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思考

为什么 2022 年了,依然让堂弟入 IT 的坑

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堂弟最近在跟我学习编程。不过没有提到为什么我做出这样的判断,这篇文章就来聊一聊为什么要做这样决策。

任何决策都有其背后的上下文,基于这个上下文才能理解这个决策的原因。

我的堂弟来自村里,从小便是帮大伯种地做生意和喂羊,没少做农活。大伯家中虽然不能说是清贫,但也确实算不得富有。堂弟还有一个姐姐,目前在北京上班。

可以看出,堂弟的基础并不好,家中并不能给他提供太多的帮助,对于堂弟来说,如果不能留在外面,很有可能就要回到河南,做个小生意,或者找一个公司工作,拿着河南的平均工资。

在这种情况下,我判断堂弟的核心诉求应该是 致富,首先要解决致富的问题,从村里走出来,而不是随时有可能生意黄了,不得不回村里。

基于上述的判断,我给到堂弟的建议是从事互联网/IT的研发工作,而具体方向的划分,则是前端工程师

关于选择 IT 主要考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我可以给他一些指导。相比于让他自己完全从 0 开始进入 IT 这个行业,显然我的帮助可以让他稍微少走一些弯路。
  2. 即使 IT/互联网增长放缓,依然是一个高薪行业。即使目前 IT/互联网增长放缓,但也仅仅是相比于互联网本身。相比于更多的传统行业,IT 依然拥有相对可观的薪水收入和可预期的行业持续生命周期。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堂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IT/互联网的学历歧视较轻。不少的行业是存在学历的歧视的,如果员工没有相应的学历或是不是从特定的学校/专业毕业,就会存在歧视的情况。互联网因为本身没什么门槛,所以相应的歧视也比较少,更多是你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做这件事。如果有能力做,就不太会被歧视。而本科的文凭已经达到了行业的硬门槛水平线,堂弟需要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能力达到可以求职的水平。

总体来说,我算是帮堂弟做了一个人生决定,从我上述的判断来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长期来看,还是要看他能否在这个行业当中坚持,并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并持续的走下去。

读书读的是个细嚼慢咽,但也是狼吞虎咽

我最近在读互联网圈爆火的《纳瓦尔宝典》,这本书不厚,但我读的非常慢,和我预想的完全不同。这本薄薄的书,却花费了我不少的时间,我读这本书读了快半个月,也不过读了 30%(大约 70 页),实在算不得快。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0

又会想起我之前读的《你是你吃出来的》,一两天就翻完了。

这样截然相反的结果让我思考,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读纳瓦尔宝典这么慢?

仔细对比二者的不同,我得到了答案:

  • 对于《你是你吃出来的》,我在读之前,就知道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且我读它就是希望获得一些过去我没有的信息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完全输入。我直接阅读即可。
  • 对于《纳瓦尔宝典》,我在读之前同样知道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且他和我所在几乎是相同的行业。我虽然是希望获得一些过去我没有的信息的,但因为这里面有太多相似和过去共同的部分,所以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会将其中的信息拿去放在我自己的经历当中去做对比。这种拿信息和我自己的对比,让我话费了不少的时间,基本上是读一页就要想一会儿。

哪一种好呢?我觉得都挺好,

  • 前者是让我获取新的信息,我从小白开始快速了解到一些信息,指导我的生活;
  • 后者是让我验证我的判断,我从新的信息里和过去的判断进行对比,增强了自己对于判断的认知,直接指导我的生活。

二者都挺好。

书摘也是一种「随手发」

在前面的文章当中,我提到过,我创建了一个用于随手发的 Channel,在这个 Channel 当中发布一些我自己看到的一些 Newsletter、博客、文章当中我认为有价值的,值得回味的话随手发进去,主要是服务于我自己有事没事没灵感的时候,可以翻一翻,重新回味,便可以形成一篇博客文章(水文利器)。

刚好最近在用 Kindle 看书,今天装了 Klib ,突然意识到,在读书时的「画线/高亮」,何尝不是一种随手发的实践?

后续把 Kindle 中的数本书的书摘也发在 TG Channel 当中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写作者?

