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程序员:从零开始打造产品技术和团队》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评价

值得所有工程师来读一遍。

书摘

  • 因为在写代码的时候,结果都是非常确定性的,编译成就是成,不成就是报警。而现实的创业生活中,有太多的灰色地带,你分不清楚对错,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有人能告诉你,他当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是怎么做的。
  • 创业公司就是在极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的人类组织。
  • 创业公司的目标在于快速增长。一家公司成立的时间短并不能让其本身成为创业公司,创业公司也未必要从事科技领域的工作,未必要接受风险投资基金或有某种“退出”的机制。创业公司唯一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增长,其他和创业相关的所有东西都是伴随着增长而来的。
  • 创业公司是一个暂时性的组织,目的在于寻找一种可重复、可扩展的商业模型。根据这一定义,创业公司既可以是一家新的企业,也可以是现有公司中的一个新部门或业务单元。
  • 科技创业公司”是具有下述特征的组织。
  • · 产品:技术。 · 环境:极度不确定。 · 目标:大幅增长。 · 运作模式:探索。
  • 要在科技创业公司中工作,甚至自己创立这样一家公司,我们应该考虑三个主要因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所有权以及更多的乐趣。
  • 我在大学毕业正决定去哪儿的时候得到了一条建议:你应该把硅谷当作一家大公司,其中有Facebook部门、Google部门和一大堆小型创业部门。有时候部门会发生重组而不再独立存在,但所有的人只要加入其他的团队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在这里人们会相当频繁地在不同的公司间流动。
  • 真正的风险并不是因加入了小型创业公司而失业——毕竟我们在大公司工作也没办法保证不失业——而是失去机会的风险。如果选择了在一家公司工作,实际上也就是选择不在其他许多的公司工作。在这个意义上,缺乏工作稳定性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同一份工作已经干了很久,我们很可能正在错失其他一些更好的机会。
  • 大部分的Web创业公司能否成功,几乎都完全取决于执行、有针对性的推广、销售、产品和技术。
  • 那是因为创造力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不过是不同形式的重新合成: (1)模仿; (2)转换; (3)合并。
  • 既是通才(在许多有价值的方面高度熟练——T的横),也是专才(在某个特定的学科中属于领域内最出色的——T的竖)。
  • 只有培养了足够的专业技能,才能进入所选学科的前沿领域。在这一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你会想出一些创业点子,例如Larry Page在图形理论、文献计量学和Web方面拥有足够的专业技能,从而推动了搜索技术的发展。Reid Hoffman之所以打造了LinkedIn,是因为他作为创业者和投资者,必须要成为建立人际关系网的专家,而在这一过程中,他认识到存在着通过互联网为专业人士建立人际关系网的机会。
  • 要成为一名通才,你必须定期搜寻新点子。有些人天生就对所有东西都有好奇心,会觉得这很容易做到。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也许需要刻意努力跳出自己的舒适区,体验各种各样的文学著作、电影、旅行和活动。有一种实现的途径,就是写出一些“top 5”清单。例如,你可以做一张所有文学体裁的清单(如历史、心理学、科幻小说、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等),试着阅读每一种体裁中最出名的5本书;或者列出学校所有科目(例如数学、物理、历史、生物、英语,等等),每一门科目都去上五门主题课程,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可以阅读这些主题最好的教科书。 这是一种让自己大范围接触新点子的有趣方法。每当我这么做时,都会震惊于人类知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竟有这么多重叠的地方。我发现《写作法宝》中的写作建议竟然和《代码大全》中编写整洁代码的建议有那么明显的相似之处。我从心理学图书《思考,快与慢》中学到了产品定价的宝贵知识,这些知识和我阅读所有商业或经济类图书所得到的收获一样多。我甚至发现将我女朋友关于20世纪40年代东欧共产主义崛起的论文研究用在解释当前硅谷的创业发展方式上也能有所洞察。
  • 什么样的环境可以激励人们产生新的点子呢?因人而异,但最常见的要素有这么一些: ·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 · 记录点子日记; · 解决问题; · 放下工作; · 添加约束; · 寻找痛点; · 与他人交谈。
  • 要养成习惯,每天至少花20分钟做一些可以自我放松的事情,倾听自己的想法。可以是走路、洗个时间长点的澡、冥想、在吊床上躺一会儿、写写日记、画画、雕刻、做做木工或者放放音乐。不管怎么样,把点子日记放在边上,随时准备记下笔记。
  • 重要的是把问题写下来,即便你还不知道要如何解决。如果你一次次地看到问题出现,也许出现的场合略有差异,但每一次都可以简单地把想法记下来,然后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会慢慢加深。
  • 学会鉴别和解决特别难解决的问题是一种宝贵的技能。Paul Graham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道:“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各种难办之事(schlep)”。“
  • Howard H. Aiken说过:“别担心人们偷走你的点子,如果你觉得自己的点子非常棒,还得让人们接受才行。”如果你不相信,不妨去http://www.hello-startup.net/resources/startup-ideas看看,了解一下别人的创业点子,看看有多少是你想“偷”去做成公司的。
  • 实际上,真正吸引竞争者的并不是点子,而是点子受到广泛关注。只有在你发布了产品,并且已经开始显露峥嵘的时候,别人才会想着去抄袭你,所以不用担心在早期讨论你的点子。另外,如果你担心有人偷听你的点子而想把它偷走并打败你,这样的点子很可能没有防御性,无法实施。虽然这里用了防御性这个词,但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出色的商业点子应该具备某种差异性,可以让你和竞争对手之间产生巨大的差距(阅读3.2.2节了解更多信息)。
  • 仅仅有点子还成不了业务,理解这一点同样重要。业务是由点子和执行力构成的。也许有人可以偷走你的点子,但偷走你的执行力就要困难得多。我们来更深入地看看点子和执行力之间的关系。
  • 这就是TripAdvisor的准则,Kaufer在那天午餐的时候解释了这个准则,后来也多次在公司的全体大会上做过解释。创业成功,无论在哪个层面上,归根到底都取决于速度。你必须更快地实现产品、更快地编写代码、更快地招聘,最重要的是,必须更快地学习。
  • 我喜欢用速度制胜这个词,因为它又短又好记,但是用频率制胜可能更为精确。这并不是说要像变魔术一样只用一半的时间去完成相同的工作量,而是说要安排好工作,尽快得到反馈。这是因为反馈回路短的系统通常总是胜过回路长的系统。
  • 在空战中,双方飞行员通常都是按照所谓的OOPA(observe, orient, plan, act,即观察、确定方向、制订计划、行动)的顺序进行操作,而液压助力能够让它的飞行员以稍微快一小点的速度完成OOPA的过程。
  • 博伊德确定赢得空战的主要决定因素并不是更好的OOPA,而是更快的OOPA。博伊德提出,迭代的速度会打败迭代的质量。 ——Roger Session
  • 对某些产品而言,即便最小的尝试方法也需要有相当优美的体验;对于其他一些产品,只要有骨架就足够了。某些情况下,你根本不需要实现产品,3.2节谈论这个问题。一般的规则是要遵循“完成比完美更好”原则。否则,就像Reid Hoffman所说的:“如果你第一次发布的时候没有感到尴尬,就是产品推出的时间太晚了。”即便如此,有少数领域并不是依靠速度制胜的。
  • 如何找到客户并与之对话呢?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 第一步:验证问题 确保找出客户实际面临并且痛苦到愿意掏腰包去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验证MVP 实现潜在解决方案的最简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MVP),让少量客户购买该产品进行验证。 第三步:验证产品 把MVP完善为完整的产品,让更多客户去购买,对可扩大化的商业模式进行验证。
  • 在思考问题的大小时,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频率、密度和痛苦程度。 · 频率:你所解决的问题经常发生吗? · 密度:有很多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吗? · 痛苦程度:该问题只是让人讨厌,还是绝对必须解决?
  • 考虑市场规模有一个好方法,就是考虑建立一家赚得10亿美元收入的公司的几种方法。 · 以1美元的价格销售10亿件产品:可口可乐(罐装汽水); · 以10美元的价格销售1亿件产品:强生(家用产品); · 以100美元的价格销售1000万件产品:暴雪(《魔兽争霸》); · 以1000美元的价格销售100万件产品:联想(笔记本电脑); · 以1万美元的价格销售10万件产品:丰田(汽车); · 以10万美元的价格销售1万件产品:Oracle(企业级软件); · 以100万美元的价格销售1000件产品:Countrywide(高端金融抵押公司)。 ——Balaji S. Srinivasan,斯坦福创业项目工程课程
  • 下面,我会列出评估市场规模的几种方法。 广告 许多广告公司都会提供一些广告目标分析工具,我们可以在不需要购买任何广告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研究(虽然购买广告是测试MVP的好方法,3.2节将详细讨论)。例如,我们可以用Google的AdWords Keyword Planner研究每个月有多少人搜索某些特定术语。我在对hello-startup.net做研究的时候,查阅了大概50组相关关键字(例如“创业点子”“代码评审工具”“净值计算器”),发现平均每月每个关键字都有超过1200万次的搜索。这给了我信心,“如何创业”确实是一个真正的问题。而其中的资源页面也可以帮助我雕琢语言,例如我发现人们也经常使用“商业点子”来代替“创业点子”。我还使用过其他几家公司的广告工具,发现Facebook上大约有1600万人对创业感兴趣,Twitter上有200万人对创业感兴趣,LinkedIn上则有1300万人把他们所在的行业列为创业领域。 竞争 如果已经有公司在解决你发现的问题,其实未必是坏事。甚至可以说,“你的想法并不唯一”才说明你发现了真正的问题。要寻找你都有哪些竞争者,可以使用前面介绍的广告工具,找到合适的关键词,试着在Google和一些移动应用商店中搜一搜(应该不难找到,否则他们的客户也就无法找到他们了,如果真的找不到的话你也就不用担心竞争了)。如要想了解某个特定的竞争者正在做什么,你可以试试用网站分析工具(例如comScore、Quantcast)和移动分析工具(例如App Annie、Xyo)去估算他们的流量。你也可以使用CruchBase或AngelList这样的网站,看看竞争者获得了多少投资以及背后是哪些投资者。
  • 社区 验证问题还有另一种好方法,就是看看社区中是不是已经有人在讨论这些问题了。你可以在聚会、会议、用户组和在线论坛等网站上搜索,估算一下这个问题影响了多少人。例如,在研究hello-startup.net的时候,我在meetup网站上看到有15 000个创业小组(400万成员)、3000个科技创业小组(100万成员)和2200个精益创业小组(650 000成员)。在lanyrd网站上,我发现有119个创业会议,并向其中的几个会议提交了申请,得以和这些社区中的人进行实际的交流。我也在subreddit上寻找有关创业的内容(大概涉及74 000名会员),在LinkedIn上寻找创业和创业者小组(大概涉及150 000名会员),在Quora上查找有关创业的主题(大概涉及800 000名关注者)。当然,我也在Hacker News上搜索(每天至少有120 000名独立用户阅读了有关创业的内容)。
  • 市场研究和报告 某些传统的研究方法也是值得尝试的。我们可以试着在网上搜索探讨你所关注主题的报纸、图书、期刊、课程、广播和博客。如果有必要,你也可以查阅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备案文件或政府报告(例如查阅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相关报告)。我在研究hello-startup.net的时候,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博客都在关注创业(例如Paul Graham的随笔、TechCrunch和OnStartups),还有几十本书(例如《创业者》《精益创业》和《创业者手册》)以及好几门课程
  • 例如斯坦福的“How to Start a Startup”以及Coursera的“Startup Engineering”)。 目前也有一些公司专门针对特定的行业收集相关数据并发布报告。其中有些数据是免费的,比如世界银行数据。另外,也可以花钱请Nielsen Media Research这样的公司为你进行市场研究,或者找AYTM那样的公司代表你向目标客户发送调查问卷。 产品数据 如果产品已经面世,我们可以收集到许多数据并进行分析,对产品新特性的影响进行评估。这方面内容将在第4章详细介绍。
  • 我们和客户交谈,目的是要尽可能地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对下列问题做个决定。 · 对该客户而言,那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吗? · 针对该问题,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 该客户愿意支付多少钱去解决这个问题?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走出去和真正的客户交谈。但这样也有一个问题:直接询问客户需要什么,得到的答案一般都不太让人满意。有些客户根本就不知道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 是否能够解决一个问题存在两个因素。 · 问题可以被解决。 · 问题可以被你解决。 第一个问题和市场实际情况有关。我们既要考虑前面所提到的市场规模、问题验证,也要核实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是否已经存在,还要看解决方案从经济上是否足以建立起可盈利的商业模式。红杉资本是当今世上最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它的合伙人会询问创始人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现在成为建立这家公司的最佳时间?你知道什么其他人所不知道的?为什么没有人在两年前建立这样的公司?为什么两年以后再建立这样的公司就太迟了?
  • 对于点子来说也是类似的:没有能预测哪些知识可以让你产生有用的点子,哪些知识不能的方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多学习一些东西,特别是你觉得有意思的主题。换句话说,“获得创业点子的方法就是不要去想创业点子”,而是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创业点子的人。找到吸引你的主题,花大量的时间去思索,在点子日记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并与他人分享。学会利用约束条件,寻找痛点,多出去走走,为你的潜意识提供大量时间处理所学到的东西。最终,便会萌发点子。 在此阶段,点子仍然是不成熟的。所以要注意,不要因为太快对这个点子下结论而扼杀了它,就像你无法预料哪些数学上的概念是重要的,你也同样无法预测哪些点子在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回到1997年,Larry Page也不知道Google会是多么大的一个点子,那时他还想把公司以160万美元卖给Excite(今天Google的价值大约是4000亿美元)。我在这本书中采访的每一个程序员,都没有想过他们的创业公司会发展得那么大。Jessica Livingston在《创业者》一书中采访过的所有创始人都是如此,包括Max Levchin(Paypal)、Caterina Fake(Flickr)、Craig Newmark(Craigstlist)和Steve Wozniak(Apple)。
  • 在顾客看来,界面就是产品。 ——Jeff Raskin,《人本界面》
  • 从根本上说,设计就是如何去呈现信息,让他人可以理解并使用这些信息。人生中的许多次成功其实都取决于我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良好地交流,如果在大多数人的教育中加入一点设计方面的训练,结果将大为不同。
  • 其中有三个原则可以应用到设计中。 · 设计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能。 · 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有意识地识别出为什么有些设计能发挥作用,有些则不行。 · 设计的目的是把一些东西传递给用户。
  • 第三点,即设计的目标是为了与用户沟通,这意味着虽然“看起来漂亮”是设计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因素,但是更为重要
  • 所有计算机用户的第一目标就是不要让自己觉得自己愚蠢。 ——Alan Cooper,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 解决的办法就是要认识到我们不能在工程或产品完工之后,才把“设计”加上去。设计就是产品,从产品开发的第一天起,它就应该是其中的一部分。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应该纳入我们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下面是它的五个基本原则: · 用户故事; · 人物角色; · 情感设计; · 简单; · 可用性测试。
  • 1. 用户故事 提前考虑设计并不意味着需要做出一份300页的详细规格说明书,而是在一心投入代码开发之前,先定义出用户故事。所谓用户故事,就是从用户的角度简短地描述你所做的东西。它应该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 用户是谁? · 他们要实现什么? · 他们为什么需要? 第一个问题“用户是谁”要求你要理解人,这可是出奇困难的事。
  • 作为程序员,当你在设计软件的时候,你的大脑其实一直都在“听着歌曲”。然而,你的用户却什么都没有听到,他们必须通过你所设计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去使用软件。你不能期待用户知道你所知道的,你也不能指望用户通过文档或教程来填补这一鸿沟。(正如Steve Krug所说的:“关于说明书你必须知道的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没有人想读说明书。”)所以,想要做出成功产品的唯一选择就是做出出色的设计。
  • 最常见的设计错误就是把用户的目标(他们要实现的是什么)和任务(他们可以如何实现)混淆了。
  • 这里有另一种可以显著提升设计技能的快捷方法:不要再为“平均的人”设计产品。人平均下来就是不洋不土、不男不女,如果你为平均的每个人做设计,那么谁都不会喜欢你设计出的东西。 真正的平均用户被保存在日内瓦国际标准局的密不透气的地下室中。 ——Steve Krug,《点石成金》
  • 每个人都应该有名字、年龄、简历、工作经历和相关技能、信仰和目标,以及其他一些与你的业务相关的细节。为了让虚拟角色看起来更像真人,可以为每个角色添加一张照片(最好是在图片网站上找来的照片,而不是生活中某个熟人的照片)。为产品定义好人物角色之后,无论在用户故事中,还是在谈话中,都不用再去关注“平均用户”了。团队不用再去争论“平均用户”是更喜欢X功能还是Y功能,因为每个人对于什么是“平均”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相反,我们只需要讨论我们的人物角色是喜欢X还是Y就可以了。例如,hello-startup的“平均用户”想要一个计算程序来帮助自己对股票期权进行估值吗?这我也不知道。但麦克、莫妮卡或马赫什需要这样一个计算程序吗?我可以有根据地推测麦克和马赫什会觉得这样的工具是有用的。
  • 你关注的目标越广泛,错失靶心的必然性就越大。想让大量人口中50%的人满意你的产品,从而实现50%产品满意度的目标,这种做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只能挑选出50%的人,想方设法让他们100%满意,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甚至可以瞄准市场中10%的人,让他们100%地心醉神迷,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听起来可能有点违背我们的直观感觉,但为单个用户进行设计是满足广大人群需求最有效的方式。 ——Alan Cooper,The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该把软件设计得像把你记在心上、考虑周到的人一样。要记住用户的参数设置,记住他们上次使用你的软件做了什么事情,记住他们过去搜索了什么东西,要尝试使用这些信息预测用户在以后会做什么事情。例如,大多数网页浏览器都会记住你过去输入的网址。Google的Chrome浏览器甚至更进一步,只要你一输入www.goo,它不仅会替你把网址补充为Google首页,而且如果该网址是你之前已经多次输入的,它还会在你点击回车之前就开始抓取网页,让网页加载得更快。Google对于密码的考虑也很周到,如果你最近修改过密码,而不小心还用老密码去登录,Google会提醒说“你的密码已经在12天前修改过”,而不是给你标准的“密码无效”的错误消息。
  • 要积极响应 好的设计会响应用户的需求。例如,Apple的笔记本电脑会检测房间中的光线强度,自动调整屏幕亮度和键盘背光。
  • “对错误的发生要宽容”这一点真的太重要了,我们不妨再多讨论一番。
  • 以下是一些经验法则,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 · 提供帮助和指引,而不是错误消息。例如避免使用“错误”“失败”“问题”“无效”和“异常”这样的词,而是向用户解释程序希望获得的输入与用户的输入之间有什么差异。 · 在用户输入的同时进行检查(而不是在页面提交之后再进行),并分别给出肯定和否定两种反馈,给出的反馈应该在用户视线附近(而不是页面的顶部)。 · 永远不要把用户做好的东西弄丢。
  • 这种说法乍一看似乎很拗口。我们通常认为“简单”就是精简而没有多余的东西。如果从空白状态开始,只是随处添加几样东西,不就可以得到简单的设计吗?如果你写过文章或者复杂的代码,或者尝试设计过产品,就知道一开始的草稿往往都过于杂乱。我们要花大量的工作才能把这种杂乱削减成为简单的东西。
  • 简单其实就是一件我必须完成的事。我的产品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是什么?我的设计必须向用户传达的一件事是什么?定期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得到答案后亦可再次发问。我所设计的产品是否做了这样一件事?抑或我迷失在了细节的实现当中,产品最终做的是其他的事情。
  • 设计需要简单并不是因为简单更优美,而是因为人的记忆在同一时间只能处理少数几件事。如果设计中塞入太多东西,很快就会超出人的记忆局限,用户会觉得产品功能过多而无法使用。
  • 不要把可用性测试与焦点小组(focus groups)混为一谈。焦点小组的目标是了解人们如何看待某个点子或某种产品,而可用性测试的目标则是了解人们如何使用你的实际产品去完成特定的任务。虽然有一些公司可以帮助你开展正式的可用性研究,但一般都昂贵且费时,大多数创业公司都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实现。下面列出了大概的步骤(读者可阅读《点石成金》一书了解更完整的介绍)。 (1)把少数用户(3~5个)带到你的办公室。 (2)准备好录像设备(例如安装在三脚架上的iPhone)。 (3)记录下用户使用你的产品执行一系列任务的过程。 (4)让团队成员观看录像。 (5)根据你们认识到的情况决定采取什么行动。 (6)每3~4周重复一次。 如果之前从未进行过可用性测试,你很快就知道第一次观察公司以外的人使用你的产品会是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 伟大的界面是写出来的。如果你认为每一个像素、每一个图标和每一种字体都很重要,那么你也要相信,每一个字母都很重要。
  • 你的大标题必须能够和目标人群的角色产生共鸣,不仅告诉他们你要做什么(“我们的软件可以实现XXX”),还要告诉用户为什么应该关注它(“我们的软件可以实现XXX,所以你可以成功地YYY”)。知道如何提炼出清晰的信息去介绍你的动因、你的使命,是各种事情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 如果你不想立马跳到代码中,可以先使用线框图或原型工具,比如Balsamiq、UXPin或者Justinmind。利用这样的工具,可以从UI元素库拖拽出一些元素进行摆放,组合成一份设计。
  • 创业时面临的第一个设计上的挑战,就是要实现产品最初的版本。即便你已经想出了出色的点子,也对真实的客户进行了验证,你也要耐住性子,把自己锁在房间里,花上一年时间去设计,才可能做出完美的产品。但是请记住,产品并不仅仅是一个点子,而是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和执行的不断循环。执行是昂贵的,所以你需要尽可能低成本、快速地向客户验证你遇到的每一个新问题和想法。最好的方法就是实现所谓的最简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或者叫MVP。
  • MVP是“新产品的某一个版本,团队可以利用它以最小的付出去最大程度上、验证性地了解客户”。MVP的关键就是从中学习,其目的就是找到成本最低的方式去验证对真实客户的假设。
  • MVP的实现并不是一次性的行为。对某种东西而言,在找到可行的产品方案之前,极有可能需要实现多个MVP。但更为重要的是,MVP的构建不仅仅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所要做的一件事,它更多的是一种思考方式。不妨把它想成在玩纸牌游戏,每次都下一小点赌注,而不是一次就把房子全压上。不论你是在试验从未有人用过的新产品的点子,还是为已有大量用户的产品添加新的功能,都应该有使用MVP的习惯,我们可以把MVP的实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1)找出风险最大、最重要的设想; (2)把这种设想以一种可测试的假设描述出来; (3)构建一个最小的实验(一个MVP)去测试你的假设; (4)分析结果; (5)用新发现去重复第一个步骤。 不管对一个点子有多么自信,一定要努力找到最小、成本最低的测试方法,而且要随时保持项目规模小、可改进。Standish集团通过对50 000多个IT项目进行研究,发现有3/4的小项目(少于100万美元)可以成功地完成,只有1/10的大项目(大于1000万美元)能够按时且在预算内完成,而超过1/3的大项目是彻底失败的。
  • 不管对一个点子有多么自信,一定要努力找到最小、成本最低的测试方法,而且要随时保持项目规模小、可改进。Standish集团通过对50 000多个IT项目进行研究,发现有3/4的小项目(少于100万美元)可以成功地完成,只有1/10的大项目(大于1000万美元)能够按时且在预算内完成,而超过1/3的大项目是彻底失败的。
  • 展示页面 有一种比较容易实现、成本低、效果又出众的MVP,那就是做个简单网页,描述产品情况并在用户感兴趣的时候让他们提交某些信息,比如让用户提供email地址以便获得更多信息,或者让用户进行预订。总的思路就是向用户描述产品最理想的景象,看看它对用户有多大吸引力,哪怕产品尚不存在。如果你以最理想化的方式向用户描述了你的点子都无法说服一小部分人在你的邮件列表上注册,也许就需要再重新想想。例如,社交媒体管理应用Buffer开始时就用一个页面展示了有关产品的理念和价格细节,并提供了注册邮件获取更多信息的功能,如图3-36所示。他们获得了足够多的注册量,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价格选项上也获得了足够点击,令他们足以信心满满地去实现真正的产品。
  • 在Drew Houston开始构建DropBox之前,他想确认自己不会花多年心血却做出无人问津的产品。但即便实现一个用户可以在自己电脑上试用的简单原型,也要花很长的时间,因为想要存储所有的数据,就需要搭建起一个可靠的、高性能的在线服务系统。Houston选择的替代方法是建构一个简单得多的MVP:一个具有注册表单,还带有4分钟讲解视频的展示页面,如图3-37所示。
  • 无论最终要实现哪种类型的MVP,关键是确保自己实现的是简化但仍然可用的东西,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自己产品的差异性。
  •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制作MVP上。对你的产品而言,什么是重要的问题?你在MVP中实际实现的又是什么?为什么会不一致?产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差异性:让产品和其他替代品区分开来的特性。人们通常把差异性称为“竞争优势”,但这个词听起来就像其他优势一样,不管超过多少,只要具备就足够了。
  • 因此,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问自己:我的产品有哪两三个地方是做得特别出色的?只要你找出了这样几个核心特性,就可以以此做出你的MVP,先忽略其他东西。
  • 让客户爱上你的产品,而不只是喜欢它,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让一个已经有少量用户爱上的产品变得有更多的用户爱上,比起让大量的用户从喜欢一个产品变成爱上一个产品,前者要容易得多。让一个用户从“喜欢”到“爱”,你要让他们大为心动才行。你需要让他们能大叫一声由衷地赞叹,想想最后一次有东西让你发出赞叹的感觉,很可能是有人超出你的预期,让你高兴不已,也可能是一些超乎寻常的东西。因为做出不同一般的东西本身就要花大量的时间,所以,如果你想让用户能够爱上你,比起让许多事情都差强人意,你应该让少数事情无与伦比。
  •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要把关注点放在哪些特性上呢?有一种方法,就是在做出产品之前,先写一篇宣布产品发布的博客,看看文章中有哪两到三个关键特性是你会重点宣传的,你会在插图中展示哪些特性,博客的标题会是什么。好的博客文章都是简短的,所以这样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出哪些特性真正能让产品充满诱惑力。这样的特性就是MVP必不可少的,其余的一切都是可选的。事实上,其余的一切不仅仅是可选的,大多数时候,甚至对产品是有害的。每一个额外的特性都会带来显著的成本(阅读3.1.2节了解更多信息),所以,除非该特性对取悦客户或者验证假设是绝对不可或缺的,否则就不应该放到MVP中。
  • 我们要对MVP确定一个目标,即便在很早的阶段,也要让客户购买你的解决方案。注意,这里强调了“购买”一词。许多人会告诉你他们“喜欢”一个点子,甚至也许想得到它。但是,喜欢某种东西和承诺会购买某种东西是大不相同的。购买一种新产品不仅仅要花费金钱,还要花费时间——他需要花时间去说服家人(如果是消费产品的话)或者同事(如果是企业产品的话),让他们相信产品是值得的;而且,还要花时间去安装和部署,花时间培训自己和别人去使用它,将来还得花时间去维护和更新。即便你的产品对某些用户是免费的(例如靠广告支持的网站或者免费增值服务),他还是要付出自己的时间,而时间因素也会让他们考虑一番。所以,不管你考虑采用什么样的定价策略,目标就是要让客户牢牢承诺会购买你的产品。
  • 也许影响创始人意识到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关心用户的最大障碍,就是他们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关心。他们对待客户服务的标准是依据他们自己作为客户的那些公司的标准来设定的,而那些通常都是些大公司。蒂姆·库克不会在你买了笔记本电脑之后给你寄一张手写的卡片——他做不到,但你可以。这就是小公司的好处:你可以提供大公司实现不了的服务。
  • 当你还是一家小型创业公司,仍然还在验证自己的点子时,做一些无法规模化的事情去获得早期的客户是你可以承担的方式。如果点子可行,后续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具扩展性;但如果点子不可行(大多数点子都是这样的结果),那么你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因为你不需要为了错误的事情而做一大堆自动化工作。另外,这种方式可以让你直接接触业务的烦琐细节,你会成为领域的专家,而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它对于想出伟大的点子是至关重要的。
  • 另外,这种方式可以让你直接接触业务的烦琐细节,你会成为领域的专家,而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过,它对于想出伟大的点子是至关重要的。
  • 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因为用户界面就是产品。好在设计过程是迭代的:任何设计都可以递增式地改进,任何人也都可以递增式地提高自己的设计技能。而最好的做法就是去重用现有的设计、编写用户故事并为人物角色而设计。
  • 只要你手中拿着的是一件精雕细琢的产品,你就要记住,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无数次试验和错误的迭代之后形成的结果。这其中包含了许多失误、原地打转、重新设计和妥协折中。这一路上,制造它的公司可能要为生存而苦苦挣扎,希望能够在倒闭之前找对路子。
  • 这就是创业公司总是处于“搜索模式”的含义所在。这是一场和时间的疯狂比赛,你要尽快找到值得解决的问题,找到值得实现的方案。而实现这一切的最佳方式并不是寄希望于尤里卡时刻,而是要利用迭代、试验的方法去实现。
  • 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要把两件简单的事情说清楚: · 我们正在进行什么比赛? · 我们怎么得分? 把这两件事情做对,就可以不经意间聚集一批在技术、运维、质量、设计和市场推广上具备天赋的杰出人才,在同一个方向上聚力前行。没有这两点,无论做多少优化和执行管理,都拯救不了你。
  • 并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测量,或者都应该被测量。对于每一种数据X,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 (1)如果我可以测量X,它至少会影响一个具体的决定吗? (2)该决定的价值超过测量X的成本吗? 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无法回答“是的”,那么就不值得去测量X。话虽这么说,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能够以最小成本、付出最少努力去测量什么东西。《数据化决策》一书介绍了如何对各种各样的概念进行量化,包括一些看似模糊和不可测量的概念,比如产品质量、品牌认知、安全以及风险。
  • Andrew Chen在Quora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如何找出公司神奇数字的优秀教程,其中的第一步就是找出衡量公司成功的指标是什么。当成功指标增长的时候,你的业务也会取得成功;当指标下降的时候,你的业务会随之失败。这个指标对于每个公司而言有很大差别,但应该是相当明显的。比如Facebook和Twitter的大部分收益来自于广告,所以它们的成功指标和用户参与度结合得非常紧密(例如用户在过去28天的周期内会回到网站多少次);Slack是一个订购产品,所以它的成功可能和有百分之多少的用户会成为付费用户有紧密关系;Etsy是一家电商公司,所以它的成功指标可能和网站的交易数有紧密关系。
  • 一旦找到衡量成功的指标,第二个步骤就是判断用户的哪些行为与成功指标的增长是有关联的。抓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用户,把他们的全部数据(例如获取指标、激活指标等)放入一张巨大的表格中。如果幸运的话,把用户的活动指标和公司的成功指标放在一起绘制出图表之后,会发现它们之间有非常明显的相关性。例如,如果把Twitter用户的关注人数和他们连续登录的天数放在一起对比做图,可以得到图4-1所示的图表,临界点大概就在y轴的30~40。有时的结果并不会很明显,这就需要进行回归分析,找到理想的相关性。
  • 许多人,特别是专家,都相信自己只需要深入思考,就可以解决几乎所有问题。他们可以在纸上画出周密的产品点子、聪明的工程设计又或者是精美的图表和等式,然后等待成功的到来。只可惜,在大多数情况下,成功永远不会到来。那是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无比复杂,通常我们面对的系统已经超出了任何个体的理解能力,比如自由市场经济、人的思想或者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影响这些系统的问题太过复杂,从单一原因入手无法得到解决。
  • 我们需要的是进化,而不是聪明的设计。这意味着不要有上帝情结,要承认自己并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
  • 应用迭代的方法论,而不是一开始就投入精力把整个产品做出来。 (1)做一个MVP。 (2)对其进行A/B测试。 (3)分析结果并做出下面三个决定中的一个。 a. 改善:测试得出的数字不错,足以证明我们能够进一步完善MVP,回到步骤1。 b. 发布:测试得出的数字非常好,并且产品已经完成,可以向所有人发布。 c. 放弃:测试得出的数字并不好,不足以证明应该继续工作,可以转到下一个点子上。
  • “开发设计的时候要坚定你在做正确的事,阅读数据的时候要提醒自己可能会出错。”
  •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可以获得完美信息的世界里,那么最好的产品总能胜出,但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如此。
  • 我们以前讨论过,在公司成立的早期,做一些无法规模化的事情是最好不过的。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客户服务中,对公司的扩大发展确有惊人的作用,因为这么做不仅可以让忠诚的客户传播你的产品,还可以让这些写代码的人也感受到使用产品的客户的痛苦,帮助你做出更好的产品。
  • 要计算病毒系数(K),需要用每N天的用户发送邀请数(I)去乘以这些邀请的平均转化率(C)。对于I而言,就是当前一个用户执行了多少次才吸引来新用户的某个动作,这种动作就好比在社交网络上发送一个邀请;对于C而言,就是邀请被接受的百分比是多少。 K=IxC 例如,假设你今天发布产品,有1000个人注册,通过查看指标发现,这1000个用户在注册后不久即发送了5000个邀请,或者平均下来每个用户会邀请5个新用户,即I=5。这些邀请在最开始的几天会获得许多点击,在大概一周左右就会降到0,所以你的循环时间就是N=7天。
  • 尽管调查和促销代码都不像在线跟踪一样精确,但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得到完美的数据,仅仅是降低一些不确定性,只要能够测量出用户的来源以及是什么样的用户就行了。因为我们不仅仅要确定广告已经到达了受众,还要确定它到达的是不是正确的受众,这一点在电视和广告牌这样的广播式媒介上,通常需要一定的技巧去处理。
  • 集客式营销背后的关键理念就是不要尝试把东西卖给客户,而是尝试去教育他们。 教导客户,就可以和客户建立起传统市场营销策略所无法获得的纽带。通过杂志或网上横幅广告去购买人们的关注力是一方面,如果教育他们,赢得他们的忠诚,建立起完全不同的关系,他们就会更加信任你、更加尊重你。即便他们不用你的产品,仍然会成为你的粉丝。
  • 我之前提过,并不是最出色的产品胜出,而是客户认为最出色的产品胜出。客户如何看待你的公司——如果他们想到的是你的品牌,那么尝试对这种感知进行影响的行为就称为品牌化。
  • 只用了“think different”两个词,就能够让你准确地知道Apple是做什么的,以及你为什么应该关注它。精心制作出这样一条清晰、引人注目的广告词并不容易,但正所谓文案是产品设计最重要的因素(阅读3.1.3节了解更多信息),广告词也是市场推广的核心。产品的宣传口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必须能够一下子抓住人们的注意力,让别人知道你的产品有什么不同,而且必须简洁明了。例如,我们看看最初iPod的口号。
  • Y Combinator的座右铭就是“做人们想要的东西”(make something people want)。这四个简单的单词可以表达出创立成功的创业公司必须了解的几乎一切。
  • 技术栈就是工具,它是实现产品的手段,不是产品的终结,也不是产品本身。不要因为某项技术听起来很酷或者很有趣就选择它,我们选择一种技术是因为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为此,应该在把选择技术栈的黄金法则记在心中。
  • 好的技术栈的扩展要快于需要进行的维护。
  • 我们先从需要在很早就做出的一个决定开始:如何为创业公司选择初始的技术栈?我可以只用一句话来回答:熟悉什么就用什么。
  • 当你违背了技术栈的黄金法则——当你发现人数的扩展快于技术的扩展——就是时候重新进行评估了。
  • 暂停所有的发展、在全新的技术栈上重写代码要冒巨大的风险。这种情况被称作“所有软件公司都可能犯的单一的、最糟糕的战略性错误”和“创业自杀”。如果你抛开旧代码,就等于抛开了多年的学习和修复的bug。
  • 一个残忍的事实是:当你的关键业务过程运行在内部情况不清楚(更别提修改)的不透明代码上时,你就失去了对业务的控制。你对供应商的需要超过了供应商对你的需要——因为这一巨大的不平衡,你只能付钱、付钱、再付钱。
  • 任何库复杂到一定的程度之后,都会包含一个临时的、不合规范的、充满程序错误的、运行速度很慢的、只有一半功能的全栈Web框架,这是向格林斯潘的编程第十定律致敬。该定律告诉我们,任何C或Fortran程序复杂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包含一个临时开发的、不合规范的、充满程序错误的、运行速度很慢的、只有一半功能的Common Lisp实现。
  • 如果你正在使用Web框架去实现对业务至关重要的东西——不仅仅只是原型,最好的选择通常就是模块化的全栈框架。那样的话,你可以获得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是得到了一个文档完善、有社区支持的开源框架,默认功能就可以出色地处理用户的大部分需求;二是对于小部分特定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插入定制库的方法去满足要求。
  • Web框架很少成为应用程序可扩展性方面的瓶颈(阅读第7章了解更多信息)。所以通常来说,我们最好选择开发效率比较高,而不是处理请求比较快的框架。也就是说,如果你担心性能问题,就需要弄清楚你的应用程序是否有I/O或CPU、内存方面的限制。
  • 安全的实现是非常困难的。它是5.3.4节所列清单中的一项。
  • 我们应该使用内置了安全特性、开源且经过实际检验的框架。因为这不可能是后期再加入的功能,所以框架必须是默认安全的,使我们做不安全的事情也变得困难或不可能。我们要花时间去熟悉常见的Web安全实践方法——开源的Web应用安全项目(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OWASP)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我们要花时间去熟悉常见的Web安全实践方法——开源的Web应用安全项目(Open Web Application Security Project,OWASP)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 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类,从关系型数据库映射到内存中的表示也是很复杂的,这就是所谓的阻抗失配。许多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ORM)工具都是为了尝试解决这一问题而诞生的,比如ActiveRecord和Hibernate,但通常都会引起争论——有人责备这些工具会暴露抽象泄露(leaky abstractions)问题,还会引发一些性能问题。这并非个别ORM工具存在的问题,而是由于映射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所有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案都会包含一些严重、痛苦的取舍。
  • 一个分布式系统不可能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 一致性(所有节点能够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 · 可用性(保证每一个请求都会接收到成功或失败的响应); · 分区容忍性(系统一部分出现任意信息丢失或故障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 在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中,只能择其二。
  • 在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忍性(Partition Tolerance)中,只能择其二。
  • 如果使用关系型数据库遇到了障碍,极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数据量和可用性方面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单台服务器的能力范围。此时,我们要优先考虑找出可以扩展的最简单的解决方案。按照复杂程度,以下列出了最常见的一些选择: · 对数据存储格式和现有数据库的查询进行优化; · 在数据库之前设置缓存(例如内存缓存); · 建立主-从复制; · 对无关联的表进行垂直分区; · 对单张表进行水平分区; · 建立多主复制。 一般而言,我们要尽可能避免对数据进行分区,并坚持使用单点写入。
  • 所谓整洁的代码,是指代码专为人的理解而优化。记住,创业和人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对代码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运行得多快或者使用什么样的算法,而是它对使用它的人有什么样的影响。编写整洁的代码并不是为了理想主义,也不是因为有些书上说你必须这么做(即便不是本书),更不是因为空格比制表符更优美,而是因为作为程序员,你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理解和维护代码上,这只是为了让自己方便。
  • 语法工具存在这么多个世纪并不是偶然,它们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和潜意识的要求。 ——William Zinsser,《写作法宝》
  • 变量、函数或类的名称应该回答所有重要的问题。它应该告诉你它存在的原因、它是干什么的,以及如何使用。 ——Robert C. Martin,《整洁代码之道》
  • 我们一定要明智地选择用词,肯定有比temp、num和data这样不明确的术语更好的选择。而且相对数字符号,我们更应该选择单词,即不要用subtotal1 和subtotal2 这样的名称,而是选用能够清楚表示值的含义的词,比如subtotalWithShipping和subtotalWithShippingAndTax。一定要想出一个好的词,哪怕查词典也可以。
  • 好的命名应该能够揭示意图。计算机只会关心代码是干什么的,而人却会关心代码为什么要这么做。
  • 如果我在看一个由10名工程师写的文件,应该让我几乎无法区分哪部分是哪个人写的才对。对我来说,这就是整洁的代码,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通过代码评审以及发布你的风格指南、模式和语言惯用语。只要你做到这一点,每个人都会变得更有生产效率,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如何以相同的方式去编写代码。到了那个阶段,你们主要关注的就是在写什么,而不是怎么写的问题了。 ——Nick Dellamaggiore,LinkedIn和Coursera软件工程师
  • 清晰的错误消息是整洁代码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抛出异常、把错误消息作为返回值的一部分,或者将错误记录在日志中——只要不是静静地发生失败就行了。由于BookParser是对业务数据进行处理,我们通常要让数据尽可能保持原样,所以如果遇到了任何类型的错误,就应该让整个转换过程明显地抛出失败信息。为此,我们可以把所有无用的try/catch块去掉,让异常可以向上传导给调用者:
  • 注意该函数的签名中并没有返回值(它是void函数),这是有副作用的函数的典型特征。没有了返回值,我们就很难把这个函数和其他函数组合起来,这些函数将不得不通过文件系统或共享的可变变量进行通信,这两种方式都会比使用参数和返回值更加复杂,也更容易出错。
  • 不可变数据要求你要在脑海中弄清楚多条时间轴,副作用函数则要求你要在脑海中弄清楚多条时间轴和多个可能的全局状态。把几个有副作用的函数组合起来可能会引起所有时间轴和状态相互间进行交互,导致复杂度呈现指数式增长。 我认为可重用性的缺乏存在于面向对象语言,而不是函数式语言,因为面向对象语言的问题是它们离不开各种隐性的环境。你要一根香蕉,但得到的却是一只拿着香蕉的大猩猩和整个丛林。
  • 在软件领域,两个模块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称为耦合。如果无论什么时候更新一个模块,都不得不频繁地更新另一个模块,这些模块就是紧耦合的,这通常表明代码是脆弱而且难以维护的。
  • 整洁的代码应该遵循依赖反转原则: · 高级的模块不应该依赖于低级的模块,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 · 抽象不应该依赖于细节,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
  • 根据经验,我们更应该对一些有如下特征的库的具体实现进行注入抽象。 · 具有副作用。 · 在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 整洁的代码应该有高内聚:所有的变量和方法都应该是有关联的,一切都应该在同一抽象层次上操作,每一部分都应该很好地相互配合。
  • 不要为糟糕的代码注释——重新写吧。 ——Brian W. Kernighan、P. J. Plauger,《编程格调》
  • 我有意把介绍注释的内容放到比较靠后的位置,因为代码本身应该告诉你需要知道的几乎一切。如果代码没有做到,在你费劲地编写任何注释之前,应该先对代码进行改进。
  • 构是改变代码结构而没有改变其外部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只影响软件“非功能”方面的编码任务:从外部看,代码实现的功能并没有变化;但从内部看,我们已经改进了它的设计。 合理的重构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正确地设计。和论文的初稿一样,代码的初稿也会是凌乱、不完整、需要重写的。虽然我有意把BookParser的例子写得很难看,但任何代码实现的第一个版本总是存在问题的。随着继续编写代码,我们会更好地理解问题,而重构的本质就是回到代码中,根据这种新的理解去改进它。
  • 编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门手艺。你会因为选择了正确的工具、努力工作并制作出精美的东西而获得深深的成就感。它的美不仅源于对用户而言漂亮的外观,还源于其精工细作的内部运作方式。优雅的解决方案会让程序员愉悦,丑陋的拼凑则会让程序员悲伤不已。而悲伤的程序员生产效率更低、表现欠佳,最终将会离开公司。
  • 在创业公司中,一切都在不断变化。如果你已经到了害怕修改代码的地步,就意味着你需要在编码实践上进行扩展,以适应增长的需要。应对不断增长的代码库和开发团队的最重要的四个编码实践是: · 自动化测试; · 代码分离; · 代码评审; · 文档。
  • 要为代码编写测试,我们要先回过头来问自己几个重要的问题:我要如何组织代码的结构才能对它进行测试?我的代码有什么依赖项?常见的使用场景是什么?会遇到什么特殊的情况?
  • 最为重要的是,TDD可以迫使我们从最终结果反过头来考虑问题,帮助我们确认自己正在编写正确的代码,而不是直接跳入编码工作中,迷失在实现的细节里。我们要关注自己正在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去做,如果我们能通过快速反馈循环的方式去做,就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设计。正所谓速度制胜。
  • 保持小规模的评审。10行代码的修改是很容易评审的,但是1000行代码的评审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鼓励开发人员进行小修改,增量式地提交,而这恰好也是减少bug、合并冲突和后期集成问题出现概率的好方法。
  • 注释的正确用法是弥补代码本身表达上的失败。注意我用的是“失败”一词,这也就意味着,使用注释总是面临着失败。但我们又必须使用注释,因为不可能一直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解决自我表达的问题,但是使用它们并不值得称赞。
  • 程序员容易痴迷于性能、大O符号和可扩展性,会赞美一些“网络级”和处理“大数据”的公司。但现实却是,对于大多数创业公司而言,这些都不是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时间更应该花在能提高开发团队效率的工具和实践上,而不是让服务器跑得更快。事实上,做一些不能扩展的事情是早期创业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一般来说,考虑性能或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它工作,让它正确、让它快速。这是几个连续的步骤,我们必须按顺序去实现。实现错误功能的软件,即便它非常有效率也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我们在担心性能问题之前,必须先担心正确性的问题。只有得到整洁、可靠的代码之后,性能调优才是我们应该开始考虑的事情。
  • 当你开始尝试在软件公司中引入过程方法的时候,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我只能在不赶时间的时候去使用好的方法。如果时间很赶,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我总喜欢把这个故事拿出来举例子,想告诉大家一个真正好的方法无论在什么尺度上都应该能够加快你的速度。一个好方法可以缩短你一小时、一天或一年的时间。
  • 敏捷需要安全。 ——Jay Kreps,Confluent联合创始人
  • 使命宣言清楚地表达了公司的目的。它应该解释公司为什么存在,公司是做什么的、为谁而做。我们应当把使命当作公司的指南——它是一个梦想、一个目标,它是你、你的员工和客户所向往的。
  • 不要把你的使命宣言和当前的战略或产品混淆起来。战略和产品是如何做和做什么的问题,而使命宣言则是为什么的问题。“
  • 客户不会愿意在使命陈述中看到关于股东价值、收益和利润这样的东西,因为这些只会让人们觉得公司是贪婪且不值得信赖的。同样也不会有员工愿意为了提高2.3%的利润率而将心血投入到项目中。当然,每家公司都是要赚钱的,但金钱并不是公司的目标,它只是让公司达成真正目标的资源。金钱就像氧气,它是维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事实上,忽略金钱是想出一个好的使命陈述的最佳方式。
  • 这里隐含着一个出人意料的道理:有时,一个大胆、宏大的使命实现起来并不会比一个小一点的使命容易。任何创业都是艰难的,但如果这一事情的回报是完成一个宏大而重要的目标,可能更容易说服出色的人参与进来。为出色的人提供一个宏伟的挑战才能够让他们在职业中尽其所能。
  • 核心价值是你在组织中用来做出每一个决定的信条。核心价值并不需要去选择,因为它们在你的团队中即可发现。它们是你已赖以为生的主要价值,你对其深信不疑,它们对你至关重要,不管你加入什么公司或者做什么产品,都会坚持这些价值。
  • 设定目标 经理应当决定一些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完成什么工作,以及如何将这些目标传递给团队。 组织 经理应当对工作进行划分,并挑选人员从事这些工作。 激励和沟通 通过在薪水、人员安排和晋升方面的决定以及经常性的沟通,经理应当将人员凝聚成一个高效的团队。 评估 经理应当为每个人建立目标并评估他们迈向这些目标的进度,形成一种绩效评估方式。 助人成长
  • 经理应当帮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提升自己的能力。
  • Douglas McGregor在1960年《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讨论了一种普遍的观念,即一般的工人并不喜欢他们的工作,并极可能去避开它。对某些工作来说也许是这样,比如一些无聊的、重复的手工劳动。那种情况可能需要一直有管理人员的存在,用报酬(薪水、奖金)促使工人们工作,或者用惩罚(解雇、蒙羞)威胁他们。然而,这种方式在许多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中并不适用,比如编程。许多人喜欢使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制作东西,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喜欢自己的工作的,而且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将促使他们努力工作。
  • 这种方式在许多需要创造性的工作中并不适用,比如编程。许多人喜欢使用自己的创造力去制作东西,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喜欢自己的工作的,而且会积极主动地寻找要解决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将促使他们努力工作。
  • 那么要怎么办呢?答案就是内在激励因素——我们都具有的内部驱动力,能够让我们因为任务本身的利益而喜欢上一个任务。人天生就是爱玩而好奇的,我们经常会在一些困难的任务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即便没有人为此买单。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已经有所体验了。你是否曾经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去改动一个工作之外的项目?你是否曾在工作之余学习过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或技术?你是否曾为解开朋友告诉你的一个逻辑谜题而无法入眠?你是否曾经向开源项目做过贡献?这些活动大部分都是受内在激励因素驱动的。
  • 如何才能促进内在激励呢?由于它是很自然的,我们无法从外部去驱动内在激励。我们能做的只是提供一种环境,有利于将人们已经具备的内在激励带动出来。为此,我们需要营造一种能最大程度放大自主权、专业能力和目标的环境。
  • 每个公司都想招聘到最出色的程序员,但是最好的公司都会紧紧抓住他们的程序员并在他们身上投入,让他们变得更加出色,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些员工会因为他们正在提升自己的技能和市场价值而高兴,公司也因为得到更出色、技术更精湛的员工而高兴。专业能力上的投入有许多方法,比如鼓励员工定期加入新的项目和团队,参加会议和演讲(能够在会议和演讲中有所表现则更好),组织公开论文、博客和图书阅读小组(能够自己写论文、博客和图书则更好),向开源项目做贡献(阅读第12章了解更多信息)。
  •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得以用更加透明的方式代替模糊、不确定的员工评估过程。而且它也不仅仅提供外在的奖励(例如薪水),还提供了内在的奖励(比如公司投资你的专业技能),这是一种明显的交互。LinkedIn的全局方案高级副总裁Mike Gamson写过一篇博客,提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篇博客名为“My Promise to You(Our Employees)” 我们先从坏消息讲起。坏消息就是有一天你会离开LinkedIn。我知道你才进入公司就要考虑离开是很奇怪的,但我要让你关注这件事,这样我们才能最充分地利用我们一起在公司的时间,携手前行。我不清楚你打算在这里度过2年、5年、10年还是更长的时间,但我要确保无论你和我们一起在这段旅途上待多长时间,当你在20、30、40年后回首整个职业生涯的时候,你会觉得待在这儿的岁月是职业生涯中变化最大的。你在这里的这些年学到的最多、成长最快、接触到最多不可思议的人和最具创新性的想法。我希望你在这里的这些年能成为真正改变你职业轨迹的岁月。我希望你在Linkedln比在你们本可能选择的其他地方,获得生命中更多的成就。我向你承诺,我将致力于营造和培育能够让你改变职业轨迹的环境,为你提供接触各种思想、各种人员、各种体验的机会,满足你在生命中实现这一切所需的因素。当你在某天离开LinkedIn,我希望你能够真正地转变。我所期望得到的回报是你能允诺全身心投入到这个自我转变的机会中,投入到我们的公司和这个世界中,并用你的勇气和坚持去追寻这些机会。
  • 开发人员的理想办公室需要满足4个条件: (1)一个可以和他人一起工作的地方; (2)一个可以独处专注工作的地方; (3)一个可以放下工作的地方; (4)一种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定制办公室的方法。 注意,前三项从本质上不应该属于同一个地方——这是现代办公室设计最经常被完全忽略的原则,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介绍。
  • 仅仅因为存在会被打断的可能性,就会让这些开发人员不敢开始困难的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喜欢在深夜工作的原因,也是他们几乎不可能在隔间里写出出色软件的原因(除非在深夜)。 ——Paul Graham,Y Combinator联合创始人,硅谷创业教父,《黑客与画家》作者
  • 健康的公司文化鼓励员工去分享坏的消息。可以自由、公开讨论其问题的公司也可以快速地解决这些问题,而掩盖问题的公司则会打击员工参与的积极性。所以CEO的做法应当是:营造一种文化,奖励(而非惩罚)人们将问题公开,使得问题得以解决。
  • Twilio是一家API公司。我们有一个传统,要求每一名员工必须实现并演示一个应用,这个应用必须是用Twilio API实现的,为此可以得到有公司logo的外套和Kindle(这是一项不受限制的公司福利),适用于所有部门,包括技术、销售、财务和市场。 我们每个周三都有一次公司宴会,新员工会在宴会上演示他们的应用,而我们的CEO则会把外套给他们穿上,为他们“授爵”。当新员工展示他们所做的东西时,看到整个公司都为他们喝彩是很美妙的,不管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多简单或多复杂。
  • 第一规则:在所有情况下采用你的出色判断
  •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采取任何过程,但是“采用出色的判断”应该是默认的过程。对于特定的情况,只有在“出色的判断”被证明不够时,才有必要在此之上实施一些额外的步骤。
  • 这是一个有趣的证明。但在这次个名为“Optimizing for Happiness”的演讲中,有一个严肃的观点:公司应该是让人快乐的,而不是获得利润。换句话说,创业是与人密不可分的。为快乐而优化的创业公司可以产生一种良性循环:当员工感到快乐时,他们会让公司变得更加强大;当公司强大时,它又使员工更快乐。
  • 机会并不会像浮云一样飘走,它们会牢牢地与个人联系在一起。如果你在寻找一个机会,实际上是在寻找人;如果你在评估一个机会,实际上是在评估人;如果你尝试统筹资源去追逐一个机会,实际上是尝试得到他人的支持并参与其中。并不是公司给你提供工作,工作是人提供的。 ——Reid Hoffman、Ben Scanocha,《至关重要的关系》
  • 除了编程问题之外,大多数面试官还会问一些关于你自己的问题。 · 谈谈你自己。 · 你以前做过什么项目? · 你为什么要找一份新的工作? · 你为什么想来这里工作? · 你理想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 你想在5年内做什么,10年内呢? · 你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最大的劣势呢? · 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 你曾经解决的最难处理的bug是什么? · 我应该再问些别的什么问题吗? 有些问题听起来可能很俗气,但是却经常出现。请加以练习!
  • 不要在面试完成之后还不了解以下问题的答案。 · 该角色的期望是什么? · 该职位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功? · 谁是我的经理? · 我将从事什么项目? · 技术栈是什么? · 工作时间怎么样?他们花多少时间在编程上,又花多少时间来开会? · 如何构建和发布代码? · 公司的使命和价值是什么? · 办公室怎么样? · 在这里工作,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什么? 几乎每一名面试官都会给你咨询的机会。
  • 工作机会最重要的就是其背后的人。你准备好每周花4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吗?你能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他们对于你的职业成长是否有帮助?和他们在一起有趣吗?他们是否投入足够的精力并具有足够的才能让公司取得成功?你是不是觉得仅从几个小时的面试就要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很困难的?
  • 现在你明白了股票的基本知识,那么是不是多点股权少点薪水也无妨?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考虑。第一个角度是把你的股权和所在地区类似的开发人员和公司进行比较。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就是使用Wealthfront的在线薪水和股权计算器。另一种方法是查阅http://www.hello-startup.net/resources/equity/,上面有一张表格,根据工作角色、资历和员工数量,列出了在创业公司工作通常可以获得的股权数量。 第二个角度是把较低的薪水看作是对公司和你的职业的投资,看作是为了以后得到大回报的机会。这样的回报能有多大?谁都不知道。这其中有太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你能做的只是进行大量的猜测和假设,得出很多种可能性。下面是一个评估风险和回报的公式(但是要牢牢记住,这只是一个简化的计算,不完全准确;另外,还要注意这个公式假设股票一兑现就被立即行使权利,而没有考虑纳税的因素)。 A = 工作薪水和公平市场薪水之间的差异 B = 你希望在该创业公司工作的年限 C = 行使股权的成本 D = 你拥有该公司的百分比数 E = 投资者的投入 F = 公司在成功退出时的价值   投入 = (AB)+C 回报 = D(F-E)
  • 假设公司提供给你的薪水是每年5万美元,这一职位的公平市场薪水是6.5万美元。意味着你每年“投资”A=6.5万美元–5万美元=1.5万美元,用于换取未来从股权中可能获得的回报。你预期在公司工作B=4年,这个年限通常足以兑现你所有的股票。提供给你的工作中,你以每股0.1美元的履约价格获得了10万股股票,所以要行使所有股份,必须花费C=10万股×每股0.1美元=1万美元。这意味着你在这家创业公司中的投入如下: A = 6.5万美元 –5万美元 = 1.5万美元 B = 4年 C = 10万股 × 每股0.1美元 = 1万美元   投入 = (1.5万美元 ×4) + 1万美元 = 7万美元 在你获得股票时,股票的总发行量是110万股,所以你行使的10万股代表了公司的0.9%。然而到你达到退出条件时,你的股份可能已经被稀释了,因为公司会建立新的期权池,引入新的员工或投资者。我们假设4年之后你的股票被稀释了50%,那么10万股最终代表了公司的0.45%,也就是D=0.0045。
  • 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对投资者做个大概的评估: E = 募集资金 × 优先系数 × 经验参数 当你获得工作机会时,需要了解公司过去从投资者那里筹集了多少资金、在未来计划筹集多少资金,以及涉及的优先权(现在通常是1倍)。
  • 我总是建议人们这样想问题:如果你打算为一家公司工作,你断定1万美元的薪水比起所获股票的上涨更值钱,那你就是在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压在错误的公司上——完全就是把赌注押在错误的地方。这是一种通常都可行的考虑公司的思维模式。
  • 提供给实习生和应届生的职位,特别是大公司提供的职位,通常都是标准化的。如果你刚刚进入这一行业,影响力很小,就不要期望在薪水和签约奖金方面有多少提高的余地。如果你已经在该行业工作了好几年,通常会有10%~20%的浮动空间。如果你是首席开发人员或者高级总经理,30%或更多的空间也是有可能的。注意,如果你希望在薪水上提高10%,你就应该要求提高15%。也许你会立马得到更大的数字,这当然很好,或者公司可能会向下还价为10%,这就是你在开始时想要得到的水平。
  • 我几乎没有听说过仅仅因为谈判就丢失了工作机会,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无论如何也不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 在面试的早期,即还远远未到确定录用的时候,许多招聘人员都会询问你之前的薪水。如果你告诉他们,他们就会把它当作录用你所需要付出的最少薪水,从而拉低了你的谈判能力。你应当礼貌地回绝,告诉招聘人员你更希望在正式讨论录用的时候再谈薪水的问题。
  • 招聘人员可能会声称他们需要了解你之前的薪水,这样才不会因为薪水的问题浪费你的时间。在面试的早期确定你的薪水在一个合适的范围是没什么问题的,但这不需要暴露你自己的薪水。反之,你应该反过来问招聘人员,他们为这份工作提供的薪水范围是多少,告诉他们你会愉快地告知这是否在你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果招聘人员继续追问,就要提醒他们你的薪水属于私人秘密信息——可没有法律要求你泄漏。
  • 有些招聘人员会让你原样接受当前的工作条件,因为你会在以后得到大量的加薪和奖金。他们并不是完全在说谎,但是你应该假设所有没有明确写在合同内的东西都不会发生,承诺一年后有可能发奖金还不如提前给你加薪的保障。一般而言,你最可能在加入公司之前提高薪水。一旦你进入公司一两年,获得更高薪水或更多股份的难度就要大很多。
  • 假设总是会有职位放开,假设他们已经投入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来寻找你、对你进行面试并给你工作的机会,他们当然可以提供几个星期的时间让你考虑。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时间,不妨告诉公司你不能匆忙做出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
  • 大多数公司都不会根据你吸引人的个性和才智的估价来为你提供工作机会,他们会根据你的技能等级的平均水平给你提供工作机会。如果想获得更好的工作条件,你的目标就是让他们相信你比他们所想的水平更高。可以使用两种谈判策略。 第一种策略是把你能够摆上台面的技能、具备的经验拿出来讨论,并使用一些市场数据,让公司确信你不止值这么多。遗憾的是,除非你在行业中大名鼎鼎,否则这样的谈判战术是不会有多少效果的,因为它仅仅是你针对雇主观点的意见。这里你唯一的谈判优势就是说不,公司已经投入了许多时间和金钱去寻找你、联系你,对你进行电话面试,让你来到现场,对你进行面试和背景调查,决定雇用你并提供给你一个工作条件,所以你可以让大多数公司在薪水或奖金上给你一小点提升,仅仅因为他们不想让全部努力白白浪费。
  • 第二种,也是更有效的策略,是通过获得竞争性的职位,向公司证明你不止值这么多。 5. 竞争性职位 作为职位的候选人,你最大的谈判影响力是竞争性的工作机会。另一家公司的工作机会是你在市场上价值多少的硬数据的象征,无须让你的意见和雇主的意见去一决高下。如果多家公司争相要你,你看起来就更有价值,你也许会让他们进入争夺大战中。我最喜欢的谈判策略之一就是像这样交谈:“嗨,A公司,谢谢你提供了这个工作机会,我想在你们和B公司、C公司之间做出选择,B公司给我多提供了X的薪水,C公司则给我多提供了Y的股权。我对你们的工作更感兴趣,也喜欢和你们在一起工作,但是却很难牺牲那么大的收入,你们能让这一决定对我变得更容易些吗?”
  • 当你有多种选择的时候,你会发现使用一种最强大的手段会让谈判变得更加容易,那就是离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应该同时面试多家公司。也是为什么面试工作的最好时机是你不需要工作的时候。如果你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一份工作,就更可能接受任何正好能提供给你的工作。
  • 现在,在本章的结尾,你应该能够反过来,把自己放在创业公司创始人的角色里,写下你想要招聘到的人员的品质。下面列出了几个你可能会写下来的例子。
  • 人是公司最重要的部分。选择正确的人比选择正确的产品、市场推广策略、技术栈或者编程方法论更加重要。这意味着招聘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同时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你需要找到与公司文化相契合的人,他要具备合适的技能,对你从事的工作感兴趣,并且在合适的时间点可供你使用,愿意接受创业公司的薪水。而且你还需要不断重复地去找符合这些条件的人。
  • 对于创业公司招聘,最好的一条建议就是:别做这件事,或者至少先别做这件事。招聘更多的人意味着
  • 对于创业公司招聘,最好的一条建议就是:别做这件事,或者至少先别做这件事。招聘更多的人意味着资金消耗更快,企业经营更复杂,决策更缓慢,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搜索、面试和培训。最好的创业公司就是用较少的资源做较多的事。创业公司应当以小规模为荣,通过小团队去完成尽可能多的事。这能教你学会如何保持专注、更好地权衡取舍,并培养追求高影响力和高效率的热情。事实上,招聘更多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完成更多的事情。9.2节讨论过,沟通的开销会随团队规模平方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较大的公司不能像较小的公司那样快速转变。你应当尽可能保持小规模。
  • 那怎么才能知道何时开始招聘呢?我们要问的关键问题不是“如果我们招了人可以做什么”,而是“我们不招人的话无法做什么”。如果对业务至关重要的事在没有新员工的情况下无法完成,不管你们多么有创造性,都是时候开始招聘了。
  • 我们应当在创业伙伴身上寻找四种品质。第一,要找“敏思笃行”的人。要寻找你认识的那些不管有什么障碍都能克服的人。第二,要寻找具有互补技能的人。例如,如果你是程序员并善于开发产品,就要寻找能够处理好销售和市场推广,并善于发现客户的创业伙伴。第三,创业伙伴通常在年龄、经济状况和动机上应该是类似的。如果一个创始人寄希望于赚快钱,而另一个则对改变世界有长期的愿景,这是很难成功的。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你要找到能够信任的人。要建立信任,你必须了解合伙人的经历,所以也再次说明了为什么同事、同学和朋友是最合适的创业伙伴。
  • Chesky还问了应聘者“如果你剩下一年的生命,还会选择这份工作吗”,而且他只会录用回答“是”的应聘者。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你可能不应该完全照搬(即便是Chesky,后来也把问题改成了十年),但是这个问题真正的意义才是我们要放在心上的:尽你所能,确保自己找到正确的早期员工。
  •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提醒:专才的反面并非是通才。不是任何方面的专家并不意味着你就擅长各个方面。真正的通才是那些多面手的人,你把一些新东西放在他们面前,他们就会把它带走并弄清楚它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拥有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愿意对所有东西都稍做尝试。但你要是看看他们的简历,就会看到大量行业的经历(例如旅游、医药、社交网络、消费者、部署自动化、编程语言设计)以及职业角色(例如开发人员、技术主管、产品经理、设计师)。
  • 如果一个程序员解决这个问题所花的工作量要少一个数量级,那么这样的一个程序员可能胜过一个团队。通过做出更好的决定和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10倍能力的程序员也许可以避免埋头苦干好几个月。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要编写更多的代码,而是要编写正确的代码。10倍能力的程序员实际上是10倍能力的决策制定者。
  • 这一切表明,超级明星程序员,就像超级明星运动员,是格外稀少的。如果你尝试根据只招聘“摇滚明星”的原则去制订自己的招聘策略,或者更糟的情况是,如果你的公司招摇过市,好像已经是一群“摇滚明星”,你就永远无法发展你的团队。开发人员在能力上也许会有巨大的差异,但是这一点不能掩盖下面这三个关键的事实: (1)开发人员的表现会根据不同的任务而有所不同; (2)开发人员可以逐步变得更好; (3)大多数软件都是由团队而不是由个人开发的。 第一个事实意味一个公司中10倍能力的开发人员在另一家公司中可能只是1倍能力甚至0.1倍能力的开发人员。文化、激情和使命才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第9章了解更多信息)。第二个事实意味着建立成功创业公司的最好方法就是招聘到出色的开发人员,并为他们提供一个环境,使他们可以变得更好。有些人知道了10倍能力的开发人员的概念会觉得沮丧,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做得那么出色,似乎伟大的开发人员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的。但是在阅读了第12章之后,你就会发现许多证据表明,将精英和一般人区分开来的并不是天赋。而是实践练习。
  • 我们要在所有应聘者身上寻找的重要品质就是,他们应该是聪明并能把事情做好、能够很好地适应文化、有出色的沟通技能、能够友好相处的。
  • 当你考虑一个应聘者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和他愉快地交谈呢?如果公司中的某个子系统是他们负责的,他们能不能向新来的员工解释清楚系统是如何运转的?他们有没有维护博客?如果有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你能不能看得懂?他们能不能在会议上演讲?你能不能理解他们的代码?如果你们的角色调换过来,那名应聘者在面试你,他们会是公司的出色代表吗?
  • 你所制作的大部分内容不应该明显和招聘人员有关。例如,不要用招聘视频去打扰别人,大家应该知道我指的是什么:在一个快速平移的镜头下,出现了一个站在白板旁边或者打着乒乓球的人;在一首快节奏的背景轻音乐的伴奏下,出现了一个面试的场景,一名行政人员坐在中央,看着摄像头一侧的人,告诉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多么有意义,接下来就是渐渐出现的公司logo。实际上,没有公司之外的任何人会喜欢看这种片子。
  • 特别是这则招聘公告并没有为潜在应聘者回答最为重要的问题:我究竟一开始为什么要申请这份工作?
  • 如果你打算使用求职榜,就要做一份出色的招聘公告,需要把它当作一则广告去考虑。你不仅要解释这份工作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应聘者要申请这份工作。
  •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反过来采用寻找闪光点的方法。这些闪光点可能是从好学校获得的出色的GPA,可能是工作之余做过的很酷的项目,可能只是工作之余做过的很多小项目,也可能是他们在现在的雇主那里获得的奖励——我们应该只去看这些闪光点。 ——Gayle Laakmann Mcdowell,Careercup创始人、CEO
  • 所以,除非你绝对有把握,否则在招聘的时候请说“不”。
  • 每一名面试官从面试出来时要么得说“可以”,要么得说“不可以”,不允许说“也许吧”。只有一个“可以”而没有其他团队成员的同意,照样不行。只有获得所有面试官的“可以”的应聘者才会被录用。录用一个有问题的应聘者比错过一个出色的应聘者更糟糕,所以即便只有一个“不可以”通常也足以拒绝一个人。唯一的例外是如果有人过去曾经和那位应聘者亲密共事过,并强烈为他打包票。现实的工作经历当然比在人为的面试中得到的一个“不可以”更有说服力。
  • 不要把面试等同于质问。许多面试官会直接跳入到技术问题中,直接用智力题和编程难题去狂轰滥炸,甚至连招呼也不打。你在那儿不是要拷问应聘者知道多少,也不是要让应聘者承认自己是个糟糕的码农。他们不是你的敌人,面试本身就是有压力的,所以请善待他们。
  • 我们要把面试当作两个人之间有礼貌的交谈,介绍你自己,简短地谈谈你是做什么的以及想要填补的职位类型。询问应聘者他们是做什么的,是否需要水或者休息一下。之后,和任何愉快的对话一样,把话题转移到应聘者身上,尝试去了解他们。让他们告诉你一些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谈谈他们过去从事过的项目,描述他们希望在以后能从事的项目,了解他们为什么对你的公司感兴趣。
  • 每一名面试官都是公司的大使,所以我们要选择聪明的人。
  • 这种方法能测试我希望在数据科学家身上看到的四种关键品质:技术水平、数据创造力、沟通技能以及是否是结果驱动型的人”,她说。
  • 假设你考虑提供一个工作机会给Anna,下面是可以问Anna的证明人的一些问题。 · 你怎么认识Anna的?你们在一起工作过吗?有多长时间了? · 告诉我Anna的职业。她最出色的成就是什么? · Anna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她正致力于改进的是什么? · Anna在这份工作相关的技能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 · 和Anna一起工作感觉如何?你想再次和她一起工作吗? · 为什么Anna要离开她当前的工作?她希望得到什么? · Anna是和你共事过的最出色的1%吗?最出色的10%呢? 如果证明人的核实通过了,就要尽可能快地给应聘者提供录用。不要超过一两天,才能让应聘者知道你对他们是感兴趣的,那时他们也还清晰记得你的公司。
  • 我和别人第一次交谈时会问:“你在寻求什么?你想要什么?”这不是我在推销Tindie,我只是在倾听他们。在交谈中谈得越多的人一般都越觉得这是一次更好的谈话,所以我会倾听——我是真正地倾听。在尝试销售之前,我会问“你想要什么”,因为如果你先去销售,然后再问,人们通常只会说一些你想听到的东西。
  • 机会是一个工作机会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提供的职位应该是一个参与更大的使命的机会,是和了不起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也是对事业有所发展、有更大的影响力、从头开始做一些东西的机会(阅读第9章,了解有关使命及文化的内容)。
  • 有一种工作只是工作,有一种工作却是你终生的追求。
  • 这种工作草木皆情,由你全情打造。这种工作会让你从来不妥协。这种工作也会让你甘愿牺牲周末。你可以在Apple找到这样的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不会闲庭信步,他们到这里击水三千。 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有一些不同的东西。 一些重要的东西,一些不可能在其他地方得到的东西。 欢迎来到Apple。
  • 下面列出了一些可以提供的福利的思路: · 保险(健康、牙齿、视力和生命); · 假期(度假、节假日、病假); · 食物(免费早餐、午餐、晚餐、点心和饮料); · 薪酬(报销安家费,401K缴存比例,奖金); · 工作现场福利(日托、干洗、按摩、汽车修理); · 健康(报销健身会员费用、运动课程、运动队); · 日程(支持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在家办公); · 活动(提供远足团队、阅读小组和志愿者小组的资金); · 学习(提供图书、课程、举办演讲及参加会议的资金); · 通勤(列车月票、地铁月票、停车月票、班车); · 自主权(黑客马拉松、20%时间、孵化器); · 硬件(强大的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大屏幕、平板电脑); · 工作环境(私人办公室、舒服的椅子、可带宠物)。
  • 生命中大多数事情的关键点是,平均质量和最佳质量之间的动态范围,最大也就是二比一。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纽约,最好的出租车也许能比普通的出租车快20%;在计算机领域,最好的PC也许比一般的PC好30%。从量级上看并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你很少能找到二比一的差距,无论选什么做比较。 但在我关注的领域——最初就是硬件设计——我注意到普通人实现的东西和最出色的人实现的东西之间的动态范围是50∶1或100∶1。还要考虑到,后者都是知道要追求精益求精的人。这就是我们的情况。你可以打造一支由追求A+的队员组成的团队,一小队A+的队员就可以远远超过由B和C的队员组成的庞大团队。这就是我们所要努力去实现的。
  •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最出色的软件开发者和软件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点: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Erlang编程语言之父Joe Armstrong说过,成为更出色的程序员的最佳方法就是“花20%的时间去学习——这是一种复利”。《
  • 人们会想出各种借口解释自己为什么不学习新的东西,最常见的借口是他们太忙了,但实际上忙只是一个结论——做事情的时间不是找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每当你听到自己说“我没有时间学习”的时候,就要意识到你其实是在说“我宁可把其他事情放在学习前面”。错过太多的学习机会是一种短视的行为,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软件行业。在这样的行业中,打造成功职业或成功公司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 安迪·格鲁夫,《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
  • 在《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一书中,Cal Newport提出成功职业的秘密并不在于一直困扰你的“内心之所向”或者“激情”,而是精通“罕见而有价值的技能”。通过提供专门在公司学习的时间,你既可以让公司成为对潜在员工更有吸引力的工作场所,也可以提升每一个已经在这里工作的人的表现。
  • 根据《人件》一书的说法,一般的软件开发者连一本关于他工作主题的书都没有。作为一名程序员和作者,我发现这种情况是很让人害怕的。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意味着存在大量的机会。如果你是程序员,你可以定期花时间去阅读和研究,走在你的同事之前。 · 阅读文章、博客和图书。(阅读本书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 阅读学术论文。paperswelove是一个非常好的计算机科学学术论文知识库。 · 参加课程。Coursera和Khan学院都提供了许多免费、线上课程,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包括编程和创业。 · 参加演讲、聚会小组或者会议。请访问Meetup网站和Lanyrd网站。 · 阅读代码,特别是开源项目的代码。The Architecture of Open Source Applications提供了许多流行项目代码的指导讲解,包括Berkley DB、Eclipse、Git和nginx。 我已经发现了三种让我的研究时间变得更有效率的方法。第一,设立具体的、可测量的目标。例如,我为2015年设定的目标是阅读30本书(我用Goodreads来记录我的进度)。差不多每两周就要读一本书以上,所以如果两周过去了,还没有读完一本书,我就知道自己落后了。我还有一个目标,就是每年至少学一种主要的新技术,比如一种新的编程语言或数据库,我发现“七周七种”系列图书,比如《七周七语言》《七周七数据库》和《七周七并发模型》,都是实现这一目标很好的方法,因为这些书会向你介绍各种各样的技术,还会重点强调不同的编程范式,比如Ruby中的面向对象编程和Prolog中的声明式编程的对比,或者用MongoDB实现面向文档存储和HBase实现面向列的存储对比。 第二,记笔记。举例来说,我会对读过的每一本书进行总结,并把喜欢的文字保存在Goodreads。我会简单记下一些新的点子、问题,以及在阅读点子日记过程中产生的想法(阅读2.1.3节了解更多信息)。偶尔,我会把这些新想法发表到博客上。但是即便我把这些想法写在纸上立即丢掉,记笔记这样一个动作也可让我的学习成为更加主动的过程,帮助我更好地记住和理解这些新点子。 最后,也就是第三点,是要让你的朋友和同事也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LinkedIn,我们成立了一个阅读小组,每几周就阅读一篇新的计算机科学论文,然后聚在一起讨论。在开始使用Scala的时候,我们也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人员就是在Coursera上参加了“用Scala进行函数式编程”课程的那些人。有了别人的推动、可以在一起讨论问题和想法,你就更能坚持做一件事。
  • 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向别人解释一个话题,你自己就必须更深入地去理解它。每次我准备演讲、准备写博客或者像现在这样,写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去了解比最初掌握的还要多的知识。花时间去分享知识是提升水平的一种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事实上,具有“资深”标记的工程师都是那些使周围的人更加出色的人,要达到这一目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教。
  • 我会给所有人的一条建议是,总是要考虑团队以及你可以做什么让周围的人更有效率。
  • 如果可以回到过去,我会告诉自己一件事,我会尝试进入到18岁、还在为成绩而困扰、茫无目标而被动的自己的身体里,告诉他学习编程也许是你今天可以学到的最伟大的技能之一了。编程的核心就是解决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计算机科学的抽象理论是伟大的,但是超越理论的是几乎无限的理论实践应用领域,赶紧开始吧。
  • 我想告诉自己,即便认为自己已经实现了一些伟大的东西,也仍然要保持求知若渴。因为正是在我最饥渴的时候,才能克服最大的困难,实际学到和贡献出最多的东西。一旦认为自己都知道了,就会变得被动和缺少活力。 好多次去上班的时候,我都在想:“他们今天也许会把我解雇了。他们会发现我并没有那么出色。”如果那天过去了,我做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漂亮东西,我就会想:“哇,真是个好日子,他们没有炒掉我,我做了这个很棒的东西,还行啊!” 所以,这就是我想告诉自己的。要保持求知若渴,永远不要自我满足。
  • 我真正认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你不能准备去创业,它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跟着它走就是了,然后一路去解决各种问题。读书仍然是很重要的(比如这一本),从经历中学习也很重要。但是最后,你还是得以你的方式去应对遇到的事情。
  • 巴顿将军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一个可以立即强力执行的计划,好过一个下星期才能出炉的完美计划。”
  • 不要低估创造力的威力。创造力比技术上的知识更加强大。谈论技术的人是很重要的,但你能够理解技术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可以把它们用好。你可以不断学习技术,但只有当你具有了创造力,你才能够做出东西。创造力是一种需要彰显出来的能力,请练习、练习、再练习。
  • 我给大学时的我的建议是,要充分利用大学的环境,最大程度网罗各种机会,加入计算机俱乐部,参加实习,挑选一些兼职项目,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尽早关注如何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在工作之后继续打造好这一品牌。噢,
  • 相信你内心的感觉,快速做出对人的决定。建立团队时,你有时会招聘到某些人,但你就是感觉这个人不合适。请尽快改掉这样的错误做法。短期来看,这样做会有些紧张,但长期来看,你会做得更好,你的生活也会更轻松一些。

