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 – ChatGPT-Feishu 项目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magnifying glass

复盘目标

ChatGPT-Feishu

缘起

ChatGPT 火了一段时间了,我自己也玩了一段时间,但说实话,在 ChatGPT 的官网上使用这个东西实在是不方便,要切换机器,挂代理才能使用,于是,我便起了心念,想着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飞书机器人,配置一下,这样我就可以在飞书里使用了。于是便写了一个这么个项目。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6

刚好 ChatGPT 又确实非常火, 于是便考虑把这个项目开源出去,于是便在 2 月 9 日的晚上,吃完饭的我打开电脑,开始了写 ChatGPT-FeiShu 的代码。

在写的过程中,我开了视频的录制,将整个开发的过程记录了下来,顺便,把项目开源出去 & 录制成一个 Vlog ,来作为我自己的记录,挺好。

当我录制完视频,写完代码之后,便将项目发出去睡了。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倒是没有太过费心的去研究这个项目,而是等待其自然发酵。直到今天,写下了这个复盘。

过程

这个项目做的好的?

我觉得这个项目做的好的有以下几个点:

1. 服务于小白用户

对于那些已经很擅长开发的人来说,其实我提供这个机器人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你仔细看我这段代码的话,会发现,这段代码并不复杂,核心就是解析飞书发过来的消息,并发给 OpenAI,然后将 OpenAI 的消息通过飞书返回回去。但他对于降低 ChatGPT 之类的产品的使用门槛有极大的帮助 —— 不再需要了解如何注册 ChatGPT 账号,一个企业只需要一个人配置, 就可以让整个企业的人用起来。

2. 提供了简洁明了的文字教程和图片教程

在后续和其他人交流时,大家对于我这个产品最大的感受是“牛,小白也可以用起来”,这个属性让我的项目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被更多的人看到、使用,从而带来了更多后续的反馈。

这也让我更加认清出我的优势 —— 虽然我可能不是最聪明的工程师,但我可能是聪明的工程师里写教程写的最好的。虽然我可能不是写教程写的最好的工程师,但我可能是写过教程,写过代码, 还做过运营和产品的工程师,非常独特。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2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1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3

3. 时机还行

这个项目发布于 2022 年 2 月 10 日,距离百度指数 ChatGPT 指数级别最高的巅峰相比,稍微晚了一些。但总体来说,也不算太晚,还算是峰值比较高的时候,吃到了一波流量的红利。再加上本身简单易用,得到了不少关注和 Star。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4

这个项目做的差的

1. 没有更早的去寻求媒体的帮助

回溯 NESHouse 时期,会发现媒体的介入帮助我快速破圈。而这次我没有寻求媒体的帮助,也让我没能完美的吃到这一波红利。暂且不说能不能帮忙去推广,我没有主动推,就没有了可能,媒体老师也是很忙的。

后续还是要多去找一些媒体老师沟通,这样有了好的项目,也可以让他们帮忙推一下,对于我来说,有更多的好处。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更好的。

2. 迭代比较慢

说实话,这个项目因为没有什么收益的点(我并不打算做一些明确的付费服务),所以我对于项目的推进并不上心,大部分时间还在看书写字,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过得益于这个项目本身难度并不大,再加上上手很容易,还是有不少朋友进来做贡献的。感谢各位朋友参与到项目中贡献 & 在群内帮助解答问题,给我留出来了不少的空间。

后续启动一个新的项目还是要快速做投入,而不是像这次这样慢吞吞的进入,如果我可以更多的投入,或许这个项目还可以更好。

3. 太仓促,没有提前设计

做这个项目本身也只是临时起意,半夜用了一个半小时做的,再加上当时处在十分兴奋的状态,主要还是希望能够在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开发。所以其实没有太过仔细的去设计各种 Roadmap。比如,我完全可以上一次 Product Hunt 来推广一下,但当时完全没有做。

后续还是需要提前设计,或许,我应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 Checklist 清单。

数据

以下数据均截止于 2023 年 2 月 19 日晚 21 点。

飞书群

飞书群 733 人,比想象中的要多,好在是群里的大家可以帮忙互相解决问题,降低了我的群内回复的成本。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9

Github 互动量

项目一周多,有接近 400 Star 。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8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7

NPM 安装量

从前一个周期的周安装量 100 + 暴涨到 1600+,可以看得出来,拉量的效果非常不错。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4

Bilibili 视频互动量

借着 ChatGPT 的热点,这个视频一跃成为我所有视频当中播放量第二的视频。如果从互动数据(点赞收藏投币)来看,应该是第一的视频。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5

Youtube 视频互动量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5

Twitter 互动数据

展示量 13 万,参与量和链接转化都很不错。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6

定期 Review 你正在做的事情

the sun is setting at the edge of a cliff

做事总是会有惯性,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坐着我们手头正在做的事情。

但正在做的事情未必就是对的,也可能只是因为惯性,我们习惯了罢了。

学会定期 Review 你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切你已经习以为常的事情,他们可能并不对。这些不对的事情逐渐积累,遵循着复利的力量,将你推入深渊。

做事之时,不妨停下来想想,我现在做的事情,真的对么?