我写博客有很多年了,博客也是零零散散什么都写:技术、生活、书评,无所不写,无所不聊。本质上是我不认可「人设」这个设定。

人设当然有其价值,可以让你在很短时间内,让别人认识你、知晓你、记得你。但对于作为一个个人性质的项目:我的个人博客、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不希望背后有一个所谓的“人设”,我怕那样我会太累,我怕那样的我难以持续。

在一个可能长达几十年的项目当中,尝试带上面具只会让我失去自己,而脱下面具,做一个真实的自己,可以让我更加的轻松和自在。所以,我在写博客、写公众号上更在乎的是否真实、是否从心。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不需要锻炼自己的写作和表达,我依然需要为了让我的读者获得更好的内容而锻炼。

从我自己近几年的阅读来看,我比较喜欢的作者有两个:

  1. 张辉:「辉哥奇谭」公众号的作者,辉哥的公众号的风格是聊个人、聊自己,写作的内容也比较广泛,但会朝着一个特定的大方向去写。
  2. 碧树西风:「记忆承载」和「记忆承载3」公众号的作者,碧树西风的风格是泥石流,会介绍一些他从投资人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对于目前还在韭菜阶段的我来说,有效的补充了一些信息。

对于我来说,或许未来可以成为这样的作者,我就心满意足了。

大学要储备的只有学习能力

最近,即将从大学毕业的堂弟找到了我,希望我能给他一些建议。在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后,他决定跟随我进入软件行业,成为一个软件工程师。

而作为一个软件工程师,我深知学习能力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能力(是的,没有之一)。因此,也需要考察一下堂弟的学习能力。经过一番考察,在我看来基本上是需要回炉重造的状态。不过,既然如此,那就坦然面对现实,一点点带吧。

不过这个事情也让我开始思考大学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随着大学本科的扩招、社会对于不同职业的渲染,大学生们对于大学毕业后是否从事自己所在的行业大部分是不太确定的,再加上当初选择专业的适合,可能没有经过详细的调研,只是随便选择了一个,或者是调剂到了当前的专业。毕业即转行似乎成为了一个常见的选项。

如果你的大学专业是自己深思熟虑选择的,且毕业也要选择这个行业去从业,那么你在大学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是必要且值得的。

但,如果你对前途不甚明确,不知道自己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那么储备一些通用的能力是最重要的。这里包括:学习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阅读能力等一众通识能力。

而在这众多能力当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因为学习能力是你掌握其他所有能力的「元能力」,当你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以后,你就可以借助于学习能力,掌握一个又一个的新能力,成就最强大的自己。

如果你未来从事的行业是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行业,那么学习对于你来说更是重中之重了,因为你需要时刻掌握着将自己这艘大船调头的能力。而如果你所在的行业没有那么大的变化,掌握学习能力则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构建跨行业、专业的交叉能力,在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总结

对于自己未来不明确的大学生来说,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能力基础之上,构建自己的阅读、写作、演讲能力,是最划算和有价值的;而对于未来明确的大学生,所需要的就是在你自己认可的方向上,蒙眼狂奔。

把问题极化,更快的做出决策

我在做一些问题的判断时候,会比较倾向于借助于「极化」的手段来快速做出决策。

简单来说,就是将令你困惑的问题的条件放大至极限,从而更快的逼近问题的真相,让你做出一个满意的答复

在生活中,我们面临问题时会遇到选择,而让我们产生踌躇不前的原因大多是因为看起来两个选项似乎差不多,我们在纠结到底哪个选项「更好」。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看到问题可能的结果,不妨将问题中的条件放大 10 倍、放大百倍、甚至放大到一个无法被再放大的情况。

当问题被放大后,收益和代价也会无限放大,从而让我们更容易发现到底哪种收益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代价是我们不希望要的。

灵感:Meeting Kit

我最近在使用 Agora SDK 开发一个视频会议软件,在开发各种视频会议的细节功能时,我不由得疑惑。为什么一定要开发会议当中的一些基础功能 —— 比如静音、踢人、设置设备、会议聊天。

当然, 这些东西开发起来并不复杂 —— 你只需要基于 Agora SDK 就可以开发出来,只是我在想,这些非常基础的功能,能否有一些现成的功能 (是的,我非常懒)。

所以,我在想,能否有一个 SDK ,可以帮助我简化一下视频会议的开发(视频会议算是一个非常普适/标准)。

开源项目: Meeting Kit

Features

  • 开箱即用的视频会议功能
    • 静音 / 设置音频设备
    • 视频分享 / 设置视频设备
    • 屏幕分享 / 自定义屏幕分享设备类型(包含默认值,可自定义)
    • 虚拟背景功能 / 支持自定义虚拟背景 Template
    • 信号状态链接功能
    • 自定义功能区
    • 不同布局模式(可参考腾讯会议、Zoom 等视频软件)
    • 录屏功能
  • 配置 APPID & Token 即可初始化一个标准的视频会议应用。
  • 自定义各组件样式
  • 支持导出部分功能作为一个单独的组件在外部使用(比如需要传入 Client 和 Track)