《非线性成长》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3

推荐语

  • 有璨总结的三条成长曲线——如何快速找到立足于世界的生存技能、如何提升自我的认知、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如何提升自我的心力去担负起更大的责任。一个人如果能够成功越过这三个阶段,必将获得非线性成长。这本书非常值得当下的年轻人学习。

自序

  • 在一个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越来越强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成长和个人成长,又该如何获得更快的成长?
    这个问题又可以一拆为二,变成如下两个分支——
    (1)如何才能在变化越来越快的职业和商业环境中,在世俗层面获得更快速的成长,赢得更大的回报?
    (2)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成长”到底是什么?倘若外部环境始终在不断变化,则每一个人不断努力奋斗,在个人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将会面临的问题与所追求的答案又会是什么?
  • 结合过去十几年的所见所闻,我认为,一个成年人的“成长”,也许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成长阶段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学会依靠规则去赢得基本竞争。
  • 第二个成长阶段是:如何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
  • 而第三个成长阶段则是:如何在看到更大的世界后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赢得更大的荣耀和认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前言

  • 围绕上述3个概念,还有3句话想要分享给你——
    (1)一个环境长期越稳定,线性法则在其中就越适用;相反,如果一个环境变化越快、越频繁,则非线性法则越容易在其中起主导作用。
    (2)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复杂且充斥着“非线性”的,但“非线性”不等于无序。找到某些在非线性的世界中适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对于你的成长至关重要。
    (3)即便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在每一个非线性系统内,也存在高度遵循线性法则的局部。任何个体或组织,本质上都需要线性法则和非线性法则交替发生作用,才能更好地驱动其发展与成长。

1.3 第三阶段(2009—2011年):互联网下的加速成长和运营职业生涯

  • 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1)你此前已经拥有某项具体的相关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
    (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大量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把此前那项“相关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新技能。

02 非线性世界的真相与基本规律

  • 薇娅称,颇为不顺的电商生涯,是她创业以来最灰暗的日子。不断地自我怀疑,身体和心理状态都变得非常差,和老公也经常吵架,但这一段日子也是薇娅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她相信只要脚踏实地,尊重商业规则,做好产品,服务好用户,就一定会有收获。后来薇娅入驻淘宝直播,每天坚持直播,最终成为业内公认的“淘宝第一主播”,多次创下直播带货纪录。她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从线下实体店主,到天猫店主,再到如今的电商主播,很多东西都在改变,但当初支持我走过来的这套价值观到现在都没有改变。”

2.1 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

  • [插图]
  • 假设整个社会的社会基本结构与制度相对稳定(至少不至于每年或每2~3年都产生巨大变化和波动),但影响职场人士最多的商业环境注定持续剧烈变化,旧的模式、行业和企业都注定不断被颠覆,企业的平均寿命显著更短,各种职业岗位不断更迭和消亡,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自己在整个社会分工与生产回报体系中拥有不可替代性和绝对竞争力,走到更高的位置?
    我的答案是:你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或是深刻理解商业逻辑的能力要变得更强。
  • 身为一个普通人,身处非常动荡和不确定的商业/职业环境下,要想在职业成长这个充满束缚的游戏下更好地通关,你的最佳选择是两种:要么,你依靠某种技能成为一个业内顶级的、位于Top 3%-Top 5%的专家;要么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业操盘手。

2.2 “S型曲线”与“第二曲线”出现的必然

  • 第一个阶段,称为积累摸索期。这个阶段的你,因为刚刚进入新的竞争环境,对这个环境的规则、基本情况等都还不熟悉,也没有做好准备在该环境下面对激烈的竞争,因此,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摸索和试错,也需要在一些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基本认知,检验自己在新环境下的实力和竞争力是否足够。
  • 然后就进入第二个阶段——快速成长期。
    在这一阶段里,你对于新竞争环境下的一些规则和情况已有较为充分的了解,也通过实践积累了一些微小的业绩,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了一些基本的自信。
    于是,接下来你必须做好准备,让自己不断到竞争更加激烈、压力更大的一线战场上,在竞争中不断赢得胜利,取得成绩——唯有成为一个在局部战场竞争中不断赢得胜利的人,你才能让自己进入快车道,获得足够快速的成长。
  • 正是这种背负压力和直面竞争的状态,以及从中取得成绩和获得肯定的欲望,激发我更大的潜力和战斗力,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
  •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成熟衰退期。
    到了这一阶段后,你在某一竞争环境下可能有了不错的成绩,你的竞争力也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于是,你可寻求的挑战在该环境下变得越来越少,你的成长速度开始逐渐放缓。
    如果把横轴当作时间,纵轴看作我们的个人价值,再把这3个阶段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典型的职业成长“S型曲线”。
  • 倘若你位于一个变化极大的行业内,身处一条职业成长赛道,花了超过3年时间仍然没能让自己进入快速成长的轨道中,那么无论原因是什么,对你而言都算不上是积极的。
  • 自2014年开始,易到的整体业务数据再也没能超过滴滴,差距反而被越拉越大。
    到2016年,易到已难以为继,作为中国互联网出行市场的开创者和先行者,最终一步步滑向了失败的终局。
    而滴滴依赖着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和在“大出行”版图下一条接一条的成长曲线,成为中国互联网具备代表性的一家准巨头公司,估值达到数千亿美金,是移动互联网浪潮下创业成功的典范。
    以今天的眼光看,周航看清了“小战场”的情况,却没能看清“大战场”的战局,过早地让自己固守在一个特定竞争赛道中,进入“线性增长”的惯性轨迹,没能在“大战场”的战局及时开启“第二曲线”,这是易到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对此,周航本人在《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中也有极为深刻的自省和深思。
    对于易到的失败,所有有过创业经历的人都会倍加感慨——很多时候,一个商业机会往往因为新技术、新商业逻辑的变化而出现,但这样的机会注定有其特定的时间窗口,若你没能把握住机会,则机会必然属于其他人。
    因此,如果你无法在特定时间内在大战场上通过无数条小“S型曲线”让自己持续走高,勾画出一条美丽的大“S型曲线”,则你必然会在这个机会面前失败,或者说,这一类成功的机会就已经不属于你了。
  • 以今天的眼光看,周航看清了“小战场”的情况,却没能看清“大战场”的战局,过早地让自己固守在一个特定竞争赛道中,进入“线性增长”的惯性轨迹,没能在“大战场”的战局及时开启“第二曲线”,这是易到失败的核心原因之一。对此,周航本人在《重新理解创业》一书中也有极为深刻的自省和深思。

