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书摘

black and white typewriter on white table

以下内容是我在阅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时觉得有同感的部分。

第一, 需求不来自调研;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第三,需求不来自讨 论;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丨假如有 10 个产品经理,每 个产品经理每天都冒 10 个点子,那每天就是 100 个点子,如果要把 这 100 个点子都想清楚的话,可能就需要 100 天的时间,那开发团 队就累死了。所以,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把它否定掉总是对的。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很简单,否定、不 做,就可以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每天花一个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而这个习惯形成也是很容易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要怎么满足用户的诉求。这也是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产品能让用户形成口碑的话,一定要让用户说“爽”。如 果用户说不出这个字来,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没成功,也不会被传 播。如果要说两个字的话,就是“好玩”。当你把产品放出去,看用 户怎么评论你的产品,如果他们用“好玩”来形容,那就对了,因为 好玩是一种可以做主动口碑传播的舆论。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开始整理这个需 求,看看有几种需求要通过摇动的动作完成,第一,让两个人交换 一个信息;第二,让一组人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加入一个群里面。 但是这都显得很工具化,因为这两个需求都很“功利”,只是为了提 高效率。提高效率本身就很不浪漫,只是为了解决时间问题。不浪 漫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下场,如果更浪漫的话,那是不是可以通 过摇一下,摇到一个远在天边的人?这样就充满了随机性和不可知 性。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现在很常见的是 用 Tips 去提示新功能,看似体贴,实则让人烦躁,用户会觉得为什 么要把这些提示强加到我当前的操作里面,感觉被打扰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更加倾向直接做到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它能满足用户什么 需求,那是用户自己的行为。我们做一个“类型”,而用户自己来产 生“实例”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用“类型”的思路,把所有“实例” 都做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如果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个特性本身不足够令人兴奋,让人产生热情的话,可能做了也会做不好,也没办法理解这个特性还可以有哪些亮点或者有别的什么更好的想法。

好奇心是产品经理的驱动力,你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去做。因为我们收到的需求会非常多,当没有想好方案,或者想到的方案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硬要去解决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不止于做工具

black and white typewriter on white table

我们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太“工具化”,“工具化”看起来很实在, 但它不能引起用户的连锁反应。特别是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场所。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这段话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让我思考,作为一个独立开发者,我们在开发产品的时候,不能只关注一个产品的工具性,我们还应该关注用户的连锁反应,在构建产品的时刻,去打造一个适合用户使用我们这个产品的场域,一个适合我们产品的环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产品不断的运行下去。

这也是很多的工具软件会提供「社区」这个功能的原因。从一个产品设计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在工具之上,提供社区形态的内容,颇有点我之前提出的「独立开发者应该做 Opinionated 的产品」。

虽然 Opinionated 是一个贬义词,但对于我们独立开发者,我们正是一个个「固执己见」的人。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black and white typewriter on white table

因为环境是不同的。对于产品来说,从中受到一个很大的启发是,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 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 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这是《微信背后产品观》的第一章,用户篇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使我产生了很深刻的感受。

作为一个创作者,创作是我永恒不变的话题,但人的灵感总是有限的,如何找到创作的灵感,继续我的创作过程?

对于我来说,去看更多的输入,才能让我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上下文、激发我更多的灵感,才能进行更多的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由于我为自己构建了这种创作的环境,我才能坚持创作。

《一人企业:一个人也能赚钱的商业新模式》读后感 & 批注

black and white typewriter on white table

个人感受

这本书算是我最近读的,觉得最符合我想做的事情的一本书了。

不过,这本书这么「有用」,也让我在思考,我应该做什么?继续读下去么?显然不是,读书是为了达成目的,读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需要的是做事,而不是继续读书。我应该去执行我想做的事情,然后直到我再次遇见问题,再来重新读这一类别的书。

图书批注

序言

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威尔逊所做的一项研究发现,相比一个人独自思考,人们更愿意受电击。但如果你一个人独自思考,就会激发出很多可以改变思维模式的点子。

我知道我经营企业、维持生计需要多少钱,因此当我认为赚的“足够”了,我就会停下来。

作为赢得更多收益的一种手段,如果你通过提高效率来赢得更多客户,就无须雇佣更多员工,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你通过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从而提高收益,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你找到更好的方法去教会消费者使用你的产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这种方式来解决客户请求增多的问题,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你提高效率,就无须花更多时间去完成一个项目,这样就可以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结果又会怎样呢?

保持小规模就无须成为任何事物的垫脚石,也不会承受商业失败的风险——相反,它可以成为你的终极目标或者明智的长期发展战略。

“一人企业”模式也可以简单地总结为“从小规模起步、确定发展模式、保持学习”

第一部分 开创一人企业

第一章 初识“一人企业”

其他一些企业建立“只问结果的工作环境”(ROWE)。

速度不仅仅是指疯狂的快速工作,而是用最好的、新颖而高效的方式来完成一项任务,这也是ROWE方式的工作理念。

对任何规模的“一人企业”来说,简单的规则、简单的流程和简单的解决方案常常会让自己胜出。

这就是滑坡效应:在一个流程中增加一小步不会让整个流程变得太复杂,但像这样在一个流程中不断增加不同的步骤,几年下来,曾经只需要几步就能完成的任务就可能需要六个部门的领导签字同意、一次法律审查和多次股东会议才能实现。

完全可以从最基础的做起,那就是现在就做、以节约开支的方式做、快速地做,之后再逐步扩展。一开始的时候,不要去想自动化、基础设施或者经费的问题,而是应该从为一位客户解决问题开始,然后是下一位,这样,你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以你现有的条件立即为客户提供服务上。

第二章 将保持小规模作为终极目标

企业常常会忘记自己现有的客户,也就是那些正在倾听、购买、参与你的企业事务的人。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这些人,而不是那些我们曾经希望去吸引的人。不论你的客户是10个人,100个人,还是1000个人,如果你没有维护住他们,那么你为企业发展和营销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费功夫。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沟通,为他们提供帮助。

很多初创企业关注增长、控股型收购、员工、摆满桌式足球桌的大办公室、开放的布局和不惜一切成本所能取得的巨大利润,而且它们依赖投资者投入的第一笔资金。相反,“一人企业”关注稳定、简单、独立、长期适应力、维持小规模、在可能的范围内盈利,而且它们不需要外部投资。

根据营业收入目标(而不是实际利润)招聘员工并付给他们工资的这种想法并不合理。

当企业需要通过无止境的增长来盈利时,它就很难适应越来越高的发展目标。如果一个企业在当前的规模下能够取得不错的利润,那么增长可能是很好的选择,当增长有助于成功,而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时,企业可以选择增长。

对“一人企业”来说,要回答的问题永远是“我要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企业变得更好”,而不是“我要怎样做才能让我的企业变大”。

当你把重心放在不断完善做事方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上,你的“一人企业”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获得更多利润,原因是你可以抬高价格,直到你的需求与你的处理能力持平。

保持合理规模,而后把重心放在不断完善自我上没有什么错。小规模经营可以作为长期规划,而不仅仅是起步阶段的计划。

因为企业高管努力让企业持续经营,而不是盲目求快求大。

我们可以接受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接受其他人的企业取得成功,但他人的成功不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运营模式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 领导者需要具备的能力

他很擅于劝说其他初创企业中那些非常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始人加入脸书,他的方式是花时间与这些人相处,真诚地倾听他们的想法。

英国记者迈尔斯·金顿曾说过:“知识是知道西红柿是一种水果,而智慧是不把它放在水果沙拉中。”

第四章 经营一个不会发展壮大的企业

增长总是充满诱惑、让人欣喜的。赚更多的钱、扩大客户群、吸引国家媒体的眼球,这些都无所谓错误或者不好,只是它们需要与有意义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平衡。很多“增长黑客”(硅谷术语,是指技术人士所狂热追求的一种指数式增长)会用强硬的甚至阴险的招数来保持增长,全然不顾这种增长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如果一个新的“一人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去研究大多数企业扩张的原因,那么它就可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条路。大多数企业增长的原因有四点:通货膨胀、投资者意志、市场动荡和自我意识。

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是每年抬高你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拿出多余的利润投到那些利率高于通胀率的领域(换句话说,不要把你的大部分利润放到银行里,那样只赚0.001%的利息)

需要强调的最后一点是,客户真的不关心你是否盈利,但如果你卖给他们的东西有助于他们获利,他们就不会离开你,他们会忠诚于你的企业并向其他人推荐。如果你仅仅把你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视作交易关系,你就会整天想着怎么卖给他们更多东西、多久卖给他们一次。你越真心对待并维系你新建立的客户关系,你就会越关注你所做的事是如何帮助他们的,这样他们就越愿意留在你身边。客户的成功是“一人企业”盈利的基石。

她从3个小项目开始做起,做完这3个项目之后,这些首批客户又继续雇佣她或者把她介绍给其他的有写作工作的人,这样她就又有3个项目可以做了。工作就这样滚雪球似地增加,现在她已经提前计划了未来一整年的工作。她没有从一开始就寻求增长和利润,或者设计好接下来的步骤,她一开始想的只是怎样立即给客户带来满意的效果。只有那时,她在获得利润的基础上增加了成本(只有一点点),进行了一些企业采购。