项目的长期发展

  • 支持底层替换
    • 可以支持 Agora、AWS、腾讯云、自建 WebRTC 中转节点(Premium Plugin?)
  • 支持多种常用开发方案
    • 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 Organization,下辖 React、Vue、Flutter、iOS、Android 插件。
  • 支持更多功能的插件
    • 比如美颜,可能需要 WebAssembly
    • 比如 Memoji
  • 产出课程 (Premium)

现有项目对比

  • Agora-RTC-React/Agora-RTM-React:这两个项目虽然简化了 Agora SDK 在 React 生态下的使用,但对于开发者来说这些也仅仅是简化了开发,对于开箱即用的应用而言,还是有限。

及时行乐与长远规划

女朋友吐槽我说,我似乎不像曾经那样,愿意花钱了,开始有点变的小气。

我也在想,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想了想,可能是因为目标感不同。

当年刚毕业 / 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对于结婚这件事没有那么高的预期,并不预期我马上会要结婚,所以存钱不重要。不需要储蓄,重要的是及时行乐。

如今的我,需要考虑结婚、彩礼、买车、买房、长期发展,担子一重一重都在眼前,自然会显得更加小气、抠搜。

目标感的不同,让我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过去的我不在乎未来,只在乎当下。如今的我,在乎当下,但更在乎一个美好的未来。

可是,没有当下,又谈何未来呢?

警惕“习惯了”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一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事,会有两种路线:

  1.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努力的去改变他,让他变得不再是个问题
  2. 认识到这是个问题,但告诉自己,总会习惯的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最近遇到一些事情时总是后者,就需要警惕「习惯」了。

我们需要警惕“习惯”,因为习惯的力量太过于强大,他可以把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合理化。而一旦不合理的事情合理化,就会让我失去把事情变得更好的可能。

警惕「习惯」,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财富自由,你会做什么?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不需要为了生存而进行产出,那我可能会希望自己能够保持静默,持续的去学习一些东西,学习一些「无用之学」。

背后的原因很简单,我拥有好奇心,我的好奇心驱使我去做更多的事情,而学习,正是满足我自己好奇心当中重要的一部分。

受限于生存压力,当下的我很难做到能够随心所欲的去学习一些东西 —— 你要追求财富、你要追求成功、你要追求事业有成。但这些东西可能只是表象,可能只是社会所赋予我们的压力。

回归到最后,还是要看你像做什么?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学很多东西、体验很多东西,还有一个不会变的,可能就是通过 Coding 来改变世界,毕竟,这世界上有太多需要被改变的东西了。

IT企业的价值在何处?

一直以来,大家都以进入互联网企业为荣,绝大多数人都在想这个问题。

但,价值是否真的在互联网?

一直以来,互联网企业都因为工资高等特点被广大开发者所关注,但随着互联网的增量减少,很显然,互联网的高工资难以维持。互联网对于工程师的诉求也会逐渐的减少。

在这个时候,每一个软件工程师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 —— 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存?

一个是找到有增量的互联网市场 —— 比如出海,到第三世界国家去进行产品开发(不一定人要去,但至少业务要去)。在这个市场,竞争不那么激烈,你依然可以维持高增长,获得更高的收益。

另一个是可以思考 IT 企业的本真价值是什么?互联网企业也好、软件企业也好,本质上是通过提升效率,让过去不好做的事情现在变得更加简单(微信提升了沟通的效率、淘宝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微博/Twitter 提升了发布观点的效率)。因此而产生价值。

而被互联网化/数字化的行业和领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大量的行业都还在使用一些非常传统和古朴的手段来进行信息的处理和交互,这些行业值得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深耕,推进更多的企业数字化,并跟随这些企业的数字化来产生价值。

不过,也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方案一,还是方案二,都已经不是「捡钱」的难度了,都需要你深耕行业,并在深耕的基础之上,创造价值,才能收获相应的反馈。

为什么我会订阅那么多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对于自己的要求不算高,但也不算低 —— 我希望我能持续有输出。

但我也深知,我是一个普通人,我无法让自己永远有的写,永远有的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给自己提供的解决办法是 —— 让自己沉浸在足够的信息当中。

我的逻辑是 —— 我写的文章大多并不是完全创新的(技术的除外),这些文章的灵感来自于我每天的所思所想,而所思所想来自于我的摄入。如果希望有足够的输出,足够的摄入是不可或缺的。

基于上述的逻辑,我得出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 尽可能多的订阅播客/Blog/微信公众号,收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然后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我自己所需要的,并与其产生互动(比如诞生一个新的灵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能够有这么多的文章灵感、软件的灵感,都来自于我的这些海量的输入。

当然,这些海量的输入也为我带来一些不爽的点 —— 比如,信息量太大了,我往往是无法看完所有的信息(当然,我也不太强求自己能看完所有的信息),也在追寻更好的信息摄入的方法,希望自己可以更加轻松的处理这些信息。

做让你快乐的事情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这个朋友在现有的公司做的不开心,觉得现有的公司已经脱离了他早期加入公司时的样子,想要离开现在的公司,寻求 Web3 公司的机会。

对我来说,我给到的建议自然是肯定的。

这个朋友在开源社区呆了很久,也有了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在我看来,他已经脱离了求生存的阶段,已经不会因为离开当前的公司就完全无法生存,他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能够让自己开心的同时,还能赚到钱的工作?