2.3 头部效应——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上跃迁的秘诀

  • 总而言之,头部效应就是你若在一个领域成为头部,就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最高价值的回报,或是拥有该领域最高的势能。
  • 身为一个工作年限还不那么长的从业者,在单一一条职业竞争赛道中要想顺利通关,进入势能更高的职业轨道中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在当前赛道中努力成为Top 20%的“头部选手”。
    并且,在一个稍低势能的赛道中成为头部,价值远大于在一个高势能的赛道中当一个普通选手。
  • 第一条曲线上的A点是观察点。企业的发展处于这个点上时,应开始培育或实施一个新的计划,让自己可以逐渐过渡到新的成长曲线下。A点可能是一家企业抽出身来仔细考察自身的发展现状,并考虑建立新曲线的最佳时间点,不用太早,也不宜再晚。
  • A点,差不多恰好也是个人在上一条成长赛道中进入TOP 20%区间的时候。
    所以,当你在原有的成长曲线下成为Top 20%的头部选手,你需要思考、探寻和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线”,在“第二曲线”上投入一些资源和时间,这样的节奏能够更好地让你应对成长的焦虑和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你可能要允许在一定时间内,两条曲线同时存在。
    关于如何培育和探寻自己的“第二曲线”,我在《运营之光》一书中提到过的“ABZ法则”或可作为参考[5]。
    最后,我不妨把前面几节内容放到一起,围绕“第二曲线”和“头部效应”再做一些总结,以便你加深印象——
    (1)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中,你的最佳成长路径是一条“S型曲线”。
    (2)对于个体的职业成长,“第二曲线”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有可能你的职业成长需要跨越多条“第二曲线”。
    (3)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从一条已经逐渐进入瓶颈的成长曲线中跨越“非连续性”的鸿沟,成功进入新的成长曲线中,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 当你在原有的成长曲线下成为Top 20%的头部选手,你需要思考、探寻和建立自己的“第二曲线”,在“第二曲线”上投入一些资源和时间,这样的节奏能够更好地让你应对成长的焦虑和适应环境的变化。甚至,你可能要允许在一定时间内,两条曲线同时存在。
  • 最后,我不妨把前面几节内容放到一起,围绕“第二曲线”和“头部效应”再做一些总结,以便你加深印象——
    (1)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中,你的最佳成长路径是一条“S型曲线”。
    (2)对于个体的职业成长,“第二曲线”的出现是一种必然,且有可能你的职业成长需要跨越多条“第二曲线”。
    (3)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从一条已经逐渐进入瓶颈的成长曲线中跨越“非连续性”的鸿沟,成功进入新的成长曲线中,需要两个基本前提——

2.4 成长赛道、线性竞争和非线性竞争

  • 我对以上两个故事的思考是:一个人或组织要想追求成长和发展,需要持续在两个维度上有所提升和突破,一个是线性维度的提升(如增加自己某项技能的熟练程度),另一个则是非线性维度的提升(如升级自己的认知或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式、组织系统、商业赛道等)
  • 那次课里,老师说了一句话:真正的国学,绝不提倡直接出世,而是提倡先充分入世,再从中思考和发现出世的可能性。真正的佛家信徒更倾向于认为,唯有先成功入世者,方可真正出世。
  • (1)竞争是分不同层次的,成长也是。
    (2)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下,你的成长一定会遇到天花板和瓶颈,就像一条“S型曲线”一定会趋于平缓甚至下滑一样。
    (3)到底是打补丁还是升级操作系统,在成长过程中,这注定是个问题。如果你的硬件基础尚不过硬,直接就装最新最复杂的系统,反而会走火入魔。

2.5 两条“一级成长曲线”与N条“次级成长曲线”

  • 你在技能曲线或是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下的成长,背后一定是由至少一段或很多段具体的职业经历综合构成的。
  • 从更加微观而具体的层面来说,你的职业生涯早期,必然注重技能的精进,你需要在一段又一段的工作经历中增补或提升自己的具体技能,并力求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中都让自己成为“头部选手”。
  • 只要你让自己持续处于这种状态中不断上行,也许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似乎已经来到一个全新的成长阶段——你的“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已悄然开启。
    就像我的“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正是在我的第4条“次级成长曲线”——也就是第一次创业的过程中,伴随我遇到的各种命题和挑战而悄然开启的(如图2-13)。
  • 要想在职业成长这个充满束缚的游戏下更好地通关,你的最佳选择是两种:要么,你依靠某种技能成为一个业内顶级的、位于Top 3%-Top 5%的专家;要么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业操盘手。
  • 只要身处一个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无论是一个行业、一家公司、一个产品、一类竞争模式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在一个特定岗位或环境下的成长,都会遵循“S型曲线”的规律——要么,它们不会成功,其成长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要么,它们的成功遵循某种特定的范式,经历早期的缓慢发展、中期的快速指数级成长以及后期的增速放缓甚至衰退。
    ——
    3 你个人职业成长的最优选择,很可能是需要在3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内,找到自己可依赖的“成功范式”,进入快速成长期,让自己在这段职业经历中画出一条美妙的“S型曲线”,而不是呈现出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
    ——
    4 头部效应就是你若在一个领域成为头部,你就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最高价值的回报,或是拥有该领域最高的势能。相反,如果你无法在一个特定领域内成为头部,则你的整体竞争力在该领域将大幅削弱。

3.1 职业生涯早期,如何应对“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 第一,想要拥有一个让自己足够确信的答案,你得具备两个基本前提。(1)你已经有足够多的实践,尝试过很多事情,知道很多事情是如何发生的;(2)在你做过的很多尝试中,至少有1~2件事已经能够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比大多数人做得好。
  • 第二,换一个视角来说,我认为一个人要明确职业方向,往往源于这样一种感受:你觉得某件事,可能是非你不可的,是你必须回答的命题或必须做好的事情。
    这样的命题或事情,一般来自两个方向:
    (1)你曾经在某个地方或某一类事上受过很严重的伤,并且经历了种种努力后走了出来。于是,由于你受的伤足够严重,你很自然地产生某种强烈的念想——希望更好地帮助其他人也从这样的伤痛中走出来。即“是什么拯救过你,你就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2)你发现自己身上具备某种天赋,让你在某件事上明显做得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出色,能够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价值,还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于是你认为不应该辜负你所拥有的天赋。

3.2 职业生涯早期,如何应对“转行难”

  • 一个人从A行业转行进入B行业,往往会面临两类主要障碍——一是新技能的习得,二是思维方式、认知的转变和升级。
    前者,比方你想要转行做在线推广,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跟在线推广相关的事,包括文案、渠道开拓、数据监测和分析等,啥也不会。
    而后者,则比方你和一个朋友同样拿到了一个货要卖,你可能只能想到老老实实找渠道、线下发传单、电话销售等形式,人家却能想到一大堆比如线上社群合作分销、众筹、大V朋友圈背书,甚至是货本身以超低价格出售,然后再通过其他方式盈利等稀奇古怪的玩法。
    而这两个障碍,对不同状态的同学来说,要关注和解决的优先级事实上是很不一样的。
    通常来讲,我的建议是——
    假如你的工作经验在2年以下,自身尚不具备某项过硬的业务技能(比如销售、文案、策划等都可以视作业务技能,而“过硬”的意思就是你能通过该技能带来显著的业务成果)的话,你应该重视“新技能的习得”大过“思维认知的升级”。
    而如果你已经有了好几年工作经验,具备某项非常过硬的业务技能,或者自己能够独立负责一项小业务(比如已经是某个线下店的店长,负责门店整体收入),那也许你应该重视“思维认知的升级”大过“新技能的习得”。
  • 直接说几个原则性的东西——
    (1)如果业务技能还不扎实,直接进行大量“思维认知升级”的学习,很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就像当我们无法在“做到”上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和临界点之前,我们“知道”得越多,往往越痛苦。
    (2)要解决“技能习得”的问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训练,而不能仅仅看一堆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看了《运营之光》100遍,却连一段文案都没练习写过,相信我,这本书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
    (3)要解决“思维认知升级”的问题,关键可能在于你要进入一个高质量、高段位的圈子中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业务交流碰撞,而不是依靠“看书”“看干货”。
  • 通常靠谱的方式有几种:
    (1)自己尝试着刻意练习并依靠自我学习进行突破。比如试着做出个几千粉丝的微信公众号。
    (2)尝试着参与到一个能给你提供实践机会的组织或团队中,义务为其劳动,并获得指导和反馈。
    (3)参与某个能够给你提供大量真实实践机会和高质量反馈的课程。
    一般来说,上面的(1)只适合极度自律或自我学习能力超强、学习速度超快的人;(2)有时可遇不可求;至于(3),则更适合大多数人。

3.3 工作0~5年,面对多个职业机会如何选择

  • 针对这样的“两难纠结型”选择,我总结了一套“4+4”方法,帮助大家思考和判断。第一个“4”是拥有“4个基本认知”,第二个“4”是叩问自己“4个问题”。我们先从“4个基本认知”说起。
    基本认知1:如第2章中所说,一个人的职业成长,有两条“一级成长曲线”,分别是技能曲线和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唯有第一条技能曲线达到一定高度后,第二条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才会开启。
    而对工作5年以内的从业者而言,可能要优先考虑技能曲线,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然后再重点考虑商业认知/系统思考层面的提升。
    基本认知2:一个人在职业成长中,要想最终进入通关状态,终极出口只有两种,一是成为一名顶级专家,二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业操盘手。
    基本认知3:“头部效应”无处不在。无论是短期在一家公司特定岗位上的发展,还是长期形成自己在整个行业内的竞争力,如果无法成为“头部选手”,将无法获得更大的收益,也会面临掉队的风险。
    另外,如果你真的很难做到在当前赛道中成为头部、赢得竞争,也许可以考虑向回一步,先退回到次一级、难度更低的二线战场中,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头部选手,再携带二线战场所获得的头部势能,重返原有的一线战场。
    基本认知4(这是之前没有提到过的认知):在一个商业组织里,可能存在4类不同的业务部门,在0~5年阶段里,你面临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都会是这4类部门中的某一个。
    这4类业务部门分别是——
    (1)成熟核心业务部门。
    (2)探索型业务部门。
    (3)成长型业务部门。
    (4)非核心业务部门。
  • 所谓成熟核心业务部门,指的是在一家比较成熟的公司和组织内,构成业务最强壁垒和行业竞争力的部门,也往往能够直接影响公司生死存亡的部门。
    典型比如——
    » 百度负责搜索产品和商业广告产品的部门是百度最核心的两个部门。
    » 腾讯内部与社交关系链、广告有关的部门,或者用户和收入规模极大的游戏工作室等都可能是腾讯的成熟核心业务部门。
    大家必须理解一点:如果一家商业组织能够健康地发展起来,形成规模,那么在它的核心业务分支下面必然存在一套高技术含量的、较为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模型。
    比如百度的商业产品的架构、流量收入模型,或者其搜索产品的搜索结果排序算法、搜索关键词匹配策略等,都会是百度这家公司非常核心、非常有竞争力的东西。假使你进入类似这样成熟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学习和掌握了很多这样的复杂工作方法和模型,那你在行业内将具备更高的价值和竞争力。
    第二类业务部门是探索型业务部门。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或者负责大公司里的探索型项目或全新产品线的,都属于探索型业务部门。
    在一个探索型业务部门里,巨大的机会和风险会并存——如果一个探索型项目获得成功并发展壮大,作为早期成员的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在探索过程中,产品方向、业务模式等反复变化,这是探索型业务部门的常态。
    行业内,我们看到的探索型项目成功和失败的例子都很多,例如微信就是探索型项目成功的巅峰代表——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2012年前后,腾讯内部至少有6~7个团队都在做一款类似微信的产品,只不过其他几个团队最终都失败了而已。
    第三类业务部门叫作成长型业务部门。
    成长型业务部门其实是探索型业务部门的下一个阶段。就是说:相比探索型项目而言,已经形成了产品模型和业务模式的基础,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快速增长,更关注增长速度和效率。
    如果以一个创业公司来看,处于A轮到B轮融资阶段的创业公司,大抵近似于成长型业务部门的状态。
    如果以大厂来看,2017年上半年字节跳动旗下的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或者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上半年的抖音,都是成长型业务部门的典型。
    第四类业务部门是非核心业务部门。
    这一类部门在一家商业组织内,通常不直接对核心业务目标负责,一般工作压力不大,也比较稳定。
    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一家公司遇到困难或危机,需要裁员,往往第一时间对这样的业务部门开刀。
    举个可能不恰当的例子,比如支付宝或腾讯的公益频道(这并不代表公益不重要或没有价值),或者某些行政等职能支持部门,就属于这一类非核心的业务部门。
  • 我认为,在实际进行判断时,你需要逐次通过“4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决策。
    问题1——
    你是否真的追求远超于其他人的成长速度,并愿意为此承受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预期之下,你的短期现实生活压力如何,能承受的最低收入预期大抵处于什么水平线?
    这里你必须理解,如果你想找一个收入很高、成长空间很大、有很好的领导带你、公司也很知名、工作机会稳定,其实可遇不可求,或者说,概率不高。
    所以,千万不要因为在网上看到有人找到了这样“完美”的工作机会,就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
    相反,你需要理性一点,做好准备:如果成长速度、空间、收入、公司品牌等几者不可兼得,你自己选择和判断的优先级到底是怎样的。
  • 问题2——
    你觉得自己是否具备极强的野蛮生长能力?
    我们该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极强的野蛮生长能力?
    我的经验是,你可以思考:假设你接手了一个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达成路径,也没有人系统地指导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能找到各种办法和途径去学习、借鉴、模仿,然后在推进这件事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假设答案是Yes,大概率你是一个野蛮生长能力很强的人。
    如果答案是No,可能你的野蛮生长能力就弱一些。
  • 你是否已经拥有一个明确的长板职业技能,或你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例如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等)?
    一般来说,如果某一项技能,你觉得自己比其他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都要强,工作起来更高效,产出也更显著,它就可以被视作你的长板职业技能。
    假如你已经有这样明确的长板职业技能,你面对职业机会的选择和决策时,应该尽量围绕怎么进一步加强或者放大自己已有的长板来展开。
    道理很简单:把这一长板发挥到极致,你更有机会成为一个小领域的头部,从而为自己收获更多的红利。
  • 问题4——
    你更希望最终成为一个顶级专家,还是成为一个业务管理者和商业操盘手?在这个问题上你是否有明确的倾向?
  • 作为一个工作0~5年的人,面临很多职业机会时,为了做出更优、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和判断,你可以逐次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你是否真的追求远超于其他人的成长速度,并愿意为此承受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预期之下,你的短期现实生活压力如何,能承受的最低收入预期大抵处于什么水平线?
    (2)你觉得自己是否具备极强的野蛮生长能力?
    (3)你是否已经拥有一个明确的长板职业技能,或你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职业方向(例如什么行业、什么岗位等)?
    (4)你更希望最终成为一个顶级专家,还是成为一个业务管理者和商业操盘手?在这个问题上你是否有明确的倾向?
    在上述4个问题都有了更明确的答案后,你的选择可能会更加清晰。
  • 我认为这样的“黄金”职业机会可能有3种——
    (1)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你特别信赖和认可,无论在视野、技能各方面都远胜过于你的人,他还愿意手把手带你,那这类机会值得你选择。
    (2)如果你有机会去一个很成熟、知名的商业组织,到它的核心业务部门中了解和学习其中非常有技术含量、非常复杂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它的整个体系结构,这也是一个超级有价值的机会。
    (3)如果有机会加入一家已经走入正轨、开始高速成长的公司或业务部门(类似2018年的抖音),即便你自己啥也没想清楚,也极大概率可以获得这家公司或这个业务快速成长带来的红利。

3.4 如何超越那些早期职业起点远高于你的人

  • 第一种机会,是选择进入一个伴随着新技术、新模式而出现,短期发展还完全不确定、甚至有些混乱无序的全新行业里,只身承担各种不确定风险,去换取随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在行业内接触到更多高质量信息来源、先进的工作方法而为自己带来的成长加速度。

3.5 成为一个顶级专家或优秀商业操盘手的具体路径

  • 成为一个顶级专家的路径是比较明确清晰的。首先,你找到某项技能或称手艺,是你特别喜欢或擅长的,并且,你这项技能的学习能力,至少不比大多数人差。然后,你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精进,让自己从一个新手一步步成为顶尖高手。
  • 首先第一关,你需要在该项技能上超过50%的人,成为中等以上水平——一般来说,只要你在某项技能上拥有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做出还不错的业绩,不输于行业平均水平就可以了。
    要想闯过这一关,你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系统地研究和学习行业内的成熟高手,找到可遵循依赖的方法论,然后进行大量的刻意练习,巩固自己的技能就可以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选择什么方法论不太重要。一个领域内方法论可能有很多流派,就像营销领域,讲定位的是一派,华与华方法可能又是一派;运营领域里,可能三节课的方法是一派,那些专门玩流量的又是一派,诸如此类。对一个新人来说,选择哪一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了一派自己认同的方法论后,最好能够深入地研究它、了解它,并充分实践、内化、吃透,让自己做出足以胜过大多数人的东西。特别忌讳的是看了一大堆不同流派的经验或者方法,但哪一派都理解得不透不深,也没有做太多实践和刻意练习,陷入“看了听了一大堆,却发现然并卵”的状态。
  • 一般来说,度过这个阶段最常见的方式有两种,要么你进入一家公司,有很多问题要解决,也有个有经验的前辈愿意认真带你;要么你找到了行业内的前辈或高手系统总结提炼后的课程、书籍或其他学习素材,你通过参加课程、研读书籍并付诸实践等方式让自己度过这一关。就像是在产品经理、运营、新媒体、营销等领域,三节课的课程已经比较体系化了,口碑也不错,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你的选择。
  • 接下来,是第二关——你要在这个领域内超过80%以上的人。
  • 成为头部的20%需要什么?我的答案是:你需要一份被大部分人认可的代表作。如果你是做销售的,你需要拿下某个重要的客户;如果你是做设计的,你需要有一份能拿出手的作品案例;如果你是做裂变营销的,你需要做出来一个至少在小范围实现刷屏和显著增长的案例;如果你是写文案的,你需要写出一份赢得广泛传播或是售卖转化效果特别好的文案。
  • 再接下来,是第三关——从Top 20%跻身Top 10%。
    如果你已经依赖自己的代表作成为Top 20%的选手,要想继续往前走,你要想办法与这个领域大家公认的顶尖高手建立连接,与他们进行交流,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大量经验和心得,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在继续前行的路上获得很多高手的赋能。
  • 再往上,成为Top 5%的选手,你就要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创造,在整个行业内拥有更大影响力和更具有穿透力的代表性案例,无它。
  • 如果你想管理和操盘整个系统的运转,甚至重新定义和设计整个系统的结构,你得熟悉整个核心模块的逻辑、构成,知道它们是如何运转的。在一家公司内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家公司的操盘者,你必须知晓这家公司所有的核心业务模块是如何运转的,有哪些关键节点,风险和机会往往来自哪里等。
  • 所以,一定要意识到,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商业操盘手,那你要选准一个行业,先从某个业务环节切入,在一家或多家同类公司通过轮岗、谋求新的职业机会等方式熟悉多个业务环节,慢慢成为一个业务模块的负责人,再然后,继续通过轮岗或参与重大项目等方式深度了解和熟悉多个业务模块的运转,进行更宏观和整体的思考,慢慢懂得如何经营一家公司。

3.6 如果在某个职业成长赛道中“失败”

  • 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成为一名头部选手,一个人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
    (1)你已经具备某些在该领域获得成功的独特能力或经验。注意,“独特”是指你身上的某些能力或经验,或者你创造的价值,是有点“稀缺”的——这个世界上,稀缺的东西才更有价值。
    (2)你清晰地给自己定义了一个竞争赛道,在这个赛道充分发挥你的长板能力。
  • 只要你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足够多,这些实践、经验和成果汇总到你身上后,必然凝结成为某些只属于你的独特优势和机会。你也必然伴随着实践和积累的增加找到某些你能干得比其他人更好的事情。
  • 经过漫长而深刻的思考,交了无数学费后,傅盛有了几个含金量特别高的答案——
    (1)与其竞争,不如不同。
    (2)在一个不断演化的世界中,一个人过去的成功和成就,一定有其局限,甚至可能成为其未来沉重的包袱。
    (3)在竞争特别充分的领域,更好的战术是:以点带面,单点爆破。赢得破局点,才更可能赢得整场战争。
  • 希望你在读完本章之后,脑海中属于自己的职业成长之路,越发清晰起来。
    1 如果你刚进入职场,又缺乏明确的职业方向,我对你最大的建议就是:不妨先聚焦在某一两件至少你不那么反感的事上,先不管不顾地努力让自己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并在此期间尽量多尝试和接触一些新的工作内容,这样,你才能慢慢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判断。
    ——
    2 如果既没有职业目标,也不清楚职业方向,可以先让自己大量补充一些通用能力的缺口,增加自己身上的多面手特质。类似写作、结构化表达、PPT、Excel、演讲、高效召开会议、活动组织与执行等,应该算得上横跨绝大部分职业的通用能力。
    ——
    3 珍惜和利用好职业生涯的前五六年,迅速完成一些基本积累,并谋求进入那些具备跃迁式成长机会的赛道中去打拼、努力和发展,而不是等到自己已经工作8~10年、陷入职业瓶颈和困境后再来感慨生活不易、人生艰难。
    ——
    4 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商业操盘手,那你要选准一个行业,先从某个业务环节切入,在一家或多家同类公司通过轮岗、谋求新的职业机会等方式熟悉多个业务环节,慢慢成为一个业务模块的负责人,再然后,继续通过轮岗或参与重大项目等方式深度了解和熟悉多个业务模块的运转,进行更宏观和整体的思考,慢慢懂得如何经营一家公司。

4.1 系统思考能力的价值与习得

  • 系统有大有小,但任何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
    (1)该系统的特定功能和目标。
    (2)某种特定的系统结构。
    (3)诸多相互影响的系统要素。
    (4)系统运转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 系统思考能力到底该如何提升?
    我的个人经验和建议是——
    首先,你在一个领域内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并能够熟练解决各类单点技能问题。
    如果你在一家互联网公司负责用户增长,却连基本的“转化率如何提升”“怎么写文案更能吸引用户”“用户留存率比较低该如何分析”都没有实践过,也完全不知道如何思考,那么当你拿到“如何为一款产品搭建一个增长体系”这样的命题时,注定是懵的。
    其次,在对应问题面前,你要能够看到并深刻理解一类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系统模型,并用它理解和思考部分问题。
    好比在用户增长方向,AARRR模型就是一类非常经典、被无数公司使用并验证过的模型。你先充分理解它,并通过它思考如何为一款产品搭建增长体系。
    再次,你也需要在同一个领域或同一个问题下,看到更多相关的系统模型,或者是来自其他专家或高手理解的系统模型——在同一类问题面前,不同的高手有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思考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你还要不断深入去思考更多系统模型之间的关系、差异,以及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你的系统思考能力才能逐步提升。
    好比在用户增长领域,当你已经深刻理解AARRR模型,你应该看到更多类似RARRA、用户金字塔、RFM分层等相关模型,并不断结合各种案例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只有如此,你才能慢慢在脑海中形成类似的认知——
    » RARRA和AARRR是一类用户增长模型,本质上是因为一家公司的业务逻辑不同,决定了其适用增长模型的不同。
    » 任何一家公司,随着其用户行为的丰富和用户体量的增加,想要获得更大的增长,必然需要精细化运营,也就需要进行用户分层运营,而用户金字塔和RFM就是最常见的两类用户分层运营模型。
    在任何一个领域,你只有在以上过程中反复实践和自我修炼,才能获得系统思考能力的提升,全无捷径。

4.2 商业世界中的两种高质量思考习惯

  • 我们已经提到,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如下分支构成——
    (1)特定的功能和目标;(2)特定的系统结构;(3)诸多互相影响的系统要素;(4)系统运转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若把“商业竞争”看作一个系统,它的目标就是让所有公司和个人在充分遵守各种商业竞争规则(即约束规则)的情况下,通过制定自己的竞争策略,合理执行并赢得竞争,获得收益。
  • 第一种思考习惯是: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
  • 不要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这件事有多难被解决”上,而是以“这件事的背后有多大价值,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为思考原点。
    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解决那些“价值更大”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二种思考习惯是:始终思考和关注现有工作流程及业务链条中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
  •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不是每个人都会关注那些“现有工作流程及业务链条中有机会把效率提升2倍以上”的事,相反,大部分人都在被动地等待接收命令。
  • 而对于形成了类似思考习惯的人,他们总会在工作中关注那些效率低下的事,也总会主动关注和思考是否有改善的可能。
    如果你总是带着这样的思考看待工作,一定会发现有很多效率低下的问题。
  • 第一,当你面临一件事要不要做,或者遇到某个问题很难被解决的时候,要优先关注“事情被解决后的价值有多大”,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
    第二,要始终关注和思考现有工作流程和业务链条中各种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
    如果能把这样两个思考习惯从认知内化为自己条件反射式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它们的理解,我相信一定能够带给你巨大的收益和帮助。

4.3 商业环境中的“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

  • 我想至少给你一个足够简单的小工具,让你具备最简单的系统思维,并开始有意识地发现和遵循一些底层规律,思考得更加全面和长远,为自己制定更好的竞争策略。
    这个小工具,姑且叫“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如图4-6。

    图4-6
    按照“底层逻辑—中层机制/规则—上层打法”的三级层次来描述这个系统的结构,也许没有那么严谨和完善,但对于初步建立系统思维的朋友而言,易于理解,也更能指导你的思考和实践。

4.4 如何向顶尖高手学习,提升制定策略的能力

  • 而用户运营方面,乐纯则遵循着一个“1-9-90”模型来开展所有工作。我觉得“1-9-90”模型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品牌。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产品,你都会发现你的受众目标最终可以被分成1%、9%和90%这三个人群。
    简单而言,就是培养1%的“死忠粉”和重度参与者,让9%的人与你持续互动并深度认可你,然后寻找效率更高的方式服务好90%的人。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品牌在刚刚起步时,有可能大部分用户都是1%的“死忠粉”,但是到了一定体量之后会有一个非常稳定比例的分层,就是1%,9%,90%。
  • 最终,1%的人会跟你一起研发产品,创造很好的内容。9%的人会经常分享,你推了好的内容他会转发到朋友圈,买了你的东西他会去晒。但是真正为你贡献最多收入的用户还是90%,他们只是买买买,是你的品牌最终服务的用户。

4.5 如何预见未来,面对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做出高质量决策

  • 傅盛多次提到他相信两个非常重要的事——
    (1)只要把规律想清楚,至少创建一家价值一百亿美元的公司是可以用方法论和公式推演出来的。
    (2)一件事的成败,战略是否领先决定了80%。
  • 战略=(方向×10)×执行力
  • 对这个公式的基本解释是:执行力是战略的一部分,但好的战略,无须依赖好的执行力。
  • 傅盛给出了自己方法论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
    预测—破局点—倾尽全力,这是傅盛的战略制定三段论。
  • 一个较优的预测方向是:你能创造一个缺少竞争者的新市场,且这个新市场中你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垂直领域的第一。预测完后,就用侦察兵模式进行快速验证,看看这个方向是不是真的往下一打井,很快就能出水。
  • 而傅盛认为,好的破局点,满足3个特征:极简、差异化和自增长。
  • 傅盛认为,对事的管理,本质上可以回归到3个词——目标、路径、资源。
  • 当对事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知之后,目标应该足够简单,足够聚焦。
    简单意味着说出来所有人都很容易理解,能够迅速达成共识,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易于向全员传递。比如,“完成一个品类的全面建设”不算是一个足够简单的目标,而“做一堂半年内超过30000人付费报名的爆款课程出来”更像一个比较简单的目标。
  • 聚焦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目标是唯一的。目标如果无法聚焦,路径和资源也很难聚焦,很容易形成撕扯,举步维艰。一旦无法聚焦,一个人很容易做出一种“每个地方都买一点保险”的决定,但这往往是最糟糕的决定。
  • 找到一个明确、简单、聚焦的目标,接下来就是想清楚实现路径。
    目标和路径之间,互为因果。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推出来路径,而在路径上的执行动作和资源投入全部到位,才能支撑目标的达成。
    围绕一个目标,路径的拆解要足够细致,要知道大目标由哪几个子目标组成,这些子目标之间有无先后依赖关系,以及每个子目标下的关键动作和手段是什么。
    所以,定目标时要做减法,有了目标想清楚实现路径时需要细致地做加法。
  • 总体而言,傅盛的观点是: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减少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他相信,有时候,执行难的本质往往是源于我们没有做出足够正确的决定。
  • 因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不断去假设:如果只花一半时间,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然后再不断验证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更优解。
  • 对于前者,需要确保自己接触到的信息足够优质、有效;至于后者,假如你已经是一个管理者,尽量让自己在做思考、决策、对外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大于60%。
  • 时间的投入方面,如果你对自己所处的领域还不具备全面的认知和判断,就应当优先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你在自己所处的领域上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认知,则需要定期了解行业动态,从一些不同领域的关键人处获取一些关键信息,让自己可以不断预见未来,做出更优质的假设和决策。
  • 傅盛的哲学是,越是身处绝路,越要不断向外看,获取更先进、更前沿、更具有差异化的认知。因为既然已是绝路,很可能内部已经无解。
  •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 但我觉得如果是放眼到所有人来看,这里还需要区分。
    第一,可能只有5%的人能进入“通过比拼认知来进行竞争”的状态,绝大部分人的执行能力之差,可能根本谈不上拼认知。甚至如果你的执行能力不到位,认知越升级,你可能越焦虑,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和践行这些认知,于是认知就变得毫无意义。
    因此,对于95%的人来说,或许应该优先关注能力的提升。而对5%的人来说,的确如傅盛所言,比拼认知可能是第一位的。
    第二,认知往往意味着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全面理解。一个人的高质量认知,很可能来源于充分的实践。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在教育行业里认真做过2~3年营销、课程研发和服务,很难彻底理解教育这项业务的一些本质。
    第三,即便一个人进入认知升级的轨道,真正的升级也必须依赖“优质的信息输入和思考沉淀”、“不断面对和解决大量复杂问题,践行和验证新认知”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综上,对于傅盛的认知升级论我想做一点补充——
    » 认知升级的前提是知行合一,如果你尚无法做到,必须优先补充行动能力。
    » 在未建立起较为全面、能够让你看到一些规律和未来的认知之前,优先补充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及经验,并不断反思,之后再更多地关注先进优质的认知。

4.6 顶级高手进行复杂思考和决策背后的简单法则

  • 张小龙决定微信朋友圈不做硬广告、决定微信群的界面和按钮设计、决定微信小程序怎么做、微信公众号怎么做,很可能都来自“好产品不应该长期无效占用用户的时间”这样一个基本价值判断原则,并在一些商业法则之间综合考量进行的决策。
  • » 稳定的需求、稳定的解决方案、可预期的收益空间,才能支撑一个新行业或一个新模式的持续存在。
    »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产品价值成立,一个产品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4]
    » 任何一个商业组织或商业产品,必然存在追求更大收益回报的动力。商业能力不够强大的组织,将很可能被其他组织吞并。

4.7 通过系统思考“向外”寻求成长

  • 1 所谓“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从一个系统的目标、整体结构和各种系统要素中思考,最终寻找到一个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解。
  • 2 商业世界中的两种高质量思考习惯:
    第一种思考习惯是: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
    第二种思考习惯是:始终思考和关注现有工作流程及业务链条中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
  • 3 商业环境中的“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
    第一个问题——所在的行业/业务有哪些基本规律?
    第二个问题——你所处的平台/生态内有什么竞争规则/常见玩法?
    第三个问题——你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有什么机会或优势?
  • 4 在商业环境中如何做管理:
    一是对事的管理,本质上可以回归到3个词——目标、路径、资源。
    二是对人的管理,要学会识别关键人,搞定关键人,赋能和授权给关键人。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减少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他相信,有时候,执行难的本质往往是源于我们没有做出足够正确的决定。
    三是对自己的管理,一是管理自己接收到的信息,二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管理者,尽量让自己在做思考、决策、对外获取有效信息的时间大于60%以上。

5.1 解读所谓“心性成长曲线”

  • 在公司的经营和对外表达上,更应当克制,恪守“行胜于言”,在自己做得尚不足够好之前,减少妄言。

5.2 一个人的内在成长——打破边界和建立边界

  • 假如你认为自己“无所不能”,那你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与团队内其他人共处?
  • 这些“不断打破边界,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以及“不断建立边界,明确自己的使命和局限”的过程,也许正是一个人内在心性成长的过程。

5.3 心性成长曲线下的终极命题与3种修炼

  • 他还曾经有一句名言,那就是:“面对一件不满意的事情,有三种选择,一是忍耐,二是走掉,三是去改变它。”

5.4 我的心性曲线成长之路

  • 但是,打破边界这种事,并不是绝对真理。要知道,人性,有贪。假如一件事可以持续给你带来正反馈,慢慢地,你面对它的态度和立场就会倾向于变成一种无节制的索取。
  • 以往,我的世界里,一是得失成败,二是个人成长,三是目标使命,有且只有这三个维度,并倾向于认为,三维世界就是全部。而到了将近而立之年,看得多了,知道得也多了,开始发现更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开始知道,三维也只不过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局部而已。三维之上,还有众多维度等待着我去发现和体验。
  • 我相信,每一段重要或杂乱的经历,都会给自己留下诸多牵绊,只有认真完成了一些思考,才能与那些过去挥手作别,此后心无旁骛,既往不恋,纵情向前,重新启程。
    恰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
    又恰如一句谚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才更容易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该向何处去。

6.1 应对不确定性的两种武器

  • 比如,在看待很多公司和产品的发展上他都会回归到这样几个基本问题上来——
    » 这是一类怎样的需求?是否刚需?用户决策成本是高是低?使用频次是高是低?
    » 核心产品或服务是否已经标准化?如果还没有,距离标准化还差什么?
    » 当前市场上供需两侧的情况是怎样的?市场格局最终是垄断型的还是松散型的?
    » 该类产品可能的壁垒在哪里?目前行业内的竞争态势是怎样的?
    有了这样一套规律和逻辑后,他开始运用这些逻辑进行实践,对大量市场和产品的发展进行预测,并不断与人交流,或在实践中获得反馈。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于很多问题判断的准确性逐步提升。
  • 其一,向外看,付诸理性思考,发现这个不确定世界中的局部基本规律,通过系统思考和专业主义,让很多事情变得可控,让自己拥有依赖一些基本规律对复杂系统推演和预估的能力。
  • 其二,向内看,回归内在的信仰、热爱和坚持,让自己成为一个即便身处复杂环境,仍可保持内心稳定的能量体。一旦内心足够坚定强大,能量充盈,你将在内心深处获取“无论外面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的稳定能量,从而天然拥有某种独特的确定性。
    无论是向外看还是向内看,本质上,都离不开理性和思考。这也正是个人可以对抗不确定性的根本。
  • 我猜,这也是为何帕斯卡会说:“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6.2 以“系统思考+专业主义”应对不确定性

  • » 要学会用好各种模板。比如在三节课,我们有关于一个项目立项的模板、对一个复杂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的模板、对一个岗位进行工作复盘的模板等。这些常见模板可以保证大部分团队成员很快在文档使用方面上手,提升协同效率。
    » 作为团队负责人,只要做好表率,比如自己先做一个完整清晰的文档同步给大家,让大家感受到通过文档进行信息同步的好处。大家只要尝到甜头,使用文档的动机就会迅速提升。
    如果“不会做”的障碍与“没有动机做”的障碍都解决了,剩下的,作为管理者只需要提要求并做好赏罚就好。
  • 在三节课,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摸索后,我们总结出来一套行之有效的“远程协作业务管理三板斧”。它能够做到:让一个CEO或一个部门的负责人,一周只需要2~3次核心会议,就能做好整个团队的目标管理,并确保业务进展顺利。从而让中高层管理者把时间聚焦在重要的思考和决策上。

6.3 以“内在坚守和热爱”对抗不确定性

  • 美妙人生的关键在于你能迷上什么东西。

无用且恶心的人体趣味冷知识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0

简评:确实恶心,就这样。

经常运动会对心脏产生什么影响?

  • 经常运动会对心脏产生什么影响?
    人在静止状态时,脉搏率(也称为静息心率)为每分钟60到80次。经常运动会让人体发生一些变化,比如心肌等肌肉的体积增大,变得更加强健,每一次心跳都能推送更多血液,因此脉搏率也会降低。运动时,受过训练的人的心脏每分钟能推送大约30升血液,而未受过训练的人的心脏每分钟只能推送大约21.5升,因此前者的脉搏率比后者低得多。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心脏的大小也能增加40%之多。曾七次赢得环法自行车赛冠军的运动员兰斯·阿姆斯特朗(Lance Armstrong),退役前的静息心率只有每分钟32到34次。

腰太粗会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吗?

  • 2001年的一项研究对9913个年龄在18岁到74岁之间的人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结论,腰围维持在35英寸以下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健康,肚子大的人面临的健康风险也大。

马桶圈和电脑键盘,哪个更容易传播疾病?

  • 很多人抵触公共马桶,担心坐在上面会染上可怕的疾病,但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办公室职员从电话和电脑键盘上接触到的细菌更多,几乎是马桶圈上的400倍。一张桌子上可能有多达1千万个细菌,电话上每平方英寸有2万5千多个,键盘上每平方英寸有3000多个。而普通的马桶圈上每平方英寸只有大约49个细菌。这可能是因为细菌主要通过手来传播,而人们很少用手接触马桶圈。研究还发现,在一排厕所中,中间的马桶往往细菌最多,而离门最近的马桶则细菌最少。

如何从肢体语言看出对方是否对你有好感?

  • 如果一个人被你吸引,他看着你眼睛的时间往往会稍长一些,而且如果你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他的瞳孔也放大了,这是体内分泌肾上腺素造成的。心理学家奈瑟(Neisser)做了一项实验,给同一个女人拍了两张一样的照片,把其中一张的瞳孔人为处理成放大的样子,受试者看了两张照片后,都觉得瞳孔放大的那张更有魅力,尽管他们无法解释其原因。
    对你有好感的人,脚或膝盖可能会下意识地朝向你,这其实是在表示“我想要朝着这个方向”。如果他总是触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比如大腿,其实是想要触碰对方的这个部位,或者希望对方能触碰自己。
    如果一个女人被某人吸引,就可能会甩动头发,看向两侧,微笑。对方衣服上明明很干净,她却给拍了拍灰,身体前倾,站得或坐得离对方很近,这些都是被对方吸引的表现。而如果女人把双臂交叉在胸前,双腿也交叉起来离对方远远的,那么就说明她对对方不感兴趣。

为什么自己挠自己不觉得痒?