在很多大企业里,随着资历的增长,一个人可能不会再用自己的核心技能工作,而转向管理同样拥有这种核心技能的人。

• 如何优先维护现有客户或者将他们转化为永久客户• 在外部投资很少甚至没有的情况下,你现在能够实现的最小的商业想法是什么• 作为一个企业或者作为一名对自己不想做的工作有抵触情绪的员工,你希望怎样发展

第二部分 定义一人企业

第五章 确定正确的观念

“一人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你的“为什么”是不可见的,却无时无刻不对你的运营产生影响。你的目标不仅仅是挂在网站上的好看的标语,它关系到企业如何运作以及展现自己,是企业所关注的有时候会高于利润的东西。

目标和热情是两个相当不同的东西。目标建立在一个企业或企业所有者的一系列价值观之上,能与客户产生共鸣;而热情只是基于我们自认为喜欢做的事的一种心血来潮。那些告诉我们要“跟随我们的热情走”的老生常谈,意味着我们可以做我们所喜欢做的事并获得报酬。

畅销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的作者卡尔·纽波特说过,热情是精通的副产品。对纽波特来说,把跟着热情走作为职业战略是错误的,因为它不能解释大多数成功人士是怎样得到一份吸引人的工作的;而且当你面对的现实距离梦想太远的时候,你就可能频繁地换工作并陷入焦虑。

“一人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事情发生和完成的速度快,因此必须保证生产率。

由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每天的正常工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格蕾建议每年或每2年做一次生产率审计:每1到2周记录一下你正在做的任务、完成这项任务的时间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干扰。有了这个记录,你就可以更合理地重新分配时间或者创建一个“不再去做的事项”清单,内容可以包括远离社交媒体、拒绝每日会议或者每天拿出1小时而不是8小时来回复在线聊天信息。

现在开始思考:• 你的企业的真正目标是什么,你的行为(不仅仅是营销材料)是否符合这种目标• 你所擅长的哪些技能已经很受欢迎了,这种技能还能用在什么地方• 你可以从哪个角度入手去检验你要进行的工作转换能否成功• 你如何按照单一任务模式去调整自己的工作日程

第六章 性格决定命运

个性——一个人的本真,也就是传统商业以“专业”为幌子教你压抑的部分,是“一人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一点是技能和专长是可以复制的,但要复制一个人的个性和风格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一人企业”中,当你不是你所从事的领域的佼佼者,你的产品也不是最廉价的时候,你可以发挥你独特的个性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

不要混淆品牌个性和“扮演角色”——相反,我们在与客户建立关系时要展示自己真实的一面,让他们对你产生好感。比如,查理一直专注于追求真正的品质,因此他的企业努力向客户展示这个特征。

注意力是一个企业最重要的货币,它比收入和身家更有价值。

“一人企业”如何根据“少即是好”这个理念运作,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盈利并繁荣发展呢?

开发兴趣——对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强烈迷恋。

莎莉认为吸引客户的关键在于摆脱乏味。也就是说,你需要学习如何激发受众对你的企业和你的品牌个性的强烈感情,因为人们虽然很容易忘记信息或者对信息失去兴趣,但是很难忘记强烈的感情。

不要要求消费者去关注你的企业。相反,你要做独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来吸引他们的注意,从而让你的企业脱颖而出。

当你高调表明你的观点时,人们就能清晰地看见你,这就是号召力。表明态度会让潜在的(和当前的)客户了解到你不仅仅是在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你提供的商品和服务都是有特定意义的

我们应该骄傲地拒绝别人,因为我们无法取悦每个人。

川崎认为我们应该创造能够满足某一个特定群体需求的产品,而不是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最糟糕的情况是满足不了任何人的需求——没有人关注你的产品,没有人谈论它,无论是从积极还是消极的角度。

要成为一个极化的“一人企业”,你需要掌握三个战略。第一点是安抚,尝试改变那些不喜欢你的产品的人的想法。

第二点是激励,通过有目的地与不喜爱你的产品的人对立,你可以将那些认同你的立场的中立的消费者转化成你的支持者。

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联想并记住好故事和史诗级对决,所以不会讲好故事的企业就会成为乏味的、难以让人记住的香草冰激凌。

作为小企业或不希望迅速扩张的企业,你可以通过极化来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不需要花大钱打广告或通过付费方式获取客户——方式是让人们谈论你的产品。

技能、特长和知识这类东西只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获得,而你的特质是不能复制的——你的风格、你的个性、你的积极性、你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独特方式

要在工作中多侧重这方面,要像推广商品一样推广你的思维方式

极化可以让销售流程变短,因为它会迫使消费者迅速地二选一,决定选还是不选。毕竟从模棱两可中是很难赚钱的。

第七章 唯一的客户

当一个员工或一个企业领导能不厌其烦地为别人提供服务时,对方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认真对待并耐心解决一个问题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简言之,帮助你的客户取得成功、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对企业有益

忠诚的消费者对企业的价值会在第一次购买之后增长10倍。不好的消费体验会给企业带来隐性成本——消费者幸福感专业的25岁学生鲁比·纽厄尔·莱格纳发现只有4%的消费者会向企业表达不满;而91%的消费者在感到不满时就会转身离开。

一些企业对增长和收购的痴迷——追逐不断增长的用户数量——成为企业网页和投资者幻灯片中用于吹嘘的虚荣指标。但是迅速增加用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此之高,以至于通常导致整体利润减少。

当一个企业维持小规模经营时,它就可以与忠诚的客户建立关系,而私人关系又会让客户保持忠诚和感到满足。

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显示,70%的购买体验更多地取决于消费者的感受,而不是产品本身。消费者如果感觉被优待就会回购,因为第一次的消费体验和售后服务让他们心里很有底。

如果你把每个客户当作你唯一的客户来对待,他们就会回报对你的品牌的热爱,不仅继续购买你的东西,还会在他们的朋友圈宣传你的东西

SmallBizTrends

你越理解你的客户,就越能为他们提供真正实用的产品,越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就越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因为消费者比你更理解买家,毕竟他们就是买家。

与消费者产生共情的第一步是倾听他们的需求,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推动创新或打造新产品。

注重客户成功是业务较全面的“一人企业”的一种理念和商业方式,它在产品被创造之前就开始了。

“一人企业”要把投诉转化为提升自我的机会,利用投诉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第一个战略就是给消费者一些少而好的承诺,那些认为应该“少许诺多做事”的企业有时甚至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八章 可扩展系统

比起思考“我能做什么产品”或者“我能提供什么服务”,詹姆斯认为我们更应该首先思考“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我想怎样过每一天”,然后你可以倒推进入一种能够帮你创建可扩展系统,从而为顾客提供产品的商业模式。

第九章 教授别人你所知道的一切

这家企业的成功不是来自对更高利润或更多销量的追求,而是来自专注于客户所需的知识并教授他们(通过免费文章和付费数字产品)。很明显,这家企业因正确的理念而受益。

在如今的商业领域,只告诉别人你是权威还不够——你需要通过分享你的知识来展示你的真实能力

向别人传授知识会给“一人企业”带来信任、能力提升。当有人接受了你所教授的东西,他们就会信任你所分享的信息。

第三部分 维持一人企业

第十章 正确利用信任和规模

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一人企业”是从创造一个真正解决问题的产品开始的;然后在向消费者介绍产品的优点和效果之前,企业会严格测试产品的性能。在这种战略中,留住客户比不断增加新客户重要得多。

研究如何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立信任时,厄本发现信任包括三个方面:自信(“我相信你说的话”)、能力(“我相信你有兑现承诺的能力”)和仁慈(“我相信你是为我着想”)。他发现了无数个支持客户的企业案例。这是对诚信和透明度的长期投资,每个“一人企业”在创立之初都要做到。
推荐带来信任

有100个愿意购买你所发布的产品的粉丝比有10万个只是跟进你的动态,希望以此赢得什么东西(比如免费iPad)的粉丝要有用得多。

第十一章 产品发布和反复调整

在确定最低可行利润时——你的企业在没有负债的情况下正常运行的界限(下称MVPr)——要记住这个数越小,你就能越快实现。所以你首先要把重心放在核心业务上,降低成本和开销,确保公司能小规模经营。

消费者一般不会要求企业发展或者扩张。如果发展不是对他们最有利的事,那么你可能就需要重新思考。因为当你把重点放在你的客户以及他们是否满意上时,他们就会向每个人推荐你,就像我们在第七章讲到的那样。

《燃烧潜能:工作生活实用指南》

发布产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不断发布、衡量、调整、重复。

《从优秀到卓越》

第十二章 关系的潜在价值

消费者对品质更好的食品的需求(更高价格)驱使大品牌要么收购小型手工企业,要么像小型手工企业一样运作。

“一人企业”不走增长黑客的路线,因为增长黑客的本质是增长。对增长黑客企业来说,增长是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你可以把你与一个受众的大量的互动分成三部分。萨姆认为其中三分之一应该是关于你的企业或者你自己的内容,三分之一是别人分享给你的内容,三分之一是你与你的受众的个人互动。

第一点是让客户喜欢你的企业。

第二点,你与客户之间必须存在尊重。

最后一点,长期维护客户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哪怕是那些还没有购买你的产品的消费者,持久是关键。

第十三章 开创“一人企业”——我的故事

我所认识的经营“一人企业”的人就会花大约一半或更少的时间去做他们的核心工作(写作、设计、编程等),而用另一半时间来经营——挖掘人才、著书、与客户沟通、营销等。

思考一下找到一位客户、取悦客户、与客户合作、完成客户的项目需要多长时间。一个月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5次这样的流程吗?或者是完成3次?