对于 90 后这一代人而言,我们当中的有些人还在奋斗的途中,但也确实有他这样的,其实家境还可以(不需要他奋斗脱贫),上一代人打下来良好的基础,让我们可以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没必要完全浪费自己的生命和时间在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

勇敢的走出现在,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

构建自己的应急处理机制

生活当中,疫情当下,我们很容易会在生活中当中遭遇一些意外事故,这个时候,我们为自己构建一套应急处理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走出困境。

看个例子

以「小区被封控,但家里没电了,手机也马上就要没电怎么办?」为例,

我们可以从这句话拆解出三个问题:

  1. 小区被封控,导致我不能如常处理问题。
  2. 家里没电,导致我没办法正常生活,也没办法给手机充电。
  3. 手机没电,这意味着我可能与外界断联,无法处理任何事情。

当我们拆解出问题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给这些事情排列出优先级,并按顺序解决:

上面这些问题当中,手机没电是最严重的,因为手机没电会导致我和外界失联,失去解决其他问题的可能性。

其次,比较严重的是家里没电。这个是影响了我后续生活质量的问题。

至于小区被封控,这是我不可控的因素,因此,不考虑解决它,而是试图在这个大背景下寻求解决方案。

而从优先级来看,我们则需要按顺序处理这些事情:

  1. 手机没电:可以去邻居家/物业充个电,先解决自己会失联的问题。
  2. 家里没电:在物业咨询,在当下,是否有方案可以为家里交上电费。

拆解方法论

从例子中拆解方法论的话,我们应该处理问题的策略是:

  1. 找到我们的问题都有哪些?很多时候,导致我们陷入困境的问题不是一个,而是多个问题交织在一起(一个问题往往直接解决就好了)
  2. 为问题排出重要、紧急的优先级:我们需要为问题设定优先级,根据一个事情发生的最坏后果、是否有可替代方案等方式排序,找到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
  3. 按照优先级解决问题:当我们排出问题的优先级,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解决问题。

总结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 get into troubles,这个时候,静下心来,梳理问题,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停留在原地,任由恐慌的情绪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才是一个更好的方案。

做共赢的事情

这篇文章算是为什么选择品牌广告而不是联盟广告的一个延伸。

和一般博客主来说,我的选择显得与众不同,我没有选择一个广告联盟来达成自己的收益的目标。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品牌广告更可控,调性更稳定

作为一个技术 & 生活博主,我的读者要么是纯粹来看我的生活的,要么是看我的技术文章的,要么是先看技术文章再来看我的生活碎碎念的。虽然大家来看的理由不一定相同,但至少大家是有基本的辨别能力和素养的。

对于这样的读者而言,你推送诸如 XX蓝月的广告,可能意义不大,甚至会影响阅读体验。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并不希望我的读者来到我的博客会看到一些不符合我博客调性内容的广告。

2. 品牌广告可筛选,有效筛选出无效产品

对我来说,虽然有钱赚挺好的,但不代表着我一定会接受某家的广告。品牌广告是一个双选的过程,我可以和我喜欢的品牌商去探讨赞助的费用和收益。当我们达成一致以后再进行投放。

这样,我就可以为我的读者筛选出我自己真正在使用的产品。对于我的读者更好。

3. 品牌广告相比于联盟广告,可以更容易达成共赢

品牌广告的内容是经过我洽谈、使用过的产品,因此在产品质量上有保障。这对于读者来说,他们接收到的信息不是粗制滥造的产品,对他们来说不算一件坏事;对于我来说,我的文章阅读体验没有太多的下降,因此也算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而对于品牌方来说,他的广告投放是有明确的筛选的,定向投放,也会更好。