  • 为什么自己挠自己不觉得痒?
    只有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挠痒痒才会引发恐慌、不安和随之而来的大笑。当自己给自己挠痒痒时,缺少了这种出其不意的因素,人脑中的小脑部分能够预知动作的到来,所以就会通知其他部分忽略这种感知。
    小脑负责处理人的动作,并预测这些动作会带来什么感知。一般来说,人脑很少关注已经预见到的感知,比如手指敲击键盘的感觉。然而,意想不到的感知却会引起强烈的反应——试想一下,如果有人蹑手蹑脚地走到你身后,拍了一下你的肩膀,你会不会吓一大跳!
    意料之中的感知和意料之外的感知所带来的反应差异,多半是人类进化出来的生存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脑将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天敌等重要的事情上。

《人生十二法则2》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9

心智健康与社会关系

  • 这位来访者的故事在个人和实践层面都是典范,指出了一个我在自己超过20年的心理咨询工作中逐步意识到的事实:人们需要持续的人际沟通来维持心智的秩序。
    我们需要通过思考来厘清问题,而交谈是首要的思考方式。
    我们需要讨论过去,这样才能区分哪些是琐碎或者过分夸大的困扰,哪些又是真正重要的体验。我们需要讨论当下的本质和未来的计划,这样才能知道我们在哪里、要去哪里,以及为什么要去那儿。我们需要让他人了解和判断我们构想的策略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其效率和韧性。我们也需要一边表达一边观察自己,这样就能把模糊的身体反应、动机和情绪变得清晰有序,摈弃那些夸大和非理性的担忧。我们需要交谈,既为了记住也为了忘记。
  • 年幼的她由此学会了重要的一课:如果你与他人交流的事物不能吸引人,那么你交流的价值,甚至是你存在的价值都可能为零。通过这样的方式,她开始深入地探索家庭和更广泛社会里复杂的价值体系。

自下而上建立的等级结构

  • 塑造社会的价值包含着明确或隐含的假设,经过数百万年的发展,人们对这些假设达成了共识。毕竟,如果“你应该怎么做?”是一个短期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长期版本就是“你应该怎么生存?”。因此,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是回顾遥远的过去,沿着进化链回到最基本的地方,去探寻价值判断是如何建立的
  • 但凡具有一定复杂性和基本社会性的生物都拥有并清楚自己的位置。社会性生物都通过其他同类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地位来建立对价值的精确理解。

保持新手心态

  • 保持初学者的状态也有好处。塔罗牌深受直觉主义者、浪漫主义者、算命先生和骗子们的喜爱,塔罗牌中的“愚者”这张牌代表的是积极,法则一开头的插画就是它。愚者是一个帅气的年轻人,他正在山中旅行,阳光照耀在身上,而他视线朝天,即将从悬崖踏空跌入山谷中。而他的优势也恰恰在于这种敢于跌落谷底的意愿。人只有在做愚蠢的新手时才能学习,所以荣格将愚者原型视为救赎者原型的前身,而救赎者原型象征着完美的个体。
  • 愚蠢的新手不得不一直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耐心与包容。他人有时会将他展现的无知、生涩和无能归结于不负责任,这样的谴责或许有道理,不过将愚者的不足视为道德上的堕落,不如理解为这是他的脆弱本质带来的必然结果。伟大的人都是从渺小、愚昧和无用开始成长的。这个道理贯穿了流行文化和经典传统文化,比如迪士尼的匹诺曹与辛巴,还有J.K.罗琳笔下的哈利·波特。匹诺曹开始是个没有头脑、任人摆布的木偶;狮子王曾是个天真的幼崽,被他邪恶作乱的叔叔当作棋子;学习魔法的哈利·波特则是个没人爱的孤儿,睡在脏兮兮的柜子里,被伏地魔视为死敌。伟大的神话英雄们也通常都出身卑微,比如来自奴隶家庭或者低贱地诞生于马槽中。他们也经常面临巨大危险,比如法老刚好决定杀死某个民族的所有长子,或者大希律王颁布了类似法令。但今天的新手就是明天的大师。
  • 做新手是好事,而与他人平等相处也是如此。
    往往平辈间才能有真正的交流,因为信息很难在一个等级制度中向上传播。
  • 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也存在障碍。比如身居体系下层的人会对自己的位置不满,从而不愿积极回应来自高位者的信息,甚至出于纯粹的怨恨而故意对着干。此外,新手会因为缺乏经验、教育或者不熟悉自己的岗位工作,而在不加判断高位者的观点质量和能力的情况下就顺从其权威地位。相比之下,同辈之间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说服,以及认真回应他人的注意力,彼此的平等状态也需要通过有舍有得来维系。所以,处于等级制度的中间位置是有利的
  • 缺乏至少一个紧密朋友的孩子之后出现抑郁、焦虑或反社会倾向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大很多7,而朋友较少的孩子成年后失业或者独身的可能性也更大8。
  • 除了友谊,在工作中和职级接近的同事建立的关系也是同辈调节的重要来源。要维护好和同事的关系,就要在必要的时刻表达赞扬,公平地分担必须完成的苦活儿,在团队合作中守时高效、服从安排,以及让人们看见你的不计辛劳。同事的认可或者批评会强化这些互惠,从而和友谊一样促进我们心理功能的稳定性。如果你是个值得信赖的人,那么在遇到困难时与你共事的人也更愿意伸出援手。
  • 在和朋友、同事的相处中我们可以克服自己的自私倾向,学会不要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另一个不显眼但同样重要的好处是,当他们支持我们维护自己的利益时,我们也会克服过度的天真善良,避免因被人利用而过度付出
  • 许多人共同解决一个问题时,等级制度就会产生,有能力的人会开始行动,没那么有能力的人也会尽量跟随,并且在过程中成长。面对真实的问题时,最能解决问题的人应当上升到顶层。这不是权力,而是由能力决定的恰当的权威性。
  • 当有能力的权威在解决必要的问题时,赋予他们权力是理所应当的。在承担解决复杂问题的责任时,成为有能力的权威也同样必要。这或许就是一种理解责任感的方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主动承担解决某个问题的责任,然后勤劳甚至富有野心地和他人一起寻找最有效率的解决方式。之所以要有效率,是因为还有其他问题要解决,效率可以节约资源以用于别处。
  • 真赢家的胜利会改善游戏规则本身,并惠及所有玩家。当有人对此进行天真或狭隘的讥讽,或者断然否决时,想必就带着许多阴暗动机。他们不想看到世间的痛苦得到减缓,这才是最酷虐成性的人。

服从是创造的前提

  • 讨论完她的个人生活之后,她开始对世界的整体状态表达不满,包括由人类活动破坏环境引发的即将到来的灾难。原则上说,关注全球性问题并无不妥,但这不是重点,问题出在作为一个20出头、生活一团糟、连床都起不来的年轻人,她高估了自己对环境问题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区分轻重缓急,并带着谦和态度解决自己的问题。
  • 在奔跑之前你需要先学会走路,甚至需要在走路之前先学会爬行。只有这样你才能接纳自己的新手身份,而不是随意地对所处的等级制度进行傲慢又自利的鄙视。

人格等级与转变潜能

  •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的一点是,不论多么严格地遵循规则,也不论规则多么重要,好的结果都不能单纯通过盲从规则来实现。这意味着“哈利·波特”系列并未将对社会秩序的机械化顺从视为最高道德,能取代顺从的因素虽然不容易说清楚,但大概可以总结为“遵循规则,但在遵循它就会阻碍规则本身的目的时停止遵循,并承担违背道德的风险”。相比于公式化的规则,这样的道理通过包含代表性行为的故事来传递往往更有效。元规则是关于规则的规则,而元规则和规则的传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 历史悠久的《伯撒抄本》提供了另一个故事,同样为尊重规则和创造性转变的问题提供了深刻见解,指出转变虽然与规则相冲突,但也是必要和可取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耶稣观察到有一个人在安息日工作,就对他说,“人啊,你若知道你所做的事,你就有福了;你若不知道,你就被诅咒,是犯了律法的”。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完美概括了法则一的含义。即如果你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和神圣性,了解它所阻止的混乱、它是如何团结遵循它的群体的、它的建立所付出的代价,以及打破它的危险,还依然愿意承担起破例的责任——因为你能看清这么做会带来更高的善,那你就不仅遵循了规则,更服务了真理,而这就是更高尚的道德行为。如果你拒绝承认所违反规则的重要性,仅出于自利之便行事,那么你就理所当然要被千夫所指。你对待传统的粗心大意,将会给你甚至你身边的人带来深刻而长久的痛苦。

以故事指引人生

  • 社会一定有规律化的行为,否则社会就不会成型,只会剩下纯粹的冲突。
    不过,有序社会的人们不一定能明确地理解他们自身的行为和道德准则。所以摩西才不辞辛劳地担任追随者的判官,直到他获得十诫。
  • 你可以成为谁?答案就是成为一个不断主动面对未知的人;一个打破天真、审慎而有力、能理解和克制邪恶的人;一个将混乱转化为有价值的秩序,或者将僵化的秩序化作混乱、推倒重建的人。

找到你的志趣与潜能

  • 即便意识不到,每个人也都能理解这个意思。比如你曾被税务机关调查过,那么当你收到他们的来信时,就会血压骤升、心跳不止、手心出汗,被强烈的恐惧笼罩。在遭遇危险时,这样的本能反应也能让人做好行动的准备。接下来你就要决定要不要打开信封,面对它的内容。如果打开了,要不要仔细想好对策去处理这个或许可怕的问题。或者你会选择视而不见,忽视焦虑感的警示信号,然后付出不可避免的心理和现实代价。前一种选择需要你主动直面那个抽象的可怕怪兽,也会让你变得更强大、更完整。后一种选择会让你一直遭受恐惧的威胁,就像在黑夜里被掠食者凶恶的双眼注视一样。
  • 追求胜利诚然重要,但在困难和挑战之下力求公平,才是对任何一个游戏来说最重要且最值得追求的(15)。
  • 你不能选择志趣,是志趣在选择你。
    它会从黑暗中显现出来,成为你信奉并为之而活的理由,推动你前进到下一个志趣出现之时,人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寻觅、发展和成长。这个旅程虽然危险,但也是人生的宝贵冒险。比如在追求爱慕之人时,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在过程中有所改变。你走过的旅途,完成过的工作,不管是为了休闲还是生计,都会塑造你。你会在这些情境下有新的体验,这些体验有时痛苦,有时好过所有的快乐。无论如何,你都会学到很多。这些都是这个世界中潜藏的一部分,在追寻它们的过程中,你会经历深入骨髓的改变,并真正成为你自己。
  • 阴性的一面则由右侧的月亮所示,代表了混乱、潜力、关怀、修复和情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往往是其中的一面发展得更为完善,比如男性的阳性面或女性的阴性面更显发达。尽管如此,在努力探索和直面了圆形混乱与恶龙之后,人是有可能保持两者的平衡发展的,而这也是炼金术士心中的理想状态。
    在这个充满未知潜力的世界中,存在着同时带来危险和机遇的恶龙。这个永恒的二元对立也同样体现于画面右边龙的上方的两个符号,即代表正面的木星和代表负面的土星。在直面危机的过程中,人格的阴阳两面得以显现并齐心协力。在墨丘利神所代表的意义的指引下,人们对潜意识的探索将人格当中冲突的部分整合在一起。这就是理想人格发展的故事,它描述了我们可以成为谁。

在直面痛苦中整合自己

  • 最高的神圣和善包含了马尔杜克环绕脑袋的眼睛所代表的专注,魔力言辞所代表的有效语言,以及主动直面未知、战胜混乱的勇气与力量。这也许就是人类核心精神的决定性特征了。

如何行动

  • 你应该选择深刻、高尚而又宏伟的目标。如果你能在路上找到更好的目标,那就调整方向。不过要小心,改变目标和放弃努力不太容易区分,一个有用的辨别方式是,如果新的道路更富挑战,那么多半意味着你不是在欺骗自己。你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曲折前行,虽然这不是最高效的方式,但其实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你在不断成长,目标也会在追寻中发生变化。

那些终将摧毁你的小问题

  • 岳母一直在用直径为15~18厘米的面包盘盛放三明治,而不是用一般的25~30厘米的全尺寸餐盘。不久之后,她带着些许震惊向女儿们讲了这件事。此后,这个故事在家庭聚会上被多次重提,也总会引起哄堂大笑。毕竟,岳父至少用这些盘子吃了20年的午餐,而岳母从不知道他讨厌这样的用餐陈设。这件事情充满了喜感。
    现在看来,岳父那天完全有可能是被别的事情刺激到了,而并非真的在乎这些盘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小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非同小可,原因有二。第一,如果某件事每天都在发生,那它就很重要,而午饭就是每天都在发生。因此,如果有什么事情在长期困扰你,哪怕程度很轻微,你也应该留意。第二,尽管我们说一直持续发生的事都非同小可,但遇到这种所谓的“小麻烦”时,人们往往又会选择袖手旁观,任其发展
  • 如果你没有弄清楚你想要或不想要什么,就没法开口争论,更别提赢得争论了。
  • 弗洛伊德整理了一系列和压抑有关的现象,并称之为“防御机制”。所谓压抑,指的是主动阻止有可能被觉察的心理信息进入意识。这些现象包括否定(“真相并没有那么糟”)、反向形成(“我真的真的很爱我的母亲”)、转移(“老板吼我,我吼妻子,妻子吼宝宝,宝宝踢猫”)、认同(“我被欺负了,所以我就要去欺负别人”)、合理化(对低劣行为的自我辩解)、理智化(早期神经质的伍迪·艾伦的最爱)、升华(“我至少能画出裸体女人”)和投射(“不是我敏感,是你很讨人嫌”)。弗洛伊德是一位研究欺骗的出色学者,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不诚实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

做个有用的人

  • 如果你想在工作单位或任何团体中做一个有用的人,那就去完成那些重要但无人触碰的事情吧。
    第一,花费比同事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当然也别失去自己的生活。1第二,厘清眼前的混乱不堪。第三,工作的时候认真投入而不是装装样子。第四,多研究一下你的业务或你们的竞争对手。这样一来,你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不折不扣的中流砥柱。人们会注意到这一点,并开始欣赏你来之不易的成绩。
  • 意义最能维系生命,而意义可以在一个人主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被找到。当人们回顾自己有幸取得的成就时,他们会想:“我还真做成了那件事,挺不容易但非常值得。”这似乎是个奇怪的悖论,一件事的价值和完成它的难度是相互关联的。想象一下以下对话:“你想做难事吗?”“不,我想做轻松的事。”“根据你的经验,轻松的事有价值吗?”“好像通常不太有。”“那你真正想要的可能是难一点儿的事。”我想这就是人生真谛:困难是必要的。

在困苦中激发潜能

  • 人们得不到自己需要和想要的东西,往往是因为他们从未向自己和他人明确那个东西是什么。毕竟不瞄准是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的。
  • 在兄弟会派对里当那个年纪最大的人绝不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伪装成任性叛逆的绝望,也透着一股敏感的颓丧和傲慢。《彼得·潘》里的永无乡便有这样的意味。同样,一个迷茫但有才华的人在25岁时充满潜能,到了30岁可能就会显得绝望可悲,40岁时则可能会完全失去潜力。
    你必须牺牲掉一部分不可估量的潜力,以换取一些生活中实在的东西。你需要找准目标,严于律己,否则就要自食其果。

拯救你的父亲

  • 所谓勇气就是,无论真相看起来多么可怕,都勇于探寻。
  • “人”的终极问题不是我们当下是谁,而是我们在未来可能成为谁。

主动挑起额外的重担

  • 你愿意承担多少责任,就会获得多少人生的意义。
    因为承担责任能使你真正投身于改善世界的行动中,减少不必要的痛苦,通过言传身教鼓励他人,克制人性阴暗面。一个砌砖工可能会怀疑自己单调乏味的工作,这样一块一块地砌砖有什么用。但他也许不是仅仅在砌砖,而是在建一堵墙,这堵墙是一座建筑的一部分,这座建筑恰是一个弘扬至善的场所。在这种情况下,铺设每一块砖的行为都是神圣的。如果你不满足于日常所为,那是因为你的目标不是建设一座弘扬至善的建筑,你的目标还不够高远。

拒绝荒谬

  • 完成荒谬而令人厌恶的工作会打击人的士气,一个人但凡有点理性,都会很难有动力去完成那些毫无意义甚至自相矛盾的任务,因为他内心的每一丝真诚都会抗拒这种迫不得已。
  • 这句话中那个知行一致的自己是帮助我们战胜人生风浪的方舟,而违背自己的根本信念就等于将这艘方舟驶向自我毁灭的浅滩,欺骗自我,然后遭遇自我背叛带来的空虚,承受心灵和现实中不可避免的损失。

投身理想之地

  •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工作在扼杀你的心灵,那就可以考虑,开始劳心费神的更新简历和求职过程,去寻找另一份工作了。
    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也常常让人气馁,但其实你只需要成功一次就够了。你有可能找到薪资更高也更有趣的工作,同事们不仅不会打击你的士气,反而会让你容光焕发。所以也许遵从心灵的呼唤才是上上策,否则你就需要活在自我背叛当中,眼睁睁看着自己忍受那些你无法容忍的事情。这是最糟糕的情形。
  • 即便缓慢,那种持续的绝望感也会加速你的衰老,甚至让你想尽快结束事业甚至生命。老话说长痛不如短痛,你也许会承受好几年的惭愧,每周发四五份甚至十份简历,大部分都不会被人再看第二眼。但你只要走运一次就好,几年的盼望和艰难总胜过一生沮丧而压抑的职业生涯。

如果关心放错了地方

  • 我们应该让年轻人明白,肩负崇高的责任才能带来意义感,才能抵御人生的悲剧和挫败。
    当社会没有如此教育年轻人时,他们就会在错误的地方求索,变得越发脆弱,易于被肤浅的思想控制,被怨恨情绪支配。历史的进程是如何让我们走到这一步的?这种脆弱和敏感是怎么产生的?

最坏的决定就是不做决定

  • 一个人要写出复杂而通畅的长文,自己也需要先拥有复合、明晰和深刻的人格。

恪守与超越

  • 如果你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就一定会带来改变,而你破碎和矛盾的自我也会变得统一。
  • 在至少一件事上尽力而为,帮你在迷茫时发现出路。

主动探索未知

  • 艺术家站在混乱与秩序的交界处,而这个地方有时候充满艰险,让他们不仅不能创造秩序,反会跌入全面混乱之中。但艺术家却一直都栖身于人类认知的前沿,艺术之于社会就像是梦之于精神生活一样。

将潜力转化成现实

  • 如果我们不能坚守责任,其他人就会认为我们缺乏道德和诚信。此外,人们不光会追究错误和疏漏的责任,也相信自主做出正确决定的人理应获得相应的回报,每个人都应该可以公正地获取自己通过诚实自主的劳动创造的果实。这样的评判似乎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在心理和社会层面都广泛发挥着固有功能。这也就意味着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自我还是他人,都会抗拒变成机器上的螺丝钉而没有选择的自由。
    缺乏主观能动性、自由意志和责任感的人,是无法与包括自我在内的任何人建立良好关系的。

无法忍受的约会

  • 每个人都是深不可测的谜团。只要足够细心,你就会在伴侣身上重新发现足够的神秘感来保持你们刚在一起时的情感。只要足够细心,你就能避免对伴侣习以为常,敢于打破生活的惯性,摆脱千篇一律的枯燥生活。幸运的话,你们会重燃最初相爱时的那种火花,那种对更美好的自我和生活的想象,而这正是两个人坠入爱河时发生的事情。在热恋时,两个人都变成了更好的人,但热恋状态随后会消退。热恋体验对两个人来说都是礼遇,它打开了双方的想象力。

商讨、暴政和奴役

  • 这种情况下,坚持追问是像做手术一样必要的手段。要在伴侣明确抗拒的情况下坚持对话,需要的不仅是勇气,甚至要有点愚公移山的精神。这么做很艰难,但值得钦佩。因为那个回避问题的人内心多半也是矛盾的,纵使他会发怒,但未必不想解决问题,这时候要坚持对话在认知上、道德上和情感上都很有挑战性。此外,对话也需要信任,而人们经常会通过遇到敏感话题时发脾气的方式来测试对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是否有诚意克服一两次甚至十次困难来把问题彻底沟通明白。不过,回避加愤怒还不是拒绝沟通者唯一的把戏
  • 人生中这种层次的成就屈指可数,大约也就有4种。努力建设的稳固婚姻是成就之一,这会创造可靠、坦诚和有生活气息的家庭,让你愿意生儿育女。在稳固婚姻的支持下生育后代,这是成就之二。你会为此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力争实现更好的自我,创造出高品质的新关系,从而在你老去时儿孙满堂。人生苦短,你应该尽量实现完整人生所有的成就,而婚姻和子孙以及伴随着的所有心碎与负担都会占据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错过这一切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 令人无法理解的是,社会总是强调人的主要满足感源于事业,但是大多数人拥有的只是工作,而不是事业。在我的临床实践和专业经验里,一个女性不论其才华、教育水平、生育意愿处在什么水平,或者拥有怎样的年少轻狂和文化熏陶,到了三四十岁时往往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地将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
  • 如果你足够坚持,也对任何不愿商讨和牺牲所导致的恶果充满恐惧,那么你就会在恰当的时候组建家庭,而且一切发展顺利。这样一来,你就准备好发展你的工作和事业了,这也是一个人在短暂人生中能实现的第三个成就。你学会了如何在最亲近和私密的关系里创造和谐,这种智慧也会延伸到你的工作当中,使你成为年轻人的导师、同龄人的帮手和可靠的下属,驱使你尽力改善当下。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这个世界就不会有那么多悲剧和不开心了。也许最终你能学会好好利用家庭和工作之外的时间,让业余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是人生的第四个成就,和其他三个成就一样也会一直生长

经营幸福的家庭

  • 根据我30年的临床经验和婚姻生活体验,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每周花大概90分钟的时间和伴侣聊各种生活和个人问题,比如最近工作如何,孩子们近况如何,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打理,最近有什么困扰需要帮忙,要为下周的事情做哪些准备。这种对话应该纯粹是事务性的沟通,因为你和伴侣需要在各自有自己想法的前提下达成共识。两个人要持续对话,彼此表达和倾听,不一定是一次性谈90分钟,可以是每天15分钟,只要能保持事务性沟通的通畅,大家知道彼此的想法就行。如果你们花的时间少于90分钟,问题可能就会积压,共识可能就会混乱。当问题积压到一定程度时,你和伴侣就会都搞不清状况、彼此疏远了。关系失去连贯性是一个很糟糕的结果。

构成世界的永恒元素

  • 那些到了16岁尚未醒世的女孩子们都会有这样的遭遇,她们不想清醒,因为她们尚未发展出面对世界阴暗面的勇气和能力。她们非但没有被鼓励去探索世界的复杂性,反而在被庇护,而年轻人一旦被庇护,就等于被毁掉了。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邪恶女王,所以当有一天她展露全貌时,他们会麻痹自己甚至伤害自己。更糟糕的是,当你过度保护孩子时,你自己反而会成为他们最想远离的人。你不让孩子进行必要的冒险,就会弱化他们的人格,而你就成了破坏者的化身、吞噬自主意识的女巫。
  • 如果想既拥有简化的便利,又避免陷入盲目,就要与不同类型的人持续对话。

化解怨恨

  • 不幸和风险都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且概率随机。你可能会觉得这么想并不能安慰你,但认识到随机性可以减少个人性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强烈的主观怨恨情绪。此外,你也可以发现一个很有价值的事实,即人生的所有负面体验都伴随着正面的体验。

勇气之上,还有爱

  • 你也许会疑惑,人们真的会这么选择吗?他们能够这么选吗?我见过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之一是失去至亲时的哀伤。就算你对生死和逝者的感受都是矛盾的,也依然会因为死亡而哀伤。哀伤反应不完全是有意识的,它是一种奇怪的体验,会突然占据你的感官。你会感到震惊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反应。有意识的哀悼是不真实的,它只是在表演应有的行为,并没有被真实的哀伤驱使。如果你没有在不知不觉中被哀伤占据,就会觉得自己没有感受到应有的情绪,没有眼泪和悲伤,这件事对你来说如此平常。假如你是在遥远的他乡收到死讯的,就尤其可能有这样的反应。但在貌似正常的生活中,你会忽然被某个小细节触发,哀伤就像潮水一样袭来。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而且没人知道会持续多久。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情绪,你逃脱不了它的掌控。
    哀伤是爱的体现,或许也是爱的终极证明。
  • 浸于不可抑制的哀伤说明即使逝者是个不完美的人,即使生命本身有许多不完美,你也相信对方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否则你为什么会因为丧失而感到不由自主的悲痛?这样的情绪是自我欺骗无法企及的。你哀伤是因为有价值的事物不复存在了,不论逝者生前给你和他自己带来过多少麻烦,你在内心深处都认为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在我的经验里,即使劣迹斑斑之人的死亡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悲伤。世上罕有生活惨不忍睹到死后无人哀伤的人。
  • 在任何家庭聚会中,人们在感受到温暖和共同回忆带来的联结的同时,都会不可避免地感受到随之而来的悲伤。当你看到一些亲人生活停滞或者走歪了人生路时,当你看到某些人逐渐衰老、健康与活力不再时,当记忆中年轻力壮的人们变得脆弱、让你的回忆也随之扭转时,都会让人感到痛苦。然而,在根本上大家依然会认为我们能够在一起吃饭、聊天、分享喜悦或哀伤是一件好事,而且每个人都相信只要团结一致,就能渡过难关。所以当你在哀伤时和家人相聚,其实也做出了一样的底层选择,“虽然当下艰难,但至少我们能在一起并彼此依靠”。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

《金钱的属性:一个富豪的财富私房课》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8

我给比我更优秀的经营者投资

  • 我尽可能地消费我所持有股份的公司的产品及服务,因为它们也是我的公司。

复利的秘密

  • 将复利变为自己的朋友还是敌人,决定了一个人获取财产的规模。为了将复利变为朋友,首先应该做的就是了解复利。根据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调查,只有1/3的美国人了解复利。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

固定收入的金钱具有强大力量

  • 如果你正在计划做生意或创办企业,那么不要羡慕那种拦截溪流、趁着正值暑期一口气赚了1000万元的人,而应该羡慕那种持续不断每天都能够获取几十万元收入的汤饭店。因为暑期挣到的1000万元就像棉花糖一样轻飘,轻微一触碰就七零八落,但汤饭店的1000万元就像枫树一样坚不可摧,可以用来建造房屋
  • 不固定的收入往往是一次性聚拢的金钱,容易引起人的错觉,使其看起来比实际价值更高。所以容易让人认为自己挣了一大笔钱,于是便奢侈浪费,到处乱花,结果却存不下来。正确的想法应该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大赚一笔,所以得先规划存储,再用剩下的去消费,但现实中真的能这样有效调节金钱的人寥寥无几。
  • 固定收入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可预测性。能够预测未来就意味着能够控制金融资产的最大敌人——风险。对资产来说,风险是最危险、最可怕的存在,能够夺走一切。人们会因为不清楚风险的藏身之处,在犄角旮旯、兜兜转转中突然撞个头破血流。能够控制风险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本身就能够带来信用,而信用则可以作为实际资产使用。同样是5000万元,现实生活中的信用能够使其变为1亿元甚至更多的资产。

风险最大的时候也是风险最小的时候

  • 市场处于熊市时,人们不知道究竟会遭受多么惨重的损失,风险看起来十分巨大,因此没有人购入股票,导致股价暴跌。但这一时期其实是风险降低得最多的时期。 市场处于牛市时,几乎没有人会担心出现风险,而此刻的风险却最大。看似风险消失的牛市当中反而存在着最大的风险。因为这是产生泡沫的唯一时刻。因此,一定要有一双能够准确发现风险的眼睛才行。

对待他人金钱的态度就是对待自己金钱的态度

  • 税金是自己的钱,同时也是他人的钱。合法节税是对自己财产的保护,但逃税则相当于偷盗他人的钱财,是蔑视他人金钱的行为。
  • 不随意对待他人的金钱,自己的金钱也就不会被他人随意对待;不怠慢他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不会被他人怠慢。觉得自己的儿子是宝贵的,那么儿媳妇也是宝贵的;觉得自己的女儿是掌上明珠,那么女婿也应该被视作掌上明珠。

继承了几千万元遗产,却被限定绝对不能有损失

  • 即便真的获得了100亿元,但在失去了收入276万元时的生活态度的瞬间,你所拥有的财产也开始走下坡路了。一定要认清这一事实并简朴、踏实地生活。你是能够挣得100亿元的人,所以希望你能够预先获得这些智慧。

去三星证券买三星电子股票的人

  • 长时间是指最少一个世代(30年)以上。不能相信那些短期内成功或仅获得过一次大的成功的人,不能相信毫无成果的理论家。混迹赌场的一个人每次都把中了头奖兑换成现金后的发票拿给我看,但无人能知晓他为了中这个头奖究竟扔掉了多少钱,或许他把去了赌场却没有中头奖的经历当作秘密不告诉别人也未可知。

通过新闻区分事实和投资信息的方法

  • 比起目前的状况,市场更加惧怕的是这种状况的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股票市场的未来是现在无法掌控的原因所在。人人都清楚事实,但事实所指向的未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的。这笔投资是否会成功还要等待几年之后才能见分晓,但有一个事实是明确的,当道琼斯指数处在29000点即将突破30000点关卡,人们毫不担心地期待着牛市时,其实风险最高;当所有人沉浸在巨大的恐惧之中、纷纷抛售时,其实风险最低。

鸡蛋没放进一个篮子,为什么还是都碎了

  • 良好的投资组合能够帮助投资者保持“平常心”。凭借投资组合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里·马科维茨提到过,保持平常心是投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他也提到过自己在债券和股票上进行了50:50的分散投资。 经济学者迈尔·斯塔特曼的调查显示,由10个种类所构成的分散投资能够消除84%的突发性危险
  • 我在聚拢资产时进行集中投资,在让资产创造资产时进行分散投资。也就是说,用像攻击手出击一样投资出去的资产集中对一个家伙进行战斗型投资,用像防守者一样稳固的资产广范围地进行分散投资。如果是一定要守住的资产,那绝对不能将其全部都放在架子上面。慢慢地、有条不紊地、避免损失地获利才是最快捷、最大化获取盈利的方法。

成为富人的三种方法

  • 但由此开始有一些需要谨慎并努力的事情,一定要丢弃对买入股票一涨就抛的想法;一定要有这样一种想法:股票并不是用来抛售的,而是为了买入的。买入的股票,刚入手就上涨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应该慢慢地、持久地上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积攒资金去购买更多的优质股票。如果是能够分红的股票,一辈子不出售都可以。
  • 如果你的年龄在中学生以上,那么接下来希望你能够按照我提示的方法来进行尝试。 第一,在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内寻找一家最出色的公司,在相应的行业领域内选择市值最高的公司即可。领域内的第一名非常重要。第一名基本是不会倒闭的,当市场遭遇危机时,大马不死(被追赶的大马即便看起来危机重重,但终归能寻得活路避免一死),反而往往能够掌控行业发展方向、拥有定价权。选择行业领域中的第一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每个月购买一股以上的股票。购买行为本身尤为重要。 只学习而不买股票和在持有股票的状态下学习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两种状态下,审视企业的眼光会有质的不同。哪怕只持有一股某企业的股票,你也会格外留意与该企业相关的新闻、行业信息,自然而然就会熟悉相关的经济学术语。 希望你能够这样坚持积累一年,即便股价下跌也没关系,因为股价下跌你就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继续购入;股价上涨同样值得高兴。需要担心的反而是过快上涨。

识别自己是否金融文盲的方法

  • 在这里,我从韩国银行认定的能够对国民有所帮助的经济学术语中挑选出90余个。如果你能理解80%以上,那么你就可以被看作是一位拥有坚固城墙的城主了。如果你能理解50%~80%,虽然值得肯定,但仍需要进一步学习后再进行投资。如果你知道的还不到50个,且长期以来并没有对其予以关注,那你就需要中断所有的学习,先从掌握这些经济学术语开始。这是迫在眉睫的事,因为你的钱每天都在流向城外。无论你再怎样努力工作,踏踏实实站岗也于事无补,你的劳动和财产会无声无息地消失殆尽。希望你能够好好读一读下列经济学术语,把自己能理解并能讲解给他人的标注一下。 附加利率、扩散指数、经常性收支、就业率、固定利率、痛苦指数、金发女孩经济、公共物资、供给弹性、卖空、国家信用等级、国债、金本位制、产金分离、企业上市、基础利率、主要通货、机会成本、涓滴效应、短期资金市场、对外依存度、替代品、双底衰退、脱钩、通货紧缩、杠杆效应、到期收益率、微型信贷、沉淀成本、名义利率、穆迪、物价指数、互惠基金、挤兑、凡勃伦效应、浮动利率、贸易保护主义、基础货币、附加价值、债务抵押证券(CDO)、负债率、喷泉效应、巨无霸指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 熔断机制、期货交易、收入主导型增长、需求弹性、掉期、暂停期权、铸币税、信贷紧缩、附认股权证公司债券(BM)、实际工资、通货膨胀、存款证书、量化宽松政策、票据管理账户(CMA)、联邦储备制度(FRS)/联邦储备银行(FRB)、恩格尔定律、反抵押贷款、存贷款比率、期权、外汇储备额、私下重组、本金风险、流动性、双重货币债券、资本适足率、自愿失业、长短期利率、场外交易市场、可转换债券、高风险债券、零利率政策、股票收益率(PER)、股票指数、税负率、每股净收益(EPS)、中央银行、保证金、持股公司、代收、斗鸡博弈、卡特尔、买入选择权、货币互换、投资银行、特殊目的机构(SPV)、金融衍生产品、贬值、票面利率、汇兑费用、对冲基金、汇率操纵国、企业并购(M&A)。

通过股市赚到钱的人的三个特征

  • 第二,持有的金钱是品质优良的金钱。成功人士的资金无一例外都是坚实且具有分量的。这些资金不会冒出去往别处的想法,即便长久地坚守在原地也宠辱不惊。只要提供叫作分红的餐食,这些钱就会想要一辈子安营扎寨、踏实生活。当然,它们具有超强的凝聚力,不惧怕欺生、不会向威胁屈服。这些钱随时都能表现出一副主人的气势,直到产生利益为止,它们始终懂得耐心地等待。

赚多少才算是真正的富人

  • 在我看来,一般富人的标准有以下三点:第一,拥有属于本人的、无贷款的房产。第二,拥有超过韩国家庭月平均收入541.1583万元的非劳动所得
  • 第三,拥有“即便不再挣钱也行”的这种对欲望的控制能力。如果想满足第三个条件,人必须要自主掌控人生。

如果重返年少时,我想成为富人的话

  • 财产是“资本×投资收益率×时间”的合计。也就是说,财产与有多少钱、按照多少收益率存储、存多久息息相关。如果想积攒10亿元的财产,那么就需要有1亿元的种子钱,按照10%的利率,以复利坚持存25年。如果从30岁开始,那么到了55岁就能够成为富人。
  • 如果你正值年轻,又拥有稳定的职场生活,这个方法使你成为百万富翁具有无限可能。只要尽早开始就行。因为在公式中最为重要的变量就是投资时间。成为百万富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我要再次重申的是,慢慢地成为富人的路才是最快捷的路。

智慧来源于基础学问

  • 成功投资需要兼具知识与智慧,没有智慧的知识会让人变得傲慢,没有知识的智慧只能是一片虚无。知识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或状况清晰地认识及理解。智慧指的是对某种现象或事物所蕴含的道理的醒悟。无论在任何领域,成为大家之人都拥有不同于凡人的智慧与知识水平。无论是音乐家、运动选手还是艺术家,聆听他们的想法你就会发觉,他们都已拥有了达到某种境界的独特的自身哲学。

正在交租金的人所隐藏的价值

  • 逛一逛附近的房地产市场,仔细考察一番待售房产,再跑几趟银行筹措种子钱,在进行这些尝试的过程中,你就会慢慢找到方法。与想象的不同,购买房地产存在很多不用花费大量资金的方法。把现在经营企业所投入的热情拿出一半放在学习房地产上,就能够抓住投资房产的机会。房地产是一种通过其本身的租金就能创造出投资分红的产品,还可以积极利用金融杠杆。也就是说,投资房地产比想象的要容易。并不是说不难,而是说比想象的容易

良债,劣债

  • 想把负债变成良友,需要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负债不能用于消费。如果将负债单纯地用在日常支出、旅行、偿还债务等方面,就会招来更多的劣债。一定要将其用在能够产生额外利润或有助于资本扩张的地方。 第二,在自己拥有固定收入的基础上,利用债务创造稳定的收益。再好的投资,如果没有稳固的现金流加以保障,最终也会窒息身亡。债务反而会切断活路、造成死路一条。因此,自己一定要有余力能够持续负担债务产生的利息,或者债务本身所创造的利润能够覆盖此利息。 第三,投资中创造出的ROE(净资产收益率)一定要高于负债所产生的利息。投资利润低于负债利息,负债自然就成了劣债。用年利率3%的贷款购买年利率6%的建筑物,偿还利息后还能够剩余3%的收益。假设公司生产的产品能够获得30%的利润,增设工厂能够赚取更多盈利,而用于增加生产线的贷款利息是5%,那么生产线上的剩余利润则可以达到25%,这就是良债。也就是说,如果能用低廉的利息创造出高额的收益,那么这时的负债就是极为优良的债务。 换句话说,从自己的腰包里把钱掏走的债务是劣债,给自己带来金钱的债务是良债;自己无法掌控的负债是劣债,在自己控制范围内运转的负债是良债。

对社会权威要经常心存怀疑

  • 投资既是学习又是经验。成为富人、积累资本的技术最终都来自学习与经验。所有这些都要靠自己来达成。 在投资上听取他人的意见获得成功的人,最后只可能由于依赖他人的意见而一败涂地。你要让自己成为强者,让别人因你而自豪。你可以尊重权威,不过要自始至终保持怀疑的态度。绝对不要归顺其中,你要成为自主建立规则的人。自己尝试建立规则,那么规则消失的一天也终将会到来。

吸引优质金钱的七个秘诀

  • 秘诀三:有做出牺牲的心理准备 小目标会伴随小的牺牲,大目标会伴随大的牺牲。为了学习要放弃睡眠,为了攒钱要付出更多时间去工作。
  • 秘诀六:一定要丢弃受所有人欢迎的想法 不要看脸色、不在乎责难、不要为了合群而耗尽全力。真正的朋友并不在多,家人的支持是万事的基础。远离负能量的人,与比自己优秀的人融洽相处。
  • 秘诀七:别以为时间充足 现在开始投资都已经晚了,毫不费力还能增长的只有年龄。早一岁投资就能早一岁成为富人。

上班族变为富人的两种方法

  • 我们之所以上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稳定的生活具有更高的价值;其次,对创业,恐惧大于希望;最后,拥有创业的欲望,但没有点子或资本。如果无可奈何只能上班,那么作为上班族想要成为富豪的办法就是当上高级管理人员
  • 从公司的立场来看,员工分为三种类型:能力不及待遇之人,能力与待遇相当之人,相比待遇能够创造更高收益之人。对能力不及待遇之人,想要将其解雇;对能力与待遇相当之人,会保留其位置却难以给予其升职机会;而对相比待遇能够创造更高收益之人,则会予以提拔使其成为合伙人。
  • 忠诚度是必要条件,能力是选择条件,因此,即便能力稍有不足但具有强烈的忠诚度的员工会得到提拔。理由很简单,毫无忠诚度却能力超凡的员工随着业绩的不断提升很可能会跳槽或自主创业。
  • 成为高管、成为经理,能够获得相当于普通上班族10~20倍的工资待遇,根据不同的公司,可能还会有特殊津贴、股份期权或通过参与经营获得公司股份。 上班族成为富人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投资。将工资的20%以上拿来不断进行积累,攒下种子钱并持续进行投资。依靠上班赚取工资的人不进行投资却又想成为富人的方法,只有和富人结婚或买彩票中奖。
  • 如果不期待通过升迁获取成功,那么就必须勤奋地学习如何进行投资。不投资、翘首以盼等着退休金,这样来迎接老年生活,可能人生的后半段会变得无比悲惨。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万无一失的职场。就当这20%的工资从开始就不存在,踏踏实实地积累20年以上,大部分人都能以富人的身份退休。但是,投资也只有在一番热火朝天地学习之后才能获得成功。

是教练(资产分配)重要,还是选手(位置)重要

  • 我认为,在投资方面,教练比选手重要得多。如果表达得较为极端一些,可以说,做好资产配置就是投资的全部。事实上,擅长资产运作的基金都具有非常明确的资产配置策略。资金运作的首要义务就是避免损失。如果没有资产配置策略,那么投资早晚都会一败涂地。就算之前赚得再多,有那么一次失败就可能损失得分文不剩。

在银行讲价

  • 自己的命运通过自己的选择来决定。如果认为必须在别人制定的选项内进行选择,那将不再是自己的人生,而是别人为你设定好的人生。 我们当然要不断扩充选择权,为了使选择能够给自己带来利益,要能够提出其他的备选项。请记住,有时不选择反而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金胜镐的投资原则和标准

  • 我的投资原则和标准如下: 1. 远离暴利。 2. 珍视生命,生财有道。 3. 坚持投资。 4. 利用时间获益,使用金钱省时。 5. 切忌随波逐流。 6. 投资风险,追求价值,杜绝贪婪。 7. 投资股票5年,投资房地产10年。 8. 盯准业内第一、第二,摒弃第三。
  • 市场再不景气,一般经过5年的时间也能够有所回暖,因为政治经济环境都会发生变化。房地产并不是买来就要卖出的,如果仅想着出售,反倒是投资股票更合适些。对我的投资产品,我一般都尝试着持有10年。在这10年中,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我都从未出售过。等市场动荡过去以后,我常常也觉得不出售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股票还是房地产,我都会寻找那些可以持有一辈子的产品。
  • 相对于沃尔玛,类似开市客这样直逼第一名的第二名企业,我也会投资。因为它有可能成为取代年迈的老狮子的年轻狮子。但对第三名,我则比较冷静,在我的领奖台上根本没有第三名的位置。

把子女培养成富人的方法

  • 不要把父母的放弃传给子女。只要不犯法,无论孩子做什么,我都不会去干涉。做自己喜爱做的事情,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这样活着才是人生。孩子的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无法预测,不要把他们的梦想限定在成为大企业的员工上,希望身为父母的你们不要参与到这样的教育中。

如果将三星电子的股票持有到现在

  • 因为以主人的心态默默等待的人并不多见。从常规的投资风格来看,虽然分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但短期中也有超短期,长期中也有永远不卖的投资风格。价值投资则属于另外的投资类别。以价值为标准可能会出现短期投资的情况。有时刚买入就遇到大涨并超过了股票本身的标准价值,这就与持有时间无关了,此时必须卖出