第一步是每个月获得稳定、健康的月度收入来支付成本、预留缓冲资金和投资。

后记:永不发展壮大

相反,你可以建立一个小到没法倒闭的企业。你可以让一个“一人企业”度过经济衰退,不断适应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保持小规模、保持专注力来规避竞争,以低成本来获得利润。

《22条商规》

《创业在路上》读后感

book near eyeglasses and cappuccino

这本书说是一本书,我读起来的感觉就像老罗在得到上卖的课程一样。二者有很多重复的内容。

不过,对于没有买过老罗的课程的人来说,看看没坏处,都是老罗自己踩的坑介绍的。

老罗如今走在直播行业中,不知何时会出下一本书。很有意思。

读书笔记

推荐序 当手机都被淘汰,手机创业者还在

  • 任何人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好几年,我都会对他尊敬有加,因为我吃过这个苦,我知道这种人多半不会浪得虚名。
  • 不少用户在使用很久之后,某天突然发现从没注意过的一条阴影、一帧动画,都被设计人员用了细微的心思。用他们的话讲,叫“偏执于甚至没人发现有用还是没用的细节”。有人觉得这不过是龟毛,或者舍本逐末。但要我说,这是手艺。
  • 就是你做任何事情,你都在想,这件事情5年、10年后会是什么样。用这个判断往前倒推,你才知道自己当下该做什么,什么看似重要的可以舍弃,什么明显鸡肋的却要保住。

不要试图去补短板

  • 一个创业公司5年不倒闭,后面倒闭的几率就非常小了。回头看在2012年和我同时创业的一些朋友和他们已经倒闭的公司,我发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试图去补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我认为这样做,比我做过的投入产出比最糟糕的事情还糟糕。
  • 你要把自己不擅长、做不好的事情找别人来帮你做,而不是明明自己性格不适合,却非要逼着自己去做。

有些话不敢说了

  • 如果我们用科学的、理性的方式对整个行业的买卖关系进行分析时就会发现,最成功的企业通常不是因为产品做得最好,而是其他方面做得好,比如市场营销、宣传、广告、销售渠道等。甚至有的时候只是给分销商利润比较多,也会多卖一些机器,也就是说商业成功的原因是不一而足的。

出乎意料的困难

  • 企业的负责人永远不能放弃品牌营销,因为品牌与企业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这点还要企业负责人自己掌控,或至少是不能完全放手的。
  • 我对工程的要求与走在前沿的那些公司是不一样的,我会要求技术人员把成熟的技术转化成产品。针对这样的工程需求,我认为只要有钱、找对了人,就能满足这个需求。

定义理想主义

  • 所谓理想主义,就是不要满足于以赚钱为目标。赚钱只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结果,或者是一项副产品而已,企业本质上还是要有追求的。

创业讲究“聚焦”

  • 在懂得产品、擅长做产品的人眼里,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残缺的。
  • 创业的过程,讲究的是一个“聚焦”的概念。你们一定要注意这种产品经理的贪婪。我为这个不知道走了多少弯路,浪费了多少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在软件领域,我们经常是做了大量的事情之后,才发现这个需求偏离了业务主线。

你适合创业吗?

如何选择创业方向?

  • 当然选对了项目之后,也要努力执行才可以。很多人都想找到一个很棒的点子,然后创业,但是单纯的点子是一文不值的。无论你有一个自认为多牛、多绝妙的点子,如果你接触的聪明人足够多,你就会发现别人也有差不多的想法,而且常常比你想得还要早。所以单纯的点子是不值钱的,一旦想到一个好的点子,就要马上把它执行出来,因为效率很重要。

创业团队如何赢得投资人的认可?

  • 还有给优秀年轻人的一个忠告,当一个年轻人远比自己同龄人优秀的时候,他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坚信以自身异于常人的优秀,带着一帮小兄弟就能够把事情做成。可是对一个见惯世面的成年投资者来说,一个年轻人再优秀也远不如一个优秀的团队。

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被收购?

  • 企业被卖掉并不是耻辱。企业如果被卖了一个正常价格,谈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如果被卖得很惨,一定是失败;如果高于行情被卖掉,比如资本市场估值20亿,而你卖了40亿,那就是非常成功。

信任是自己“挣”来的

  • 不管在职场上还是社会上,别人对你的信任都是你自己赚来的、赢得的,不是别人给你的。所以你不要跟我要信任,你要假设我对谁都不信任。
  • 我为什么格外信任那几个人呢?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能力证明了我的干涉和过问是愚蠢和多余的,这是他们自己挣来的,不是我给的,你一定要认清这点。如果有一天我什么都不问你了,说明你已经赢得了这种信任,否则你回去想一想我干涉的那些意见,你未必完全同意,但如果你能挑出30%是我对你错的情况,你就不要跟我要这个信任,你要努力做到我可以完全放手,甚至我的干涉是多余的。

越级汇报和越级布置工作

  • 即使他们认为顶头上司或主管有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也会一直忍,忍到忍不了的时候就辞职。

职场发展最重要的条件

  • 第一肯定是业务水平,如果你业务水平一直很好,但是发展不理想,那很可能是企业有问题。
  • 一般说来创业公司和那些已经成功的大公司首先会看重求职者的业务水平,其次,人品和价值观或多或少是要考虑的。
  • 创业公司对你能力的要求甚至会更高一些,但它希望你不要关注短期回报,而要关注长期回报。在长期回报上,它与你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所以它可能会侧重于给你一些股权、期权等,但希望你不要斤斤计较眼前每月的工资和福利等。

附录

  • 其实还是挺多的,比如我们的产品设计。在有专业的产品线负责人之前,这部分是由我来负责的,作为产品的负责人,我的知识盲区很多,而我同时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在其他业务上,这就导致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产品,使得我们犯了不少错。还有就是,如果内部的若干个技术负责人产生歧义时,我应该亲自去了解情况,而不是一味地相信相对资深的人。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管理者一种偷懒的表现,也会导致一些不好的结果。

《不要和你妈争辩 》读后感

book near eyeglasses and cappuccino

图书主页: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18175/

被书名吸引进来的,感觉这本书会很有意思。

c6c2m
豆瓣评价

这本书看起来像是一个生活哲学的书,不过读起来,确实和生活哲学无关。

书里记录的是孩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却字里行间写满了对孩子的爱。

读书笔记

关于宜家

  • 年轻的时候当个白痴没事,本来这就是年轻人的特色。
  • 不管你爱上的女人有多少缺点,我敢保证你的缺点一定比她多。所以不要找一个爱你优点的姑娘,找一个能够包容你缺点的姑娘吧。
  • 我对你的祝福是,比我更幸福。

关于足球

  • 你可能根本就不喜欢运动,而是喜欢高尔夫之类的。那也行呗!我可对高尔夫没有任何偏见。我只是担心你不合群而已嘛。
  • 我希望你知道,即便这样,我也不会少爱你一分,或者以你为耻。你是我的孩子。你出生的那一刻,就像是肺中突然充满了空气,血液突然沸腾。我人生的前二十五年,生活里只有我自己。有一天,你妈妈出现在我的生命中,然后是你。现在我一晚上醒好几次,确保你们俩还在喘气,我才能安心回去睡觉。你能明白吗?当你爸之前如果我天天这么干,估计早就被关进精神病院整天听舒缓音乐了。
  • 我一直不擅长谈论感受。但我知道所有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突然意识到,爸爸们并不是超级英雄。我不傻,我只是希望那一天来得晚一些,再晚一些。我希望我们至少能够在每个周日下午,分享一些只属于咱们两个人的事情,一些我擅长的事情。我不怕告诉你“我爱你”,但其他的事儿让我觉得有点害怕。害怕我终有一天会在你的生活中失去位置。

关于商品

  • 要知道,一生之中我们会拥有无数东西,所以不要太依赖任何一个物品。这不健康。因为商品无穷尽啊。在你出生之前,一个名叫乔治·卡林[插图]的绝顶聪明的男人让我学到了这一点。你也很快会意识到的——商品无穷尽!

