取收益,我们称之为 To B 。

To Dev 的业务本质上都是 To B 的生意,因为 To Dev 本质上是在要求开发者背后的企业来进行相应的费用支付。

但 To B 往往会让人误以为这个场景很大,所以我常说 To Dev(或者是 To 小B)。

To B 走的是上层建设的路线,产品往往是由上层确认,下发至业务团队,业务团队直接使用。举个例子来说,小米使用的是阿里云,原因是从集团层面看到阿里云很好用,所以我们批量采购,大家直接使用。

To Dev(To 小B)则是一个相反的路线,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来促使开发者使用产品、离不开产品、为产品付费。

为什么会是这个路线?

过去,我们看到大量的大企业在使用 To B 产品。但随着 To B 时长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完成了 To B 的业务的采购,在这个时候,再想通过 To B 的方式来完成资源的购买,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已经被占位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开始去观察那些还在成长的市场,比如初创团队、新产品团队。对于这些团队来说,他们一方面依然可以采用之前采购的资源。但同时,之前采购的资源可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让团队成员困扰。而新的解决方案可以更加简单的解决问题之时,这样的团队便有动力去试用这样的产品。

而这样的团队注定是如繁星一遍,遍布各个地区,传统 To B 场景下的销售就不适用了, ROI 太高。则需要在产品体验方面做到极致,让开发者可以更愿意选择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硬件产品总有遗憾?

在做软件产品时,我们会无限的追求极致,希望将产品的体验、用法等各个方面全部做到最好,因为软件的交付成本低于硬件的交付成本,我们只需要一个命令,就可以将旧版的软件升级到新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软件迭代,来将一个不完美的软件,迭代到完美的状态下。 而硬件则不同,硬件涉及到两个问题:

  1. 硬件存在供应链和备货的问题:这就会要求你必须提前采购物料,并进行研发。物料是实体的,必然会存在出问题的可能,因而会让我们的硬件设备出现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问题,天然就不太可能完美。
  2. 硬件存在升级成本的问题:硬件和软件的一个很不同的是,硬件往往是很难做到很好的升级的,想要升级,就不得不重新购买,而购买是需要花费金钱的。不是每个人都能购买新的设备的。而从厂商的角度来看,假设他做了一款完美的产品,他就无法再继续售卖同类型的产品,自然也没有动力去推出一款「完美」的产品

上述两个原因,导致我们永远不可能买到完美的硬件产品。

Hackathon 的创意提出人才是产品经理

我以产品经理的角色参加了一个 Hackthon,整体下来体验一般。

我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经理,可以帮助你把产品细节做到极致(毕竟研发出身,满脑子都是代码)。我更擅长的是产品的流程的确定和推进。这些优势在 Hackathon 其实没有用,原因是 Hackathon 对于这个并不在意。

Hackathon 更在意的是产品的创意以及创意最终的实现。前者需要的是创意的提出者,由他来进行进一步的头脑风暴,推广。后者需要项目经理和全体团队的配合,快速推进。

唯独不需要一个单独的产品经理,来进行具体的产品需求策划。

你为什么而工作?

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是被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这篇博客并不适合你,因为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这就是你的最优解。

不过,当你有选择的时候,你可以认真想想,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个可能可以在很多时候解决你的问题。思考自己的长期目标,并将自己的每一份工作安排在长期目标之下,就能更好的工作和过好自己的生活。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工作不一定是为了赚钱。当然,你可以因为赚钱而选择一家公司,但当你有不止一个选择的时候,你就可以思考,这份工作带给你的愉悦感和能给你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否匹配。 我自己经历过独立开发者 & Freelancer 的状态,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开发者,生存并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考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颇有一点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之感。而如果你的工作和你的长期发展方向一致的话,你就会发现,你做每一件事都是很开心的。而且你知道,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长期发展打基础,何乐而不为?