国际化标准礼仪与全球化进程

  • 我认为,在他们把韩国品牌推向世界之前,首先应该学习国际化标准礼仪。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名气都响当当的公司代表们当作上幼儿园的孩子来教授。大致内容如下: 在服务生引导之前,要站在饭店入口处等候。不要随意先入座。走路时要小心,不要和他人发生碰撞;如果接触到或碰到他人一定要道歉。吃饭时别乱哄哄地互相分食,吃东西时别掉食物,吃东西别出声。在酒店走廊说话时放低音量。在公共场所排队时别紧挨着别人站立。在外面接电话时要低声。访问别人家时不要随意打开人家的冰箱。访问别人的企业或参加会议时注意着装。访问企业时别穿拖鞋。在饭店要给小费,即便在韩国餐厅也要给小费。在食品店里结账前别撕开食物就吃。拍照前要先获得允许。看到黑人别摆出受惊的表情。对听不懂的事别谩骂或妄加评论。多人行走时靠一侧走。别坐在酒店大堂的地板上。在酒店房间里,衣物和背包不要摊开放置,不要把酒店房间弄得一片狼藉;每天出房间时在枕头上放上1~2美元小费;外出前注意梳头。胡子要留就留整齐,要刮就刮干净,不要在下巴上零星留上几撮。不要背着手走路。如果外国人对你说韩语,你也要用韩语回应对方。不要问别人的年龄。身后有人时要帮其拉住门。一定要为女性开门。不要抓服务员衣襟。别打嗝。别掏耳朵。对话时要注视对方眼睛,不要用手掩嘴。不要在公共场所补妆。不要分发“太极旗”。不要在酒店房间里吃泡菜。 这就是我给这些企业经营者们开设的课程的内容之一。其实,说出这样絮絮叨叨的话的不应该是教授,更应该是幼儿园老师才对。

所有交易最终都会与房地产和金融碰面

  • 产生收入的方式有几种:被雇用的劳动者、个体经营者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获得收入;企业家依靠他人的劳动力和资本创造收入;与金融联手,通过信用预先将收益变现。可以说,生意越壮大,越需要与金融携手。如果对金融知识学习得还不够,就算企业建设得再好,经营者也会成为《老人与海》中年迈的渔夫桑提亚哥。

判断是否具备投资赢家资格的11个问题

  • 判断自己是否具备投资赢家资格的11个问题: 1. 能区分投资和交易吗? 2. 买入和卖出存在标准吗? 3. 想显得自己很富有吗? 4. 有5年内用不到的钱吗? 5. 收入稳定吗? 6. 好胜心强吗? 7. 和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吗? 8. 着急挣钱吗? 9. 对复利有所了解吗? 10. 这个月信用卡的还款还不完会转入下个月吗? 11. 属于耳根子软的类型吗? 对这些问题,如果“是”的答案有5个以上,那你就绝对不能开始投资。且不说投资,很可能连储蓄都无法正常进行

头凉足暖腹八分

  • 有句话叫作“头凉足暖腹八分”,指的是要让头部保持凉爽,让脚部维持温暖,让肚子不要太饱,达到稍有不足之感即可。这也是我的投资哲学。

你的公司股票市盈率是多少

  • 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由资本创造的金钱才是自己的金钱。从事收入高、PER低的职业的人或企业经营者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水准,应该通过积极的财产变动,每天都创造出资本收益。记住,你的收入并不是真正的收入

梦想创业的年轻人去小公司吧

  • 无论你感兴趣的是IT业、物流业还是制造业,只要进入小公司自然能够担负起业务来。这相当于一边拿着薪水一边在学习。而且,因为是小公司,能够亲眼看到并学习到方方面面的业务运营知识。只要全心投入、努力工作,就算年轻也能够获得快速升迁;如果公司发展势头良好,甚至能够很快就跻身管理层。 这样反而比在大企业能获得更好的待遇,而且会让你对工作有更大的成就感。如果你追求高薪水和高福利,那么进入大企业看似是当下的最佳选择,不过那样你就会成为一辈子靠薪水生活的人

企业家是能够获取自由的唯一职业

  • 我不得不认为,想要进大企业的年轻人并不了解这些情况。成为高管的成功概率只有0.7%,到了退休之时还要担心养车的费用、孩子的学费。如果了解这些情况,他们怎么可能会去挑战那0.7%的概率?怎么可能会为了过上这样的生活而赌上自己的人生?拥有高智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废寝忘食地学习,真的想要得到这样的职位吗?我对此真的难以理解。

书能造就富人吗

  • 我的书房有数千本书籍。那么,是这些书把我造就成富人的吗?不是。书是无法把人造就成富人的。 当你培养出诠释书籍的能力,能够自主发现问题时,你才真正寻觅到了成为富人的道路。

你怎么看合伙

  • 对接受投资者的嘱咐 如果你对他人的金钱比对自己的更重视,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义务每季度定时向投资者提交财务报表并做详细汇报,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事业发展顺利,你能够把朋友投资的钱还给他且不产生终止合伙的念头,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责任向合作伙伴汇报自己的薪金水平,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哪怕对零零碎碎的资金往来,你也能够全部记录下来以方便他人浏览,你就可以合伙。 对投资者的嘱咐 即使你所投资的生意失败,你也能够坚持不拿回自己的钱,你就可以合伙。 尽管生意进展不顺利,如果你认为合伙人也应该照常领取薪金,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你不会像对待自己公司员工那样随意对待合伙人公司的员工,你就可以合伙。 如果你在外不会炫耀“那家公司是我的”,你就可以合伙。 对双方的嘱咐 如果双方之间的合约非常明确地落实在了文书上且进行了公证,具有针对股份、职务、薪金、经营权限、收益分配方式、责任界定、股权转让同意权、再投资比例、合约解除条件等条款进行了明确记录的文件,你们就可以合伙。 如果双方对与董事会、增资、分红等相关用语有充分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充分协商拟定出了文书,你们就可以合伙。 如果双方之间有明确的业务职责表,同时达成了无法按照此表履行时对损益分配比例进行调整的协议,你们就可以合伙。 合伙顺利会存在问题,不顺利更会存在问题。如果没选好合伙对象,相对于业务带来的压力,合伙本身带来的压力会更可怕。但如果遇到了好的合伙人,那就相当于有两个你在把劲往一处使。想要维护好良性合伙关系,就需要把所有事项都形成文书,并且尊重彼此的资产。 金钱比友情更强劲,如果合约不明确或存在瑕疵,友情、亲情都会毁于一旦。能让夫妻之间、父子之间反目成仇的就是合在一处的金钱。虽然两个人是朋友、家人,但金钱与金钱并不一定会结为朋友或家人。只有从缔结下明确的合约的那一刻起,金钱之间才能够成为朋友、家人。希望你能够认清:友情是友情、金钱是金钱,尊重他人的金钱能够解决一切合伙问题。

Quarter准则

  • 收入10万美元的人,像收入2.5万美元的人那样生活;收入100万美元的人,像收入25万美元的人那样生活;收入1000万美元的人,像收入250万美元的人那样生活。

仅靠祈祷成不了富人

  • 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就在于当处于与别人相同的状况当中时,他们发挥了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富人并没有危机预警系统,因为他们在平时就已经随时做好了应对危机的准备。另一方面,当危机发生时,一旦发现解决办法就立刻执行。

《奇妙的盘算社团》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9

书评

这本书很有意思,提出了六种不同的赚钱方法,并通过一次次的引导,帮助读者去理解不同的赚钱方法的特性。并提出了一些非常典型的灵魂拷问:放高利贷是否真的就是窃取?一个人如何只是做好自己能做的,没有追求更上进,又是否是在窃取社会的资源?

这些问题可能是我们过去从未想过的,但这本书值得我们去看一遍,再重新思考我们与金钱的关系,去理解不同的职业的定位。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8

这本书我是准备作为童书的选型送给外甥女们的,不过目前看起来还是有点早,应该到初中送比较合适。

书摘

第5堂课 银行家赚钱,全民亏损

  • 日本社会主要采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而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基础就在于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或人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对社会提供有帮助的发明或服务的公司和认真工作的人才能为世界带来财富,企业及个人都应该得到与其贡献程度相匹配的报酬。这种‘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都应该有所回报’的体制是经济至关重要的引擎,‘市场’则从根本上支撑这种体制,因此我们的经济体制也被称为‘市场经济’。”

第11堂课 何为工作

  • “让他们凭借这样的工作与社会产生关联,使其能体会工作的喜悦,这是非常重要的事。而且付给重度残障者与正常人相同的薪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远比我们正常人所能想到的还要重大,因为工作涉及一个人的尊严与生存价值

第13堂课 教大家如何借钱

  • 金钱借贷会建立一种特别紧张的关系,就算只有10日元、100日元也不例外。有很多妙语佳言或格言警句都劝告,朋友之间不要借钱,因为金钱具有足以破坏友情的力量。”
  • 换句话说就是借钱最基本的一点:要让对方相信你的态度。”

第14堂课 借是好心,不借也是好心

  • 在可以猜拳慢出、回溯既往的世界里,就算是守法的买卖也不能安心。日本对过付利息的追讨就是这么回事。
  • “以前有个伟大的银行家留下一句‘借是好心,不借也是好心’的名言。这句话十分深奥,拒绝借钱给不应该借钱的人其实是为了那个人好。”

第15堂课 低利率的罪魁祸首是“市场的力量”

  • 其实很期待你们回答出大同小异的想法。因为这次的关键词是合理且理性,所以你们都避开了不确定能否‘赚钱’的借贷,而且也没刻意想赢过对方,保持理性,这才是‘借贷’与‘增值’的基本概念。要是太贪心或意气用事,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我们边吃烤玉米边听他说。
    “唯有站在理性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你们选择的方法并非只是上网搜索,而是货真价实的市场利率调查。”

第16堂课 股票投资与“看不见的手”

  • 企业与投资人之所以要进入围着资本转的市场,说穿了无非就是要追求自己的利益。企业想得到资本,扩大事业;出资的投资人想购买优良企业的股票来赚钱。这些企业与投资人聚集在市场上,各自努力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第17堂课 贫富差距加大的原因

  • 有知识和信息作为基础的直觉通常都不会错,据说可以得到七成到九成的正确答案。但准备得不够充分的直觉只是一种假设。”
  • “因为唯有原本就非常有钱的人、拥有足够本金的人才能投资股票或房地产,才能踏上那条‘赚取’的道路。”

放学后 福岛家最长的一天

  • “我们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赚取’与‘获赠’的集合体都属于普通人。让公园变得更漂亮的人;把自己周围打扫干净的人;即使不擅长打扫,但大家都认为他可以使用公园的人……这些人都是普通人。‘赚取’或‘获赠’两者的区别在于会不会赚钱,所以我学到了并非‘赚取’就比较伟大,重点在于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自己应尽的本分

第18堂课 第六种方法

  • “存款人相信银行会信守承诺,保护好他们的钱,所以把钱存进去。银行则相信借款人会信守承诺,按时还钱,所以把钱借给对方。要是双方都认为对方不会信守承诺,就没有人会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也不会借钱给别人,以上的结构也不会成立。”

课外教学

  • 敌人不好对付,千万不能心急,但也不能浪费时间。萨长同学也必须找出自己的方向,朝着目标全力以赴。不要当跟屁虫,而是走在自己的路上。看起来虽然绕了远路,但这才是真正的捷径。”

《人生十二法则》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7

书摘

  •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了所谓的“身份”牺牲一切,彼得森写作了《意义的地图》。在《意义的地图》以及本书中,彼得森都提醒读者要十分警惕地对待所有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义者指的是那些连自己的内在混乱都没有处理好,就装作知道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赋予他们的战士身份恰恰掩盖了他们内在的混乱。
  • 培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获取智慧的第一步,这是永不过时的道理。
  • 最重要的法则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么简单。
  • 遵循共同的准则可以让人们感到彼此是可预测的,每个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和愿望行事。这样人们就可以合作,甚至和平地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能预测他人的反应。
  •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
  • 如果你的地位很高,“计算器”那冷酷而又原始的机制则会假设你的环境是富足和安全的,而你也会有充足的社会支持。“计算器”会认为你受到伤害的概率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改变给你带来的则会是机遇而非灾难。你体内的血清素会充沛流动,这让你平静自信,姿态挺拔,很少需要持续保持警惕。安全的环境和乐观的未来使得从长计议成为更合适的策略。你不需要冲动地贪食眼前的残羹剩饭,因为你知道未来会好事不断。你能延迟满足,无须担心永久放弃,这会让你成为一个可靠、体贴的文明人。
  • 因此,我总是最先关注来访者的睡眠。他们的起床时间接近常人吗?作息时间规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善睡眠就是我的首要建议。什么时候睡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时间醒来。当病人的作息不规律时,焦虑和抑郁是难以治疗的。负面情绪调节系统和维持有序的生物钟关系紧密。
  • 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这是普赖斯定律和帕累托分布更为积极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这样的正向循环。以肢体语言为例,如果让你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如果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情绪,这种表达甚至还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绪。
  •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
  • 人们爱宠物胜于爱自己。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呀!一个人要讨厌自己到何种程度才会这样对待自己?
  • 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意义是最深层的本能自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表明,我们一方面保障了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生活、生产、自我和社交的空间。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像是当你听着音乐甚至随之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些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旋律都处于和谐共鸣的状态,而你则能从心灵深处体会其意义。
  • 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女性能容忍糊涂的男性。
  • 你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认真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让世间充满希望带来的神圣力量。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适时维护自己,不至于落得满腹怨言、怀恨在心;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信守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信任和激励自己;你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好事不会自动降临,我们需要努力强化自我。 不要低估视野和方向的力量,它们能够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转变成宽阔通畅的道路。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我不喜欢青少年们的派对,也毫不怀念那些黯淡的场景。在阴暗的灯光下,自我意识被缩到最小。吵闹的音乐让人无法交谈,不过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
  • 拯救他人的人有可能确实是坚强、慷慨、成熟而又完美的,他们只是想做对的事情。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或者只是希望别人注意到他们那用之不竭的同情和善意;或者他们只是想通过拯救他人证明自己是有人格力量的,而不仅仅是依靠运气或是出身;抑或站在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旁边能让他们显得更加高尚。
  •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疗关系。4罗杰斯认为人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改变,具备改善的意愿才是进步的前提。
  •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果。
  • “总有人比你更好”是虚无主义的陈词滥调,就像另一句话说的:“现在重要的事情一百万年以后都不重要了。”对这个陈述的回应不应该是“好吧,一切都没有意义”,而应该是“任何白痴都能说出一个让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的时间跨度”。
  • 每一个既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成功标准,任何可以完成的事情,其完成方式必然也有好坏之分。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在玩一个有着明确价值导向的游戏,不仅游戏完成的效率和方式不同,胜败的概率有别,最终完成的质量差异也无处不在。此外,如果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行为都会失去价值,没有价值就意味着没有意义。如果努力并不会改善任何事情,那为什么还要费力呢?意义存在的前提就是更好和更坏的差异。
  • 在所有事情上都成为赢家或许意味着你并没有展开任何新的挑战。你也许是在赢,却没有成长,而成长是赢最重要的前提。
  • 人们始终处在相对不那么理想的A点,并在不断朝着更好的、更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B点移动。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缺点、需要校正的。即使已经达到了旧时的目标,我们也总是会更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即使目前处于暂时满足的状态,我们也依然会保持好奇。人们生活的框架将当下定义为永恒的匮乏,将未来定义为永恒的美好。
  • 你追求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要发现这些东西,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在困扰我?” “我有能力改变它吗?” “我真的愿意改变它吗?” 如果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换个问题,缩小范围,直到你找到困扰你,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事情。光是这一点就需要用不少时间。
  • 意识带来觉醒。所以与其做暴君,不如集中注意力。你要忠于事实,不要摆弄是非;你要讨价还价,但不要主动牺牲或者欺压别人。你不再需要嫉妒别人,因为你不知道别人是否真的过得更好;你不再需要感到挫败,因为你拥有了耐心,学会了量力而行。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优待甚至有助于其在今后成长为一个有吸引力、发展全面和自信的男人。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当一个男人无条件地被母亲当作最爱时,会一生拥有征服者的感觉,以及那种能够真的带来成功的自信。”2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征服者的感觉”有时候却容易让人变成“实际的征服者”。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4)提出了“自私的基因”这个著名的概念,认为基因会通过被偏爱的孩子一直延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宠溺儿子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溺爱会创造混乱而痛苦的局面,并最终带来难以形容的危险的可能性。
  •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况且这些边界往往和人们声称的位置不一样。
  • 俗话说,不要对牛弹琴。你可能觉得这么说有点刻薄,但是训练你的孩子不睡觉,并且用奇怪的木偶剧奖励他,这种行为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让我们以各自的方式“糟糕”下去吧。
  • 人在四岁以后主要是依靠朋辈来展开社会化进程的。如果一个孩子被朋辈排挤,他就会停止成长,越来越落后,最终成为孤独、反社会和抑郁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
  • 管教五原则 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数量
  • 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 针对第一条原则,你可能不确定具体如何设定规则。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除非是自卫,否则不要咬人或者踢打别人;不要折磨和欺凌其他孩子,这样长大后你才不会成为罪犯;带着感恩之心文明地进餐,这样人们才会再次邀请你;学会分享,这样其他孩子才会喜欢和你玩耍;认真听大人讲话,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你,才会乐于与你分享有用的信息;安静地睡觉,这样父母才可以有一些私人空间,才不会讨厌你的存在;看管好你的个人物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拥有这些物品是你的幸运;在玩耍的时候做个好的伙伴,这样别人才更乐于和你在一起;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为人处世,让人们愿意待在你身边。一个懂得这些规则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 管教原则三:父母同时管教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的数量;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 管教原则四:了解自己的阴暗面 管教原则四和人的心理更为相关: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
  • 停止用谎言填充头脑, 头脑就会变得更清晰; 停止用不坦诚的行为扭曲生活, 生活就会得到改善。 随后你就能发现和纠正那些更微妙的错误。
  • 真相是,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心怀怨恨。
  • 索尔仁尼琴彻底剖析了自己,清除掉了那些不必要和有害的部分,并最终获得了重生。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先停止做那些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今天就停下来。如果你确定那是错误的,就不要浪费时间怀疑你是如何判断对错的。不合时宜的质疑不会带来启示,只会制造困惑,阻碍你的行动。你是可以在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判断事情的对错的,因为你的整个存在会告诉你一些无法解释或无法表达清楚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复杂,以至于每个人都很难完全看清自己,但我们都拥有自己无法理解的智慧。所以,只要你有一丁点停止的想法,那就立刻停止。
  • 不要一味责怪,不要在整理好自己的人生之前就试图去干预别人。保持谦虚,如果你没法齐家,又怎敢治国?让你的内心指引你,看看接下来的日子会发生什么。你会开始对同事坦白想法,告诉家人自己的真正需求,当你有未完成的事情时,你也会立刻弥补遗漏。
  • 生活是痛苦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和难以辩驳的事实。一个人到底要怎么面对痛苦的生活?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享乐。跟随冲动、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尽你所能地撒谎、作弊、偷窃、欺骗、操纵,但不要被抓住。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里,做不做这些事情没什么区别。这绝不是一个新奇的想法,长久以来,生活的悲惨和痛苦一直都被用来合理化上述那些自私的即时满足行为。
  • 通俗地说,牺牲和工作就是延迟满足,不过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意义如此深远的事情未免过于世俗。人类在意识到满足能被延迟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与时间的因果关系。在很久以前,人们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构造决定了它好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如果控制住自己当下的冲动,体谅他人的困难,那么就会在未来获得奖励。于是人们开始抑制、控制和组织自己的本能冲动,以免干扰他人以及未来的自己。这和组建社会是一个道理。
  • 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 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 延迟满足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稳定到能够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会得到奖励。
  • 如果你的所有储备都有可能被毁灭或者被偷窃,那么储存就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狼才会一次性吃下10公斤生肉,但它既不会讨厌自己暴饮暴食,也不会为下周储备余粮。所以,延迟满足和社会稳定这两个必须同时达成的成就,究竟要如何实现呢?
  •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真诚勇敢地追寻最崇高的理想,获得的安全感和力量将远胜于任何目光短浅的自我保护。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你已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 为英雄雪中送炭的桥段是故事创作者们最廉价的写作手法,它嘲弄了独立、勇气、命运、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 逃避或者说出真相,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选择,更是两条人生道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 这些不良欲望通常包括: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人、强行证明自己是对的、抬高自己的地位、逃避责任、抢夺别人的功劳、被破格提拔晋升、确保被所有人喜欢、获得殉难者的光环、合理化地愤世嫉俗、为自己的反社会倾向辩解、维持天真、利用自己的脆弱性、维持圣人形象,或者将所有问题归咎于缺爱的子女。这些都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谓的“人生谎言”(life-lie)。2
  • 骄傲使人爱上自己创造的思想,并且还会试图使之绝对化。
  • 出于天真制定的目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质为险恶的人生谎言。
  • 愿景能够将当下的行为与长远的基本价值观相联系,赋予当下行为非凡的重要性和意义,提供限制不确定性和焦虑的框架。
  • 一个人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赢得了世界,又有什么益处呢?
  • 再次强调,理性面对的最大诱惑就是美化自己和自己的创造,并且宣称自己的理论能够诠释一切,任何超越或超出其理论范畴的事物都是无须存在的。
  • 弥尔顿认为,面对错误顽固地拒绝改变的行为,不光意味着从天堂坠入无尽的深渊,也意味着拒绝救赎。
  • 设定自己的志向,即使你不确定应该有怎样的志向。 与发展和人格相关的志向比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志向要好。
  • 专注能够让你朝着目标前进,更重要的是,专注带来的信息能够让你及时调整目标。
  • 当你直面真相、坦诚地生活时,需要接受这种存在模式带来的冲突,这样你才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担当。你会不断发现和纠正那些不可避免的错误,然后朝着更新也更明智的目标不断前进。随着经验的累积,你会越来越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你不再走弯路,而是会笔直地迈向美好的未来。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固执地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那你将无法理解这种美好。
  • 心理咨询不是给建议。当你和一个人讲述复杂又糟糕的事情时,如果他想要敷衍你,就会给你建议;当你的交流对象想要陶醉于自己智慧的优越性时,他也会给你建议。对方的逻辑是,如果你没有那么愚蠢,就不会面对这些愚蠢的问题。 心理咨询是真诚的对话。
  • S小姐对自己、他人和世界都一无所知。她像是失焦的电影一样模糊不清,而她却在拼命地等待着能赋予一切意义的人生故事。
  • 记忆的目的,不是要记住过去,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 人们需要表达,因为这与思考密不可分。如果人们不思考,就会盲目地误入歧途。在思考时,人们会对世界进行模拟并且规划自己的行动,然后人们才能搞清楚哪些蠢事是不应该做的,进而避免恶果。这就是思考的意义。
  • 人们认为自己会思考,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进行自我批判,真正的思考如同真正的聆听一样少见。思考就是聆听自己,而这并不容易。要思考,你至少要同时分饰两个角色,而且还要允许他们有分歧。思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世界观之间的对话。视角一号是虚拟世界里的一个小人,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为逻辑。视角二号、三号和四号也是如此。思考就是这几个小人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你不能预设其中某一方是错的,因为那不是思考,而是在做“事后诸葛亮”。当你弱化了反对自己欲望的声音时,就可以一意孤行,但这就像是煽动鼓吹或者花言巧语的行为。 用结论来证明证据的合理性,是对真相的逃避。 真正的思考是一件复杂而且要求很高的事情,你需要既能清晰地表达又能审慎、明智地聆听。真正的思考会涉及冲突,所以你要能够容忍冲突。冲突包括谈判和妥协,所以你也要懂得如何讨价还价并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有时思考
  • 会导致一部分小人消亡,但是它们并不希望自己被打败。在虚拟世界创造小人的过程很不容易,小人也很有能力,且会为了生存而战。所以你最好认真听它们讲话,否则它们就会躲起来变成恶魔,然后再来折磨你。
  • 聆听者能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测试你的表达和想法。聆听者象征着广义的人性,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虽然大多数人并非总是正确,但是通常他们都是对的。如果你说的话让大多数人都大吃一惊,那么你或许应该重新考虑自己表达的内容。虽然我这么说,但我相当清楚有时引发争议的意见才是正确的,过去许多拒绝聆听的人正是栽在了闭目塞听上。
  • 在遭到反对的时候,人们会忍不住过度简化或者扭曲对方的观点。这么做你不仅会伤害对方,而且还会损害你自己的立场。相反,如果你需要先总结对方的观点并且让对方认同你的总结,那么你可能需要用更加清晰和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时,你要么会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从而有所收获,要么会找到更好的反驳方式。
  • 表达和思考在更多时候在于你忘掉了什么,而不是还记得什么。
  • 男性和女性在讨论某个具体问题时经常会误解彼此,女性指责男性总是急着解决问题,而这会让男性感到沮丧,因为男性喜欢高效地解决问题,女性也经常需要男性做到这一点。我希望告诉我的男性读者们,急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都行不通,因为你忘了,一个问题在被解决之前通常需要先被很好地理解。女性讨论问题的目的便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她们需要有人聆听和提问,然后再着手去解决。而且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急着解决问题是在拒绝参与对问题的探讨。
  • 一个好的讲师是在与受众交谈,而不是在对着他们说话。要做到这一点,讲师需要密切关注受众的一举一动,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通过注视受众来实现。讲课不是在向受众呈现一个演讲,只有预先编排的才叫演讲。你应该交流,而不是呈现。你也不应该把受众单一地称作听众,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需要被包括在对话里的个体。一个训练有素又出色的公众演讲者会对着某一个个体讲话,观察他的反应,然后给予直接而又适当的回应。在表达完一些观点之后,他又会转向另一个个体做同样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出推断并对整个群体的态度做出回应。
  • 规矩只有一条:别做个无聊的人。另外,也别在装作讽刺别人的时候真的贬低他们。
  • 一个人必须拥有精确的目标,否则就会淹没在世界的复杂性当中。
  • 沟通的前提是承认所有糟糕的情绪,如怨恨、恐惧、孤独、绝望、嫉妒、挫败、仇恨和无聊。
  • 也许直接探讨亲密关系中的不满是对关系最及时的补救方式,虽然这种补救进行起来并不容易。
  • 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
  • 一切只有被表达和澄清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见。
  • 为什么逃避明明会毁掉未来,我们却还要这样做呢?因为在所有分歧和错误之下,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怪兽。也许你在逃避的那场争吵会使你们的关系走向终点,而关系终结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你是个糟糕的人。通过争吵来解决关系中的问题的前提是,你要敢于面对潜在的混乱和黑暗。混乱来自生命中关系的脆弱性,黑暗则意味着你和伴侣的懒惰和恶意会毁掉一切。这样的事实足以令人逃避,但是逃避并不管用。 为什么我们要允许生活因为糊里糊涂而陷入停滞与黑暗呢?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是谁,那确实可以躲藏在疑惑当中,认为自己也许不是个糟糕、粗心、没有价值的人。只要你拒绝思考,就不用面对答案,这是个很诱人的做法。但是,逃避并不会让你不想知道的事情自行消失。你的缺点也许本来没有那么多,但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所以你现在需要担心更多缺陷与不足的存在。 既然对现实的了解可以带来掌控感,或者至少可以让你保持诚实的姿态,那么为什么还要拒绝了解呢?万一真的像哈姆雷特所说,“丹麦将有恶事发生”呢?这时候,也许对问题视而不见,活在无知当中会更轻松,但如果你面对的恶龙真的存在怎么办?在不断累积的麻烦面前撤退或放弃抵抗,让灾难在阴影中生长,而你则丢失自尊,因为恐惧而越来越缩手缩脚,这真的是个好的选择吗?此时,你应该做的其实是准备好利剑,直面黑暗,冲进洞穴抓住龙的胡子。也许你会受伤,毕竟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但你的伤不一定致命。
  • 一切陷入混乱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遵照你的语言来行动,你才能看见结果如何。然后集中注意力,观察你的错误,准确描述它们,并尽力纠正。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它也能够保护你免受人生悲剧的折磨。
  • 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感到安全。
  • 荣格提出了精神分析领域最为犀利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那就看看结果,并以此推断动机。
  • 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 怨恨的产生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被占便宜了,二是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
  • 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
  •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它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成为”意味着成长或者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
  • 如果你不限制危机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后就只会筋疲力尽。你需要保存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战争,而不是一次战斗。你需要尽力应对组成战争的每一场战斗。当你忍不住担心生活的危机
  • 时,提醒自己你会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它们。
  • 你大脑中产生焦虑的部分会更关注你有没有计划,而不是你计划的细节。另外,不要在晚上思考,你会因此失眠,而这会影响所有事情的顺利进行。
  • 改变你用来规划生活的时间单位。
  • 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 我们不应在摔倒或者犯了严重错误时打破物理法则,祈求问题能神奇地消失。相反,我们应当向自己发问:“当下我应该做哪些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决心,强化自己的人格,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 你需要在这样的时刻决定,你是想要做对的人还是想要和平1,是选择故步自封还是选择聆听探讨。当你成为对的一方时,你的伴侣就会因为吵架输了而变成错的一方,这也无法为你带来和平,若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婚姻就会破裂。如果要和平,你就需要寻找问题的真相,而不是试图成为对的人,这样,你才能打破自己的顽固预设。这是一切沟通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法则二的真正遵循。
  •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大国大城》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这本书是我在 2024 年元旦出行往返沈阳-天津的高铁上看的,在看的过程中,我有了不少的收益,换了一个视角来看城市的人口问题。同时也让我对于自己选择天津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想法。

书摘

  • 我已经反复提醒,中国要警惕地方利益超越国家利益,市场被零碎分割,每个地方都只想着做大自己,忘记了自由移民才是地区间实际收入水平趋同的实现途径。

规模经济体现为三大效应

  • 规模经济体现为三大效应:
  • 第一是分享(sharing)——分享固定投入。生产者有固定投入,比如说基础设施,比如说开发区建设,都有大量固定投入。人口越密集,分享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和人就越多。
  • 第二个效应是劳动力市场的匹配(matching)。作为生产者,要招聘什么样的人在大城市里都能招聘得到,在小城市你就可能招聘不到,因为不够专业化。反过来从劳动者这个角度来讲,你学冷门的专业,在大城市更可能找到专业匹配的工作。
  • 第三个效应是学习效应(learning)——劳动力专业化以后就越做越好,这叫自己跟自己学,积累经验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说,大学生为什么毕业以后愿意留在上海?我们很多人说大城市里大学生多,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其实不傻,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就业地的时候,他考虑的是终身的收益,大学生初次就业后的起薪虽然只有几千块,但是他在一个会计事务所里干一年,跳个槽,收入可能会翻一倍。这就是学习效应的体现。
  •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是,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依靠效率的不断提升。如果仅仅是由投入增加带来的经济增长,而没有效率提高的话,这样的增长是没有竞争力的,从而也难以持续。
  • 农业产出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相应的土地面积,而不是人口数量。
  • 好的产业升级是建立在劳动者技能提升的基础上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他们能生产的东西不一样了,出口的结构就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 我自己有时接触地方政府官员,会听到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各种看法。近来,我听到了一种最为可怕的观点,就是认为中国和其他国家不一样,在这里,政府非常强大,理论和数据分析的结果都没有意义。听到这样无比自信的话,我一边冒着冷汗,一边回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说的,市场应该成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力量,而政府只是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政府应该去弥补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来个“反向操作”。
  • 地理对城市经济增长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之间的人均发展差距将越来越大。恰恰相反,中国出现的这种“地理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政策限制了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跨地区自由流动。
  • 在这些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上,中国不会是个例外。如果我们相信科学,那么,兼顾增长与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就应该转向促进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不是堂·吉诃德式地用政府政策去扭曲市场机制。
  • 在技术与教育的赛跑中输了的人们只能去竞争那些不能被计算机替代,也不能被外包到其他国家的工作,比如家政服务员和超市收银员。
  • 如果不铺平城市化这条路,不加快农民进城的速度,那么,产业进一步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外迁,早晚还是要进城的农民将只能从事那些机器不能替代的低技能工作。于是,一个可以预见的趋势是,在城市里将出现收入的“两极分化”:高技能劳动力可以获得参与全球竞争水平的收入,低技能劳动力只能在本地竞争中接受低工资。
  • 斯坦福大学的罗斯高教授(Scott Rozelle)和中科院的张林秀教授率领的团队研究了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在一次公开的演讲中,罗斯高教授总结了他们的一组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事实:对于中国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受到的教育非常差,以这样的教育,一旦城市的产业升级,他们就可能会跟不上,这对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将形成巨大的挑战。常听说,中国制造业缺的是技术工人,就是这个道理。
  • 同时,就算罗斯高教授讲的问题全部解决了,人力资本都得到提高了,你还要面临他在哪里获得教育回报、哪里获得收入的问题。如果农村教育的回报低,那么农村居民也就没有动力去改善孩子的教育。在哪投入教育和在哪获得教育回报这两个问题都涉及空间的问题。
  • 我在本书中反复说的一个道理是,城市里的工业和服务业才是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来源,城市化才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教育回报的长远之道。
  • 只有让进城务工人口安居乐业,他们才会对未来形成稳定预期,从而为自己长期从事的工作接受技能培训;而人口流入地政府会觉得,这些人已经被纳入本市的居民,就应该投资他们的技能培训,适应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产生的劳动力需求;
  • 事实上的情况是,线下和线上交流两者不是“互替”而是“互补”。比如,微信朋友圈里都是见过面的朋友,刚开始会与一个人在微信里交流,接下来就是面对面的讨论更有效率。在人力资源领域,面试是很重要的招聘途径,这不是打电话所能替代的。
  • 线上的交流实际上会产生更多的线下交流的需求,信息技术只是节省了与某个特定朋友见面的次数,却可能催生了与更多人见面的需要。
  • 几乎所有反对城市发展的论点都严重忽略了城市扩张的好处,而与城市扩张的坏处相比,那些好处往往并不直接可见。城市发展的好处最重要的来源就是所谓“人力资本外部性”。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还能够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于是,别人的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城市发展的好处来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性”,那么,城市就只需要把大学生留下来就可以了。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力资本外部性”不只是大学生才享有的,低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城市中也能够得到知识、技能、信息等多方面的外部性。即使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移民也常说,在大城市能够长见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城市发展的好处来源于“人力资本外部性”,那么,城市就
  • 中国正在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以后,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重要性就更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越是发达的国家,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城市化率越高,而且,人口还在进一步向大城市集聚。原因何在?因为人口密度有利于服务业发展。与农业和工业相比,服务业的产品更具有不可运输性,大多数服务产品需要面对面地完成。同时,现代服务业越来越依靠知识、信息和技术作为核心投入品,而面对面的交流有利于知识、信息和技术的生产和传播。
  • 借用一个流行的句式,当我们讨论城市发展模式的时候,我们在讨论什么?对于现代城市居民而言,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是“生活在城市”,还是仅仅“活在城市”?
  • 服务业分为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消费型)服务业。相对来说,较高技能的劳动者更多地集中在金融、贸易、咨询这样的生产型服务业里,而较低技能的劳动力相对来说更多工作于生活型服务业。
  • 有人可能会说,产业升级了,不就不需要低端劳动力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认识误区,一个城市的活力恰恰在于它的低端服务业。真实的情况是,高技能者和低技能者在一个城市中是“互补”的,这其中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劳动分工。我在上文就曾提到过,在任何生产单位里面,都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相配套。比如在陆家嘴的金融街,除了需要高级白领以外,还需要清洁工和门卫。生活中,人的收入水平越高,就有更高比例的收入用于消费服务,包括在餐馆里吃饭或者请家政人员。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是相对来说教育水平并不高的人,这个时候社会就产生分工效应,一个地方的社会分工效应越强,低技能的劳动者越会从大学生的集聚当中获得好处。 第二个原因,人力资本外部性,不要觉得只有大学生和大学生之间是相互学习的,其实大学生也会对小学生产生知识的外溢。比如说,在外国人多的地方,一些服务业里的从业人员就会说外语。 第三个原因,消费的外部性。这与我讲的劳动分工有关系,高技能劳动力集聚的时候,产生很多生活里面的服务需求(比如餐饮和家政),提供这种服务的往往是低技能劳动者。
  • 美国的研究发现,城市中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的服务业(比如医生和律师),而另3个则集中在消费型的服务业(如售货员和餐馆服务员)。换句话说,高低技能的劳动力比例大致就是1:1的关系。51制造业对于就业的带动力相对较弱,但一个制造业就业岗位的增加仍然能够带动1.6个本地服务业的就业。
  • 总之,大城市的活力在根本上来源于人性。 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害怕孤独的。

  • 在全球化的时代,港口非常重要,港口附近的国际贸易运输成本较低,于是企业向港口附近集聚,而集聚又导致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 一国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二大城市人口的两倍,是第三大城市人口的三倍,依此类推,最大城市的人口是第N大城市的N倍。
  • 现在有不少人仅仅通过简单地计算上海每年人口增长了多少就认定人口数量在“爆炸”,要知道,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它反映的是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是上海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不断补充青年人口所必需的。当前,上海的就业人口中有超过一半是非上海本地户籍人口,如果不是这些外来人口的贡献,上海的经济和养老保障体系早就崩溃了。
  • 我要告诉读者,不要以为北京和上海出现搬离市中心的趋势是长久的。人们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希望改善住房,通过住得远些,从而可以住得大一点儿,这是发达国家也曾经历过的。但在东京,1990年代中期就开始出现人们重新搬回中心城区的趋势。
  • 收入提高之后,时间成本也在上升,人们越来越不愿意过那种“不是在上班,就是在上班路上”的日子。
  • 正确的比法是比较到城市中心相同距离位置的人口密度,参见图6—10。这张图将几个著名的国际大都市放在了一起,其中,横轴是离城中心的距离,纵轴是人口密度,一看就清楚了,在同样到城中心的距离,上海的人口密度和东京、纽约、香港差不多,只是巴黎和伦敦这两个欧洲城市的人口密度相对小些。换句话说,认为上海的人口密度太高了,没依据。更不用说比上海人口密度低的北京了。
  • 不能简单地说外来人口没有在本地交税,其实,只要收入超过免税额,外来人口是一样要在常住地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在的企业要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这些都是外来劳动力共同参与创造的。外来劳动力只要签了劳动合同,就需要缴纳社会保障,而这笔钱是本地居民养老资金的重要来源。很难精确地估算外来劳动力到底在常住地贡献了多少税收,但可以肯定,劳动者有贡献才会有收入。如果以2005年人口普查数据里的工资信息来看,外来人口的工资总额占全部工资总额的比重在北京达到28%,而在上海,这一比例是33%。如果计算外来劳动力对城市发展所作的贡献,这个数据是个参照,是他们在常住地享受公共服务的基础。
  • 在诸多影响城市人口容量的因素中,首先可以改变的是技术与管理。以水资源为例,在“水质型缺水”的城市上海,在长江河口建成了一个青草沙水库,2010年供水规模达719万立方米/天,而黄浦江总的设计供水能力为500万立方米/天。这一水库的受益人口超过1000万人,其规模占全上海市原来水供应总规模的50%以上,一举解决了城市供水的难题,而这一水库的兴建恰恰是对上海日益增长的人口规模和用水需求的一个反应。上海市政协的一个调研组认为,如果今后能加大长江新水源开发力度和治污、节水力度,未来上海淡水资源可支撑2800—3000万人口。 用电呢?以前,上海每到夏季用电高峰的时候,都不得不对工业用电进行限制,以保证民用。现在,这种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发生了什么?上海现在的用电大量受益于西电东输工程,输电问题解决了,上海就不缺电了。 再以交通和环境为例。大城市依靠密集的地铁网络来解决出行的难题,同时可以减少汽车废气排放。曾有学者提供这样的数据:在上海,居民以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出行的通勤人数占总人口的25%左右。在一些国际大都市,如伦敦,轨道交通占65%的客流;在纽约,轨道交通占61%的客流;在东京,轨道交通占80%的客流。另外,很多城市都有对于汽车使用的限制。比如提高牌照费、停车费、燃油税和环境税,再比如伦敦和新加坡对特定路段征收拥堵费。对于使用汽车的收费政策实施后,汽车的使用量下降,拥堵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再以产业结构为例。大城市的产业结构应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农业的单位产值所耗水资源和土地使用量均大大高于服务业,因此,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将能够极大缓解城市在水和土地两方面的压力。比如在北京,虽然近30年里人口大幅度增长,但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型,工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结果是人均用水量也大幅度下降。 公共服务的总量也是可以改变的。今天,在中国的大城市感受到的公共服务压力与长期以来公共服务按户籍人口来做规划有关,也与对常住人口的增长趋势估计不足有关。而事实上,公共服务的供给是一个投资的问题,只要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公共服务的投资就可以(也应该)相应增长。 在公共服务总量短时期内不可能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现实的做法是对外来人口获取本地公共服务设置一定的门槛。但这只是短期的权宜之计,从长期来看,只有增加供给和降低门槛才能缓解人口增长与公共服务不足之间的矛盾。否则,只要优质公共服务的获取资格仍然与户籍挂钩,就会加剧人们为了公共服务而进入大城市,并且等待户籍身份的焦虑。举例来说,当前特大城市集中了大量高校,而高校的招生名额更多分配给本地生源,这就只会加强外来人口争取大城市户籍的动机。未来,教育部直属大学应该减少所在城市地方政府的投入,增加国家投入,并相应地减少本地生源招生比例,更多体现全国人民教育机会的公平性。而作为高校所在地的政府要做的,应该是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首选地,这最终将改善人口结构,使全体市民受益。为此,大学生落户大城市的门槛应降低,这才更有利于大城市的发展。 如果制约城市人口增长的因素都可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而不断调整,那么,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就可以继续增长。从世界上其他国际大都市的状态来看,最终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速度会随着规模经济效应逐渐释放而放缓,但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更为重要的解决办法有两条,一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要使人口的年龄结构年轻化。通俗地说,就是要让未来的工作一代挣钱的能力更强,让每一个人平均能够负担的老人更多,同时,要让能够挣钱的人更多。
  • 可是,我们要问一个问题,如果大城市真的因为这些问题不宜居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生活在大城市,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迁往大城市呢?
  • 人们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根本上还是因为自己处在既得利益中。但是,我们要学会这样想问题:如果在你拥有既得利益时无法做到公正,那么,谁能保证在下一个公共政策的讨论中你不是既得利益格局的受损者呢?
  • 不能安居乐业的预期会制约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如果外来务工者是几乎不能在打工城市定居的,那么,他们的行为就将是能省的就省,能租的就不买,因为耐用消费品很难带走。有人可能会说,农民工将钱寄回家了,这其中也有部分是消费。在我们的研究里,即使将汇回老家的钱全部计入消费,户籍因素仍然使移民的消费大幅度地低于城市居民。
  • 其实,“美国梦”的道理就是说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致富的机会。所以,当我们对中国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表示警觉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什么样的收入差距是特别有害的,其实是那些与身份有关的收入差距。
  • 在犯罪行为学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当社会环境不安全时,犯罪率会陡然上升,而当社会变得安全时,大家都不带枪,犯罪率就会急剧下降。
  •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有一句聪明的话:“相对于小规模、分散式布局,经济的集中布局和人口的集中居住将大大有利于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生产如果相对集中,可以减少环境监管的成本,不至于想管都难管到。
  • 平衡发展应着眼于人均意义上的均等化,不应该是把企业和污染搬到地理和自然条件欠佳的地方,而是应该鼓励人迁移到地理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城市去。
  • 不能认为自由移民是造成贫民窟现象的原因,相反,如果用歧视性的政策来加大农村居民的进城成本,反而会使问题更严重。一方面,即使存在歧视性政策,农村居民只要觉得城市生活比家乡更好,他仍然会进城;另一方面,如果进城后不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则一部分移民更容易变成城市贫民。因此,避免城市出现贫民窟问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城市发展源源不断地为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并且为其提供适度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 贫民窟是可以避免的,而低收入者聚居区却很难避免。在根本上说,任何国家的城市都有一定程度上的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在居住区上的分割现象,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但低收入者聚居区的出现并不是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否成功的标准。
  • 这段历史冰释了我对于身份的疑惑,让我明白,对于某种优越的身份依依不舍,其实就成了不平等的捍卫者。