关于男子气概

  • 我希望你懂得,“公正”是值得追寻的。永远不要把“追求平等”这件事错误地理解为两性之间的硝烟战争。我希望你懂得,女性值得拥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自由和机遇。我希望你懂得,大部分人想要的并不是被特殊对待,也不是人人均等,而是得到公平。我希望你能够比我更早明白这些道理。不要因为女性享有和你一样的机会,你就不为她们开门。有些人觉得追求平等和举止绅士自相矛盾,这时候你祖母会告诉你,这种想法是瞎扯淡。你祖父那一代人有太多讲不完的丰功伟绩,但若不是祖母们把一切照料得井井有条,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了解世界。

关于上帝和机场

  • 我永远不会告诉你到底应不应该有宗教信仰,或者要不要相信上帝的存在。这是上帝和你之间的事情。只要你对你妈好,不偷抢拐骗,不支持曼城队或者做其他更可怕的事情,我就不在乎你的道德信仰来自圣书还是果酱甜甜圈。但如果你问我我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那就绕不开宗教这个话题。
  • 根据我的经验,越是口口声声说不想跟你讨论上帝的那些人,越是会喋喋不休地跟你讨论上帝。这种人会不停地追着你问:“如果上帝真的存在,那为什么会有战争?”如果你在大学里学了宗教学或者哲学,你就会知道这个问题属于“神义论”或“罪恶问题”范畴。但如果你在酒吧里,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昭然若揭:“你瞧瞧你瞧瞧,没话说了吧,哈哈哈哈。”

关于菲莉西亚的妈妈为什么讨厌我

  • 当个好爸爸太难了,需要大量试错。对我来说可能更多的不是“试”,是“错”。你可能已经发现了,每次我被人批评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开玩笑化解尴尬,这是我的性格使然。
  • 人人都说“直到你自己有了孩子,你才会喜欢孩子”。这是胡说八道。有孩子以后,我只对你这一个孩子感兴趣。其他孩子依然很讨人嫌。是的,我知道有问题的是我。我老听不进别人劝,什么都不当回事儿。

关于善恶

  • 如果有一件事是我能够教会你的,我希望这件事是行善,不要作恶,别当个混蛋。在这个问题上你完全可以信任我,因为我本人就是混蛋泰斗,在做蠢事方面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 世界的运行法则有一个基本原理:在人生的每一个小群体中,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有落地窗的独立办公室,你遇到的人都会把周围人划分为两类:强者和弱者。但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一类人。这是最危险的群体。他们害怕跌到弱者的一方,又对强者无计可施,于是总是对弱者拳打脚踢。他们总会以莫须有的借口,把弱小的人推到墙角。
  • “送葬者”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地碾压凯恩,但是他选择不计较眼前恩怨。未来的某一刻,无论是在操场上还是在公司的落地窗前,我希望你能意识到,勇敢的人并不是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就挑起争斗的人,而是那些明明稳赢,却不屑于动手的人。
  • 反击并不总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为了保护弱小,有时候我们必须战斗。

「重来3:跳出疯狂的忙碌」书摘

black and white typewriter on white table

“我快忙疯了”

解决方案不是多花时间,而是少扯淡;是减少浪费,而不是增加投入。你需要大幅减少干扰,去缓解持续不断的焦虑,并避开压力。

你的公司是个产品

在一段时间内,你必须对抗自己的“直觉”,你必须把害人不浅的常规做法抛到一边,你必须认识到,“快忙疯了”的状态是错的

拒演“拼命工作”的苦情戏

对于手中资源远不如别人多的创业者来说,忙碌和苦干或许是起步时的灯塔,为他们照亮前方的路

别再拼死拼活地卖命工作了,充实地好好干上一天活儿,日复一日,这就足够了。你可以陪孩子们玩耍,同时依然是个成功的企业家,你可以拥有个人爱好,你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你可以坐下来好好读本书,你可以跟另一半一起看一部傻乎乎的电影,你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一顿像样的饭菜,你可以出门去散个长长的步。你可以时不时地,敢于做一个彻底的普通人

做个快乐的和平主义者

当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以消灭敌人(即竞争对手)为己任的军事指挥官时,为“阴招”和不择手段找理由就变得更加容易了。战役的规模越大,手段就越阴损

我们是否拥有足够多的顾客能付给我们足够多的钱,好让我们付得起成本并赚取利润?是的。这个数字有没有逐年递增?有的。这对我们来说就够了。我们的市场份额究竟是2%、4%或75%,这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家健康的企业,以及良好的、适合我们的财务状况——成本可控制,产品能赢利。

我们的目标是:没有目标

我们对提升利润有没有兴趣?有。增加营收呢?有。变得更加高效?有。把产品做得更加简单、易用、速度更快、用处更大?有。让客户和员工更开心?有,当然有兴趣。我们喜欢迭代和不断改进吗?那还用说!

我们愿意做得更好吗?向来都是。但是,我们愿意通过不停地追逐目标,把“更好”做尽做绝吗?谢谢,免了。

让我们直面真相吧:目标是个虚假的东西。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设定而设定的。这些编造出来的数字滋生出不必要的压力,直到人们实现它或放弃它为止。等到这两种情况出现,你又会再编造一个新数字,然后再度扛起压力。在这种季度性的求胜竞赛中,没有停下来喘息的余地。一年有4个季度,10年就有40个。每个季度都得设一个期望值,然后实现它,超越它。

目标这件事还有更加黑暗的一面。为了追逐这些虚假的数字目标,企业往往要在道德准则、诚信和正直方面做出妥协。在落后于目标时,善良和诚信好似没那么重要了。利润数字需要向上抬一点儿?那就暂时对质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这个季度还差80万美元才达标?那把退货手续改得麻烦些。

别总想着改变世界

如果可以不再想着改变世界,你就卸下了一副沉重无比的担子,你周围的人也会如释重负。在为何每时每刻都要工作的问题上,你不再有方便的借口。即便你在合理的时间下班回家了,明天照样还有机会踏踏实实地好好干一天活儿。这样一来,你就很难为晚上9点的会议或周末赶工找理由了

踏踏实实地干出漂亮活儿,跟顾客、员工和现实世界打交道时做到公平正直,给跟你打交道的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少操心改变世界的事儿(或者压根就别想!)。很有可能的是,你改变不了世界;即使你真想这么做,世界也并不会因为你嘴上说说就改变。

边走边摸索

在企业经营中,许多焦虑都来自这一点:管理者意识到公司走上了错误的方向,可由于“计划”在那儿挡着,调整方向为时已晚。“我们按计划执行了啊!”把一个糟糕的想法执行到底——只是因为在某一时刻它看上去像是一个好想法——是一种悲哀的、对精力和人才的浪费

40小时足矣

如果按照每周40小时的步调,你想做的事情做不完,那么你需要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把真正该做的事情挑选出来,而不是延长工作时间。在我们认为“必须做”的事情中,绝大多数压根就没必要。这是个选择,而我们的选择往往都挺糟糕。

保护主义

在Basecamp,我们把保护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视作最重要的责任。如果员工无法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工作一整天,你怎能期望他们把工作做好呢?被切分得七零八碎的注意力,根本就不能算是注意力了。

高效比高产更重要

高产是用来形容机器的,不是用来形容人的。把一定数量的任务填到一个时间段里去,或者力求把更多任务塞进更短的时间里去,这是毫无意义的做法。机器可以每天24小时、每周7天地连轴转,人不行。如果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高产上,到最后,他们就会一心让自己忙碌起来。每一分钟都要填满,而且永远有更多事情等着!

高产指的是把时间全部占上——把时间表填到不能更满,然后尽你所能,做得越多越好。而高效指的是找出更多未被侵占的时间,留给工作之外的其他事——留给休闲放松,留给家人和朋友,或者留出时间,什么也不干。

比别人更努力,就能出类拔萃?

良好的职业道德指的不是随叫随到,而是说到做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事。尊重工作,尊重顾客,尊重同事,不浪费时间,不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不做“瓶颈”。职业道德指的是做一个本质上的好人:值得他人信赖,是令人愉快的工作伙伴。

上班时反而没法完成工作,为什么?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在火车或飞机上能做完多少事?或者在度假的时候(虽然这听起来有点变态);当你躲到地下室的时候;或者在某个周日下午晚些时分,当你无事可做,只好打开笔记本电脑敲键盘的时候。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不上班的时候、远离办公室的时候——你最容易把事情做完。因为这些都是“零干扰”地带。

答疑时段

留出专门的“答疑时段”。在Basecamp,每个特定领域的专家都会公布自己的答疑时段。有些人会把每周二的下午空出来,有些人会每天留出1小时。全凭专家们自己决定。

专家重新收回的时间和掌控感却意义重大。他们的工作状态变得更加镇定从容,不受打扰,可以安心做事的时段增长了,而且,在预先规划好的答疑时段内,他们可以用更加专业的面貌来分享和传授知识,帮助他人。

即时回复

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等

等一等不要紧,天不会塌下来,公司也不会倒掉。它只会变成一个更加冷静、镇定,工作起来更舒服的地方。对每个人都一样。

错失良机恐惧症

在Basecamp,我们的一个应对办法是写月度简报。团队带头人把当月做完的工作和取得的进展写成简报,向全公司公开。把所有微末小事都总结成大家愿意去关心的要点。这就足以让大家都跟上节奏,但又用不着了解无关紧要的海量细节。

我们不是一家人

听见某些高管说他们的公司就像一个“欢乐的大家庭”的时候,请你当心。一般来说,他们的意思并不是无论你遇上什么事,公司都会保护你,也不是公司会无条件地爱你——你懂的,就像健康的家庭会做的那样。他们的意思更有可能是:他们要的是单向的牺牲——你的牺牲。

榜样的力量

如果身为老板的你不能以身作则,那你就没法在公司里倡导合理的工作时间、充足的休息和健康的工作方式。当领头羊疯狂地超时工作的时候,余下的羊群铁定会有样学样。你怎么说不重要,怎么做才重要。

信任犹如电池

要想在工作中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就得用心经营。唯有当你坦诚地面对关系的真实现状,你的努力才会见效。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假装你们之间的别扭感不重要,假装工作上的事都是“对事不对人”。这简直是愚蠢无知!事都是人做的啊,情绪必定会影响工作。

不要最后一个才知道

如果老板真心想了解实情,做法其实就在那儿明摆着:开口去问啊!别问那种虚头巴脑、自吹自擂式的扯淡问题,比如“我们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而是问一些尖锐的实在问题,比如“大家都不敢谈论的问题是什么?”“你在工作中惧怕什么吗?”“你近期的工作中,有没有哪件事是你希望能重新做一遍的?”或者是更为具体的,比如“你觉得我们下一回应该换一种怎样的做法,才能帮助简妮做得更好?”或者“在咱们启动重新设计网站这个大项目之前,你有什么建议吗?