就像我曾经和一个小学同学一起吃饭的时候说,人这一生,痛苦就痛苦在知行不合一。就像他明明认为现有的人工智能根底在于算力的提升和数据的丰富,却坚持在高校体系内寻求算法的最优解。每天做着自己不认可的事情,是挺痛苦的。

看报纸的好时机

我一直以来,吃饭的时候看的都是 B 站的视频,看一些比较搞笑的视频,快速吃饭。

不过,最近由于我看的几个视频 UP 主都开始更新放缓,我开始没有视频开始看。 所以我就开始在吃饭的时候看一些新闻(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而不是公众号)。看报纸的感觉还不错,相比于短视频,没有那么嘈杂,也不一定要带上耳机去吃饭,一个人安安静静的刷新闻。

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欧美的电视剧中,男主人往往是一边吃饭一边看报纸,现在在手机上看新闻的我,不就是像当年看报纸的他们么。

这么来看,iPad 还真是有一个场景。

关于 Technical Writer

总有人认为 Technical Writer 是写营销文档的,这里说明一下, Technical Writer 并不是写「营销文档」的,这是一种误读。

Technical Writer 实际上要负责的东西很多,比如用户文档、产品白皮书、产品设计文档等等,而不仅仅是所谓的「营销文档」。总体来说,Technical Writer 是为了帮助产品更加接近用户的一个角色,他需要能写代码,同时能写文档,能理解读者的需求,做读者和研发之间的润滑剂。

Technical Writer 的出现其实是有效的帮助研发同学降低了写文档的难度和压力的,研发同学可以写一个比较基础的版本,由 Technical Writer 来进行润色和内容的补齐,让用户更好的阅读和使用产品。就像我们去吐槽别人的文档写的烂一样,其他用户可能也会吐槽我们的文档比较烂,在这个中间,就是 Technical Writer 帮我们的文档变得更好。

不应当将二者对立起来,就像我们不应该将产品同学与研发同学对立起来一样。

Reference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A%80%E6%9C%AF%E5%86%99%E4%BD%9C%E4%BA%BA%E5%91%98

只二、二手车、链家,有什么不一样?

在听「厂长来了」中关于「只二」奢侈品二手平台的一期,提到了他们提供的是「信任」,让我想起来了同样在二手领域的「链家」、二手车。

如果我们将三者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二手车刚好处在奢侈品和二手房中间。在奢侈品当中,只二帮助用户建立信任,维护信任,解决了奢侈品的二手流通问题;链家帮助用户建立了信任,解决了二手房的流通问题。为什么二手车这个领域行不通?

奢侈品二手二手车二手房
体积
可移动性
头部企业只二瓜子二手车链家

只二、链家、二手车等平台,其实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1. 假货的问题:比如只二,你担心的是买到一个假包。平台解决了假货的问题,用户直接购买。2.假信息的问题:比如链家,保证了你看到的信息是真实的,不会出现你联系中介要看房,结果到了地方告诉你,这个没有了,去看另外的房子。

无论是只二也好,还是链家也好,都是解决了其中一个问题。

而二手车的问题就在于,二手车既存在假货的问题,也存在假信息的问题。难度被 double 了。

此外,二手车整个流程中,车贩子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货品验证,还提供了车辆整备的工作,通过批量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提供更优质的整备能力。而二手车平台由于不希望有中间商参与,就绕过车贩子,但却没有接管整备的工作,实际上对于买车人来说,是牺牲了体验。

为何我不看好类 Clubhouse 应用?

在我看来, Clubhouse 类应用很难挑战播客,但可以成为某个小众领域的产品,主要的原因如下:

  1. ClubHouse 模式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对于主持人的要求很高:举个例子,我今晚参与的一场分享。主持人同学很努力的去控场,但奈何几位嘉宾都极具输出性和攻击性,导致整场分享嘉宾们在自己聊,主持人没有办法控场,嘉宾们越聊越偏,最后甚至聊到了战时状态。。。嘉宾们自己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聊了,不然就会出问题。这会导致整个场次,听下来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分享的内容在到处流转,听众很难获得什么。
  2. 好的播客主播很难得:播客的生产并不简单,ClubHouse 的模式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如果想要产生有价值的内容,其实对于嘉宾的要求很高。而播客能够产生不错的价值,其实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后期的调整和优化,去除整场录音中的糟粕,让大家可以更好的收听。
  3. 实时性是一把双刃剑:实时性让我们为了「可能的损失感」而出现在现场;但实时性也失去了编辑而二次创作的可能。ClubHouse 没有这种二次创作的可能,就失去了很多味道。

配偶是老师

在关于买房这点小事中,我提到,我的女朋友是老师。大家觉得,这才是你买房的底气。但确实,我从长期规划来看,选择老师是一个必然。

无论我们在互联网行业做的事是什么,但总体来说,都是一个偏高风险的事情。我们在通过高风险,去追求高回报。但一个家庭不能一味的追求高风险(同理,也不能一味追求稳定),所以,我为我的家庭设计的模型便是:我负责尽可能的拉高上限,做高回报的事情。而女朋友则负责保证底线,让这个家即使落到最差的地步,也不至于太差。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女朋友选择从事教师、公务员等传统行业。这样即使负责高风险的人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让这个家保持一个正常的水位线。

对于已经结婚的同学来说,如果不想买学区房,可以考虑劝一下配偶择业。

对了,我极度不赞成双方都是同一个行业的人,没有了风险对冲,一旦出现结构性风险,那对于整个家庭就是灭顶之灾(我朋友圈有飞行员,他身边都是机长空姐配,你想想去年疫情的时候,这种家庭要多么绝望…)

工单效率这么低,为什么还要选择工单服务?