《思考的框架》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

这是一本 Summary,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思考框架,看看标题,看看定义。如果不懂,再往里去看细节就好。精读的话,有些时候会感觉里面的例子不太够理解。

书摘

  • 正如古罗马诗人普布利乌斯·泰伦提乌斯(Publius Terentius)所写:“现在说的话,过去都说过。”我只是策划、编辑和塑造了前人的作品。
  • 我认为, 系统学习、掌握前人发现的 最有用的知识 才是靠谱的学习方法。[1] ——查理·芒格
  • 思维模型领域的作者、探索者皮特·贝弗林有句话说得很好:“我并不想成为一个杰出的问题解决者,我想避免问题——防止问题发生,从一开始就把事情做对。”
  • 一旦理解脱离了现实,我们便会失去自己的力量。理解必须不断接受现实的检验,并相应地持续更新。这绝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也没有明确的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 组织一旦超过一定的规模,就会使得决策者不必直接承担决策的后果。如果我们做出的决策是由他人代为执行,我们之间就可能相差一个甚至多个级别,导致我们无法立即修正自己的理解。
  • 为什么呢?因为你在获得新的理解之后并没有反思,也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
  • 更好的思维模型就意味着更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模型能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解释现实情况,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善我们的思维方式。理解现实才是关键,它不仅能帮我们决定采取哪些行动,还能帮我们消除或避免那些原本意识不到具有重大负面影响的行为;我们不仅能更准确地理解由行为直接引发的问题,还能看到第一层、第二层甚至更深层的结果。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绕开可避免的错误。有时候,要想做出良好的决策,归根结底意味着尽可能避免做出糟糕的决策。
  • 我们都有这样的倾向:认为当下世界的面貌就是它一直以来的样子。所以我们会陷入误区,总是根据此时此地的发现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 你需要慎重选择在某种具体情况下使用的思维模型。运用时最好进行记录和反思,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选择和应用模型的能力。记得留意你是如何运用思维模型的、整个流程是怎样的、运用的结果如何,你将逐渐了解哪些情况下最好使用哪些思维模型解决问题。
  • 打造和维护自己的能力圈涉及三个关键因素:好奇心和求知欲、监测,以及反馈。
  • 如果你在投资股票,你就需要准确记录你的每一笔交易;如果你身处领导岗位,你需要观察和记录你的每个决策最终达成的结果,并根据你最初希望实现的目标来评估这些决策的效果。你需要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败,以便积极反思并从中吸取教训。这些都是必备的技能。
  • 至少要了解一些这个陌生领域的基本知识,同时承认自己只是“陌生人”,而非“万事通”。但要记住一点,基础知识很容易获得,并且往往会给习得者带来盲目的自信。
  •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能力圈一定是有边界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培养做正确决策的能力。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下,都一定有人已经具备该领域的能力,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来真正理解相关的信息。
  • 我们可以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过严格的分析确立第一性原理。苏格拉底式提问法是一个纪律严明的提问过程,可以用来确立真理,揭示基础的假设,区分知识和愚昧。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同普通讨论之间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试图以系统的方式得出第一性原理。苏格拉底式提问法通常遵循以下流程。 1. 澄清你的想法并解释想法的来源。(为什么我会这么想?我到底是怎么想的?) 2. 对假设提出挑战。(我怎么知道这是真的?如果我的想法正好相反呢?) 3. 寻找论据。(我该如何支撑自己的论点?论据来源于哪里?) 4. 思考其他可能的视角。(别人可能有什么想法?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5. 探究后果和影响。(如果是我错了,该怎么办?如果我错了,会有什么后果?) 6. 质疑最初的问题。(我为什么会那样想?我的想法对吗?从推理过程中,我能得出什么结论?) 苏格拉底式提问法可以杜绝对直觉的依赖,限制强烈的情绪反应。
  • 思想实验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 提出一个问题; 2. 进行背景研究; 3. 构造假说; 4. 通过(思想)实验进行测试; 5. 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6. 与假说相对比并相应进行调整(提出新的问题等等)。
  • 思想实验的真正力量在于,你可以不限次数地改变某个变量,来验证其是否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 几个思想实验非常适用的领域。 1. 想象物理上的不可能; 2. 重新想象历史; 3. 凭直觉想象并不直观的事物。
  • 当我们说“如果钱不是问题”,或者“如果你拥有无限的时间”,我们其实是在要求对方进行一项思想实验,因为在物理意义上实际不可能移除这个变量(金钱或者时间)。
  • 哈丁把二阶思维发展成了一种工具,表明如果你未曾考虑“结果背后的结果”,你就不配说自己真的思考过。
  • 构建有效的论证:二阶思维可以帮你规避问题、预测挑战,从而提前加以解决。
  • 我们不是在真空中做决定,不可能不劳而获——只有所得却不必付出任何代价。在做选择时,考虑结果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我们必须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然后呢? 结果有很多种,有些结果会更清晰明确。从你所处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会让你看到结果背后的结果。利用已掌握的信息尽可能全面、长远地思考一个问题,可以让我们考虑到时间、规模、阈值等诸多方面。权衡不同的路径就是思考的全部意义,花一点儿时间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可以为今后节省大量的时间。
  • 贝叶斯思维(也可以称为贝叶斯更新)的核心内容如下:鉴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比较有限,但了解到的信息都十分有用,而且会不断遇到新的信息,我们或许应该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认真考虑已知的内容,越多越好。贝叶斯思维告诉我们,在做决定时要使用所有相关的已知信息。统计学家可能会称其为“基本比率”,也就是吸收有关过去情况(比如你现在所处的情形)的外部信息。
  • 使用条件概率就意味着要非常仔细地观察事件发生之前出现的条件。
  • 他表示,在衡量极端事件的风险时,任何微小的错误都可能意味着不是仅仅出现了轻微的偏差,而是已经南辕北辙,出现了数量级的偏差。[
  • 事物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受到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负面影响的、面对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受任何影响的,以及受益于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的。
  • 应对这样一个世界有两种方法:要么尝试进行预测,要么尝试做好准备。
  • 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用反脆弱性武装自己,以便从世界的动荡中受益呢? 方法一是华尔街交易员所说的“上行选择权”,也就是寻找我们认为存在更多机会的情况。以参加鸡尾酒会为例,很多你想认识的人都会参加这场酒会,虽然你没法保证一定可以成功,你可能不会遇到这些人,即便遇到了,进展也未必一定顺利,其中掺杂着意外和随机的因素。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白跑一趟。但有一件事你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你选择宅在家里,你是永远不可能遇见这些人的。通过参加酒会,你可以提高自己碰运气的概率。 方法二是学习如何“正确地”失败。“正确地”失败有两大组成部分:首先,适度冒险,避免跌倒了一次就一蹶不振(永远不要彻底离场);其次,培养韧性,从失败中学习,然后东山再起。掌握了这两点,你的失败都只是暂时的。 没人喜欢失败,失败一定是伤痛的经历,但失败也能赋予我们反脆弱的能力——学习。不畏惧失败的人相比其他人天然拥有了巨大的优势,学到的知识使他们不那么容易受到世界动荡的影响。他们能以一种真正的反脆弱的方式从中受益。
  • 高效的概率思维意味着你首先要大致确定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估计自己有几分胜算,验证假设,然后做出决定。在不可预测的复杂情况下,我们可以更有把握地采取行动。我们永远无法精确地预知未来。概率思维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用来评估未来可能的世界面貌,以便我们有效地制定战略。
  • 在生活中运用逆向思维有两种方法: 1. 先假设你要证明的内容要么是对的,要么是错的,然后找出还有什么其他需要为真的条件。 2. 与其直接瞄准目标,不如深入思考你需要避免什么结果,然后看看还有哪些剩余的选项。
  • 我们可以试着把目标颠倒过来:不要成天想着变得富有,而是竭力避免穷困潦倒。不要试图预测哪些决定可创造财富,而是首先消除那些肯定会削减财富的行为。有些恶习明显不利于财富的累积:花的比赚的多,为债务支付高额利息以至于无法偿还本金,没有尽早开始储蓄来利用复利的力量……这些都是浪费金钱的具体行为。我们可以通过逆向思维确保自己没有做妨碍财富积累的坏事,从而更容易地获取财富。
  • 始终保持逆向的思考。只要你认真对待自己逆向思考得出的结果,
  • 相较复杂的解释,简单的解释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定律的精髓,它是一个逻辑和解决问题的经典原理。与其浪费时间试图反驳复杂的情况,不如基于最简单的解释更自信地做出决定。
  • 汉隆剃刀定律目前已经难以溯源。它指的是,能解释为愚蠢的,就不要解释为恶意。在复杂的世界中,使用这一模型有助于我们避免妄想和偏执。如果我们拒绝假定一切糟糕的结果都是坏人的错,那我们寻找的就是可能的选项,而非错失的机会。
  • 包含主观意图最少的解释往往就是可能性最大的解释。
  • 我们会深受现有的生动证据的影响,甚至愿意做出违背简单逻辑的判断。我们会基于目前掌握的信息强行得出结论。如果不相关的因素碰巧发生在我们已经相信的事情附近,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它们联系起来。
  • 汉隆剃刀定律最终证明了真正的坏人比你想象的要少。人非圣贤,是人就难免会犯错,会陷入怠惰因循、思虑不周和动机不良的陷阱。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这个真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轻松、更美好,也更高效。
  • 成功的必要条件与充分条件之间的差距往往是运气、偶然或者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长期主义》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3

序言

  • 什么构成了创造力和想象力呢?
  • 第一种特质是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
  • 第二种关键的特质,便是对艺术与科学的热爱和融合。
  • 所有学科都抱有热情是大有裨益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想要对人类可知的一切探究到底。他们研究了解剖学、植物学、音乐、绘画、兵器、水利工程,以及这些学科间的一切。热爱所有知识领域的人,是那些最擅长从自然界方方面面寻找规律的人。富兰克林和列奥纳多都痴迷于旋风与漩涡。这启发富兰克林发现了风暴如何沿海岸移动,并绘制出墨西哥湾流图;也推动列奥纳多理解了心脏瓣膜的工作原理,并绘制出《基督受洗》中耶稣脚踝处的水纹以及《蒙娜丽莎》中的卷发。
  • 我的所有传记主人公共有的最后一个特质,便是他们保持着一种孩童般的惊奇。从人生的某个时刻开始,我们大多数人便不再因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而感到惊异了。愈加不耐烦的老师和父母告诫我们,不要再问那么多愚蠢的问题。我们或许会细品蓝天的美丽,却不再有耐心去思考天为何是蓝色的。但是,列奥纳多做到了。爱因斯坦也做到了,他给一位友人写信:“在我们所降生其间的伟大谜团面前,你我从未停止像好奇的孩童一样站立凝视。”我们应多加留心,永远不要因长大而丢失了那些充满着惊奇的岁月,也不要让我们的孩子们犯这个错误。
  • 为了做出决定,贝佐斯运用了一种观想练习,而这也成为他的风险运算方法中非常著名的一环。他把这叫作“遗憾最小化准则”。他想象,在80岁的时候,回忆这个抉择的自己会作何感想。“我想尽量将我的遗憾减至最少,”他解释说,“我知道,80岁的时候,我是不会因为做了这个尝试而后悔的。我不会后悔曾经试着参与到这个叫作互联网且我相信一定会成大气候的领域之中。我知道,如果失败,我无怨无悔;但我也知道,可能让我追悔莫及的是从未尝试,因为悔恨会每天萦绕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 贝佐斯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在做重大决定时将心灵、直觉与经验数据并用。他说:“冒险是必经的过程,直觉也是必需的。所有好的决策都必然如此制定。决策要与团队一起去做,要带着极大的谦卑去做。”
  • 他表示:“自由市场经济必然会涉及高度的自由,而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恰好合理有效。”虽然如此,在他看来,自由市场的优势不只来自效率,也来自其赋予个体的道德价值。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世界:有一台出神入化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在资源配置上要比无形的手更在行,它会告诉你:“不该有这么多小鸡,应该有那么多小鸡。”应多添几只或减去几只。这或许会让财富总量再上升一个层次。因此,在这样的社会中,如果你放弃自由,那么可能人人都会更加富有一些。现在,我想提的问题是,如果事实证明这个世界就是如此,“这是一桩好交易吗”?就个人而言,我并不这么认为。依我看,这是一桩糟糕的交易。我认为,美国梦的主题,应该是自由。(16)
  • 放眼长期。“一切以长期为重”,这是他在1997年的第一封致股东信中强调的第一个小标题。“我们的投资决策要继续基于长期市场领导地位来考虑,而不是看短期盈利或华尔街的短期反应。”你的用户希望以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快的速度得到更好的服务,你的股东则希望获取投资回报,放眼长期,会使二者的利益趋于一致。而在短期内,二者却并非总是趋同。
  • 充满激情、坚持不懈地关注用户。这个理念,就是他在1997年的致股东信中所写的“痴迷于用户”。每年的致股东信都在强化这句口号
  • 避免使用幻灯片和类似的演示。这是一条史蒂夫·乔布斯也同样遵循的准则。贝佐斯相信讲故事的力量,这意味着他认为同事们应该通过创造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演示自己的想法。他在2017年的致股东信中写道:“在亚马逊,我们不用幻灯片(或任何其他类似的形式)做文稿演示,而是用叙事的形式写一份6页备忘录。每次会议开始时,我们都会在‘自修室’一样的会议室里默读一篇备忘录。”
  • 专注重大决策。“作为一名高级主管,你真正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他问道,“你的工作是对少数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而不是每天对成百上千件的小事做决定。”
    他将必须做出的决定分为可撤销和不可撤销两种。后者需要多加谨慎。对于前者,他会尝试将这一过程进行权力下放。在亚马逊,他打造出一种叫作“多途径获批”的制度。他指出,在其他企业中,一项提案或许会遭到多个层级负责人的扼杀,想要获批,就必须将这些门槛一一跨过。而在亚马逊,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获批,员工只需走访数百名有权批准的高管中的任何一位就行。
  • 雇用合适的人才。贝佐斯在早期的一篇致股东信中写道:“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招聘和留住那些多才多艺、天赋异禀的员工,也会继续将他们的薪酬与股票期权而非现金来挂钩,在早期尤为如此。我们深知,公司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我们吸引和保留积极进取的员工的能力,这些员工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公司主人翁的出发点进行思考,因此也必须真正扮演起主人翁的角色。”
  • 他指示管理者们在招聘时要考虑到三个指标:你会钦佩这个人吗?这个人能拉高所加入的团队的平均效率吗?这个人是哪个领域的佼佼者?

1997年 一切以长期为重

  • 我们相信,衡量公司成功与否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便是我们创造的长期股东价值。这一价值是我们提升和巩固自身现有市场领导地位的直接结果。公司的市场领导地位越稳固,经济模式也就越牢靠。市场领导地位能够直接转化为更多的收入、更强的盈利能力、更快的资本周转速度,以及与此相应的更高的资本回报率。
    我们的决策始终反映着这一专注点。我们会用最能反映市场领导地位的指标对自身加以衡量,即用户和收入的增长、用户重复购买的频率,以及我们的品牌实力。为了着手打造一个持久的品牌,我们已经开始并将继续展开积极投资,从而对用户群体、品牌及基础架构进行拓展和利用。
  • 。因此,我们希望与大家分享在管理和决策上的基本方针,以便让作为股东的你们更加坚信,这种方法与你们的投资理念是相符的:
    我们将继续坚持不懈地专注于我们的用户。
    我们的投资决策要继续基于长期市场领导地位来考虑,而不是看短期盈利或华尔街的短期反应。
    我们将继续以分析的方式来衡量我们的项目及评估投资的有效性,放弃那些无法提供满意回报的项目,并追加那些表现最优项目的投资。我们要继续从成功和失败中汲取经验或教训。
    看到获得市场领导优势的充分可能性时,我们要进行大胆的投资,而不要谨小慎微。这其中的一些投资会带来回报,有一些则不会,无论成败,我们都能从中学到宝贵的一课。
    在优化财务报表的表象和最大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间,如果非要做出选择不可,我们会选择后者。
    在(竞争压力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大胆抉择的时候,我们会分享战略思考过程,以便让大家自行评估我们所做的长期领导力投资决策是否合理。
    我们会努力精简开支,保持我们精益的企业文化。我们都清楚不断加强成本意识的公司文化的重要性,尤其在一个容易出现净亏损的行业里。(1)
    为了平衡对于增长的关注,我们也要注重长期盈利能力和资本管理。在这一阶段,我们选择将增长放在优先位置,因为我们相信,规模对于充分实现这种商业模式的潜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招聘和留住那些多才多艺、天赋异禀的员工,也会继续将他们的薪酬与股票期权而非现金来挂钩,在早期尤为如此。我们深知,公司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取决于我们吸引和保留积极进取的员工的能力,这些员工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从公司主人翁的出发点进行思考,因此也必须真正扮演起主人翁的角色。
    我们不敢贸然宣称上述内容就是所谓“正确”的投资理念,但至少这些就是我们的投资理念,如果我们对自己已采取和将会继续沿袭的措施都不明晰,那么就无异于玩忽职守

1998年 痴迷

  • 每迈出一步,我们都必须致力于不断改进和创新。我们乐于做开拓者,这是铭刻在公司基因之中的东西。同时,开拓也是件好事,因为我们想要成功,就需要这种开拓精神。不断创新及对用户体验孜孜不倦的关注,造就了公司不同凡响的业绩,我们对此深感自豪,也相信公司在1998年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反映了这一点:就如我们的美国网上书店一样,我们的音乐、影视及英德两国的网店,也都是行业的佼佼者。
  • 在亚马逊的招聘会上,我们会要求招聘官在做出决定之前考虑三个问题。
    你会钦佩这个人吗?回想一下你人生中所钦佩的人,对方很可能是曾经让你受益匪浅或作为榜样的人。对于自己而言,我一直都在努力争取只与钦佩的人一起共事,也鼓励我们的员工树立同样的高标准。人生苦短,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这个人能拉高所加入的团队的平均效率吗?我们要对抗熵增(1)。入职标准必须不断提高才行。我会让员工们构想5年后公司的情形。那时,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面面相觑地感叹:“现在的标准也太高了吧——天哪,真庆幸自己趁早进来了!”
    这个人是哪个领域的佼佼者?许多人都拥有独一无二的技能、爱好及观点,这些东西能为我们的工作环境增光添彩,又往往与其本职工作毫不相干。我们有一位员工是“全美拼字比赛”的冠军(印象中应该是1978年那一届的)。我想,这对她日常的工作应该没有什么帮助,但如果你偶然在大厅里逮到她,考考她会不会拼“onomatopoeia”(2),那工作氛围肯定就更活跃了!

1999年 为长期打基础

  • 前不久,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内举办的一场活动中,一位年轻女子走到话筒前,向我提出了一个精辟的问题:“我持有了亚马逊公司的100股,这说明我拥有什么呢?”
    我吃了一惊,这样的问题我竟从没听过,至少问得没有这么直白。那么,你拥有什么呢?你拥有的是这个顶尖电商平台的一部分。
    亚马逊公司的平台,是由品牌、用户、科技、配送能力、电商领域的专业技能,以及一个热衷于创新和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杰出团队组成的。2000年年初,我们拥有1700万名用户,以关注用户的理念、顶尖的电商软件系统,以及特建的配送和客服基础设施而享誉全球。我们已经达到了一个“引爆点”,与其他任何公司相比,利用这一平台,我们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质量的用户体验、更低的增量成本以及更高的成功概率推出新的电商业务,并通过更加便捷的途径实现规模化扩张和赢利。
    我们的愿景,就是利用这一平台打造出地球上最以用户为中心的公司。在这里,用户可以寻找他们想在网上购买的任何东西。在这条征途上,我们不会孤军奋战,而是与数千家各种规模的合作伙伴并肩作战。我们要聆听用户的声音,从他们的利益出发进行投资,针对每位用户量身打造属于他们的商店,与此同时为继续赢得他们的信赖而潜心耕耘。大家或许早已看出,这个平台能够带来超乎想象的巨大机遇,如果我们充分把握,这机遇便会为用户和股东双方创造可观的价值。尽管其中存在着诸多风险和难题,但我们仍将潜心致力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2000年 从长计议

  • 就如著名投资人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从短期来看,股市是一台投票机;从长期着眼,却是一台称重机。”很显然,在经济景气的1999年,人们的投票行为居多,而称重行为很少。我们是一家渴望接受市场称重的公司,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的确会被称重——从长远来看,这是所有公司都要经历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埋头苦干,打造出一家越来越有分量的公司。

2001年 品牌形象是我们最珍贵的资产

  • 1997年的那封信中,我们写道:“在优化财务报表的表象和最大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之间,如果非要做出选择不可,我们会选择后者。”
    为何要以现金流为重?因为每一股股票都是公司未来现金流的一部分。因此,与其他任何单个变量相比,现金流都是最能从长期角度反映一家公司股价的因素。
    只要能确定两件事,即一家公司的未来现金流及其未来的流通股数量,那你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这家公司目前每股股票的公允价值。(你也需要明白合适的折现率是多少,但如果你能确定未来现金流,想知道应该采用怎样的折现率也是相对容易的。)这虽然并不简单,但你可以调查公司过去的业绩,查看公司的杠杆率和规模化能力等因素,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对未来现金流做出预判。想要估算未来的流通股数量,你就必须对赋予员工的期权或其他潜在的权益性交易进行预测。最终你判定的每股现金流,将会成为你愿意为任何一家公司支付的每股股价的有力指标。

2003年 长期主义思维

  • 长期主义思维是真正主人翁意识的必备条件和必然结果。房东不同于租客。我认识一对往外出租房子的夫妇,租住的一家人竟然不用圣诞树支架,而是直接把树钉在了实木地板上。我估计这只是权宜之计,诚然他们也是非常糟糕的租客,但是,没有任何房东会做出如此短视之举。与此类似,许多投资者实际上也是短期租客,他们频繁变换投资组合,只能算是在租借自己暂时“持有”的股票而已。

2005年 决策

  • 基于数学计算做出的决策能够博得广泛的共识;而至少在付诸实践和得到证实之前,基于判断做出的决策则会引起应有的疑问且往往争议重重。任何不愿忍受争议的企业,都必须局限于第一种决策。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做法不仅会限制争议,还会给创新和长期价值的创造套上沉重的枷锁。

2007年 传教士团队

  • 任何事情只要降低难度和减少阻力,便会遍地开花。

2008年 逆向倒推

  • 从长计议与痴迷用户相得益彰。如果能够认识到用户的需求,并进一步深信这种需求意义重大且持久有效,那么,这种方针便会让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愿为找到解决方案而耕耘多年。从用户需求出发的“逆向倒推法”,可与利用现有技术和能力推动商机的“技能正推法”形成鲜明对比。“技能正推法”的理念是:“我们非常擅长X。利用X,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的确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做法。然而,如果仅仅依靠擅长的技能,那么公司便永远不会有动力去开发新的技能,而既有的技能也终将过时淘汰。以用户为出发点进行倒推的方法,往往会要求我们磨炼新的技能并动用平时不常练到的肌肉,绝不要将迈出第一步时可能出现的不适与尴尬放在心上。

2010年 关键利器

  • 亚马逊业务的其他领域,也面临着类似的复杂数据处理和决策问题,比如产品数据获取与分类、需求预测、库存分配和欺诈检测。基于规则的系统可以顺利使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变得难以维护或者容易损坏。在许多情况下,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分类,并能够通过自行复原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举例来说,我们的搜索引擎会利用后台运行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来构建主题模型,我们则运用信息抽取算法来识别属性并从非结构化的描绘中抽取实体,使得用户缩小其搜索范围并迅速查出所需产品。我们会考虑大量的搜索相关因素,以预测用户感兴趣的概率,并对搜索排名进行优化。产品的多样性要求我们采用最新的回归技术,如成熟的由决策树构成的随机森林等,以便在排名时将数千种产品属性合并起来。这些幕后软件带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是快速且精准的搜索结果,它能帮你找到想要的那件商品。
    如果我们只是让某个研发部门来负责技术,那么在其中投入的努力或许就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我们并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在我们的团队、我们的所有流程、我们对决策的制定,以及对每项业务的创新方式中,都蕴含着科技的影响。科技深深贯穿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

2012年 内驱力

  • Prime服务的这些改善并非出于“必要”,而是我们自愿发起的。

2013年 “太棒了”

  • 我们挑战自我,不仅要创造面向外部的功能,还要发掘在企业内部找到更好的做事途径——不仅提高公司效率,也让我们全球各地成千上万的员工从中受益。
  • 第二个计划叫作“离职付薪”。这原本是Zappos团队的智慧结晶,亚马逊物流中心吸取后并对其不断迭代。“离职付薪”的机制很简单。每年我们都会向伙伴提供一次付薪离职的机会。第一年开出的价码是2000美元。之后,价码每年上涨1000美元,直到5000美元封顶。发款时附带的标题是“请不要接受我们的出价”。我们希望员工不要接受这笔钱,因为我们希望他们留下来。那么,为何还要给员工这个选择呢?我们的目的是鼓励员工们花些时间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从长期来看,如果一个员工勉强待在供职的地方,不但对自己无益,对公司也有害。
  • 我们希望找到具备创新能力、远见卓识、执行力强、能从用户利益出发实现业绩的领导者
  • 2013年,我们在西雅图总部新增了约4.2万平方米的总部空间,新项目已经破土,它即将覆盖4个市内街区,面积达数万平方米。在郊区进行建设的确可以帮我们节省资金,但对我们而言,留在市区有着重要的意义,将办公园区安置在城市之中要绿色环保得多。我们的员工可以利用现有的社区和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从而降低对私家车的依赖。我们正在注资建设专用的自行车道,以提供安全、无污染且便捷的办公路径。我们的许多员工可以在附近安家,免去通勤,直接步行上班。虽然还无从证明,但我相信,将总部设在市区中,不仅能保持亚马逊的活力和吸引合适的人才,并且对城市和员工的健康都是双赢的。
  • 亚马逊,最能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就是“重塑常规”,也就是创造用户们热爱的发明并重塑他们对于常规的既有认识
  • 我们有幸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且善于创造的团队,也有幸打造了一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耐心进取的公司文化——每一天,在公司的上上下下,代表用户利益的各式优秀发明都层出不穷。这种不仅限于高层领导者的去中心化创新格局贯穿于整个公司之中,也是实现稳健、高产创新的唯一途径。我们所做的工作富有挑战性和乐趣,这是因为我们是在为未来而奋斗。失败是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明白这一点,也坚持在成功前趁早失败或迭代创新。当这种模式起效时,就意味着我们失败的规模是相对较小的(绝大多数实验都能够从小规模开始),而当我们挖掘到深得用户青睐的产品或服务时,便会加倍下注,以期将之发展为更瞩目的成功。然而,并非事事都如此一目了然。发明创造是个混乱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难免也会遇到一些大的挫折。

2014年 三大创见

  • 对显而易见的事保持透彻的理解,要比你想象中更加困难,虽然如此,努力擦亮双眼还是有必要的。如果你问卖家想要什么,那么正确(且显而易见)的答案就是他们想要销售更多的商品。因此,当卖家们加入亚马逊物流、使商品享受Prime服务的福利时,这意味着什么呢?他们的销售会节节攀升。
  • 从那之后,大型企业也不断地涌入,它们选择使用亚马逊云服务的原因,与初创公司如出一辙——速度与灵活。信息技术成本的降低的确诱人,而节省的绝对成本有时也能够达到非常可观的数额。但是,单靠节约成本,可能是便宜没好货。企业非常依赖信息技术——这是一项“关键任务”。因此,“我们提供一个和你现在一样好却更便宜的服务”这样的宣言是吸引不来太多用户的。在这个领域,用户们真正想要的是“更好更快”,如果“更好更快”能够附上一盘“节约成本”的配菜,那就再好不过了。但是,成本的节省只是调料,而不是牛排本身。
  •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杠杆率的领域。如果竞争对手的信息技术部门比你的更加灵活,那你就有麻烦了。每家公司都有一长串技术业务清单,并希望能够尽早地付诸实践。现实却很“骨感”,因为公司总要艰难地对项目做出优先取舍,而许多项目永远无法见天日。即便是那些有资金、资源支持的项目,也往往会面对交付延迟或功能不完整的命运。如果信息技术部门能够想出办法,以更快的速度交付更多利于业务的科技项目,那么他们便会为所在企业创造有实际意义的重大贡献。
  • 亚马逊云服务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各信息技术部门正在逐渐意识到,一旦采用这项服务,他们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花费在低增值作业上的时间会有所减少,如管理数据中心、网络连接、操作系统补丁、容量规划和数据库扩展等。同样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访问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工具,从而大大降低构建规模化、安全可靠、强劲稳健的高性能体系的难度。这些应用程序接口和工具可以在后台持续不断地被我们的团队优化,而无须用户倾注任何精力。

2015年 “大赢家”可以为诸多尝试买单

  • 我所说的原则便是痴迷于用户而非竞争者,渴望创新和开拓,敢于失败,拥有长远思考的耐心,以及对卓越运营抱以职业自豪感。通过这些视角来看,亚马逊云服务和亚马逊零售其实是殊途同归的。
  • 许多公司都自诩专注用户,但很少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绝大多数的大型科技公司专注的都是竞争对手。它们看到别人正在实行的举措,然后便着手快速跟进。
  • 我们希望在成为一家大型公司的同时,也是一家创新工厂。我们希望能具备大型公司卓越的客户服务能力,以及初创公司常有的灵活性、敏捷性和勇于承担风险的精神。

2016年 抵御“第二天”

  • 在此,我要将捍卫“第一天”的新手必备工具包分享给大家:发自内心对用户痴迷、抵制流于形式、拥抱外部趋势,以及高速决策。
  • 想要保持“第一天”的状态,你就要耐心实验、接受失败、播下种子、呵护树苗,并在为用户带来喜悦的领域双倍下注。想要做到所有这些,最能够提供沃土的便是痴迷于用户的文化。
  • 我并不反对Beta测试或用户调查。但是,作为产品或服务所有者的你,必须理解用户、抱持一定的愿景并热爱所推向世界的产品或服务。如此一来,Beta测试和研究才能帮你找到盲点。卓越的用户体验始于内心、直觉、好奇、乐趣、本能和品位。所有这些都是调研中找不到的。
  • 第二天”心态的公司也能做出高质量的决策,但决策的速度非常缓慢。想保持“第一天”的能量和活力,你就得想办法制定高质量且高速度的决策。这一点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轻而易举,但对大型企业来说就很有挑战性了。
  • 第一,绝不要使用“一刀切式”方法制定决策。许多决策都是可逆的“双向门”决策,可以用轻量级的方法来处理。在这些决策上,就算误判又何妨
  • 第二,搜集了大约70%你想要得到的信息后,绝大多数决策就差不多可以做出了。如果等到搜集90%的信息再做决策,那么你的行动十有八九就太慢了。另外,不管怎样,你都需要善于快速识别并纠正错误的决策。如果你在方向修正上做得好,那么犯错的代价或许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高;而如果在修正上缓慢迟疑,那么代价一定不小。
  • 第三,试着说“求同存异,服从决策”。这句话能节省大把的时间。如果你对某个方向坚信不疑,那么即使意见没有达成一致,你也可以这样说:“你看,我知道我们对这个问题意见不统一,但你愿意跟着我赌一把吗?能不能求同存异,服从决策?”
  • 第四,尽早认识到分歧所在,并立即上报。有的时候,团队中会存在目标的差异和观点上的根本分歧。这些目标和观点无法达成一致。无论多少讨论和会议,都无法解决这根深蒂固的分歧。如果没有升级处理,默认的冲突解决机制只会让双方都落得心力交瘁。

2017年 打造高标准公司文化

  • 用户有一个让我钟爱的特质,那就是他们永不满足。他们的期望永不停滞,而且节节攀升。这就是人之本性。之所以能从狩猎、采集的阶段进化至今,靠的当然不是安于现状。人们对于更好的渴望没有餍足,而昨日的“卓尔不群”很快便会成为今日的“稀松平常”。
  • 我相信,高标准是可以靠后天传授的。实际上,只需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就很容易掌握高标准的诀窍。高标准是有传染性的。被领入高标准的团队的新人,很快就能融入其中,反之亦然。如果低标准盛行,那么这种趋势也会迅速蔓延。
  • 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高标准到底是广泛通用还是针对领域而言的?换言之,如果你对某个领域的标准很高,这是否意味着你一样也会自然而然地在其他所有领域中设立高标准呢?我认为,高标准是针对某些领域的,且每一个特定领域的高标准都是要单独学习的。初创亚马逊时,我在创造发明、用户关怀和人才招聘(谢天谢地)领域都设立了高标准。但是,在如何保持已经解决的问题不重复出现、从根源上解决缺陷及检查流程等操作流程的问题上,我并没有这么做。我是在学习经验和吸取教训之后,才在这些领域中设立高标准的(我的同事就是我的导师)。
  • 在某个特定领域中,你需要实现哪些高标准呢?首先,你必须有能力辨识出何谓这个领域中的优秀。其次,你对于实现高标准的困难(也就是需要付出的努力)要有一个符合实际的预期——这就是愿景。
    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其中一个算是一种“玩具演示”,但能把问题阐释得很明白,另一个则是亚马逊时时上演的真实案例。
  • 以下是我们得出的认识。通常,如果备忘录写得马马虎虎,问题并不在于作者认识不到高标准,而是作者对难度的期望有误:他们错误地认为,一份高标准的6页备忘录用一两天甚至几小时就能写完,但实际上,这件事或许要花上一周或更长的时间!
  • 高标准的文化是非常值得努力营造的,带来的益处也有许多。最理所当然和显而易见的一点是,你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单凭这个理由就足够了!相对不那么明显的一点是:人们会被高标准所吸引,即高标准有利于人才招募与保留。更加隐秘的一点是:对于每家公司内进行的一切虽然“隐形”但不可或缺的工作,高标准文化是能够起到保护作用的。我说的是那些没人能看得见的工作,那些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有人去做的工作。在高标准的文化中,将这些工作做好,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专业人士的一部分意义,就在于此。
    最后一点,一旦知道高标准的益处,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因此,在我们看来,高标准的四大因素就是可后天传授、针对特定领域、必须懂得辨识,以及明确指导大家对难度抱有切合实际的期望。对我们而言,这四大因素对于任何层面的细节问题都适用。小到写备忘录,大到从零开始的全新商业规划,全都包括在内。希望这些因素也能为你带来启发。

2018年 直觉、好奇心以及畅想的力量

  • 亚马逊成立伊始,我们就知道自己致力于打造一种创造者的文化。所谓创造者,就是那些充满好奇的探索者。他们热爱创造发明,就算已是专家,也仍抱持着纯粹的初心。在他们的眼中,现在用于处理事物的方式只是当下的一时之策。创造者的心态帮助我们在面对难以攻破的重大机遇时心怀谦卑的信念,坚信成功必能通过迭代实现:发明—启动—再发明—再启动,然后再来一遍,周而复始,层层深入。他们知道,通往成功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
  • 没有用户提出过对Echo的需求,这款产品完全是我们畅想的产物。市场调研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你在2013年找到一位用户,说:“有一个永不关机的黑色圆筒设备,大小和品客薯片罐差不多,可以帮你开灯和播放音乐,你也可以与之交谈或向它提问,你想不想放在厨房里?”我敢保证,对方会疑惑地看着你,回答“不想”。

2019年 “善”用规模

  • 请细细品咂这句来自西奥多·苏斯·盖泽尔的箴言:“坏事发生时,你有三种选择。你可以被定义,可以被摧毁,你也可以越挫越勇。”

03 “我选我人生”:普林斯顿大学2010届毕业班演讲

  • 外公看着我,沉默片刻后,他温和而平静地说:“杰夫,终有一天你会明白,善良要比聪明更难。”
  • 明天,你们的人生,这段靠你们自己从零开始谱写的人生,就要切切实实地开启。
    你会如何利用自己的天赋,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你会循着惯性随波逐流,还是追随自己内心的激情?
    你要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
    你会选择安逸度日,还是在奉献与探索中度过一生?
    你会因指摘而畏缩不前,还是会坚守自己的信念?
    你会在犯错时蒙混过关,还是坦诚致歉?
    你会因害怕拒绝而藏匿真心,还是在坠入爱河时勇往直前?
    你会选择谨小慎微,还是敢于绽放光彩?
    在逆境之中,你会甩手放弃,还是坚持不懈?
    你要对别人的创造冷嘲热讽,还是自己动手创造?
    你要损人利己地展示聪明,还是会选择善良?
    我要试着做个大胆的预测。当你们年届八旬,在某个岑寂的时刻抚躬自问,以最为私密的视角重述着只讲给自己的人生故事,其中最为充实而富有深意的讲述,将会是你们所做的一系列选择。因为归根结底,塑造我们的就是自身的选择。为自己创造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吧!感谢大家,祝大家好运!

04 足智多谋

  • 你会碰到问题、失败和行不通的方案,这就是推动事情向前发展的意义所在。你要后退一步,再试一次。每次遇到挫折,都要重新站起来,越挫越勇。你得有智谋,还要自力更生,努力开辟一条脱离因循守旧的道路。在亚马逊,像这样不得不冲出重围的例子不计其数。我们已经经历了千千万万的失败——我觉得,亚马逊是个锻炼人的好地方。我们已经习惯接受失败,因为我们久经沙场。

09 放眼三年后

  • 想想看:作为一名高级主管,你真正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你的工作是对少数重大问题做出决策,而不是每天对成百上千件的小事做决定。

12 实体商店与全食超市

  • 亚马逊收购了大量的公司。这些公司通常都要比全食超市小许多,但我们每年都会收购大批公司。与公司的创始人会面时,我总会先试着把一件事弄明白:这个人到底是传教士还是雇佣兵?雇佣兵图的是炒高股价;而传教士热爱他们的产品或服务,热爱他们的客户,图的是创造出优质的服务。顺便提一句,这其中最大的悖论是,赚到更多钱的人,通常是那些传教士。只需与对方交谈,你就很快能分辨清楚。全食超市是一家传教士式的公司,而创始人约翰·麦基也是名不折不扣的传教士。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部分资源和一些科技方面的专业技术,来践行全食超市的使命。他们拥有非常伟大的使命,就是为所有人提供有机且营养丰富的食物,除了资源之外,在卓越运营及科技专业的技术领域,我们都能提供诸多协助与贡献。

14 信任

  • 想要赢得信任,想要构筑起良好的声誉,就要坚持不懈地尝试困难的事情。举例来说,美国联邦军队之所以在所有民意调查中拥有如此高的声誉,就是因为一次又一次漂亮地完成了诸多艰难的任务
  • 事情真的就是这么简单,但也真的很复杂。想要把困难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但这就是赢得信任的途径。当然,“信任”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词,其中包含多重意思。这个词代表诚信,也代表能力。信任意味着言必信,且行必果。

15 工作与生活的协调

  • 我喜欢“工作与生活的协调”这种说法。我知道,如果我在工作中精力充沛、心情愉悦,觉得自己是在增加价值,是团队中的一员,或是为了别的什么而欢欣鼓舞,我在家中的状态也会更好。这能让我成为一位更称职的丈夫和父亲。同理,如果在家心情舒畅,那么我也会因此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员工或老板。遇到特殊时期,人们或许会将每周的工作时长摆在重中之重。但问题的关键不是工作时长,而通常在于你是否有足够的精力。你的工作是在剥夺你的精力,还是在为你创造精力呢?

