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用则罔

love to learn pencil signage on wall near walking man

在论语当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句子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 为政》

我们从小就学习这句话,它也伴随我们走过了我们的学习生涯。但直到最近,我才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句话,并将其进一步拓展 —— 学而不用则罔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学习的往往是理论知识,无需专门的去实践,所以就如同孔夫子所言,我们只需要学习并思考,便可将知识融入到我们脑海中,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和智慧。

而当我们走上社会之后,我们的学习则更加的功利 —— 你不太会去学习一些纯理论的,你所学习的东西,往往是需要解决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将「学而不思则罔」改一改,变成「学而不用则罔」。

学然后致用,才能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在不同的理论当中,相互冲突。实践不同的理论,并因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工程师,除了互联网,还有很多选择

orange camping tent near green trees

2022 年景不好,看到不少裁员的,也看到不少人面对裁员显得悲观,甚至也看到有些人提到「如果不做成管理层,感觉这一生可以看到尽头」。

但工程师其实还有很多选择 — 这世界并不是只有互联网公司才需要工程师,任何一个和数字化强相关的企业,也都需要工程师。大部分时候,如果你放弃了高薪,你其实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可以轻松做到 Work Life Balance 的工作,他们可能偶尔加班,但绝对不卷。你每天可以接送孩子,周末可以出去玩,而不是每到周末就整个人被榨干,没有力气。

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是一个阶级逐渐固化的时代,你其实希望通过在互联网大厂实现的是阶级越迁。但时间窗口已经消失,已经不存在阶级越迁的可能性了,你还会选择继续在互联网大厂卷么?

既然上升无望,不如好好过你的生活,静待下一个周期。

35 岁问题,只与你的竞争力有关

man and woman sitting on bench

时常会在各种论坛看到一些关于 35 岁裁员的话题,大家都很恐慌自己会在 35 岁被裁员。

但说实话,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你是否 35 岁被裁员,只与你的竞争力有关

当然, 不同的人和环境竞争力和年龄的相关性是有区别的:

以绝大多数人感知到 35 岁裁员的消费互联网为例:消费互联网主要需要的是快速迭代的能力和对于用户行为、用户需求的感知,这里需要的更多是随机应变的能力,自然也就更多需要加班、卷。当然,你也可以通过一些别的手段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 比如质量、效果。并不是快就是绝对的好,快但是在错误的方向蒙眼狂奔,也是一种悲哀。

而对于传统的To B 的行业软件领域,虽然可能增长没有那么快,但由于需求明确、变化少,更多是自己在行业当中的经验的产品化,则不需要那么快的迭代速度 —— 毕竟你的用户不会迭代那么快。在这样的行业当中,你待的时间越久,积累的行业 Know How 越多,自然竞争力也就越强。

选择一个适合你的领域,提升自己在领域的竞争力,才是无惧 35 岁裁员的唯一手段。

下一轮增长在哪里?

growth

回顾 2022 ,我们看到了经济的不断在下行(不只是国内的经济下行,国外的经济也没好到哪里去,美股也在跌)。

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归因为疫情 —— 疫情的出现使得国际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开始出现了逆国际化的潮流,大家开始只为本国的产品消费。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这一次的下行,很有可能是创新的缺失 —— 任何创新都有其增值周期,上一次的创新的增长,来自于互联网。千禧年代,我们遭受了千年虫的冲击,但也带来了一波互联网发展。而这一波发展持续了 20 年,我们也得到了 20 年的高速增长。

如今互联网已经难以提供新的增长点了 —— 能够联网的已经都连的差不多了(物联网、车联网)、能够上网的人也都上的差不多了(现在的小朋友们可能都不一定会玩电脑,但一定会玩手机、iPad)。

互联网已经没有什么太多的增长点了。我们的经济,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萧条的时期。想要让我们的生活重回一个高速增长的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

我不知道这个增长点在哪里。不过,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积累那些能够跨越周期,穿越牛熊的能力 —— 写作、演讲、学习、创新的能力,永不过时。

关于你的宝贵生命

silhouette of person standing on rock surrounded by body of water

今天在看 V2ex 的水深火热区的时候,注意到站长 Livid 置顶了一个帖子 —— 《关于你的宝贵生命》,写的很好,发人深省。

如果你热衷于去参与那些只要有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回复,而不需要任何技术经验的主题,你实际上就是在浪费宝贵生命。然后你浪费完今天接着浪费明天,你的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本来可以充满希望的明天就在这样的毫无意义的灌水中,灰飞烟灭。然后等你老了,内心只是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的恨,却不记得自己在年轻的时候做过任何有意义的事。