老板的话重千斤

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做到这一点需极强的自制力。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

低处的果子未必摘得到

你认为自己马上就能干成一件事,多半是因为你之前从没尝试过。嗯,这种想法简直是妄想症发作。有时候你确实挺幸运,事情就像你设想的一般简单顺利,可这是极罕见的。绝大多数用户转化工作,绝大多数业务拓展工作,绝大多数销售工作,都像是用石磨磨面——花费大量的力气,取得一点点成绩。确实,积少成多,一点点面粉有朝一日会变成一大袋,可这样的果实是挂在树尖儿上的啊。

别在睡眠时间上自欺

吹嘘自己可以牺牲睡眠,能够没完没了地工作或彻夜赶工的人,往往都没本事取得真正的成就。没完没了工作的神话,都是转移注意力的手段。真是可悲。

简历不重要

你没法单凭简历就在Basecamp找到工作。简历可能会被扔进垃圾桶里。我们一点儿都不关心你在哪儿上的学,你在行业里工作了多少年,甚至也不怎么关心你上一份工作是在哪家公司。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你是谁”,以及“你能做什么”。

你首先必须是个好人。要让团队其他成员想跟你一起工作,而不是忍受你。如果你是个“混球”,那你工作得再出色也无济于事。没有任何事情能弥补这一点。

把关注重点放在候选人的人品和工作能力上,免得聘用一个想象出来的虚像。人们很容易被精心编造出来的故事蒙骗。家世高贵,名校毕业,此前就职的公司大名一个个如雷贯耳,怎能不招人爱呢?公司就这样雇到了错误的人,因为他们根据之前的成绩做出判断,而不是当下的能力。

没人能立即上手

对于一个习惯了被上司手把手带着工作的人来说,这种设置会让他很不舒服。到了我们这儿,他们越是习惯原先那种工作方式,需要忘掉的东西就越多。这种“忘记”有可能跟学习某种新技能同样困难——有时甚至更难。

如果你的公司比较小,那么一个来自大公司的人肯定能“帮助你成长”。可是,教一家小公司像大公司那样做事,肯定对谁都没好处。你最好还是找一个熟悉情况的、了解你这种规模的公司会遇到何种挑战的人来帮你。

不做薪酬谈判

雇用和培养新人不仅昂贵,还耗神费力。有这个力气,还不如拿来跟员工——由于公平透明的薪酬福利制度而满意地留在公司很久的老员工——一起做出更好的产品。企图压低员工的薪水,把大家弄得心神不宁,这听上去就不像是好公司的作为。

谁的福利?

在提供这类福利的公司与没完没了地宣扬“尽最大努力工作”的公司之间,总有一种莫名的关联。晚餐、午餐、游戏室、加班到深夜——这些“福利”主要出现在那些每周工作60小时(而不是40小时)以上的公司里。这听上去更像是贿赂,而不是福利,难道不是吗?

图书馆守则

专业人士需要宁静、私密和空间来思考,全心投入工作,但开放式办公室在这方面差劲极了,它没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来做创意工作。

拒绝假“度假”

当公司表现出“可以占据员工全部时间”的模样时,它就酝酿出了焦虑与疲惫的文化。人人都需要有机会全身心地离开一阵子,就像电脑重启一样。如果不允许他们这样做——尤其是在已被批准了的度假期间,那回来之后,他们肯定是疲惫的,而且心里充满怨气。

群聊的害处

重要的议题需要留出时间思考,也需要跟群聊中的其他话题区分开来。如果大家在群聊中讨论的某件事情显然非常重要,就不应该七零八落地一句句发消息,我们就会请大家“把它好好地写下来”。这一条要和另一条准则一起使用:“如果你需要每个人都看到它,就不要在群里说。”为这件事开辟一个永久的、可以让大家深思熟虑的讨论空间,而不是让它在5分钟后就被新信息淹没不见。

逼死人的截止日期

项目可以灵活缩减,这一点极为重要。这是因为几乎所有需要花6个月完成的事情,其实都能换个形式,在6周之内完成。反之也是一样,如果不小心控制的话,小项目也能像气球一样,膨胀成庞然大物。关键就在于你要知道哪些可以砍掉,何时该叫停,何时该向前走。

我们不喜欢预估,为什么?承认吧,人类做预估的本事糟透了,但还挺擅长在给定预算之内做事的。如果我们告诉某个团队,他们有6周时间给Basecamp开发一个“超级棒的日历功能”,那么他们干出漂亮活儿的可能性一定比这样做大得多:让他们自己估计一下开发这个“超级棒的日历功能”要花多长时间(结果必定是他们取消周末,累得腰酸背痛地赶工)

固定的截止日期,可变的工作量,如此一来,权衡、妥协和折中就会参与进来,而这些都是健康、冷静的项目进程的必备要素。而当你既要敲定日期,工作量也不能变的时候,你就等着迎接焦虑、过劳和筋疲力尽吧。

在短得不近情理的时间段内,完成多到不近情理的工作。“这个重新设计和重新架构的工作要在两周内完成。是啊,我知道下周你们团队的一半人都要出去度假,可这不是我的问题。”在目前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提出不切实际的质量期望。“我们绝不在质量上妥协——周五之前,每个细节必须尽善尽美。无论付出多大代价。”时间段说好了,可工作量却没完没了地增加。“CEO刚告诉我,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的版本也要做,不只是英语的。”界限即自由。切实可行的截止日期,再加上灵活可变的工作量,刚好符合这个道理。但要做到这个,你需要制订预算,摒除预估。高质量的成果会自然而然地将给定的时间段填满——如果你允许的话

追求独立

团队、小组或个人之间纠缠在一起,无法脱离彼此而独立行动时,依赖就发生了。但凡一个人需要等待另一个人才能行动,依赖就变成了阻碍

承诺比共识更重要

我们甚至在讨论中直接使用这个标准句型。在Basecamp,就某个产品或战略决策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后,你会听到这句话:“我不同意,但我会配合你。”

冷静的公司就是这样做的。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摆明自己的观点和论据,但最后决定权要交给某一个人。只要人们被真正地倾听了,而且有事实能屡次证明,他们的声音是受重视的,那么,即便这次的决策与他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也会理解的。

知足常乐

1小时内回复客户。每天写邮件给我们的客户成百上千,其中绝大多数应该得到1小时以内的回复。不要自动应答,只要真人客服,而且要快。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最徒劳的莫过于高效地做完全没必要做的事

魔力数字3

Basecamp的几乎所有产品都是由3个人组成的团队完成的。3是我们的魔力数字。3人团队一般由两名程序员和一名设计师组成。如果不是3个人,那就是一人或两人,而不是四五个。我们不会投入更多人手来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精简到能被3人小组承担并完成的程度。

小团队可以做成大事,可用大团队来做小事就困难得多,而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都是小事。偶然出现大幅进步固然好,可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渐进式的小台阶。但大型团队会对这些小改进视而不见。

故意放弃

首先,既然没有哪个客户会付给我们巨款,那么也就没有谁对功能、修改或例外情况的需求会自动自发地跃升到第一位。这就让我们可以自由地开发自己想要的软件,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发声,而不是代表某一个或某几个特殊群体。当你心里没有恐惧,不担心服务不好少数几个超级大客户时,做正确的事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追求大合同必然会带来某些后果——大客户经理、销售会议、溜须拍马。而我们不愿陷进去。这些东西在销售手册里都写得很清楚,而我们非常厌恶它们。可是,一旦你开启了大门,想从大客户那儿挣到大钱,这些东西就无可避免。再说一遍,谢谢你,但我们不做。

成为一家冷静的公司,关键就在于想清楚你是谁、你想服务谁、你想对谁说“不”,并由此做出决策。关键就在于你得知道,要对哪个部分做出优化。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但是,不做选择或犹豫不决必定是最错误的。

发布,然后学习

在Basecamp,我们把这种哲学贯彻到了极致。我们不会向任何客户展示任何东西,直到每个客户都能看见。我们不找客户做公测,我们不会问人们愿意花多少钱,我们不问任何人他们是怎么想的。我们尽最大努力做好工作,然后把产品推到市场上。市场会告诉我们真相。

别做承诺

说一句“好的,以后做”比什么都容易。你可以没完没了地许下一堆承诺,直到你把未来的一切精力都搭进去为止。承诺说起来容易,好似也不需要代价,而真正的工作既艰难又昂贵。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不是会立即做完吗?而不是答应人家“以后做”。

重读《把时间当作朋友》

pile of assorted-title books

在今年的3月份时,我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并写下了一些书摘。到了七月份,因为可能的一些变动,我决定重读这本书。

如何评判李笑来?