为什么觉得工单的效率低?

和语音聊天、 IM 沟通,工单系统作为一个「问答」形态的产品,必然带来是消息回复的不那么及时,你也很难像 IM 一样,一波语音通话,直接打过去,让对方的同学接听。 但,这就意味着效率低么?

也不尽然,我们觉得语音通话和IM 沟通能够提高效率是因为 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的传递信息给对方。但这并非语音通话和 IM 沟通才能提供的,实际上,我们用好异步交流的方式,同样,甚至可以更好的传递信息。正是因为你将工单系统当作 IM 系统来使用,才造成效率低。

什么是好的工单系统的用法?

工单系统的异步沟通回复实效性差,但相应的,也倒逼我们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消息当中补充足够多的上下文,帮助工单服务人员来更好的协助我们巡查问题。比如,附带上出问题的条件和代码、提供信息帮助对方定位、提供复现的方式(是不是觉得很眼熟?我们在开源社区也被要求在提交 issue 的时候尽可能多的提供信息)。 当我们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的时候,我们才能更好的让工单系统起到作用,才能更好的传递信息,解决我们的问题。

工单引发的全局最优和局部最优的思考

从工单系统出发,我又想到了一个话题 —— 「全局最优和局部最优」。我们常说,要追求全局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就比如腾讯停止某个不那么擅长业务,显然,从局部来看,对于负责对应业务的同学来说,这不是一个最优解。但对于公司层面来看,释放人力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才是最优解。

为什么会选择工单?

和语音通话/IM 沟通相比,工单系统的优势在于何处?语音通信和 IM 沟通虽然可以很方便的将信息传递,但对于信息的沉淀和再次利用,并没有什么帮助。实际上用户并不会主动在历史当中搜索。

你会发现,用户并不会主动搜索历史问题,他们更喜欢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等待解决。 既然如此,那工单系统所承载的服务,自然也就能够提供不同的和更加强大的能力,帮助 oncall 同学来解决服务的压力。

工单并不完美

当然,现在的工单系统并不能做到想要的最优,比如在我看来,这里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有做到的,比如自动记录用户进入 oncall 页面的 path(这样 oncall 同学可以直接知道用户是在哪个模块出现的问题)、自动记录提示用户选择 service id(这样就不用每次都提醒用户输入 service id)、自动根据用户输入的信息提供可能的回复。

可以看到,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的 gap 没有处理好的。也正是这些没有处理好的事情,让现在的 oncall 系统看起来不那么的美好。 但你我都知道,事情总是在演进的,现在不好不意味着他不能让事情变得更好。让工程师直接提供 oncall 固然可以让服务变得更好,但对于业务的可持续性、成本的优化和不断的产品迭代来看,并不能算是一个最优解。

而客服系统其实是一个标品,我们会看到 ZenDesk、Tawk.to、Intercom等等一系列的客服系统,都在提供服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这验证了客服系统/工单系统的方向的正确性。而一个好的客服系统,应该是让用户很快得到帮助(比如自动帮助用户搜索问题),让工程师可以更加专注(比如把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总结成经验)。

倒卖冰墩墩违法么?

倒卖冰墩墩,这违法么?

答:违法,但不一定算犯罪(受到刑事处罚)。首先,倒卖冰墩墩是有现成的行政处罚的案例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单的得出结论「倒卖冰墩墩是违法的」。其次,有同学提到,中国是大陆法系(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是不同的,海洋法系的特点是判例法,即参考现有的判例来形成法律。大陆法系的特点是以成文法为主,不承认判例法),不过,在售卖冰墩墩这件事当中,依然是违法的。原因是冰墩墩是一个特殊的商品,第一,冰墩墩是由奥委会团队设计并注册了商标。持有商标的商品是不能被随意售卖和使用的(此部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二,冰墩墩除了是注册商标产品以外,还是奥运产品,根据 《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规定,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为商业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当然,除了这两条,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中「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也可以被应用在倒卖冰墩墩这个 Case 当中。

倒卖显卡/水杯等其他物品,违法么?