17 决策

  • 单向门式决策的制定不应一蹴而就。你应该寻求共识,或至少鼓励深思熟虑、集思广益。
    除了弄清某个决策涉及的到底是单向门还是双向门之外,另一个能够有效加速决策制定的方法,就是传授“求同存异,服从决策”的理念。

18 竞争

  • 要在竞争中取得好成绩,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到既健壮又灵活。
  • 灵活性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决策的速度;第二关键的因素,便是敢于尝试的意愿。你必须对风险甘之如饴。你必须心甘情愿地失败,而一般人是不喜欢失败的

19 政府审查与大型企业

  • 政治家等各界人士能够理解大型企业所带来的价值,而不是对大型企业为首的各类企业进行妖魔化或诋毁,这是非常重要的。

22 探索太空的意义

  • 偶尔会有人向我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杰夫,未来10年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呢?”我很喜欢在这个问题上发散思维。这种话题放在晚餐时玩味是非常有趣的。但是,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却几乎从没有人向我问起:“在未来10年里,有什么不会改变?”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因为你可以以这个问题的答案作为制订计划的基础。我很确定,10年之后,亚马逊客户仍然渴望低价。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23 对于美国,今天仍是第一天

  • 想要创造,你就得实验,如果你一早就知道事情必定成功,那么这就称不上实验。巨大的回报往往来自与常理相悖的押注,而常理却通常是正确的。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这本书我看完最大的感受是:

整个金融交易体系当中的那些掮客、分析师、基金经理,可能都没有能真正帮我们赚到钱。还是买指数基金(赌国运)比较好。以及,如果需要,就直接做个股研究,他们可能并不一定比你更强(仅指书中的那些基金经理)

书摘

  • 显性的规则是为了说服客户不断地参与这个市场,而隐性的规则是他们不断依靠客户赚取稳定的钱,去购买自己的“游艇”。
  • 第四个人用他修剪得很好的指甲点着我的胸脯强调说:“年轻人,牛(市)可以赚钱,熊(市)可以赚钱,但猪什么都赚不着!”
  • 大部分商业人士认为自己要赚钱,而这是他们做这一行的主要目的,但通常他们都在自欺欺人。还有其他许多更具吸引力的事情,比如:生产出好的产品、提供好的服务、增加就业、革新工艺、使自己出名,或至少给自己提供足够的谈资。
  • 所以如果你知道——必须是真正知道——商业的目的是赚钱,那就给自己一个高分吧。
  • 憎恶金钱者总是尽可能多地买证券,他们一旦卖出股票获利后马上迫不及待地购入其他股票。奇怪的是,他们经常有着节俭的精神,即不把钱浪费在吃喝和及时行乐上。
  • 如果一个人手里有点钱,无论是2.5万美元还是25万美元,他都希望利用这笔资本再加上他的头脑和努力赚到更多。他很乐意去“工作”,实际上他坚持这样做。只有通过“工作”,他才能获得尊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俱乐部中说话有分量,才能在傍晚回到家后对妻子有所交代。这没什么好被嘲笑的,这些价值和日常用品一样是必需的。
  • 有资本的人可以成为一家公司的业主或合伙人,公司需要他的钱,可能也需要他的服务(无论是否需要,他都坚持提供)。所有这些公司——从生产胸衣到签发海运保险——都具有投机性。这就是说成败取决于他自己的努力,但更取决于行业的经济环境。他的资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用在购买商品上,然后他为这些商品提供服务,并寻找买家,获得合理的利润。
  • 对一个人来说,其财产的重要性仅次于他的健康和权利。有了钱,他可以雇用私人医生和律师,这肯定对他有所帮助。为解决精神问题,他可以雇用心理咨询师,得到很不错的理疗。如果家里的管道出问题了,他可以请管道工。这样的话,他为什么不能聘请投资信托公司来帮他处理金钱事宜呢?
  • 自动的自我毁灭计划现在只是金融史的一个注释。但选出“最佳”证券这种提法仍需要密切关注。那些不同级别的投资公司对“最佳”的理解都随时间而变迁。可悲的是,那些被认为是最好的其实质是最流行的——最活跃的、最经常被人谈及的、被炒得最热的,从而是当时价格最高的。它是一种时髦,像欧尼仁帽子或打蜡的胡子。当蓬蓬裙流行时,人们都去买运河股;当曳地长裙兴起时,铁路股和交通股也时髦起来。认为工业股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风行还是低估了它,之后几年中政府债券和收益率几乎为零的免税证券大行其道。其中零星地点缀着一些一时兴起的小流行,如“战争宝贝”、汽车股、银行股、房产抵押证券和可转换证券。
  • 一个借钱买普通股的人没有权利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积极的社会慈善人。他只是一个想耍聪明、碰运气或两者皆有的家伙。那些期望依靠刀剑谋生的人如果死在刀剑之下,就不应该过分大惊小怪。
  • “套利”期权是一种卖出期权和买入期权的结合。
  • 给敏感的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购买期权是赚钱的可靠方式,这很可怕。但是,关于这个方法的代言人实在太少,我只能自己站出来说,和那些已经承认的投机方式相比,它至少一样值得推荐。
  • 投机者缺乏现实性最大的悲剧是不能理解金钱的真正含义。他不知道钱是什么,即使他的速记员知道。他认为它只是经纪人财务报告书右边的一项。他不知道钱有什么用,而你我都知道,还能轻松地告诉他。他认为钱的用处就是让某种活跃的普通股“向上划出一条大线”。
  • 投机是一种想要把小钱变成大钱的努力,但可能不会成功。 投资是一种想要避免大钱变成小钱的努力,应该要成功。
  • 信托公司和投资顾问提醒我们,我们的投资,即使是最保守的投资,都不会自我照顾,而是需要经常看管。他们从没有说过比这更真实的话,但是,我个人认为,至少,使用“看管”这个词就是一种不幸。我不禁想到客户的委托人通常保证替你“看管”某种你刚刚投机的股票。这种保证,他兢兢业业地坚守着。他关注着纸带中这只股票的每一次报价,如果股价下跌了,他甚至都不会出去吃午饭,匆匆吞下一个三明治后,就继续盯着纸带。如果股票跌得太厉害,他会更努力地关注它,以至于眼睛都开始往外突。但是,股票并不会因为他的注视而有所自觉——它一路下滑。很显然,看着烧水的水壶比看着证券更有效。
  • 真正的投资顾问所坚持的主要原则似乎是合理而重要的。它是庸俗的,也就是说,它和顾问们所得的报酬有关。他们靠提供建议得到固定收入;而不像大多数经纪人和交易商那样,靠佣金或从交易的利润中收取费用。他们也不会试图向客户出售一些自己拥有而又不巧没人想买的证券。因此,有钱人至少会相信他从投资顾问那里得到的建议是真诚的,没有受到患得患失的利害关系的左右。
  • 我准备免费向所有的有钱人提供一个终生的投资计划,该计划不仅能保住房地产,还能使它们大大增值。像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这个计划也很简单: 当每个人在股票市场繁荣期间争相购买普通股票时,你拿出所有的普通股票并卖掉它们,把所得收益用于购买保守的债券。当然你卖出的股票还会继续上涨。不用管它——只管等待迟早会到来的萧条。当萧条(或恐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灾难时,你把债券全部卖掉(可能会有损失),并把股票再买回来。当然,股票肯定还会下跌。同样不用理睬。等待下一次繁荣。在你有生之年不断重复这种行为,那么你在临死之前就能体会到有钱的乐趣。 回顾一下金融历史,你会发现没有哪一代人没从这条建议中受益。但是,令我悲哀的是,我从未认识过这样做的人。它看起来似乎像滚动圆木一样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当然,主要的困难是心理方面的,它要求当债券不是很受欢迎的时候购买债券,而在股票普遍失宠的时候购买股票。
  • 当每个人在股票市场繁荣期间争相购买普通股票时,你拿出所有的普通股票并卖掉它们,把所得收益用于购买保守的债券。当然你卖出的股票还会继续上涨。不用管它——只管等待迟早会到来的萧条。当萧条(或恐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灾难时,你把债券全部卖掉(可能会有损失),并把股票再买回来。当然,股票肯定还会下跌。同样不用理睬。等待下一次繁荣。在你有生之年不断重复这种行为,那么你在临死之前就能体会到有钱的乐趣。
  • 当每个人在股票市场繁荣期间争相购买普通股票时,你拿出所有的普通股票并卖掉它们,把所得收益用于购买保守的债券。当然你卖出的股票还会继续上涨。不用管它——只管等待迟早会到来的萧条。当萧条(或恐慌)成为一种全国性的灾难时,你把债券全部卖掉(可能会有损失),并把股票再买回来。当然,股票肯定还会下跌。同样不用理睬。等待下一次繁荣。在你有生之年不断重复这种行为,那么你在临死之前就能体会到有钱的乐趣。 回顾一下金融历史,你会发现没有哪一
  • 我想说,“照顾好小钱,大钱就会自己照顾自己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超过50%——大约5/8正确。它至少和这句话同样准确,“照顾好你的100万美元,小钱也就会自我照顾了。”
  • 英国人谈论和思考财富的习惯方式更接近事情的本质。一个人真正的财富是他的收入,而不是他银行的余额。
  • 投资问题的重点通常被认为是正确地选择证券。我认为重点放在投资者打算如何使用自己的收益上会更好。最初的错误出现在后面部分,选择错误的证券绝大部分是由最初哲学观点错误造成的。我那位赌马的绅士提出的奇特的投资计划并不高尚,但确实含有谦虚的美德,因此是可行的,只要“投资者”会对自己信守诺言。
  • 有序的市场,就像赛马一样,是以不同的观点为基础存在的。

人口、矿产和旅游资源有什么共性?

Great Wall of China

在读陆铭的《大国大城》,书中提到,三种资源是受地理和地域限制的:

  •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需要数万年沉淀得到,如果一个地方的矿产资源没有了,那就是没有,恢复周期需要数万年。
  •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对应的是农业,因为土地有限,所以我们只能种植这么多的植物,我们顶多通过一些工业的手段提升亩产、一年 N 熟。
  • 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也依赖土地的本身,需要地利和自然风貌。如果没有好的自然和地利,就没办法形成旅游产品,售卖价值。

上述这三种资源有以下几个共性:

  1. 受地理位置和资源限制
  2. 不可移动
  3. 非可再生资源
  4. 开发利用受限制

这个视角很有意思,我们可以思考哪些资源是受地理限制的,从而可以思考到不同的产业的周期、价值,以及可以思考在我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下,我们应该如何里用好这些资源。

比如,我马上能想到的是 —— 太阳能资源。我们无法把一个地方的太阳能资源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同时我们也无法让一个地方的太阳能资源被重复消费(比如我们不可能把太阳能电池板纵向叠起)。从这个结果来看,在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部署一些太阳能电板,把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后,再进行运输、消耗,从而实现对于太阳能的充分利用。

如果我们围绕上述的这些特性去思考,可能还有一些资源是具备类似的特点的,比如:水资源、海洋渔业资源、风能,都可能有使用不到位的地步。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这里的很多资源在使用上可能是有 Overlap 的。比如太阳能和风能可能都会回归到土地资源上,因为我们没办法在一块土地上同时发展风能、太阳能和农业,因为太阳能和农业都需要物理空间中的纵向资源(太阳),而风能虽然不依赖太阳能,但它依赖土地,建设风能发电站将会占据其他用法下的。所以可以进一步归类。

这里可能我们还有不少可以做的事情。


额外发现,陆铭教授还挺好玩的,他自己是有个人网站,且日常更新的(10 天前还在更新)。

这两天把《大国大城》看完,倒回去看看《空间的力量:地理、政治与城市发展》、《大国治理:在发展中营造平衡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强城时代》 、 《向心城市—理解向心趋势,读懂中国城市的未来》和《大国经济学》。

《不租房的606天》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1
  • 或许,真正的交流障碍不是语言,而是内心的自我设防。不能在被别人否定之前,先否定了自己
  • 工作最认真的人不是因为他们自律,而是因为他们在解决切实的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每天精神振奋
  • 德鲁给毕业生的人生信条是“网球”“圆圈”和“三万天”。“网球”代表我们所热衷的事情,把网球扔出去,小狗会追着网球疯狂奔跑,意思是人应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圆圈”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被身边接触最密切的五个人所影响,这五个人就是你的圈子,因此要多和给你启发的人相处。而人生只有“三万天”,我们永远没有准备好的那一天,所以想到什么就去做。
  • 我的手账里有一句留言:“最好的作品是你度过的时光。
  • 经历过富足的生活,他说:“丰富的精神世界比物质更重要。”
  • 对于我下一步是留在硅谷还是从事自由职业的困惑,他说:“辰雨,想让梦想照进现实,第一步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第二步是精练地表述需求,并努力争取。你有太多的恐惧,成功过一次,你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 多诺万对我说:“辰雨,勇气就是在恐惧中有所为。”
  • 离开后,我心中一直默念着他送我的三句话: 1.放下心中对拒绝的恐惧。 (Let go the fear of rejection.) 2.只要你成功一次,后面就会越来越有自信。 (Confidence is built on top of success.) 3.知道你想要什么,并主动争取。 (Know what you want and ask for it.) 火人节结束后,我收到一封邮件,落款是“你的新朋友多诺万”。
  • 早餐已经不再是一顿饭,而是打开话匣子、化解陌生感的方法,同时自带“刚刚好”的界限感。早餐不像晚餐过于隆重,时长恰到好处,房客既容易参与其中,又不会越界。
  • 25年飞龄的机长,三生三世的人生智慧
  • 我问他:“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定义自己?”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梦想家。”
  •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年纪越大,会越渴求陪伴。而丰富的人生经历,练就了卡尔一颗坚定的内心,屏蔽了外界的杂音,在精神世界里,从容安宁。
  • 拉斯维加斯不止有赌场,金发女郎也不都是花瓶
  •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很难找到一个再来这里的理由,但我想起导师的一句话:“若你感到不舒服,意味着你会学到更多。若你感到害怕,那正是机会降临的时刻。”
  • 离开拉斯维加斯时,我不再认为它是一座只充斥着堕落和罪恶的迷醉之城。撕掉游客给它的标签,这座城市向我展露出它质朴和生活化的一面。或许多一点时间了解,每个人都和这座城市一样存在着有趣的另一面,只有抛开成见,才有机会发现他们的特别之处。
  • underline
  • 工作只是定义人的一个维度,可能限制了我们看待陌生人的角度。克里斯塔也许平凡,却有超出常人的精神追求——人到中年,她挑战一成不变的工作,选择帮助犯过错的人改过自新,她的善良改变了我对罪恶之城的理解。她有经济压力大的烦恼,但也有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还十分热情好客。虽然我和克里斯塔的外表和职业都完全不同,但当我们敞开心扉沟通时,就会发现彼此的默契远大于差异。其实,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座花园,等待你去探索。
  • 82岁的“文艺复兴”女画家,每天都是工作日
  • 身为美术系教授的托比,做事十分严谨,她还出过一本书——《画家生存指南》(The Artists’ Survival Manual:A Complete Guide to Marketing Your Work)。如果我忘记在画作上标注日期和名字,她会提醒我:“你又忘记写版权信息了。”几分钟后,她发来一封邮件,附件名为“画家如何管理知识产权”,内容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
  • 跟我去趟火人节吧
  • 到达黑石城的时候,参与者会拿到一本《火人节手册》,上面写着:作为市民,在这座城里,你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你需要遵守10条原则。 绝对包容(Radical Inclusion) 无条件给予(Gifting) 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 自力更生(Radical Self-reliance) 自我表达(Radical Self-expression) 有社区精神(Communal Effort) 承担公民责任(Civic Responsibility) 不留痕迹(Leaving No Trace) 积极参与(Participation) 活在当下(Immediacy) 正如伊莎在电话里叮嘱我的,物质准备之外,更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要时刻记住“分享、感恩与自我表达”
  • 火人节令我豁然开朗,让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正如我在一个艺术装置上看到的一句话:“向内看,可以找到一切答案。”(Everything you need is within you.)
  • 我想起《小王子》中狐狸说过的话:“仪式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使某个日子区别于其他日子,使某一时刻不同于其他时刻。”
  • 生活原本平淡无奇,是人赋予了它特定的意义。犹太人的晚宴让我想起火人节上绘有一双眼睛的艺术装置,上面写着:“我们也许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却可以改变看这个世界的眼睛。”
  • 或许这就是村上春树说的,“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一面之缘便成了微信联系人。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遇到困难,他们也会伸手拉你一把,却不求回报,就像下雨天递上的一把伞,酷暑天送来的一瓶水。朋友圈的每一次举手之劳,于我都是雪中送炭,温暖并激励着我。
  • 利用工作间隙说走就走,不是为了潇洒,而是来自对生活的热忱和一点“贪心”。
  • 相比于结果导向的“事业”,365天住民宿是我了解世界的方式——每间民宿的个性和小瑕疵都在讲述着每扇门背后的故事。在墨西哥画家家里“吃的苦”看似是“代价”,但更是一分收获。比起在美术馆里看射灯下的画,我更喜欢被画家的作品包围,直观地感受画家的生活状态。
  • 很多次,我盯着心仪的民宿看了很久,鼠标停留在预订页面,却迟迟按不下“预订”按钮,只能默默地把房源存到心愿单。我常想:“如果金钱不是这个项目的阻力就好了。”每到此时,我会意识到,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才能坚持过“既可朝九晚五,又能浪迹天涯”的生活。
  • 学会提问是另一种互动,遇到不懂的话题,不要乱说,可以虚心提问,让对方多讲,做个好的倾听者。 保持开放的心态,尝试并接受新鲜事物,不害怕碰壁,会收获愉快的沟通体验。
  • 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大师汉斯·霍夫曼说过:“做减法的能力意味着消除不必要的事,让必要的事发声。”我的理解是做减法的过程,其实是做加法。减去不必要的事,而把时间精力分配给像提升个人修养、丰富人生体验这样真正重要的事。简单的物质生活给了我更多时间去思考、学习和倾听,或许这是我从极简旅行中获得的智慧。

《大教堂与集市》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8
  • 他教导我:要尊重能力,要珍视和捍卫自由,特别是:昆虫才讲究技能专一。
  • 要想对世界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开源需要做到这两点:一是要让人们广泛使用开源软件;二是要让用户知道并理解这种软件开发模式能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 现在第一版已经停印了,其修订版和增补版是《新黑客字典》(The New Hacker’s Dictionary),由MIT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3rd edition,ISBN 0-262-68092-0)。
  • 1.好的软件作品,往往源自于开发者的个人需要。
  • 优秀的程序员知道写什么,卓越的程序员知道改写(和重用)什么。
  • 卓越程序员们有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建设性懒惰”,他们知道人们要的是结果而不是勤奋,而从一个部分可行的方案开始,明显要比从零开始容易得多。
  • 3.“计划好扔掉一个吧,迟早你会这么做的。”(Fred Brooks,《人月神话》第11章)
  • 或者可以这么说:在你第一次把问题解决的时候,你往往并不了解这个问题,第二次你才可能知道怎么把事情做好。所以,如果你想做对事情,至少要再做一次。 1
  • 4.如果你有正确的态度,有趣的事情自然会找到你。
  • 当你对一个程序不再感兴趣时,你最后的责任就是把它交给一个可以胜任的接棒者。
  • 6.把你的用户当成开发合作者对待,如果想让代码质量快速提升并有效排错,这是最省心的途径。
  • 不只是Emacs,还有其他一些软件产品也使用了两层架构和两级用户群,内核使用大教堂模式开发,工具箱(toolbox)使用集市模式开发,比如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展现的商业化工具MATLAB就是这样,MATLAB和其他类似产品的用户们发现,创新、酝酿和行动最频繁发生的地方总是在产品的开放部分,而这部分的改进也总是由庞大而多样化的用户群完成。
  • 尽早和尽量频繁发布是Linux开发模式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开发者(包括我)都习惯性地认为:除非是很小的项目,这么做有害无益,因为软件的早期版本几乎都是问题版本(buggy version),如果早早发布,恐怕会耗尽用户们的耐心。
  • Linus的直接目标就是将投入排错和开发的“人时”(person-hour)最大化,即便这样做可能导致代码不稳定,或者可能因为一些难以消除的严重bug导致用户群流失,Linus也在所不惜,他相信:
  • 大教堂建筑者看来,bug是棘手的、难以发现的、隐藏在深处的,要经过几个人数月的全心投入和仔细检查,才能有点信心说已经剔除了所有错误。而发布间隔越长,倘若等待已久的发布版本并不完美,人们的失望就越发不可避免。
  • 这里隐含的问题是开发者和测试者对程序有着不匹配的思维模式,测试者是从外往内看,程序员是从内往外看。对于不开放源码的软件开发,开发者与测试者往往局限于自己的角色,各说各话,都对对方倍感沮丧。
  • 传统软件开发在组织结构上的根本问题由Brooks定律一语道破:“在一个已经延期的项目上增加人手,只会让项目更加延期。”
  • Brooks定律指出,随着开发人员数目的增长,项目复杂度和沟通成本按照人数的平方增加,而工作成果只会呈线性增长。
  • 聪明的数据结构配上愚笨的代码,远比反过来要好得多。
  • Brooks在《人月神话》的第9章里说:“让我看你的流程图但不让我看表,我会仍然搞不明白。给我看你的表,一般我就不再需要你的流程图了,表能让人一目了然。”历经30年的术语/文化变迁,这个道理依旧没变。
  • 先说说前面我提到的用这个项目验证我所发现的关于Linus成功的理论,(你可能会问)我是如何做的呢?有这么几个办法: ·我尽早发布并频繁发布(几乎从来没有低于10天一次的频率,在高强度开发阶段会一天一次)。 ·我把每一个因fetchmail联系我的人都加到beta列表(是指beta测试人员邮件列表——译者注)中。 ·每次发布新版本时,我都向beta列表发送朋友对话般的通知,鼓励他们参与。 ·我听取beta测试者们的意见,征求他们关于设计决策的看法,当他们发来补丁和反馈时给他们以热情回应。 这些简单措施立刻收到了回报。
  • 如果你把beta测试者当做最珍贵的资源对待,他们就会成为你最珍贵的资源。
  • 11.仅次于拥有好主意的是,识别来自用户的好主意,有时后者会更好。
  • 很有趣的是,如果你发自内心地谦逊,并承认你欠别人很多,你将很快发现世界会这样对待你:他们认为是你发明了整个软件,而且你对自己的天赋有着得体的谦虚。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在Linus身上体现得有多好!
  • 通常,那些最有突破性和最有创新力的解决方案来自于你认识到你对问题的基本观念是错的。
  • 设计上的完美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再加,而是没有东西可以再减。”
  • 当你的代码变得既好又简单,你就知道你做对了,
  • 如果你采用快速迭代开发模式,开发和改进过程就可能成为排错过程的一个特例——修复软件原先在功能或概念上的“疏漏型bug”(bug of omission)。
  • 15.写网关类软件时,尽可能不要干扰数据流,而且绝不要扔掉信息,除非接收方强迫你这么做。
  • 我并不是因此而不喜欢英语语法,相反,提及它正是为了打破传统观念。有了更便宜的计算资源,简洁就不该成为最终目标。对现如今的计算机语言来说,是否便于人类使用要比是否节省计算资源更重要。
  • 当你的语言还远不是图灵完备(Turing-complete)的时候,语法糖[4]会让你受益良多。
  • 17.系统的安全性只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秘密。谨防虚假的秘密。
  • 当开始建设社区的时候,你需要拿出一个像样的承诺。程序此时并不需要特别好,它可以简陋、有错、不完整,文档可以少得可怜。但它至少要做到:(a)能运行,(b)让潜在的合作开发者相信,这个软件在可预见的未来,能演变成一个非常棒的东西。
  • 在软件设计上表现得聪明而有原创性,容易养成一个习惯——在应该保持软件健壮性和简单性的时候,你往往下意识把它弄得既华丽又复杂。
  • 此言不虚:最好的程序一开始只是作者对自己每天遭遇问题的个人解决方案,程序流传开来则是因为作者遇到的问题成了一大类用户的典型问题。
  • 想要解决一个有趣的问题,先去找一个让你感兴趣的问题。
  • 一个在封闭项目中只靠自己的开发者,将远远落后于这种开发者:他们知道如何创建一个开放的、有改进能力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反馈并提供设计空间拓展、代码贡献、bug定位以及软件的其他改进。
  • “齐心协力”正是Linux这种项目所需要的——对Internet上(可以看成是无政府主义者的天堂)的志愿者们使用“命令原则”是根本行不通的。
  • Linux黑客们致力于最大化的“效用函数”,其目的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经济价值,而是自我满足和黑客声望这些无形的东西。(有人把这种动机称为“利他”,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利他”本身是“利他者”自我满足的外在表现。)
  • fetchmail和Linux核心项目都表明,如果对参与者的“自我”做适当奖赏,一个优秀的开发者或协调者可以利用Internet获取多开发者的好处,而不会让项目陷入混乱不堪。
  • 19.如果开发协调者有一个至少像Internet这样好的沟通媒介,并且知道如何不靠强制来领导,那么多人合作必然强于单兵作战。
  • 未来软件产业的经济关键是服务价值。
  • 一些人认为购买传统模式产品会带来这样的保障:如果项目出错,有人会负责,并为可能的损失买单。
  • 即便很常见,也不要因为可以起诉某人就觉得心安,你想要的不是官司,而是能用的软件。
  • 为弄明白这点,我们需要了解软件开发管理者是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我有位朋友看上去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说软件管理有五个功能: ·明确目标并让大家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监督并确保关键细节不被遗漏。 ·激励人们去做那些乏味但必要的“体力活”。 ·组织人员部署并获得最佳生产力。 ·调配项目所需的资源。 显然所有这些目标都是有价值的,但在开源模式及其所在的社会语境中,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目标毫无意义,我们按颠倒过来的顺序分析。
  • 如果传统、闭源、严格管理模式的软件开发真的想靠这种由“无聊”部分组成的马其诺防线来防御,那么它之所以在某个应用领域能继续生存下去,只是因为还没人发现这些问题是真正有趣的,并且还没人发现迂回包抄的路径。一旦有开源力量介入这些领域,用户就会发现终于有人是因为问题自身的魅力而去解决它的,就像其他所有需要创造力的工作,若论激励效果,问题自身的魅力比单纯的金钱要有效得多。
  • 软件工程中最广为人知的一条大众定理是:传统软件项目中的60%到70%,要么是从未被完成,要么被他们的用户拒绝。如果这个比例还算靠谱的话(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有经验的项目管理者对此提出过异议),那么大多数项目把目标设定得要么太不现实,要么完全错误。
  • 如果你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恐惧和厌恶(即便你以自嘲的形式来表达——比如悬挂呆伯特玩偶),就应该意识到过程已经出了问题。快乐、幽默和玩兴是真正的资产,前面我之所以写“快乐部落”(happy horde)并不是为了首字母押韵,而用一只憨态可掬的企鹅作为Linux吉祥物也绝不仅仅是为了搞笑。
  • 极度热忱的人可能会说:“自由软件是我的生命!我活着就是为了创造有用的、优美的程序和信息资源,并把它们贡献给社会。”中热忱度的人可能会说:“开源是件好事,我愿意花大量时间帮助它成功。”低热忱度的人则可能说:“开源有时候还不错,我也玩这个,我尊敬那些创造它的人。” 差异还体现在敌对性上:反对商业软件,以及反对那些试图支配商业软件市场的公司。
  • 他们有效定义了“自由软件”概念,并有意赋予其对抗意味(后来出现的“开放源码”叫法则有意避免这点)。
  • Linux快速成长的额外好处是吸引了一大批新黑客,他们对Linux忠心耿耿,而把FSF计划视为过气的兴趣,尽管这一波黑客将Linux系统称为“GNU一代的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愿意效仿Torvalds而不是Stallman。
  • 1997年,“Debian自由软件准则”提炼了这些共同要素,并形成了开放源码定义(OSD,参见http://www.opensource.org)。 定义指出,开源许可证必须保护任何个人或团体无条件修改开源软件(以及发布修改后软件版本)的权利。
  • 所以,OSD(以及与OSD一致的版权声明,如GPL、BSD许可证、Perl的艺术许可证(Artistic License))隐含的规则是“任何人能干任何事”(anyone can hack anything),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人们获取任意开源产品(如自由软件基金会的gcc编译器)、复制其源码、推进其向不同方向演进,并都可声称是该产品。
  • 这种演进上的分化称为“分支”(fork),分支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派生出一个随后不能交换代码的竞争项目,并导致开发社区潜在的分裂。(
  • ·分化一个项目会遇到强大的社会压力,只有在极为必要的情况下才使用,而且要重新命名和做出大量的公开解释。
  • ·在没有项目主持人认可的情况下发布更新是令人不悦的,除非是特殊情况(如本质上不重要的移植bug修复)。 ·在项目历史、致谢表或维护列表中移除某个人的名字是绝对不可以的,除非当事人明确表示同意。
  • 一个软件项目的“所有者”就是在社区中众所周知的对软件版本改动有唯一发布权的那个人。
  • 开源活动确实存在一种帮助人们变得更有钱的可能,但也只是对这种可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而已。有时,某人在黑客文化中获得的声誉会在真实世界中产生经济意义:比如带来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一份咨询合同或一纸出版协议。
  • 在分析“声誉竞争”前顺便提一下,我并不是要贬低或忽视这种纯粹美学上的满足:设计优美的软件并让它运行。黑客们都经历过这种满足并乐在其中。如果某人没有这种意义上的动力,他根本就不可能成为一名黑客,正如不喜欢音乐的人永远不会成为作曲家一样。
  • 本文第一版在互联网上发布后,一位匿名读者评论道:“别为名声工作,如果你做得好,名声将伴随结果而来”。
  • 我们已经了解心智层开垦的产出,就是黑客礼物文化中的同侪声望以及所有它带来的二次收益和额外作用。
  • 从这个理解出发,我们可以把黑客所沿袭的Lockean财产权习惯看做是一种将声誉激励最大化的手段——确保同侪将名誉赋给应得之人,而不会赋给不该得到的人。
  • ·项目产生分支是不好的,因为分化前的项目贡献者会面临声誉风险,若要控制该风险,他们只能在分化后的两个子项目上同时保持活跃。(通常这是不现实的,因为它让人困惑或难以实施)。
  • ·发布“流氓”补丁(或者更糟糕的“流氓”二进制文件)会让项目所有者陷入声誉风险,即便官方代码是完美的,所有者仍然会因补丁中的bug而被抨击(见书后注释4)。 ·偷偷将某人的名字从项目中移除,是黑客文化中最极端的恶行。这相当窃贼偷盗了受害者赠予的礼物,并说是他自己的。
  • 一位读者曾指出,分支很少能有一个以上的后代存活下来(活下来是指能长期拥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促使项目所有参与方合作并避免分化,因为如果产生分化,很难预先知道谁会落败,一旦落败,就只能看着他们曾经大量的工作完全消失或者默默凋零。 他还指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分支很容易产生争论和对抗,这足以引发对项目团队的社会压力。争论和对抗都会妨碍团队合作,而团队合作正是每个贡献者要达到自己目标所必须的。
  • 这揭示了黑客文化一个有趣的方面,它有意识地不信任或者看不起“自我主义”或者基于自我的动机。“自我推销”往往会遭到批判,即便整个社区可能从中获得好处。
  • 相比之下,在黑客社区中,一个人的作品就是他的宣言。这里有着严格的精英意识(技术最好的人胜出),这里的信条是让质量说话,让黑客最自豪的是代码“好使”(just works),是让任何称职程序员都能看到的好东西,所以,黑客文化的知识库增长迅猛。
  • 出于非常类似的原因,抨击作者而非代码是不合常规的,这一点微妙而有趣,黑客们会没有顾忌地在意识形态或个人差异上互相攻击,但从未听说有哪个黑客曾公开攻击另一个人的技术能力(
  • 攻击他人能力的禁忌(学术圈没有这个禁忌)比起自我表现禁忌(这一点学术圈也有)更有揭示意义,因为我们可以将其关联到学术圈与黑客圈在沟通和支撑结构的差异上。
  • 谈吐柔和也是有用的,如果某人希望成为一个成功项目的维护者,他必须让社区信服他良好的判断力,因为维护者的主要工作是判断他人的代码,谁愿意将代码贡献给一个明显不能正确判断他们自己代码质量的人?或者一个试图从项目中沽名钓誉的人?潜在的贡献者希望项目领导人在客观采用他人代码时,能够谦逊而有风度地说:“是的,这个的确比我的代码好,就用这个了”——然后将荣誉给予应得之人。
  • 从全球看来,这两个倾向(“填补空白”和“类别杀手”)是开源项目发展的总体趋势。
  • 在第三个千年的开始,我们大可预言开源会转向最后一块处女地——写给非技术人员的程序。
  • 声誉竞争模型解释了一个常被引用的格言,即“自称是黑客不代表你就是黑客,只有其他黑客认为你是黑客,你才是黑客”
  • 如果它不能像我所预期的那样工作,那就不是好的——不管它多么聪明和有原创性。
  • 这条规则使得开源软件倾向于长期停留在beta版,开发者只有在确信软件不会有很多问题时,才会发布1.0版。开源世界的1.0版意味“开发者愿意拿自己的名誉赌它好使”,而闭源世界的1.0版则意味着“如果你很谨慎,不要用这版”。
  • 在心智层的拓展性工作要比在某功能域内(对现有作品)的重复性工作好。
  • 能进入主要发行版的作品比不能进入的好。在所有主要发行版中都包含的作品最令人尊敬。
  • 使用”是最真实的赞美,类别杀手比同类竞争者好。
  • 如果作品好到没人再想使用其他备选,作者将会获得巨大的威望。那些被最广泛使用的原创型类别杀手,会被纳入所有的主要发行版中,并获得最大可能的同侪尊重。成功做到这点超过一次的人,将会被人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称为“大神”(demigods)。
  • 相比那些只挑有趣和简单工作的人,长期致力于艰苦和乏味工作(如调试、写文档)的人更令人钦佩。
  • 重要的功能扩展比低层次的修补好。 这条规则似乎是针对一次性工作的评价。相对于修补bug而言,给软件增加功能特性有可能得到更多回报——除非这个bug异常令人厌恶或者难以寻找,因为将这种bug找出来本身就证明了非凡的技术和才能。但当这些工作是长期行为的话,一个长期关注和排除bug(甚至是普通bug)的人,其地位要高于那些花费相近工作量在增加简单功能上的人。
  • 财产权不仅仅是社会约定或游戏,而是至关重要的防范暴力冲突的进化机制。(
  • 所有权声明(就像领土标记)是一种述行式(performative)行为,一种宣布防御边界的方法。
  • 黑客们常说“责任背后是权力”,一个合作开发者在承担起维护某个子系统的责任后,通常有机会掌控子系统及其对外接口的实现,其决策仅受项目领导人(同时也是架构师)的修正。
  • 这个领域的其他研究者把目光投向了黑客们非常在意的自主性和创意自由度问题,“如果一个人越是感受到自主性受限”,罗切斯特大学心理学副教授Richard Ryan说,“其创造力就会越少。” 对任何一个任务,如果它更像是手段而不是它本身的话,往往会降低人们的积极性。即便是赢取比赛或获得同侪尊敬,如果觉得获取胜利只是为了求得回报,也一样会觉得没意思(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黑客文化禁止那些毫不隐瞒的对尊重的追求和索取)。
  • 最终,当自由市场经济开始创造出足够的财富盈余时,大量程序员可以生活在后稀缺的礼物文化中,而软件产品的工业\工厂模式注定走向衰亡。
  • 事实上,获取最高软件生产力的药方看上去自相矛盾而又颇具禅意:如果你想获得最有效率的产品,你必须放弃促进程序员生产力。做好他们的后勤,让他们自己做主,并忘掉最后期限。
  • 指出技术会变得越来越便宜和有效,早期设计中需要投入的物理资源被越来越多地替换成信息内容。
  • 在尝试使用经济学分析软件产品时,大多数人会想当然地运用“工厂模型”,它建立在如下基本假设之上: ·大多数开发者的薪金由软件销售价值支付。 ·软件销售价值和它的开发投入成比例。 换句话说,人们十分倾向于假设软件具备典型批量商品的价值特点,但这些假设都可以被证伪。
  • 相比之下,当一个软件产品供应商退出市场(或仅仅是产品不再延续)后,消费者愿意为其产品支付的价格很快会降低到零,而不管其理论上的使用价值或该类产品的开发成本如何。(要想检验一下这个论断,可以看看你附近软件商店里的打折专柜)。
  • 换句话说,软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服务行业,虽然长期以来都毫无根据地被错认为是制造行业。
  • 这个问题很像是F.A.Hayek所提“计算问题”的翻版——它需要一个超能力(superbeing)存在:既能评估补丁的实用价值,又能可信地设定其价格以促成交易。
  • 开源项目的复杂性和沟通成本基本上完全是参与开发人数的函数,大多数从来不看源码的终端用户实际上并不会带来什么成本,但会增加项目邮件列表上愚蠢问题的比例,好在可以通过维护FAQ(常见问题)列表较为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通常大可不必理会那些明显没有读过FAQ的提问者(这些已经是通行做法)。
  • 也许是,也许不是。真正应该考虑的问题是:你从分散开发负担中获取的益处是否超过了因(“搭便车”行为导致的)竞争加剧而带来的损失,一些人往往在这个权衡中失算:(a)忽略了社区开发带来的功能改进。(b)不把已经支出的开发成本当做沉没成本。根据假设,不管怎样,你都是要付出开发成本的,所以把它归入开放源码(如果你这样认为)的成本是不对的。
  • 另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担心是,将某些特别的财会功能开源,会不会导致商业机密方案的泄露?其实这不关开源闭源的事,这是糟糕设计带来的问题。财会软件如果编写得当,商业知识是不会在代码中体现的,它应该由一个模型(schema)或描述语言表达,然后由财会引擎执行实现(作为很相近的一个例子,考虑数据模型将业务知识和数据库引擎相分离的做法),这种功能上的分离使你不但可以保护住王冠上的宝石(即你的商业模型),还能从开放引擎中获得最大收益。
  • 使用价值和销售价值之间的差别,让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关键事实:在从闭源转向开源的过程中,受到威胁的仅仅是销售价值,而非使用价值。
  • 困难存在于开源开发社会契约的内在特点。有三个相辅相成的原因,使得主流的开源许可证不允许对对开源软件使用、再发布和修改施加限制,从而影响直接销售收入的获取。要理解这些原因,我们必须研究许可证演变所处的社会语境,也即互联网黑客文化(http://www.tuxedo.org/~esr/faqs/hacker-howto.html)。
  • 第一个原因与“对等性”有关,大多数开源开发者并不反对别人利用他们的礼物获利,只是要求不能有任何人(代码创始人可能会例外)站在一个特权地位上牟利。
  • 第二个原因则与“非有意后果”有关。黑客已经观察到,那些对商业使用或销售进行限制并收费(这是最常见的征费方式,乍看上去并无不妥)的许可证有着令人扫兴的效果。特别是这条规定给某些活动(如将开源软件系列发布在便宜的CD-ROM上)笼上了一层法律阴影,而这些活动正是我们非常愿意鼓励的事。更普遍地讲,如果对软件的使用/销售/修改/发布(以及其他在许可证中描述的复杂情况)加以限制,会使人们总是小心翼翼防范那些不确定的和潜在的法律风险(当人们接触的软件包越多,这个问题就越严重)。这个结果是有害的,因此,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许可证将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无限制。
  • 与保持同侪评价这种礼物文化动力(“开垦心智层”一文中所描述的)相关。
  • 根据“大教堂与集市”一文的分析,开源获取高收益的条件大约有如下几种:(a)当可靠性/稳定性/可扩展性至关重要时,(b)没有其他方法比独立同行评审能更便捷易行地验证设计和实现正确性时(多数稍具规模的程序都适用这条)。 当软件对消费者越来越重要时,消费者会在理性上希望避开垄断供应者,这导致他们对开源的兴趣变大(开源供应商的市场竞争力会因此增强),所以,另一个判断标准是:(c)当软件成为对业务起关键作用的资产(比如存在于很多企业的MIS部门中)时。
  • 我们注意到,提供独特或高度差异化服务的供应商更担心其他竞争者拷贝他们的方法,而关键算法和知识库已经公开化时就不会这样。所以,(e)当关键方法(或能实现同等功能的方法)属于公共知识时,开源更可能胜出。
  • 这样的公司是最没有必要开源的:它拥有自己独特的能创造价值的软件技术(完全不满足(e)),它对故障不是很敏感(a),它有其他办法(不通过独立的同行评审)验证软件的正确性(b),它不是关键业务(c),也不会因为网络效应或人们普遍使用而获得价值上的实质增长(
  • 这个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对任意给定种类的软件产品,开源合作能够吸引的用户群和专家群都是有限的,而社区往往有黏性,如果两个在功能上大致等同的产品先后开源,先开源的往往会吸引最多的用户和最有激情的合作开发者,后开源的只能吃剩饭。社区之所以有黏性,是因为用户对软件已经熟悉,而开发者已经在代码上投入了太多时间。
  • 概括来说,基础架构的开放和共享,使每个参与者都得到了竞争上的好处,一是参与者能以较低成本生产出可扩展的产品和服务,二是参与者的市场定位可以让客户放心,他们很少会面临这样的尴尬境遇:由于供应商更改了战略或战术,导致产品被抛弃而无人照管。
  • 有时候,要想成为一只更大的青蛙,最佳办法就是让水池更快变大,这就是技术公司参与公开标准(完全可以将开源软件看成是可执行标准)的经济原因。
  • 开源似乎注定要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究其原因,更多是源自于客户需要和市场压力,而非供应端的效率。
  • 传统软件产业的战略家们是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的(不顾其市场增长效应),因为他们成长在将(通过专利和商业秘密保护起来的)知识产权看成企业王冠上宝石的文化之中。为什么资助一项研究,却让每个竞争对手都可以无偿享用其结果呢?
  • 做正确的事”会给公司带来什么好处?答案本身既不令人惊讶也不难以验证,其他产业里也有这种看上去大公无私的行为,这些公司相信他们换来的是名声。
  • 为分析软件市场自身,有必要将软件服务按技术标准化程度进行分类,而这和软件服务的市场化(commoditize)程度存在密切关系。 这种分类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应用”(完全没有市场化、已开放的技术标准太弱或不存在)、“基础架构”(市场化服务、强标准)和“中间件”(部分市场化、有效但不完全的技术标准)有着很好的对应。在今天,典型的例子是字处理软件(应用)、TCP/IP协议栈(基础架构)和数据库引擎(中间件)。
  • 我们早先所做的收益回报分析表明:基础架构、应用和中间件将会以不同的方式变革,并展现出不同的开、闭源并存及平衡现象。在特定软件领域,开源能否流行,将取决于软件是否有实质性的网络效应、软件失效的代价如何以及软件作为资本货物的业务关键性程度。 如果将这个启发式分析方法运用到软件市场的各个部分(而不是单个产品),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的大胆预言:
  • 基础架构(互联网、Web、操作系统、跨越竞争者界限的低层通信软件)将会几乎全部开源,并由用户联盟和盈利性发布/服务机构(如Redhat所扮演的角色)共同维护。
  • 应用,则非常倾向于继续封闭。当一个未公开算法或技术的使用价值足够高(且软件不稳定带来的相关成本足够低、供应商垄断带来的相关风险足可容忍)时,用户会继续为此类闭源软件付费。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自成一体的垂直市场应用中(其网络效应也较弱)。前面提到的锯木软件就是一例,1999年最热门和最有前景的生物识别软件则是另一例。
  • 中间件(像数据库、开发工具或可定制的应用协议栈顶端)将处于开闭源混杂的状态,这类软件走向闭源还是开源,似乎更取决于软件失效的代价,代价越高,其走向开放的市场压力就越大。
  • 他认为技术进步的趋势是更小、更轻和更有效,能够让人们“费力越来越少,收获越来越多,以至于最终可以毫不费力地获得所有东西”。
  • 虽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对我来说,推进战略所需的详细战术已经非常清楚了(我们在首次会议中明确讨论了这些战术),关键点如下。 1.忘掉自底向上,开始自顶向下
  • 网景的这次突破行动采用了相反的做法:战略决策者(Jim Barksdale)拿定主意,然后向下属强制推行这个愿景。
  • 2.Linux是我们最好的例证 我们必须大力宣扬Linux。是的,开源世界里还有其他一些不错的东西,这场运动也会向它们致敬,但Linux有着最好的知名度,有着最广泛的软件库,以及最大的开发社区。如果Linux都不能帮助突破,说实话,其他的就更指望不上了。
  • 抓住财富500强 除了财富500强,市场中另有一部分也很能花钱(最明显的例子是小企业和自由职业者),但这部分市场过于分散而且很难抓住。财富500强不只是有钱,而且有集中的和相对容易获取的钱,因此软件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按照财富500强的意愿行事。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说服财富500强。 4.赢得那些效劳财富500强的有威望媒体 把目标选定为财富500强,意味着我们需要赢得那些给上层决策者和投资人营造舆论环境的媒体。特别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福布斯》以及《巴伦周刊》等等。 从这点看来,争取技术行业刊物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若要席卷华尔街,一个重要和基本的条件是先鼓动起精英主流媒体。
  • 5.说服黑客,游击市场 很明显,说服黑客社区自身与说服主流一样重要。如果只是一个或几个代表言之凿凿而大多数草根黑客并不买账,那可就差点意思了。 6.使用“Open Source”认证标识,保持纯净度 我们面临的一个威胁是:微软或其他大供应商可能会采取“拥抱并拓展”(embrace and extend)策略破坏“Open Source”一词,使它失去我们要传达的理念。所以Bruce Perens和我一开始就决定把这一术语注册成认证标识并把它和“开源定义”(Open Source Definition,也即Debian Free Software Guidelines的拷贝)绑定。这样我们可以利用法律诉讼的威慑力吓跑那些可能的滥用者。
  • 行业刊物很明显对开源也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正如Zawinski那句名言所说的:“开源(很伟大,但它)并不能点石成金。”
  • 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黑客搞建设,骇客搞破坏。
  • 做一名黑客有很多乐趣,但这是一种需要努力才能获得的乐趣。而努力需要动力,成功运动员的动力来自于控制自己身体和超越自己过往生理极限的愉悦。
  • 在黑客文化中,假名是失败者的标识。
  • Peter Seebach维护着一个优秀的黑客FAQ(http://www.plethora.net/~seebs/faqs/hacker.html),用来帮助那些不懂得如何与黑客相处的管理者。我写的“黑客圈简史”(http://www.tuxedo.org/~esr/writings/hacker-history/hacker-history.html)和“大教堂与集市”(http://www.tuxedo.org/~esr/writings/cathedral-bazaar/index.html),对Linux开发和开源文化如何运转做了阐述,在“开垦心智层”(http://www.tuxedo.org/~esr/writings/homesteading/)中则对此话题做了更直接的探讨。