他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于我而言,我认为他做的一些事情依然是值得我学习的,比如写作、比如读书、比如自学。在我看来,我目前和他相比相差很远,那么其间的差距就值得我去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juju4

上面这张图有点「冥想」的意思,冥想是一个我尝试了很多次,但始终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一直希望在深圳找到一个合适的线下的冥想练习的活动,实地体验一下冥想。

我自己对于冥想的理解偏向于,冥想让我们从无意识的思考,变为一个有意识的思考。

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虽然每个人都知道,不是所有欲望都能被满足,但人们仍然不会放弃追逐尽可能多的欲望。

人是多欲望的,我自己也是,这是我自己一直以来的痛苦。想要的太多。

要想跳出去倒也简单。拿出一张纸,将其划分为左右两半,然后做两个列表,左边是“我有的”,右边是“我要的”,逐一罗列。完成后要尽量客观地判断:先划掉“我要的”当中那些无法用“我有的”换取的;再仔细判断在剩下的能用“我有的”换取的那些“我要的”之中,哪些是必须的、必要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在其上做重点标记。偶尔会有一些“我要的”无法用现在“我有的”换得,却又是必须、必要,甚至不可或缺的,这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用什么样的手段再积累一些“我有的”,从而有足够的资本换取那些“暂时换不到但极其想要的”——或努力勤奋,或投机取巧。

学会用已有的东西去置换没有的东西。

最好时常把自己的一些念头记下来,然后与这几条现实对照,看看它们是否与这些现实相符。之后,你会和所有这样做过的人一样,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被一些实际上完全不现实的念头所左右。这是正常的。但是,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很多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么不现实。之前提到的“既勤奋又懒惰”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把这些现实当作老生常谈的道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不记录、从不反省,才常常作出荒唐的决定,最终堕落到那分田地。

没有试过记录自己的念头,写日记时偶尔会记录一些。可以试试看记录念头。

   《秘书工作手记:办公室老江湖的职场心法》书摘

book 419589 640

你不经常找领导汇报,领导就是不高兴;你写文章不懂得研究借鉴,就是写不好;你老在微信上问“在吗”,别人就是讨厌你。

开局就给你介绍三个规矩。

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如何培养自己汇报的主动性?石头的一位领导曾告诉石头一个诀窍。他说,首先,要永远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最重要的,才能把握沟通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其次,对于汇报,永远要保持一种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紧迫感,抢着说,追着说,理直气壮地说。

你的心有多大,决定了你能坐的位置有多高。这个心大,不是说野心,也不是说进取心,说的是包容心。如果你内心排斥领导、疏远领导、惧怕领导,甚至话不敢说、气不敢喘,你就很难从领导身上学到东西,结果就是不能成为领导。

“耿直姐”们坚信的,“做好自己、提升价值、专业过硬、独善其身”就能屹立于这个世界的信条拥簇者众多,他们相信和外界的交流并不重要,他们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相信“内向者优势”,他们相信“我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纯洁”,

我自己在做产品的时候,常和别人说,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为什么自己做事的时候,没有认为呢?显然没有把他们当成一回事。

Reference

《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

《每天懂一点行为心理学》

《轴心:论秘书长》

《99%的新人,没用心做好的50件事》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

《怎样写文章》——王梦奎

《习近平用典》——人民日报社

《从零开始做播客:创造网红主播》书摘

第一章 开始筹划

你需要在节目一开始想通想好如何做下去

后期软件

Audacity

准备话题大纲

背景调查和紧急话题
如果是采访某人,需要在录制前做一些背景调查。找一些有趣的话题,在提纲中作为备选。我这么说是因为有时候嘉宾可能会在节目录制过程中怯场。通常情况下,每次提出问题或抛出新话题,你希望嘉宾可以回答、讨论,并且做出延伸。不幸的是,嘉宾有时只回答一两个字,让你措手不及。发生这种情况时,看看提纲中的紧急话题。
注意时间
注意时间也很重要。不要时间不足,也不要太久。确定短播客及长播客的时间范围。就我的经验而言,播客节目的合理时长大约是45分钟到1个小时。当然,如果你是乔·罗根这样的巨星,你可以录3个小时。但那是给铁杆听众听的。
有了提纲和时长设定,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需要提醒一点,找到乐趣。对提纲的遵守过犹不及。把它当作谷歌,它一直在,当你需要时会来指导拯救你。

降噪

千万不要过度降噪!如果你处理降噪太过了,会削薄声音使之变得刺耳且有强烈的齿音,所以在降噪过程中需要注意参数调整

播客托管

推荐一个网站Fiverr.com。你可以用不到100美元的价格买到一张非常棒的封面图,节目的封面相当于一本书的封面。

结束语

访问podcastingpro.com发现播客未来动向方面的书籍,并订阅我的邮件列表获取最新内容及产品信息。我们也为需要全套解决方案的人提供咨询和剪辑服务。

《金字塔原理》书摘

中文版序

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总结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前言

金字塔原理不仅仅是一个指导写作的原理,更是指导组织思想的原理

虽然有很多关于如何写句子和段落的书,却几乎没有关于如何组织思想的书,而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

虽然有很多关于如何写句子和段落的书,却几乎没有关于如何组织思想的书,而思想才是句子和段落要表达的内容!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很像小时候上学的时候的议论文,总分总结构。

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颇像思维导图 & 软件工程中的树结构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金字塔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归类分组,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找出逻辑关系。

这个思想在我们做思维导图也可以应用

● 一次记忆不超过7个思想、概念或项目。● 找出逻辑关系。

所有的思维过程(如:思考、记忆、解决问题)显然都在使用这种分组和概括的方法,以将大脑中的信息组成一个由互相关联的金字塔组成的巨大的金字塔群。如果你需要与习惯用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交流,你要做的就是确保你所说的内容符合其金字塔体系中的某一部分。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受众的大脑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讲者、培训讲师)表达的思想。他们会假定一同出现的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如果你不预先告诉他们这种逻辑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地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以便了解各个组合的意义。

你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表达你的思想,减少读者用在前两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脑力理解你表达的思想。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得出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后,你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可以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有效的方法,你可以接着将3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含一个抽象程度比单个句子高一个层次的单一思想)组织成一个章节。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纵向关系

。一般的文章都是一维的(one-dimensional):一个句子接着一个句子,在纸面上基本呈现出纵向向下的结构。但是这种文字的纵向延伸却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思想是位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的。根据这一事实,大主题下的任何思想都同时与文章中的其他思想发生着纵向及横向的联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为什么可以肯定读者会感兴趣?因为这种纵向联系会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就必须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例如,只要你发现某篇文章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先写出了题为“我们的假设”的章节,你就可以肯定,作者根本没有给读者提出疑问的机会,就先给出了对疑问的答案。这样,在作者与读者对话的相应阶段,就不得不重复传递(或重复阅读)以上信息。

序言的结构

除非引发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的话语与读者有相关性,否则这种疑问/回答式对话也很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保证出现相关性的唯一办法,就是使这个句子直接回答你所发现的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某一疑问。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法构建金字塔的步骤:1.提出主题思想。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ref:scqa

这种方法迫使作者在写作构思时仅从头脑中获取与读者的疑问有关的信息。但是在具体操作中,这种方法能够迫使作者全面地考虑该疑问,而不是像表3-1中的例子那样只考虑了疑

自下而上法

自下而上思考: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3.得出结论。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文章的序言必须用讲故事的形式,也就是说,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你应当通过向读者讲述一个与主题有关的“故事”,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每一个好的故事都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相当于引入某种“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提出解决方案

如果你确实想给读者讲一个“好故事”,你就应该给他们讲一个他们已经知道的“故事”,或者是他们应当知道的“故事”(如果读者具有这方面的背景知识)

如果你要写的文章针对的读者面很广,比如是准备发表在杂志上或者出版图书,那么你的任务更多的就是“培养”读者产生某种疑问,而不是“提醒”读者想起已有的某种疑问。

关键句要点必须表达文章的思想

你最好永远不要用“背景”或“介绍”作为某一章节的标题,因为这种标题所含的信息与其他标题所含的信息肯定不在同一个抽象层次上,或者说抽象的程度不同。而且,仅列出主语而不列出完整的思想,可能会存在一种危险,即关于该主语的思想无法形成明确的归纳或演绎逻辑论证关系。

序言需要2~3段,其结构如前面的图4-2所示。说明“背景”和“冲突”的文字可以长达3~4段,但是不能再长了

关键句的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与全文的序言相似(但简单得多)的背景—冲突—疑问结构逐个引出。也就是说,当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你应当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以保证读者与你站在同一位置上。