从上面的这些角度来看,品牌广告的优势还是大于联盟广告的。不过,品牌广告也有自己的问题

  1. 你需要自己维护客户:品牌广告和联盟广告不同,没有人帮你洽谈广告,很有可能今年他投了广告,明年他就不投了。这时你就需要自己去洽谈新的客户。
  2. 收入不稳定,存在空窗期:品牌广告存在洽谈和商讨的过程,就很容易出现广告的空窗期。空窗期意味这段时间没有收入。对于一些站点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3. 对小站点不友好:我的博客写了 8 年,有据可查的就有 6 年,对于很多刚刚开始的小站点而言,他们是很难接受到品牌广告的。所以这些也是一些限制。

总结

品牌广告是一个共赢的事情,而联盟广告在未经筛选的情况下,是一个很难做到共赢的事情。对于博客主来说,很难说某一个选择就是最好的。放在 6 年后,我选择品牌广告,但放在写博客的第二年,我可能就会选择联盟广告。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你的广告方案,并坚持的执行下去。

关于 ASoul 事件的一些思考

我自己其实不太了解 ASoul,也没有特别的关注,毕竟作为一个社牛,不太会通过虚拟人来获取情绪价值。但我确实之前听说过 VTuber,在我的下意识以为,VTuber 的声音应该是由 AI 来完成生成,工程师建模,PM/运营来负责脚本的产出(类似微软小冰)。

不过,现实可能是 ASoul 这样的项目其实是由中之人来完成声音的录制,更接近于传统的声优的角色。对于资本来说,中之人就是一个耗材,但对于喜爱 VTuber 的人来说,中之人是非常重要的。

当一个 VTuber 之后是一个独立的人的时候,其实能贡献的当然不只是声音的问题,还可以贡献出更多的情绪价值。而这些情绪价值,正是一个 VTuber 的独特的价值。

这些东西是完全无法通过 AI 生成的么?可能是可以生成的,但暂时可能无法生成。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拆解出人的各种情绪和诉求,再由 AI 来完成生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VTuber

如何迸发灵感 – 写作

我的博客能够保持日更,主要来说,是有两方面因素:

对于写作的预期没有那么高

很多时候,我的写作都是要先取悦自己。所以我对于一篇博客的要求没有那么高,达到最低标准,300 字即可(这个也是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的要求),所以我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担心一篇文章是否足够完美。

拥有充足的灵感

我每天会看到大量的文章内容,这些文章内容可以激发我自己思考,并产生出新的灵感,通过这些新的摄入诞生的很多灵感都不够深刻,但确实可以写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在后续的时间沉淀下,不断的重新思考、再次思考。

我常用的信息输入的平台:

  • InoReader
  • V2ex
  • Newsletter

如果你发现自己没有灵感,不妨试一试。

番茄钟的原教旨主义者

最近重读《番茄工作法》和《番茄工作法图解》,有一种预感,大家可能都用错了。大部分人用番茄工作法关注的是 25 分钟工作 5 分钟休息。但在我看来,这个可能是整个番茄工作法中最不重要的了,不同的人不同。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你的工作时长和休息时长。倒是背后的几张表格可能更重要。

番茄工作法中,包括三张表:「今日待办」、「活动清单」、「记录表」

今日待办记录了今天要做的事情和突发的紧急事项,用于指导你在一天中的工作;活动清单则类似于 GTD 当中的 Inbox,收集了所有要做的事情;记录表则是存储了任务的元数据,可以用来对自己进行分析和指导。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工具都集中在如何做好定时器。对于记录表、今日待办和活动清单都没有做的特别好。 Session 算是比较好的,对于这些任务的数据有了展示。但在我看来,这个依然不够有效。主要是这里的数据其实是最基础的,对于形成反馈优化我们的时间和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

pqir3

在我看来,番茄钟的基础是 25 + 5 的模式,来让你集中 & 放松。但想要保证 25 ,是需要「今日待办」中的「计划外和紧急活动」来保障的。不然待来的结果是要么 25 分钟费了,中间干别的了;要么是你 25 分钟倒是用好了,但计划外事项和紧急活动丢了。

至于活动清单,倒是相对简单一些,是 Inbox 以及进行任务的预估。Inbox 无需多说。任务的预估对于构建番茄钟的系统来说非常重要,你的精力是有限的,将精力用在有限的事情上需要你明确自己的精力状态和能做的事情,以及对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预估,才不会出现大面积 Delay 的情况。

记录表则用来追踪这些原始数据,并搭配着「今日待办」和「活动清单」一起来构建一个反馈系统,得出优化的结论。

上述的这些是现在的番茄钟工具大多没有关注到的。这些工具更加关注 25 分钟这个时间,但其实这是最没用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又回到了纸笔的方式来使用番茄钟。不过我的做法可能过于原教旨主义了。明明这些事情用工具可以更好的解决,但我确实找不到更好的工具了。所以回归纸笔了。

83f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