Livid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这样的,尽量选择那些我们有独特价值的领域去参与。至于没有任何门槛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完全不关注,一方面是这些领域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做。另一方面,则是这些领域站不住人。

ChatGPT 无法干掉工程师岗位

white robot near brown wall

最近几天看到了不少关于 ChatGPT 的文章,从我的个人视角和经验来讲,我不觉得 ChatGPT 可以干掉工程师这个岗位。

主要的原因如下:

  1.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软件工程师的定位都描述为“写代码的”,然而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下,工程师更多的解决其实不是“写代码“的问题,真正编程的时间其实是很少的。ChatGPT 的确可以减少写代码的时间(就像 CoPilot 和 TabNine 那样),但无法干掉整个岗位。
  2. 工程师的真正的工作其实是 —— 拆解问题、寻找方案、结合当前的上下文,选择最优解,最后才是写代码。前面的问题对于 ChatGPT 来说,依然是无解的。毕竟,现在的 ChatGPT 依然是基于数据和统计模型开发的,而不是真正理解我们所提出的问题。

当 AI 真正能够理解我们的问题的时候,才是他真正能替代我们的时候。而这个时间,看起来还很遥远。

《过简单而有品质的生活》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4
  • 我拥有的越少,就越容易清洁。 我拥有的越少,就越不容易受牵制。 我拥有的越少,赚钱养家所需的工作量就越少。
  • 我们应该多去关注那些真正能使我们生活得更好的事物,而不去在意外人怎么看。
  • 衡量我们成功的不是金钱,而是可以自由地与彼此共度的美好时光。
  • 追求简约主义的过程中唯一需要取悦的人就是你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因为你才是唯一需要对自己幸福负责的人。如果你比较在意某一事物(比如穿衣打扮),那就消减生活中你认为不重要的事物的开销,比如电影、宠物或鞋子。
  • 如果家庭、爱好、梦想或者建立一个被动收入对你很重要,那就慢慢努力消除偏离目标的承诺。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削减其他不利于愿望的东西。不是每个典礼都要参加,不是每周末都要和好友聚会,当然,除非这对你很重要。看看自己时间表中的义务,取消多余的安排,将这些时间用来关注改善生活的方面。
  • 记笔记有助于缓解需要记住所有事情的压力,以及忘记事情时的内疚,让你的生活更简单,压力更少。
  • 回顾流年,你所做的事应该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是支付了什么样的账单,或者买了什么样的东西。这才算是幸福的生活。

按时长计费:单机游戏的独特计算模式

red Sony PS DualShock 4

作为一个不怎么玩游戏的人,我对于游戏的感知并不深 — 很多时候我玩游戏会图快,要“速通”。然而,当我和真正喜欢玩游戏的人交流了以后发现,我的想法反而是异类 — 是追求极致的是对于效率的追求。然而游戏并不是一个追求效率的事情 —— 游戏追求的是体验

用我的思维去思考游戏时,我们在通关、我们在打怪,比别人更快能赢才是收益,逻辑就会倾向于快速通关。

然而对于单机游戏来说,游戏已经是你自己拥有的产品,你拥有的时间越多,反而收益越大 —— 没必要追求速通,慢慢游玩,慢慢体验才是正道。

仿佛理解了为什么大家很喜欢塞尔达了 —— 开放世界,让塞尔达的生命周期可以非常长,你可以玩很久。玩的越久,你为游戏支付的费用反而越少。

评论家远多于实干家

fb045a317037fd5cefda2b9b55b40a7d

在任何领域,我们都会看到大量的评论家 —— 他们点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评价我们所做的事情的好与坏,但倘若真的让评论家做事的时候,可能才会发现,他实际上很少去做事,只能写评论。

就像我们在微博上看到的不少的大 V ,都是评论家。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要警惕自己成为这样的评论家,要选择主动去做事,然后成为一个实干家,并只在自己实干的领域谨慎的发言,不要让自己成为令人厌恶的评论家。

关注赢,而不是辩输赢

man in gray crew neck long sleeve shirt standing beside woman in black crew neck shirt

人类作为一种动物,本身也有一些偏感性的东西 — 比如我们总是容易被情感所操纵。

情感给予人类美好的体验,但另一方面,情感也让我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就像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辩个输赢,而不是取得胜利。