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演绎推理

我建议在关键句层次上尽量避免使用演绎法论述,尽量用归纳法取而代之。为什么?因为归纳法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把时间当作朋友 – 李笑来 书摘

book 419589 640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考量时间的剩余并没有意义,不要想时间。直接去做就对了。
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别人的道理终归是别人的道理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猎头也肯定有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流人才,但是没想到自己是二流人才。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努力还没有到需要拼天赋的时候。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智者坚持以为智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简单明了的划分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想象一下吧,这两个简单的方法会在未来帮你减少多少麻烦,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有些时候,自我保护机制反而成为拖累我们自己的存在。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如果偏信21天成为习惯,倘若21天wei neng xing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不过,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儿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不信你就尝试着把所有你觉得紧急的事儿延迟一段时间再处理,如此坚持一个月左右。最终你就会明白那些事儿实际上都没有那么紧急。所以,你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就够了:这事儿是否真的重要。再往后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怎样,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只不过,在解释物理世界方面(比如,生命的起源,天体运转的机理),现代科学已经逐步地替代了宗教。今天的宗教势力依然庞大,只是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去了——人文领域。
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人们往往会心存恐惧,因为人们害怕未知。而群体面临无法体验的知识,往往会表现为疯狂。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基于种种原因,或明显地,或隐晦地,或有意地,或无意地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1.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迈克尔·海特,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 笔记内容栏: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内容。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我个人常用的是一些逻辑符号:
● Ò,用来表示因果,或者顺序。
● 、≤、≥=、≈、≠,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比较关系。
● :、——,可以用来表示例子。
● {,可以用来表示分类或者列表。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 “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 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终,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用画出来之后,依然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底部更高的曲线),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我们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就朴素地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奈飞文化手册》书摘

推荐序一 文化,奈飞成功的原动力

思考如何对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颠覆和创新

企业文化就是帮助奈飞打造出极具创新能力与内容生产能力的高绩效团队、推动公司指数级发展、在市值上超越迪士尼的最终力量。

奈飞的企业文化主要是由“自由”与“责任”这两个关键词构成的

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还是人管人,但这个管人的人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而是员工自己

人们最希望从工作中得到的东西,是加入到让他们信任和钦佩的同事团队中,大家一起专注于完成一项伟大的任务,所以如果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这样的机会,那么他们就会更愿意加入到企业中来。

前言 自由与责任,奈飞文化的核心

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犯错、不惧重新出发,最终收获成果

21世纪的企业VS.20世纪的管理方法

即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要让他们全力投入自己的工作中,必须对他们进行激励

像管理创新那样管理员工

管理者的本职工作是建立伟大的团队,按时完成那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工作。只有这一项工作是管理应该做的

01 文化准则1 我们只招成年人

建立伟大的团队不需要靠激励、程序和福利待遇,靠的是招聘成年人,渴望接受挑战的成年人,然后,清晰而持续地与他们沟通他们面对的挑战是什么

每个人都渴望与高绩效者合作

尽可能简洁的工作流程和强大的纪律文化远比发展速度更重要

你能够为员工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只招聘那些高绩效的员工来和他们一起工作

不要让规章与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如何做到只招成年人1.只雇用、奖励和容忍完全成熟的成年人。2.让员工加入到让他信任和钦佩的同事团队中。3.打造尽可能简洁的工作流程和强大的纪律文化。4.不要让规章和制度限制了高绩效者。

双向沟通,注入好奇文化

双向沟通至关重要。员工必须能够提出问题、批评和其他意见。在理想情况下,员工应该可以对上至CEO在内的所有管理者提问。

永远不要低估问题与想法的价值,无论它们是哪一个层级的员工提出的。

员工的无知,是管理者的失职

就像跟你妈妈解释一件事情一样去解释一个问题

和客户有直接联系的员工必须理解,他们和客户的每一次互动都会导致这个客户告诉下一个人要不要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这种宣传还是免费的

让员工学习冲突管理,不如让他们学习业务运作

他们最想从工作中获得的是持续学习的机会

思考一下你能做的每一件事,基于现有资源,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为企业助力。

人前人后言行一致

奈飞文化的支柱之一是如果谁对某个员工有意见,对本部门的某个同事或公司里其他同事的工作方式有意见,他们就应该和当事人开诚布公地沟通,最好是当面沟通。

学会给出受欢迎的批评

给予反馈最重要的是要针对行为,而不是笼统地给一个人定性,比如“你不够专心。”反馈的内容必须是可操作的,反馈对象必须理解他们的行为需要做出哪些特定的改变

自上而下树立坦诚的榜样

我们会在团队会议上做一个名叫“开始、停止和继续”的练习。在这个练习中,每个人都要告诉一名同事一件他应该开始做的事、一件他应该停止做的事,以及一件他做得非常好且应该继续保持的事。我们非常相信透明带来的价值,因此会在会议中大声地做这个练习

坦承成绩,更要坦承问题

信任是建立在坦诚沟通的基础之上的,我发现当员工听到半真半假的话时就会开始冷嘲热讽。冷嘲热讽就像是癌细胞,它容易扩散、转移成牢骚和不满,并导致阿谀奉承和背后中伤等不良风气。

领导者能够坦承错误,员工就能畅所欲言

鼓励员工把问题摊开来说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员工看到那些畅所欲言的人都安然无恙

透明文化,让错误无处遁形

如果你想知道员工在想什么,没有比直接询问他们更好的方法了,而且最好是当面询问

坚持你的观点,用事实为它辩护

有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大多数时候让自己意见正确

商业上的一个巨大危险就是,有人因为自己强大的说服力赢得争论,而不是依靠观点本身

数据并不带有观点

他们已经看到,即使有各种支持数据,项目依然会失败

基于真实数据来做决定会令人们感到更自在,部分原因是:如果决定是错误的话,就可以把责任推到数据上面。

基于事实≠真实,对观点进行不断审视

热情地认可别人为解决问题做出的贡献也能让人们知道你倡导无私。

要解决观点分歧,就将辩论公开化

奈飞聘用和晋升人员时要求他们具备的核心素质之一,就是拥有良好的判断能力,从本质上讲就是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做出正确决策、深挖问题的根源,以及拥有战略性思维并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的能力。

你建立的是团队,不是家庭

究竟是从公司内部提拔还是从外部招聘一名高绩效者,我们的经验是看这项有待完成的工作是否需要内部人员所不具备的专业技能,或者在这项工作所属的领域,我们自己是否就身处创新前沿

员工的成长,只能由自己负责

保持灵活,不断学习新技能,不断考虑新机会,经常接受新挑战,这样可以保持工作的新鲜感和延展性

人才保留不是团队建设的目标

我心目中理想的公司就是那种离开之后仍然觉得它很伟大的公司,就像早些年的苹果或微软一样

我们压倒一切的人才管理任务必须是,为我们正在创建的未来打造一支最佳团队。

不与面试者谈薪酬

在候选人接受我们的工作邀请之前,不和他们讨论薪水问题。我们会讨论我们的薪酬理念,但不会讨论具体的数字

简历之外,更能看出匹配度

他重新定义了什么是“我的团队”,“我的团队”就是由我创建的足够好的团队,好到即便没有我,团队也能继续前行。

永远在招聘

候选人在评估你,就像你在评估他们一样,但人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

保证每个人都获得市场最高水平的薪水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有意招聘你能发现的最佳人选、给他们支付最高的薪水,你会发现,他们为业务增长带来的价值总是会大大超过他们的薪水。

08 文化准则8 离开时要好好说再见

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时不时地换一份工作,不论是在公司内部还是去一家新公司,目的就是以我们喜爱的方式工作,做那些让我们充满激情的事情。同时,假如我们的表现不够好,也应该有人告诉我们,要么快速纠正过来,要么去一家新公司。

取消绩效评估流程

如果你无法找到可靠数据来证明评估流程有助于实现一些重要业务指标,那么我强烈建议你去争取废除它

废除绩效提升计划

关键在于,要以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重大提升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实现。同时,确保提升才是真正的目标,而不是以此为理由让某人离开

高敬业度不代表高绩效

错误的承诺只会让接受承诺的人们感觉自己被背叛了。

员工评估的一个算法

:这个人喜欢做的、极其擅长做的事情,是不是公司需要有人擅长做的事情

小白读《原则》3

如果你以勤奋和有创造性的方式工作,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同时得到所有东西。

联想到了“天才就是1%的天赋+99%的汗水”这句话。这句话很经典,如今可能仍然挂在各小学的墙上。当然, 还有人说,爱迪生还说了后半句“没有这 1%…”。

回到这句话,如果我们专注于勤奋,不去做“创造性”的工作和遵循创造性的工作方式,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自己的工作是否具备创造性?我们是否尝试让我们自己的工作更加可持续、可迭代?勤奋很重要,但思考同样,甚至更加重要。

此外,上面这段话,还可以联想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勤奋 = 学,创造性 = 思。思学结合,才是正途。

我认为所有的组织中基本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把工作视为一项使命的一部分,另一种是为薪水工作。我希望我周围的人都是和我有相同需求的人,即那些为了自己而把事情弄明白的人。我说话很坦诚,也希望我周围的人说话坦诚。我为追求我觉得最好的东西而奋斗,而我希望他们也一样。当我觉得谁做了什么蠢事时,我会直说,同时我也希望他们在我干了蠢事时直言相告。这样做将让我们所有人获益。在我看来,强大而富于创造力的人际关系就是这个样子的。以任何其他方式运行的组织都将是低效的、不符合伦理的。