复盘:从 NESHouse 到商业版,我做对了什么和做错了什么?

NESHouse

大家好,我是白宦成,在过去的这个春节里,Clubhouse 相信不少人都进去玩过,也体验过了。我也在这个春节中深入的体验了这个产品。

和大家不同的是,我除了体验,还做了一些事情,今天为大家复盘一下这次事件中我的得与失。

第一重思考:工程师脑中的 Clubhouse

当我知道 ClubHouse 的时候,找朋友要了个邀请码,就进去体验了一下。说实话,并没有什么太让我惊艳的功能,但马斯克的加入,让 Clubhouse 的使用体验极差,于是我便萌生了自己做一个出来的想法。于是,我便立了个 Flag ,要在 72 小时内复刻出来一个 Clubhouse。后面的事情,大家或多或少听到过,我在 55 小时内完成了开发,并被 CSDN 报道。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件事,体验到一个东西,觉得不够好,并想着做一个开源的版本出来,这是我的工程师脑给我带来的,他让我下意识选择了自己去实现一套类似工具的选择。

在这一重思考中,我总结出来了以下结论:

得:

  1. 我这次的行为,成功的一点是我不仅仅是憋在房间写代码,而是将写代码这件事直播出来,从一开始就吸引眼球,让别人从开始就在做传播
  2. 我这次的行为,开源和特定的风格帮了不少的忙,给我在后续做宣传的时候,自带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话题。
  3. 我这次的行为,联系了 CSDN 宣传,让我在研发完初期,快速获得关注,占领了最快完成的话语权,即使后续有了新的像素级抄袭的版本,媒体在宣传的时候,也会带上我,占了先机。

失:

  1. 我这次的时间搞得不太好,开发的第 30 ~ 48 小时几乎什么都没有做,一直在路上。下次如果能一直在一个地方,可能整个事情的运转效率会更高。
  2. 没有商业部署的意识,我在开源的版本中,选择了一个比较贵,但可以快速开发的技术方案,但是后续当我想直接从开源版进行商业化改造的时候,遇到了费用的问题,朋友提醒我,商业用户可能不太喜欢依赖过多的外部服务,最好换个方案。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在测试新的技术方案上。

第二重思考:商务脑中的 Clubhouse

当我完成了开源版以后,考虑到这个东西在国内一定会有他的市场,那么一定也会有一些企业想要去做相关的产品,因此,开发一个商业版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有了开源版在前面立着,别人相信我可以做出这样的东西,剩下只是把产品打造出来,然后卖给需要的企业即可。但,因为一些原因,实际上错过了最佳的销售期,项目虽然开发出来了,但客户也流失了。

在这一重思考中,我总结出了以下结论:

得:

  1. 在商业行动中,快真的很重要,如果你足够快,那就可以在市场还处在混沌期的时候,快速完成变现。
  2. 在进行整体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切换技术方案,以免造成较高的实现成本。

失:

  1. 家庭稳定很重要,我这次商业版开发速度比较缓慢一方面是商业版确实提供了更多的功能和价值。另外一个方面,我在家的几天,和我妈吵了几架,心神不宁,无法很好的编码。

第三重思考:生态脑中的 Clubhouse

当我完成了商业版的开发后,我又回过头来看 Clubhouse ,发现在 Clubhouse 生态中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周边产品,比如专门为 Clubhouse 房间准备的提问工具:Ch.chat。这些工具不是完全复刻,而是围绕着生态提供价值,反而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如果再有机会,这个方向也会是我尝试的点。

在这一重思考中,我总结出以下结论:

得:

  1. 我们在思考产品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产品本身,还要学着去思考,在这个产品的生态中,他的上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中间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相比于像素级抄袭一个产品,去围绕着产品周围做生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这些以外,这几天国内还出现了一些 Clubhouse 的类型产品,我说一些我自己在开发过程中的一些观点,

  1. Clubhouse 类应用的成本极高,大量依赖服务商虽然可以快速开发,但意味着高成本。
  2. 在国内如果要做 Clubhouse 类应用,可能会面临两大难题,一个是高成本,另一个就是监管。前者 Clubhouse 有投资,后者 Clubhouse 不需要关注。但国内的同款都会需要做这些东西,成本不菲。
  3. 国内只能预期一些大厂的产品能够成功(他们烧得起这个钱),对于中小企业,做公有域的流量转化很难,但作为工具还不错。

一些相关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UGGkxdTIngLzd9zX96A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