答:这个事情要分开来看。如果单看价格波动,那么这个是正常的。毕竟咱们高中就学过「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但是,不意味着倒卖不违反其他的法规。比如,售卖显卡的时候,是否提供了发票。如果没有,涉嫌偷税漏税。此外,还有可能违反非法经营罪。所以我们简单来说的话,是不违法。但严格来算的话,其实是有可能违法的。不过,在实际执行过程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选择「道德谴责」,毕竟,罗翔老师说过「法律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情况不够恶劣的情况下,即使是警察,也会推荐你通过调解,而非走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高价卖显卡为什么不处理?

答: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法律是存在「当事人」这个概念的。以倒卖显卡为例,除非数额巨大,到了影响市场的层面(怎么算影响市场依然没有定义),不然是没办法提起公诉的。而在民法当中,主要是以当事人为主来提起诉讼的。虽然有「第三人认为有独立请求权的,有权提起诉讼。」,但在实际执行层面上,这个可能并不好操作。比如,你是买显卡的,你怎么起诉他的非法经营罪呢?刑法一般是公诉,除非有特别恶劣的情况,在量没到之前,一般不会发起公诉。

我上面说的可能都是错的。毕竟我不是法学生。在真实的应用场景下,上述的内容可能都有漏洞。

参考资料:

  1. 北京警方查获3名高价倒卖“冰墩墩”违法人员:http://www.gov.cn/xinwen/2022-02/09/content_5672697.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4/30/content_8792.htm
  3. 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6/30/content_5302468.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https://www.spp.gov.cn/spp/fl/201802/t20180206_364975.shtml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https://www.spp.gov.cn/spp/fl/201802/t20180201_363882.shtml

赚钱这个事情,快不得

大部分工作赚钱的速度都是先慢后快,而且越来越快。这是符合规律的,前期你的技术不够成熟,做事效率低,自然很难更高效的赚钱,但随着你的工作效率越来越高,也就可以更高效的赚钱,赚更多的钱。

所以,前期不要太着急赚钱,赚钱的事情,都在后面

倚老卖老的老人和不听劝阻的年轻人

当你和一小部分年轻人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年轻人会有一些问题:

  1. 自大:能够和我们合作的年轻人大多是优秀的,优秀的难免自傲。 I can ,but you can’t。
  2. 不听劝:我说的信息只会让他觉得不爽,而不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有价值。

同样的问题可能也会出现在我和「老人」的沟通过程中,如何规避这个问题?

  1. 保持谦逊:这很难,特别是对于比自己年轻的人,很难做到谦逊,但我们应该做到。
  2. 用逻辑分析:大部分人做决策并不会进行逻辑和理智分析,而我们想要证明自己,逻辑和理智是必要的。

做事要认真

做事认真与否,其实是非常明确的。对于业内人士来说,你这做的事情的工作量有多少,一目了然。即使在技术细节上不懂,但你所花费的时间、对于细节的打磨,是很轻松的可以看出来的。

而细节,会让读者、 听众、观众对你满意。可能你技不如人, 很难获得别人的认可,但你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值得他人的赞许。

有没有花费了精力也做不好的呢?有的,但其实很少的。

不要内部创业,内部创业只会让你不幸

作为公司内的员工,你可能会被激励员工的“内部创业”所打动。但你要知道的是,你可以做内部创新、可以在螺狮壳里造道场,切不可在其中投入你的感情和心力。

这里的矛盾在于,你使用公司的资源做内部创业,你所有的产出,其实是归属一公司所有的。你可以用公司内部创业的路子去做所有你不那么看重的事情。但如果你真的看重一件事,且愿意为之付出极大的心力、劳力,那么一定要跳出来自己做。

跳出来,还有生的可能,留在企业内部,一定会死。

原因很简单,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团队的扩大,创始人提供的价值会越来越少,慢慢跟不上自己的团队的迭代。这个时候公司有几个选择:

  1. 换一个负责人,你出局,不给你任何补偿,但业务可以更好的活下去
  2. 不换负责人,让你继续做,但可能业务慢慢挂掉。
  3. 换负责人,并给你一些赔偿:别想了,你以为是自己创业的么?公司怎么可能给你补偿。

这种变化,如果不是你心爱的产品还好,但如果是你心心念念的产品,一次就够你万念俱灰了。

既然都是风险,干嘛不出来做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因为你是「内部创业」,那么你就必须遵循企业的大规范。如果企业的战略有调整,作为企业战略当中的一份子,你的业务必须被砍掉的时候,你应当如何自处?自然是跟随企业的战略调整,不然还能怎么办?