让我回想起前段日子和公关团队、其他团队的同事一起吃饭。当公关团队的 Leader 问到“你们谁是真正喜欢自己在做的产品”时,全场六七个人竟然只有我说自己喜欢自己的产品时,我是非常惊讶的。我惊讶于他们都是“为薪水”工作的人,也让我不由得担心产品的发展。如果产品团队的人都是“为薪水”而工作,那产品能向上走多远,可想而知。

明智的人在经历各种沉浮时都始终盯紧稳健的基本面;而轻浮的人跟着感觉走,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对于热门的东西一拥而上,不热的时候又马上放弃。

颇有巴菲特“价值投资”的味道,关注基本面,知道因为什么而买,知道因为什么而卖。

这是一个可怕的、代价高昂的失误,而我不能做出太激烈的反应,比如把罗斯炒了以儆效尤,告诉大家我们不能容忍错误。因为错误总是免不了的,所以这么做只会促使其他人隐藏错误,而这将导致更大、代价更高的错误。

从那时起,任何时候出现任何性质的不良结果(如一项交易没有执行、我们支付的交易费显著高于预期等),交易员都会记录下来,然后我们采取补救行动。随着我们不断跟踪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交易执行机制不断完善。

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而不暴露出来,从而导致更大的错误。

对于一个机构、组织、团队来说,如何合理、快速的让错误暴露出来,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事情出了岔子,你必须写入日志,写明其严重程度,并写清楚谁为此负责。如果一个错误发生,记入日志,你就没事;如果没有记,你就会有大麻烦。通过这种方法,问题会被呈送到管理者面前,这比管理者不得不把问题找出来要好得多。错误日志(现在我们称其为问题日志)是我们的第一项管理工具。后来我明白了,管理工具在促使人们采用正确的行为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用一套程序确保问题会摆在桌面上,同时确保问题根源会得到剖析,这样才能实现持续的改进。

我自己能不能有一个错误日志呢?借助错误日志来三省吾身。说干就干,先在 Day one 里建立一个错误日志,并产生一个模板来反省自己。

模板内容:错误发生时间、地点、错误的严重程度、相关人员、错误原因、后续解决方案

Shortcuts + Day One 模板地址:https://www.icloud.com/shortcuts/6576ed99b8534ad2b2471fc58e3488da

1.把我们的真实想法摆在桌面上;2.存在经过深思熟虑的分歧,但人们愿意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更改观点;3.如果分歧依然存在,拥有一种大家一致同意的决策方式(如投票或者拥有清晰的权威),以便我们能够不带怨气地把分歧留在身后。

桥水的团队沟通原则,可以参考。

一个管理者能够实现的最大成功就是能够组织其他人在没有你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次好的情况是你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最糟糕的是连你自己都做不好。

管理是一门非常重要,值得学习的技术和艺术。

我相信正确的人彼此合作并与计算机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

人解决创造性问题,机器解决执行问题。

My Principle

  • 自动化优先:我做事习惯自动化,每当做一件事时,就会思考如何将这件事自动化,从而降低我在这件事上投入的精力,比如今天文章中的 Shortcuts 的快捷方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借助 Shortcuts ,我可以快速完成一些重复性工作,解决我遇到的问题。

小白读《原则》2

书摘

想要追求卓越,你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而挑战自己的极限可能会使你一蹶不振,这将造成很大的痛苦。你会觉得自己已经失败了,但这不一定是失败,除非你自己放弃。信不信由你,但之后你的痛苦将会逐渐消散,你在未来将会迎来很多其他机会,尽管当时的你也许看不清这些机会。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总结这些失败提供的教训,学会谦逊和极度开明的心态,从而增加你成功的概率,然后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我们眼前的事情,总是会被放大到最大,让我们以为我们所看到的事情,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可绝大多数事情都是这样的,当一切事物到了我们的眼前,就变得巨大无比,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其后的生活与事件。忘记了,我们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们并不是预测经济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然后根据这些预测调整投资组合,而是在变化发生时捕捉它们,不断调整我们的投资对象,以使投资始终集中在当时表现最好的市场上。

大环境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对于我们这些市场中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抓住市场中的机会,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而这些机会,并非我们可以预测得到的,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去适应市场,适应机会,才能更好的去达成自己的目标。

思考

从第二段书摘中,我其实在思考的是,如果我将这个选择换到自己的职业领域中,那我们应该如何预测职场的变化呢?显然我们无法预测,我们所能做的,无非是随着行业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跟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

小白读《原则》

Note

每一天,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纷至沓来的、必须做出反应的各种情况。假如没有原则,我们将被迫针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以预料之事孤立地做出反应

昨天读错了,读的是 Super Thinking ,不过,看到原则中的这一句的时候,还是挺有感触的。如果说 Super Thining 讲的是 Mental Model ,将其带入到《原则》中来,他代表的便是 “原则”,指导生活的“原则”。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于此类“原则”也好,Mental Model 也罢,应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可能多的去收集这些原则,并去实践这些原则,从中筛选出适合我们自己的原则,抛去不适合我们的原则。

同时,我们也可以基于此,试着去描述自己的原则,将自己的原则分享出去,和别人交流自己的原则。

我犯下的代价惨痛的错误使我改变了看问题的角度,从“我知道我是对的”变成了“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如何找到自己的原则?对需要有对的理由,错要有错的原因。当你明晰事件的前因后果,才能明白何为真正的原则,不然你所掌握的原则不过是在一个特定范围下的原则,而这个你不清楚的范围,才是最可怕的。你不知道原则适用在何处,不知道适用什么样的上下文,下一次的使用,可能会让你踏入深渊。

不仅是在市场上,而是在几乎所有方面。同时,与失败比起来,我对乏味和平庸的恐惧要严重得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平平淡淡过一生是 Best Choice ,如果你读到这里,建议先思考自己是一个追求卓越的人,还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

两种人生无所谓好与不好,重要的是,开心就好,适合就好。倘若你生性淡泊,那平平安安过一生很适合你。你必须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政府决策者向你承诺他们不会允许货币贬值发生时,不要相信他们。他们越是坚决地做出这样的承诺,局势也许就越严重,因而货币贬值即将发生的概率也越大。

你最好弄明白其他时间、其他地点、其他人身上发生的事,因为如果你不这么做,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你身上,而且一旦发生在你身上,你将不知道如何应对。

所有行为(如宽松的货币和信贷)都会产生与该行为大致相称的后果(在这个例子中是更高的通胀率),这会引起一个大体相同的反向反应(货币和信贷的收紧),以及市场的反转。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达里奥的视频“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值得你花时间去看一看。

必须确保任何一次押注,甚至赌注组合,都不能使自己的损失超过可以接受的限度。

到底上多大的杠杆,是个问题。

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的人告诉我农业经营的过程,我把他们告诉我的东西组织成模型,然后使用这些模型考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部分之间的互动关系。

构建模型很重要,有了模型,下一次就可以富用模型。

换个角度来看, 有一本书叫做《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其实这里的清单,也是一种模型。不同的是,清单是一个线性的模型,而真实环境下的模型可能拥有十分复杂的条件和依赖关系。

以此进行下一步考虑,其实应该有一个工具可以辅助人们构建模型,利用模型。从这个角度来看, 人人都应该学习编程 —— Every one can code。

实际上,桥水基金也是大量的使用计算机来完成决策,如达里奥的原则一样,知行合一。

My Principle

  • 找到适合自己的规则,然后,按照规则玩: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喜欢随便找一个规则,然后不停的试探规则的边界,试图突破边界去获取收益。与他们不同,我更喜欢在一开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规则,尽可能的大,然后给予这个边界,做自己想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戴着镣铐跳舞,也是一种美。

SuperThinkg: The Big Book Of Mental Modles

《Super Thinking:The Big Book of Mental Models》

关于这本书

这本书来自数字游民部落的 Jarod 的 2019 年终总结。在年终总结中,他强烈的推荐了这本书,于是,便决定借此次读书会的机会,好好看看这本书。

图书的豆瓣: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1588377/

内容

什么是 Mental Models

Mental Models ,直译为心理模型。但在读完了前言后,我更认为这是一种套路。一种你可以去解决各种不同问题的套路。

在前言中,作者描述,何为 Mental Models 时,举了个例子,加减乘除是我们最熟悉的数学运算。如果我们面前有一个表格,有 51 行和 7 列,我们需要计算他的格子的总数。

当我们有了“乘法”这个 Mental Models 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计算所有的格子的总数。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这个 Metal Models 时,我们就只能去一个个的相加。

基于这样的认知,那么我认为,Mental Models 就是我们的“套路”,我们可以用“套路”去套路所有的东西。

基于这样的定义,读这一本书的时候,采用的方法也需要有所不同。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但是,我们在学套路的时候,不能太过于死板,应当思考,我如何去利用这些套路?我过去做的事情中,哪些如果有了这些套路会更好。

而不能生搬硬套,倘若生搬硬套,那有没有这本书其实差异并没有那么大。

Keywords

  • 临界质量Critical m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