绝大多数的时候,当我们下场和别人讨论问题的时候,都要想明白,你是想要赢,还是想要辩个输赢。当你分清楚自己的目的的时候,做决策也可以更加的理性。如果想要赢, 就朝着最理性的方向走(看看博弈论吧朋友),如果想要辩个输赢,就不要缩手缩脚的,大方开骂。

两个都想要,才会最难受。

“宗族化”与“城市化”

people standing on shore during golden hour

和堂弟相对长期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和村里出来的孩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 边界感不同。

在我看来,这种边界感的不同,是来自于各自生长的环境:

  • 城市化:城市里的孩子们往往是散居、各自独立的生活状态。家庭成员只有自己、爸爸和妈妈。周围虽然也有邻居,但往往只会在外面玩,游玩结束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宗族化:村里的孩子们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个村子里很多户之间都有一定的宗亲关系。各家孩子可能会一起到一个孩子家里玩,甚至是吃住在这个孩子家中。

这种城市化和宗族化的差异,致使城里的孩子会更加的明确「你」和「我」的边界,「我」会维护好自己的边界,尽量不进入到「你」的边界中。这种边界感,在城市这种陌生人社会当中,如鱼得水。

而村里的孩子在村里的时候,并不会有特别强的这种边界感,初次到城市当中生活时,会更容易碰壁,并因此碰壁之后缩小到一个更小的边界范围。在这个边界范围里,继续自己没有边界感的状态。

城市化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其中隐含了「我不完全信任你」的含义;宗族化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在默认社会下,不加选择的信任,会导致我们受到欺骗。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需要接受城市化的教育,也需要接受宗族化的生活,这样才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向外释放善意,开放自己。

为什么国内的大公司普遍在北京设立分部

red and white temple under blue sky during daytime

最近在研究美国的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并不会像国内的互联网公司这样,扎堆在首府开设分部。举个例子来说,你会发现,白宫所在地并没有什么大型的企业。

如果进一步研究的话,你会发现,欧洲的很多互联网企业/软件公司也是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的。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为什么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甚至是各行各业的公司都要在北京设立分部?

我自己猜测的一个原因是中国的这种体制决定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管理方面,政府会有较强的管控的欲望和权力。这导致一个行业的兴衰可能不仅仅是看市场,还要看政府的政策(教培行业就是个例子)。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风险更加敏感的大公司自然会在北京安排相应分部,以便于 GR 团队(Government Relationship)和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以便了解政府相关安排和动态,提前规避可能的风险。

而海外虽然政府也有影响,但远达不到中国这种程度,所以企业可以分部的更加的均匀,不需要在首府呆着。

这种模式下带来的,是中国的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两极分化极为严重。一线城市繁荣无比,三四线城市则萧条无比。

想了想,感觉无解。

有耐心,但做事要快

woman in black jacket sitting on chair

今年的年景不好,堂弟虽然学习了半年的前端,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前端开发能力,但依然找不到一个工作。这非常的合理,毕竟他之前没怎么学过研发,如果自学很快就能找到工作,让那些科班的同学们如何自处。

但作为求职的人来说,也必须明白,在当下这个环境下,要做到有耐心,但做事要快

有耐心,是指要明确在当前的这个大的背景下,求职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非常难。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刚毕业的学生是最不容易找到工作的。毕竟作为企业,都希望招募到熟手来加快企业的节奏。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找工作必定是一个漫长的事情。

做事要快,是指虽然在这个大的环境下,求职不容易,但我们需要明确我们做事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快的获取到反馈,帮助自己更快的识别问题、纠正问题,从而更早的抵达目的地。

这两者并不冲突,同时,也很难。

做让事发生的人

toddler looking at believe in yourself graffiti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成为「让事发生」的人,而不是「等事发生」的人。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需要建造一个猫窝,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你可能马上就可以自己造一个猫窝(或者是买一个猫窝)。但现实情况下可能并不允许你马上就能造一个猫窝。

这个时候,你有两种选择:

  1. 让事发生:你可以选择先查询一下建造一个猫窝需要什么样的物料,并从现在开始,当手头的资源充足的时候,就先去购买对应的物料。直到你凑齐物料之后,再建造一个完整的猫窝。
  2. 等事发生:你可以选择先什么都不做,等待时机成熟之时,自然便有了资源来购买猫窝。

这两种选择最大的区别是「让事发生」的人投入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让事情有了发生的可能。而后者则是等待时机的成熟,被动地等待事情发生。但事情往往不能遂人愿,时机可能永远都等不到。