最后的结论你会发现,还是自己出来干最省心。

关注用户的长期价值,而不是短期价值

在进行互联网产品设计时,常常会说,「我们要关注用户价值」,但似乎落实到现实中,大家都默认选择了一个更短时间的价值 —— 用户走过我的摊位,我要产生多大的交易额?用户访问了我的网站,给我产生了多少的收入?

多年「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免费互联网模式,让我们下意识以为,我们只有「羊毛出在狗身上」才能够赚钱,我们不得不从流量大潮中分流出一部分,经过过滤,再将其回归到流量的大潮里。

这个思维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提供给用户的价值是短暂的,是会停止的。但实际上,一个用户可能是会持续的使用你的产品的,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完全有可能在一个更长的周期产生出更大的价值。

不过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在于,为什么过去的产品不会太过于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品牌建设并非绝大多数产品会考虑到的,甚至很多产品直到产品火了,才开始关注到品牌建设。另一方面是更长期的模式需要损失短期的收益,对于企业和产品来说,能否扛到看到长期收益是个问题。

不过,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完全可以猥琐发育,直到看到产品的长期价值。

关于「竞争」,给年轻人的一些建议

很抱歉,虽然我年纪稍长,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是一个小朋友,但依然要用一个非常老气横秋的口气来和你讨论关于「竞争」这个话题。因为有太多的人来问我关于竞争的问题。我不得不选择将我的观点和建议整理成一篇文章,以减少我重复介绍自己观点的次数。

竞争中的软门槛与硬门槛

在竞争中,常常被大部分人忽略的是,竞争并非是静态的。实际上,由于竞争中存在的软门槛和硬门槛的不同,使得竞争往往是动态的。

竞争中最常见到的是硬门槛,也是我们一般而言,给到新人的建议 —— 你必须去做某些事情,不然你就会付出极大的代价。比如,最常见的是,我们给到每一个年轻人的建议是你应该读完本科。如果你是专科,那就努力专升本。或者想办法走成人高考,获得一个本科的文凭。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6
应聘中的软门槛和硬门槛

硬门槛的意义在于它真的可能在关键问题上,阻止你进行下一步。比如说,对于航天科技的核心工程师来说,相关专业的文凭就是硬门槛,如果没有对应的文凭,相关的企业和单位是不敢录用你的,因为你完全可能为航天事业埋下后患。

除了硬门槛,被很多人忽视的就是软门槛,以及,很多人会把软门槛认知为硬门槛。和硬门槛不同,软门槛不会成为你能够完成某个职位工作的阻拦,但软门槛会成为别人筛选你时的重要标准。在你求职时,你有没有某个证书、你有没有某个认证,都只是你求职过程中的软门槛。不要将软门槛看作是硬门槛。硬门槛是用来筛掉不适合的 60% 的人的,而软门槛则是用来选出想要的 20 % 的人。剩下的 20% 的人,就是那些符合了硬门槛,但无法跨过软门槛的人。

竞争是全方位的,但也是局部的

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面对的竞争往往都是全方位的。你并没有什么异于常人的特点,你和你的竞争者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个时候,你们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倘若你拥有一个和其他人不同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会成为提升你综合评分而获得选中的重要因素。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7
大家都相同的时候,你的竞争优势会帮你获得最终的成功

绝大多数的时候,竞争即会看你的所有竞争条件,希望尽可能选择一个足够好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如果你在某些点上特别的突出,就能够让你自己成为被选中的佼佼者。

如果你的某个技能超出统一领域的其他人一个数量级的水平,那么即使你的其他能力不够强,依然可以获得青睐。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是否是这样的人。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9
数量级的差距可以让你获得青睐

高学历带来的不一定是竞争优势,也可能是竞争劣势

对于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高学历带来的是更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高学历也会为你的选择来到沉没成本。这些沉没成本会让我们失去一些可能性和选择。

当然,失去的可能性未必是坏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但作为选择的人来说,确实会有可能担心庙小容不下大佛而不愿意选择,将你从当前的选择中踢出。换句话说,高学历意味着某些事情,你再也做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