为了让你希望的事情发生,试着变成一个「让事发生」的人吧。

目标指引你成功

selective focus photography of an arrow

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目标,来帮助你抵达彼岸。不过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教育大家关于目标、关于理想、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这可能是我们的教育的问题。

不过,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至少不是一个那么普通的人 —— 这年头看独立博客的人已经不多了。

目标存在的意义并不是和很多人想象中那样的无用。每当我和别人提起,“你是否有理想?”、“你找到你的人生母题是什么了么”,大家常常会说:“我的理想就是不用上班”。

但这只是一阶回答,不上班只是表象。那么你不上班之后要做的事情,才是你的理想 —— 它可能是宅在家里打游戏(只要你能一直打下去)、也可能是周游列国,也可能是做你想做的事情。

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须想清楚你的目标(至少是想清楚当下的目标),有了这个目标,你便可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基于你的目标进行纠偏,从多个选择中,找到那个离你的目标更近的选项。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

有没有目标,你都有可能抵达/无法抵达终点。但有了目标,可以让你抵达终点的速度变得更快一些。

稀缺、抗压与升职加薪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man in suit jacket's back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提到,不少人总是在用静态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些人不只使用静态的眼光看待自己,也一直在使用一个相对更加低阶的身份定位来锚定自己。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你的薪资其实和两个部分有关:

  1. 你所掌握的技能在市场上的稀缺程度。
  2. 你所能承担的责任和担负的压力。

大部分秉承着「拿钱办事」心态的人,都在这两个点上做的不够好,一方面没有自己独特的技能点和生态位,导致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很容易因为没有任何特色而发生替换。另一方面,由于心态是「拿钱办事」,自然不愿意去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

而对于公司来说,一个极其标准化,没有任何稀缺性的产品,自然是不会给你升职加薪的;而这个产品如果也不愿意承担责任和压力,那我是真的想象不到有什么理由来为这样的一个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

如果你发现自己很久没有升职加薪,不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否满足了升职加薪的基本条件?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Several white arrows pointing upwards on a wooden wall

我在生活中遇到不少对于工作理解较为简单和质朴的人 —— 他们奉行工作就是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不愿意去做分外之事。当然,严格意义来说,这样并没有错。毕竟,我们不应该鼓励他人去当卷王。

但我想说另外一个观点:工作当中,薪酬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投入了你的时间和生命来为这件事付出。如果从这个视角来看,你应该从你所做的事情中收获更多的价值,这些价值不应该只是金钱。

尝试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你就会发现,工作不仅仅是你当下的价值,也同样代表着你未来的可能性。你可以通过工作来提升自己的技能,你可以通过工作来为自己拓展可能性。

你必须意识到,人的一生是一个无限游戏,在无限游戏中,你需要不断的闯关。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关卡是你已经完成了所有的事情,生活也好,工作也罢,总是会有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来袭。你需要在这个无限游戏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不断的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不断的坦然面对来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战。

大部分将工作看作「拿钱办事」的人,往往是秉承着「我就是一个静态的人」的心态来看,即使他内心并不这样看,但确实做着这样的选择。但生活并不是静态的,你面临的问题也不是静态的,你唯一要做和唯一能做的,便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正视自己在做的每一件事,并通过每一件事提升自己。

拥抱湿货

灵光一闪

早年间我对于干货有着迷恋,总感觉自己需要干货来快速学习、快速成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于干货的需求越来越少,反而是愈加喜欢「湿货」。

回想自己当年,喜欢湿货大抵是因为时间不足,总想着用最短的时间,学习最多的知识,成为强者。所以能够短时间收获大量信息的「干货」就成为那个年纪的最爱。

但随着回到天津,生活节奏放缓,开始放过自己,不再追求成为强者。开始对于时间、节奏有了更多的容忍度。不再追求用最短的时间学习到最多的知识,也就对于「干货」没了那么强的诉求。

当然,更重要的是,我意识到,「干货」的好处是通过压缩信息量,让你可以最短时间获得到了最多的知识,但另外一个层面来看,也使得这些「干货」失去了执行的可能性,我们并不能直接从这些干货当中得到什么(嗯,这段话还有点追求得到的意味)。而湿货,虽然没有高度压缩的信息,但却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让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一个方法的适用场景、使用手段等一系列信息,帮助我们更好的改进我们的生活。

干货我们往往得到的是「我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而湿货,却可以真真切切的指导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