《憨夺型投资者》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7
  • 要知道,这是一个业务模式非常稳定的生意,长期以来,现金流和利润率已经经过了市场和时间的验证,这不复杂。
  • 他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坚持储蓄,然后用所有的积蓄投入到一桩只赚不赔的生意里。
  • 他的从商经历属于典型的“少投注、投大注、只挑最好的投”。这也体现了低风险、高回报投资的特点:情况好,赢得多;情况不好,输得少。
  • 如果布兰森可以在几乎没有额外资本投入的前提下,投资建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那么你也肯定能够在你选定的行业中用最少的资本开始创业。你所需要的就是用一流的创意和妥善的方案来弥补资本不足的缺憾。
  • 情况好,赢得多;情况不好,输得少。
  • 如果你简单地用一下马尔瓦公式来衡量,就会发现,投资前你一定要弄明白两件事情: ·迅速拒绝你面前的投资要求; ·从最低额度的投资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你会变得非常有钱。 该说的都说了。
  • 帕特尔老爹和巴菲特的出身和创业背景差异巨大,但却最终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投资变化缓慢行业中的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
  • 确定投资对象的关键问题不是评估行业对社会的影响力或者判断行业的增长前景,而是要确定任何给定公司的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是这种竞争优势是可持续性的。那些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加丰厚的回报。
  • 对我们而言,投资行为就好比我们去和赌马彩金下注系统展开博弈。我们下注是希望有一半的概率获胜,从而赢得3倍的回报。你要寻找的就是有明显代价差异的赌博。这就是投资行为本身的含义。你得清楚赌博概率和相应的回报要远远高于你的赔率。这就是价值投资。
  • 低风险和高不确定性对投资者而言是最佳拍档。
  • 这就是憨夺型投资模式的框架,具体如下: (1)投资现有的业务 (2)收购变化缓慢的行业中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 (3)在不景气的行业里对经营不善的企业进行抄底投资 (4)投资具有持久竞争优势的行业 (5)看准有利时机投大注 (6)注重套利 (7)买入以远低于内在价值折价出售的企业 (8)寻找风险低、不确定性高的业务
  • (9)模仿好过创新
  • 拥有某些企业的所有权是创造财富最好的办法。无须你持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反而还有最广泛的选择权,摩擦成本很低,购买一些上市企业的股票,显然是低风险、高回报的憨夺型投资模式。
  • 对付这种两难局面的憨夺型投资模式非常简单:只投资简单的企业,按照保守估算,这些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很容易预测。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模式较为简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简约是非常有利的竞争优势。亨利·梭罗(Henry Thoreau)早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曾说:“我们的生活因为太多的琐事而纷扰不断……简单点,再简单点。”
  • 为了打赢这场心理战,最有效的武器就是买进经营模式简单的企业,我会说服自己为何这样做赚钱的概率更高,一下子赔很多钱的概率会很低。我甚至把整个论证过程写下来。如果这个论证过程一个自然段都写不完,那么这笔投资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要我打开Excel表格,进行一连串数字的验证,那么这绝对是对我的投资想法亮红灯的时候。
  • 在正确地认定市场经常有效后,(学术界和华尔街的投资人士)错误地得出市场永远都是有效的结论。市场经常有效和永远有效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 市场不可能完全有效,因为人类控制着买卖关系确定的定价机制。人类会在极端恐惧和极端贪婪这两种情绪之间摇摆不定。当集体极端恐惧出现时,资产的定价就会低于其内在价值;当集体极端贪婪出现时,资产的定价就会高于其内在价值。
  • 我们如何确定哪些企业和行业处于低潮?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在这里先介绍六种。 (1)如果你每天都有阅读财经新闻的习惯,你会发现很多有关上市企业的信息。很多这些新闻报道反映了特定行业或者企业的负面信息。
  • (2)《价值线》(Value Line)每周都会发布一期过去13个星期里股票价格跌幅最大的简讯,名列其中的股票可谓是低迷公司的集锦,每次发布40家公司的名单,这些公司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经历了从20%~70%不等的股价跌幅,跌幅最大的企业很有可能就是最不景气的企业,同时发布的信息还包括同期市盈率最低、面值贬值最大、收益最高的企业名录等。并非所有榜上有名的企业都病入膏肓,但是如果企业交易的市盈率达到3,那么它就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和观察。
  • (3)《投资组合播报》(Portfolio Reports)(见www.portfolioreports.com)每月会出一份报告,其中披露了80位最负盛名的价值经理最青睐的十大股票名称。该份报告的信息源是各种不同依法需要公开的机构投资者公报等。《
  • (4)如果你不想出钱订阅《投资组合播报》,你可以直接通过查阅机构投资者发布的公报,比如《美国证监会表13-F》(SEC Form 13-F)。
  • (6)最后,你还可以阅读乔尔·格林布拉特撰写的《赢得市场手册》(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 投资者会竭尽全力利用一切商机来获得超额的利润。令人讽刺的事情是在追逐最佳利润的同时,他们也扼杀了产生超额利润的源泉。
  • 我们如何知道一家企业有其隐性的竞争优势,如何确定这些竞争优势呢?通过查阅其财务报表,通常能够看出点端倪。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像那个在C镇上开理发店的理发师一样,能够从投资的资本中获得较高的回报。资产负债表能够告诉我们企业使用的资本。收益和现金流量表能够表明这些资本带来的回报。
  • 我们假设你可以用1美元去投注,你可以得到下面几种回报的可能。 ·80%的概率,赚21美元; ·10%的概率,赚7.5美元; ·10%的概率,赔掉所有。
  • 平均收益/最佳收益=每次应该投注的金额
  • 威廉·庞德斯通(William Poundstone)曾写过一本好书,名为《财富公式》(Fortune’s Formula)1,很值得一读。庞德斯通精辟地描述了凯利公式的内涵。美盛集团(Legg Mason)的迈克尔·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写了一篇论文2来阐明凯利公式。他这样说,如果你掷硬币,正面朝上,你能获得2美元;正面朝下,需要花费1美元。如果你碰到这样的情况,你该拿多少钱来投注?
  • 明智的投资人会在出现有利于自身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下大注。他们有了较好的回报期望时,他们就会下大注。其他时间,他们都不会出手。就这么简单。
  • 在投资中,永远没有稳赚一说。就算是当今最有潜力的蓝筹股,明天也有衰落的时候。投资就看回报,就像玩21点一样。
  • 同理,如果你投资了某只价位过高或者过低的股票,最终股价会回归到与其内在价值差不多的水平,从中投资者可以获利或者失利。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投资的黄金规律,并充分尊重这一规律。因此,如果我们能确定某个企业在未来两三年的内在价值水平,且能以比较低的价位折价购买,我们的投资利润就能保证。在确定具体下注的数额时,凯利公式非常有用。
  • 憨夺型投资方式的关键就是少投注、投大注、看准时机投注。凯利公式也支持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在股票市场中进行被动投资非常管用。最后,正如查理·芒格经常所说的:“逆向投资,得反其道而行。”
  • 凯利公式会告诉我们投资的上限比例,我们就能比较妥善地把握实现财富目标的最佳时机。想要尽快致富,还没有赔光的风险,憨夺型投资是最好的办法。如果你投资的比例超过凯利公式提示的结果,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不断重复投资,你肯定会把自己的资产输得一分不剩。
  • 投资和赌博一样,主要是看有怎样的回报。看准投资成本和风险偏低、回报偏高的投资机遇,集中下注,这是创造财富的关键。首先要用凯利公式来确定投资额占净资产额的上限。由于在股权市场中有多项下注机会,凯利公式无法解决的投资波动问题可以通过集中投资组合缓解。
  • 由于在股权市场中有多项下注机会,凯利公式无法解决的投资波动问题可以通过集中投资组合缓解。
  • 这两个例子里,企业都建立了一个品牌,拥有稳定的客源和收入。即使最初的套利利差小时,企业依然可以依靠品牌的力量继续存在发展。然而,未来几十年里,企业的增长率要快过总体经济增长率,将变得很难。
  • 创业者发现现有的套利机会,由此创办伟大的企业,套利机会可以成为推动创业的动力。
  • 巴菲特先生特别擅长投资具有持久竞争优势和套利利差的企业。尽管如此,即使在伯克希尔公司,有些绝佳的企业也丧失了它们的竞争优势,比如蓝筹印花公司(Blue Chip Stamps)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World Book)。
  • 我们知道所有憨夺型套利利差最终都会消失。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套利利差持续的时间和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正如巴菲特先生所说的: 投资的关键不是评估一个行业如何影响社会,或者其增长的速度,而是确定公司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最重要的是这种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
  • 所有的竞争优势最终会消失。即使看似能长久的憨夺型套利利差也会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投资,或者投资无法得到较好的回报了。我们需要明白竞争优势持续的时间是10个月还是10年。套利利差越大越好,持续的时间越久越好。憨夺型和传统型套利交易的区别主要在于套利利差的持久性和具体的价差。
  • 一定要寻找各种套利机会。通过套利,你能在毫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请充分利用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套利交易的利差。
  • 格雷厄姆对于安全边际的痴迷是可以理解的。尽可能降低失利的风险,同时提高盈利的概率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巴菲特先生的净资产超过了400亿美元。他就是用追求风险最低、回报最大的投资方法来积累现在的财富的。通常情况下,资产的交易价格等于或者高于其内在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耐心等待,等到资产的市场价位跌到远远低于内在价值的水平。
  • 对我而言,任何有关技术的投资,只要行业性质不可预计或者变化很快,5秒钟不到,我就会立马回绝。
  • 快速变化的行业是投资的天敌,这就是为什么憨夺型创业者只关注那些长远来看变化不大的行业。
  • 微软公司对于外部发生的创新反应迅猛,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消除潜在的危险。他们在投资创新行动前,会先弄清楚客户对别家公司创新成果的认可程度。这是非常有效的战略。一位曾经在微软公司工作的管理人员告诉我,微软一旦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就能出成果。公司仿制Netware或者Lotus1-2-3时,对产品的外观或者收入有明确的规定。这就是明确树立、实现目标的典范。
  • 而每次微软公司试图引领行业潮流或者创新的时候,就会状况百出。它所倡导的“.Net”项目,计划一直不清楚,开展多年也没有什么进展。微软的Vista操作系统应该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产品,要是它赶不上苹果当前的产品,我也不会感到惊讶。
  • 微软擅长模仿和业务开拓。在跟踪敌方产品、消除潜在威胁方面,成功率高达90%。谷歌与微软的战斗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无法预测。微软公司现在有6万多名员工,它虽然一向反对官僚作风,但是这样庞大的机构也不免落入俗套。如果现在我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资谷歌,要么投资微软,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微软。这是一场创新和模仿者之间的竞争。优秀的模仿者能够成就长存的事业;而创新充满了变数,克隆是确定的。
  • 实际上,如果我们在两年后以高于4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这个加油站,这样的回报比我们持有10年,并在10年后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而言,很难去弥补那些复利不执行带来的资本损失。虽说如此,我们依然要非常有耐心,但也不能无止境地等待下去。我的结论是:两三年是让赔本的投资者止损的最佳等待时间。
  • 有关于价值投资最好的书是乔尔·格林布拉特撰写的《赢得市场手册》。我会默认阅读本书的人已经读过《赢得市场手册》。
  • 三年后,如果投资依然不见好转,原因通常是我们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或者内在价值关键的推动因素的判断失误,也有可能多年来公司的内在价值的确下降了。一旦三年的期限已过,不要犹豫承担已有的损失。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的损失会告诉你如何成为更好的投资者。虽然我们学习他人的教训能提高自己,但是自己体验到的教训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自己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从自己的失败经验中吸取教训,你会逐渐发现你成功逃过查克拉乌约阵的概率越来越高。
  • 在击败查克拉乌约阵后,要退出来很简单。在买入股票后三年内,会出现股价和内在价值交汇的时候,这就是我们获得较高年化收益的机会。每当股价和公司内在价值的差距小于10%时,一定要赶紧卖出退场。当市场价格一旦逼近其内在价值的时候,就要赶紧卖出股票。唯一例外的情况是税收的考虑。如果你在追寻短期的回报,你应该持股,一直到实现了长期收益或者股价超过内在价值的数额足以支付额外的税金为止。
  • 世界上的很多财富都是因为集中持有某一个公司的股票而获得的。如果你了解这个企业的情况,你不需要持有很多其他公司的股票。
  • 真正的投资机遇很少见,因此一旦出现,你就要好好把握,一定要拿出你财富的一大部分去投资。
  • 有句话说得好,“少投注、投大注、看准了再投注”。当你认定机会非常有利时,你要倾尽所有,全力以赴。凯利公式会引导你到底买入持有多少股票。请以凯利公式提示的数额1/4为准。
  • 我很喜欢读斯文森写的《不落俗套的成功:最好的个人投资方法》(Unconventional Success: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一书。
  • 神奇公式能提使你憨夺每美元只需用50美分支付的投资机会。我们可以大大简化投资过程,只要分析一下神奇公式提示的股票。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能成为大富翁。我极力向大家推荐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很简单。你可以在小水桶里钓鱼,结果比绝大多数指数投资回报都好。
  • 憨夺型投资者只投资简单熟悉的行业。这点要求足以排除99%的投资选择。像阿周那一样,我们必须集中精力研究那些简单熟悉的企业信息,我们必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正确判断,而不受那些外在的噪声干扰。在我们熟悉的范围内,阅读有关书籍、报纸杂志、公司报表和行业信息等,说不定就能碰到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公司信息,如果我们觉得这个公司有投资的潜力,公司的股价会比其内在价值低很多,这就表明我们买入这只股票的时间到了。

《高效邮件工作法》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5
  • 高效能人士最常考虑的就是工作的“主导权”。
  • 高效能人士不喜欢无用功。这里所说的无用功,指的是原本不用做,却因为没有安排好而不得不做的所有工作。
  • 与其排出优先级,不如省下时间着手处理眼前的工作,反而更能迅速完成工作。
  • 例如,你打开的第一封邮件的内容是“请修改网站资料”,大约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时,如果你手头刚好有别的工作,可能会回复“收到,我会在××点之前处理,请您稍等”。但是高效能人士会先处理这件事。不是说回复“××点之前处理”不对,只是“之后有时间了再处理”这种想法,是拖延的思维,有些危险。从尽快完成工作的角度考虑,了解邮件内容后立刻着手处理更有效率。
  • 其实如果在“3W”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信息,邮件的效果会更好。这就是“6W+3H”。先在“3W”上加上“3W”: When……什么时间 Where……什么地点 Whom……对象是谁 再加上“3H”: How to……怎么做 How many……多少 How much……花费多少 利用这些来整理想要传达的信息吧。
  • 总之,回复邮件并不是越快越好,最佳的回复时机要结合“目的”来考虑。
  • 发送的邮件完美无瑕,这是我们的理想。但是如果因为追求完美而错过对方期望收到邮件的时间,这封邮件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我认为我们更应该重视速度,为了“目的”,牺牲一点“正确”也无可厚非。这么一想,写邮件时是否会更放松一些?
  • 因此,避免连词的过度使用,是缩短邮件的一个方法。有人觉得连词是邮件不可或缺的,但是即使没有连词,邮件内容也是流畅的。所以果断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连词吧,上下文的连贯性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 其实想要尽快收到回复并不难。只要根据前文所列的看上去有些棘手的邮件的共同点,反其道而行之即可。具体来说,就是要使邮件内容易读懂、易判断、需求明确。此外,要明确地列举出回复的好处(更进一步说,最好再加上不回复的坏处)。
  • 高效能人士的语感十分敏锐,他们不仅可以准确地传达信息,还会有意识地考虑如何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因为就算你传达的信息无误,如果对方对你没有好印象,也不会心情愉悦地与你合作,反而可能拖延工作。要想提高工作效率,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使对方心情愉快地与你合作,才能加快工作进程。
  • 高效能人士很少使用消极的语言,即便在传达消极的内容时,也会尽量使用积极的表达方式。例如,他们会将“按时集合不要迟到”换成“请您预留足够的时间,及时到达集合地点”。再比如,他们会将“请不要随意修改数据”改为“如果需要修改数据,请与负责人联系”。这样一来,不仅不会惹怒对方,还可以使其欣然采取我们所期望的行动。
  • 转换说法时,需要注意的要点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不要为自己的行为道歉,而要感谢对方的行为。比起“没能接到您的电话,非常抱歉”,“感谢您的来电”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
  • 邮件只能用文字传达信息,因此,要避免对方将信息理解错误。如果遇到信息还没有完全确认就需要发邮件的情况,在前文的案例中,不要写“我认为付款时间是下月末”,而该写成“付款时间是下月末,我向会计确认之后再与您联络”。 当然,对于很多推测、预测、无法断言的内容,如不便断言的战略等,传达前需要事先表明“我预测”、“我个人认为”,或者“我确认一下细节再……”,这样文中就不用反复使用“我认为/我想”的表述了。
  • 话虽如此,胡乱打听却是不智的。这种时候,请使用“在可能的范围内”、“如果方便的话”等表述。
  • 大项目的运行必须事先设定“提前确定信息共享对象”、“工作汇报另行发送邮件”等基本规则。
  • 适合通过电话沟通的情况有: •可以当场回复的事情。 •紧急的事情。 •需要边解说边确认对方的理解程度的事情。 •因为存在感性因素,仅用文字表达容易引起纠纷的事情。 即使对方已经发来邮件,如果你认为电话沟通更快捷或更不容易引起误解,都可以主动进行电话沟通。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4

总结

这本书看的意图是看到一些对于失业的人来说,如何找到自己的工作。不过看到的更多的是针对失业人士的陷阱。有点意思。

书摘

  • 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齐美尔有句名言,“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梁之上的”。
  • 一旦掉进低薪、谋生工作的陷阱里,那么长期滞留在“过渡地带”的概率就会很大,求生的挣扎已经让这些失业人员顾不上自我技能的提升。
  • 我从哈维·麦凯(Harvey Mackay)的商业畅销书《我们被炒鱿鱼了!》(We Got Fired!)中学到,找工作比实际工作更耗时:“假如你有一份工作,那么你就可能拥有朝九晚五的奢侈;假如你是要找工作,那就预计每天做12到16个小时吧!”[
  • 杰弗里·福克斯(Jeffrey Fox)所著的《别为找工作抓狂》(Don’t Send a Resume),
  • 但是从那些拥有权力与高薪工作的“赢家”的观点来看,个人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这个观点一定更方便。这个观点以最吹捧的字眼来诠释赢家的成功,同时也推翻输家的抱怨。例如,帕特里克的学生来到训练营,早就预备好要把他们的困境归咎于经济、房地产市场,或公司非人的加班要求。但是这些被告们立刻被驳回,改以个人的缺失为托词:忧郁、迟疑、不专注。这里所传达的信息是,需要改变的不是这个世界,是你。那么就没有必要联合起来为更健全的经济或更人性化的企业环境而努力,或根本就不需要团结。正如一位成员所说的,我们是我们自己的敌人。
  • 我知道在“过度性感”“过于丰满”或“美若天仙”这些方面,我没有什么问题,但显然对任何年龄或任何情况的女性来说,身为女人都是需要抱歉的。
  • 一次次的失业,就算没得到什么,也多了一些时间来思考到底怎么了。习惯于每周工作60到80个小时的人,无论是在办公室、在家或通勤路上,都突然发现自己多了好多时间。这些时间不只让你可以好好省思,问自己:“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这是职业教练总敦促你去思考的问题——同时还让你更广泛地思考:“这幅职业生涯规划图到底哪里不对劲?”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书摘

d2b5ca33bd970f64a6301fa75ae2eb22 23

图书基本信息

  • 书名: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世界顶尖投资者是如何在市场和生活中实现双赢的
  • 作者:威廉·格林
  • 译者:马林梅
  • 简介:《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介绍了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约翰·邓普顿、霍华德·马克斯等40多位投资大师的投资智慧。在分享与众多投资大师深入接触的日常故事中,作者威廉·格林总结出了投资大师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发现了这些一流的投资名家的共同点。他们都是:
    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擅长忍耐的纪律奉行者;
    冷静又坚韧的投资者。
  • 出版时间:2022-03-01 00:00:00
  • ISBN:9787515365718
  •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书摘

前言 卓越的投资者是如何思考的

  • 正如他向我解释的那样,投资是一个不断计算概率的过程:“一切看概率,不存在确定性。”
  • 林奇(Lynch)在高中、大学和参军时都玩扑克牌,他告诉我:“学习玩扑克牌或桥牌,参与任何可以让你学习概率知识的事务……都比读有关股市的书籍效果好。”
  • 把投资和生活视为一种游戏是很有益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刻意地、始终如一地寻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规则难以捉摸,结果也不确定,但游戏有聪明的玩法和愚蠢的玩法。
  • 你不一定每次都预测对,但预测会比纯粹的听天由命好一些……所以我们把一个纯粹的机会游戏变成了一个我们具有优势的游戏,这一优势是我们靠补充的信息获得的。
  • 例如,他知道,当他处在“情绪模式”时,他更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所以当他对某人感到“愤怒或生气”时,他会退一步问自己:“你真正知道些什么?你的感觉是否合理?”他谨慎的分析常常表明,他的不良反应是毫无根据的。

第一章 效仿沃伦·巴菲特的人

  • 首先,无论何时购买股票,你购买的是持续经营、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而不仅仅是供投机者交易的纸片。
  • 其次,格雷厄姆将市场视为“投票机”,而不是“称重机”,这意味着股价往往无法反映这些企业的真实价值。
  • 最后,只有在股票的售价远低于对其价值的保守估计时才应该买入。
  • 一次,我们在他尔湾市的办公室里畅谈,他说:“投资的首要技能是保持耐心,极度的耐心。”2008年股市崩盘时,他在两个月之内完成了10笔投资交易。在平常时期,他完成的投资量较少,比如他在2011年只买入了两只股票,在2012年买入了3只,2013年一只也没买入。
  • 正如芒格所说,捕鱼要遵守两条规则:第一条是,鱼在哪里,人就在哪里;第二条规则是,别忘了第一条规则。
  • 他告诉我:“几乎没什么股票可以买入时,你必须非常小心,你不能强迫自己买入,必须保持耐心,便宜货自会来找你。”他警告说:“一直参与市场交易是傻瓜才干的事,那样做会赔钱的。”
  • 他最喜欢的一句名言是哲学家布莱斯·帕斯卡(Blaise Pascal)的“人类所有的问题,都源于人类无法独自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
  • 正如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8年的股东大会上所说的,“我们不会因采取行动而获益,只会因决策正确而获益”
  • 巴菲特对效仿之法并不陌生,他说:“如果能从其他人身上学习,就不必过多地提出自己的想法了,你可以运用你接触过的最佳想法,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不是盲目地照搬一切。”
  • 巴菲特说过,“成功人士与真正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后者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
  • 我的标准非常简单:如果其股价在短时间内(两三年内)不能翻倍,我不会对它有任何兴趣。”
  • 一天晚上,我们俩在尔湾市的一家韩国餐馆吃饭时,我问帕伯莱,为什么很多人不像他一样采用效仿之法呢。他一边吃着麻辣牛肉,一边回答说:“他们不像我这么脸皮厚,他们自尊心比较强。要成为一名卓越的模仿者,你就必须放下自尊。”
  • 正如我们看到的,关键的原则不难被识别和遵循。要有耐心,要有选择性,要对几乎所有股票说不。利用好市场的两极化情绪波动,以低于其基本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避免投资难以理解的企业。把少量赌注押在下跌风险最小、上涨潜力显著的定价有误的股票上
  • 聪明的人很容易被复杂的事物吸引,同时会低估简单想法的巨大影响力和重要性,但帕伯莱是十足的实用主义者,他不会落入这个陷阱。“利用复利的威力是非常简单的想法,效仿是非常简单的想法,讲诚信也是非常简单的想法。”
  • 但耿直的帕伯莱嘲笑任何把他视为正义的救世主的想法,他在孟买的出租车上对我说:“当你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时,你该怎么办?不要毁了别人的生活。留下一个更美好的星球,照顾好孩子,剩下的就是无关紧要的游戏了。”
  • 我思考了帕伯莱的人生经历及其对我的启示,发现有几条原则特别能引起我的共鸣。我在备忘录中写道:
    原则1:疯狂地效仿。
    原则2: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为伍。
    原则3:把生活视为一场游戏而不是生存竞赛或者你死我活的战斗。
    原则4:做真实的自己,不做自己不想做或者自己认为不适合的事情。
    原则5:按自己内心的评判标准生活,不要在意其他人的看法,不要被外部条件所束缚。
  • 最后,我写了芒格说过的一句话,帕伯莱也经常引用它,即:“接受简单的想法并认真对待它。”

第二章 愿意孤独

  • 他同样坚决反对退休,他认为退休对身体和心灵的伤害都是“致命的”。在邓普顿看来,到了65岁就退休的错误观念“大大增加了无所事事的闲散之人、无用之人”,这些人“会拖累文明”。
  • 世界生命法则:200条永恒的精神原则》(Worldwide Laws of Life: 200 Eternal Spiritual Principles)
  • 邓普顿目睹过身处经济危机的田纳西州农民如何被迫以近乎零美元的价格出售土地,因此始终铭记这一教训:“你必须在别人拼命想卖出时买入。”他后来用“极度悲观”这个奇妙的词汇来描述恐惧和绝望肆虐的时刻。
  • 巴菲特和芒格一样,他对定价错误、风险和回报不对称的押注有一种理智的欣赏。邓普顿解释说:“其上行的潜力远远大于其下行的潜力,当然,我可能会赔掉100美元,但如果我不赔钱的话,我可能会赚很多。”
  • 第五,寻找便宜货的最佳方法是研究过去5年中表现最糟糕的资产,然后评估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是暂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

第三章 一切都变了

  • 马克斯指出,投资完全就是在“预测未来”,我们在分析任何资产时,要考虑对其未来利润和估值的预期,必须弄清楚今天要付出什么代价。
  • 在一切都不稳定、不可靠以及几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的世界里,我们应遵循的第一条原则是,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 马克斯认为有效市场假说是“非常强大的观念”,但学术理论和他为自己和客户赚取了数十亿美元的实践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讲了这样一个笑话:一位金融学教授和一名学生正在芝加哥校园里散步,学生突然停下来大声喊道:“看,教授,地上有一张5美元的钞票!”教授回答说:“不可能是5美元的钞票,否则别人早把它捡走了。”教授走开了,学生弯腰捡起了那张钞票并买了杯啤酒喝。巧的是,马克斯的钱包里也有一张折过的5美元钞票,这是他在哈佛商学院的图书馆里捡到的——这提醒人们,理论是有局限性的。
  • 马克斯从学术争论中得出了一个简单但足以改变人生的启示:作为一名投资者,如果他想增加价值,他就应该避开效率最高的市场,只关注效率较低的市场。他说:“一个市场被研究得越多,被关注得越多,被接受得越多,被宣传得越多,在该市场上讨价还价的余地就越小。”
  • 任何资产,无论其多么丑陋,只要价格足够低廉,它就值得购买。事实上,马克斯认为,“低价买入”是获得投资财富的唯一可靠途径,而“高点进场”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对任何潜在的投资而言,最应该提出的基本问题是:“它便宜吗?”
  • 没有幸运女神的眷顾,马克斯永远不会涉足这些效率低下、物美价廉的市场;没有聪明的头脑和独立的思想,他永远不可能利用好发现的时机。“听着,光靠运气是不够的。”他说,“但只有聪明的才智和努力也是不够的,甚至有毅力也不一定能成功,你需要四者兼备。我们都知道,有的人很聪明,工作也很努力,但他们没有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这让人心碎。总是有人来我这里找工作,他们有的已经50岁了,这么大的年龄却失去了工作,他们应当有工作机会。”
  • 但承认好运还有另一个好处:这让他很快乐。马克斯自信地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我带着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四处走动。如果你是个消极的人,你可能会说:‘我一生很幸运,这真的很糟糕,因为这意味着我的成功是名不副实的,可能不具有持续性。’但我会说:‘天啊,幸运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真的应该心存感激之情,不管是对上帝还是机会,还是其他的什么。’”
  • 加尔布雷斯说:“我们有两类预测者,一类是无知的,另一类是不知道自己无知的。”
  • 这种对自身局限性的认识是怎样把马克斯从无益或有害的活动中解放出来的呢?首先,他不会浪费任何时间去预测利率、通货膨胀或经济增速,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如果马克斯无法预测这些事情,我相当确信我自己也做不到。与许多竞争对手不同,橡树资本公司甚至没有自己的经济学家,也不邀请外部“专家”来解读宏观经济形势。
  • 当习惯性的怀疑让马克斯错失了一次良机时,他也不会在意。他更重视的是“合理的命题”,即特定证券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他说:“投资于梦想很容易,真正的挑战是如何确定资产的价值。”
  • 希望获得持久成功的投资者都应该把这一基本理念铭记于心:购买低于其价值的资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从巴菲特到帕伯莱,从邓普顿到马克斯,他们都是这么做的。
  • 在分析任何资产时,马克斯最想知道的是,“其价格中包含多少乐观的成分”。
  • 他是一位善于吸取经验教训的投资者,他时刻牢记着这句话:谨慎之人很少犯错或者抒写伟大的诗篇。他对自己淡然处之的态度感到很满意,因为这种方法能够降低犯灾难性错误的概率。“你必须做适合自己天性的事,这一点非常重要。”当我问他曾犯过的最具破坏性的投资错误时,他回答说:“我不记得我犯过大错,我只因疏忽大意犯过小错。”
  • “但是,当市场不稳定时,你不必知道催化剂是什么。”马克斯说,“你只需要知道市场存在脆弱性即可。”
  • 他的超然和不受情绪影响的行为完美地反映了他从佛教中汲取的教训。记住:“我们必须适应环境已发生改变的现实。
  • 这是非常有益的。”马克斯告诉我,“要把世界看作是周期性的、震荡的,而不是直线发展的。”他认为几乎所有的事物都是周期性的,例如,经济会扩张和收缩;消费者支出有增有减;企业盈利能力有升有降;信贷的可获得性有高有低;资产估值会升会降等。所有这些都不是朝一个方向持续发展下去,而是会发生逆转。他把这些模式比作摆锤从一端向另一端的摆动。
  • 未来或许是不可预测的,但反复出现的繁荣和萧条是可预测的,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潜在的规律,我们就不会再盲目行动了。
  • 遗忘的代价是高昂的,抑制这种倾向的一种方法是深入研究市场的历史。“你不能预知未来。”马克斯说,“但你能了解过去,这是很有益的。”
  • 2007年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一年,他撰写了一份后来让他倍感自豪的备忘录,里面记录了许多危险的迹象,包括美国和英国愚蠢地放宽了抵押贷款的标准、无条件地为无价值的公司提供融资,以及愿意在没有契约保护的情况下投资高风险债券。为了醒目,他用粗体字写道:“宽松的时代紧跟着惩罚性的修正。”
  • 9月19日,他给橡树资本的客户写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了一个无法回答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金融体系会崩溃吗?还是这仅仅是我们经历的最严重的周期性衰退?我的回答很简单: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假设这不是末日,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另一个周期的开始。”他以典型的冷幽默口吻补充说,“大多数时候,世界末日不会出现。”
  • 他说:“我认为可以把问题简化为,要么世界末日出现,要么世界末日不出现……如果不出现而且我们没有购买资产,那么说明我们没有做好工作。这一方法让事情变得异常简单了。”
  • 马克斯跑回到办公室后,匆匆地写下了一份题为“消极主义的限度”的备忘录。想到那次会面,他认清了一个事实。几十年来,他一直警告投资者:当乐观情绪达到顶峰,以至于人人都不相信坏事可能发生,当悲观情绪达到极致,以至于投资者做出的行为就好像“不会有任何好事”发生时,要持怀疑的态度。在理性的怀疑论者看来,关键不是要永远持悲观的态度,而是要质疑“人人”相信的是什么,他们是过于乐观了还是过于悲观了。在解释他的顿悟时,他写道:“当过于乐观时,怀疑主义呼唤悲观主义;当过于悲观时,它又呼唤乐观主义。”
  • 在我们的交谈和他的著述中,马克斯反复提及了他几十年来一直深思的主题。在我看来,有以下5个关键的理念值得我们铭记:
    •承认我们无法预测或掌控未来很重要。
    •研究历史规律,考虑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时要以史为鉴。
    •周期必将逆转,不计后果的过分行为必受惩罚。
    •可以通过逆周期行为利用好周期性。
    •为了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取得长期的成功,要保持谦逊、怀疑和谨慎的心态。
  • 正如佛教教义指出的,我们要承认,世间的所有现象都是短暂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事物发生变化时感到惊讶或沮丧。铃木俊隆说:“如果我们不接受一切都在变化的教义,我们就无法保持镇静。”
  • 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的目标既不是轻率地冒险,也不是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明智地承担风险,同时永远不忘坏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 他说,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时,“不要试图做到极致,在投资和生活中都是如此。所以问问自己,你超越极限了吗?”
  • 这个问题不仅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消费。马克斯说:“经济上独立并非指赚大钱或拥有很多钱,你知道钱从哪里来吗?只要你花的比赚的少,你就能攒下钱,要量入为出。切记,你反脆弱的能力来自你没有达到极限的程度。”

第四章 坚韧的投资者

  • “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你肯定想把风险降至最低。”
  • 巴菲特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成功的投资生涯不需要超群的智商、非凡的经济眼光或者内幕消息,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助力自己做决策的完善的知识架构,以及避免情绪破坏该架构的能力。”
  • “现在腐朽者,将来必重焕光彩;现在如日中天者,将来必坠入深渊。”
  • 埃维拉德所处的地位比较尴尬,这导致他的很多操作并非出自本心。首先,他受投资者的控制。投资者每天都可以赎回资金,这迫使他在价格最便宜时卖出了股票而不是买入。投资者们任性的情绪和反复无常的判断成了他无法控制的外部威胁。其次,他极易受到自己公司内部的压力,包括同事们的,他们担心他拒绝投资科技股会导致他们的经济利益受损。更糟糕的是,他要看老板的眼色行事,他自己说了不算。
  • 如果我们的目标是确保财务韧性,那么我们最好的效仿对象是巴菲特而不是布兰奇,因此,我们要确保这一点:即使陌生人不仁,我们也能做得很好。
  • 个人如何才能减少脆弱性、增强韧性呢?我们应该以巴菲特为榜样,始终保持足够的现金储备,这样我们就不会在经济低迷时被迫抛售股票(或任何其他陷入困境的资产)。我们永远不应过度举债,因为正如埃维拉德所警告的那样,债务会侵蚀我们的“耐心”。像他一样,我们应该经受住那些看似前景辉煌但无安全边际的热门股的诱惑,我们应该绕过那些资产负债表疲弱或迫切需要外部融资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困难时期很可能会消失。
    做到这些不像给大脑开刀那么难,但我们要认真对待这条常被遗忘的戒律:你不应依赖陌生人的仁慈。
  • 20世纪20年代,卡恩在格雷厄姆任职的哥伦比亚大学做助教,几十年间他们一直是朋友。我想知道他从格雷厄姆身上学到了什么,促使他在86年的金融生涯中大获成功。卡恩的回答是:“投资最重要的是保存实力,而不是获得丰厚的收益,必须将这一点铭记于心。如果你仅得到了合理的回报,且承受了最小的损失,那么你终将成为富人,而且你会超越所有赌友,这也是解决失眠问题的好方法。”
  • 正如卡恩所言,投资秘诀可用这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安全”,做出明智投资决策的关键总是从问“我可能亏多少钱”开始。他解释道:“考虑下行风险是投资者必做的最重要的事项,必须先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才能考虑收益。现在的问题是,人们以为自己很聪明,可以快速做出决策。你能纵马驰骋这不假,但你走对路了吗?你能看出自己要去哪里吗?”
  • 麦克伦南如饥似渴的阅读让他得出了与格雷厄姆和埃维拉德一样谨慎的结论:未来是如此的“不确定”,投资者应该集中精力避免遭受永久性的损失,并建立“能够承受世界各国各种风险的投资组合”。
  • 想要参与人类前行的征程,首先要在逆境中生存下来。”这是在投资和生活中都需要牢记的一条箴言。
  • 当其他人惊慌失措时,他也能够以“当前更合理的价格买入遭受重创的股票”。他说:“只靠保守是不够的,你还要愿意在别人觉得最不适合时出手。”
  • 在市场上与在生活中一样,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低谷期的生存能力。
    麦克伦南在高盛工作了14年,曾与华尔街一些业绩最出色的人共过事。他起初很想知道这些人是否具有某种与众不同的独特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发现,他们不放弃原则、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持之以恒,在逆境中具有强烈的求生欲。”他看到了最出色的投资者具有的共性,“不放弃,不断获取新知识”,而且能“熬过低谷期”。
  • 我们现在尝试着从格雷厄姆、卡恩、巴菲特、埃维拉德和麦克伦南身上汲取一些关于如何增强投资者韧性的实用经验。在我看来,我们应当铭记以下5条基本规则。
    第一,我们要尊重不确定性。想想格雷厄姆和卡恩在过去约一个世纪里经历过的风风雨雨,你就会意识到,无序、混乱、动荡和意外不是系统的缺陷,而是系统的特性。我们无法预测这些干扰出现的时间、触发因素或确切性质,但我们要认识到,它们可能会出现,并为应对它们做好准备,以减轻它们出现时带来的危害。怎样做呢?确认我们的脆弱性并自觉地消除(或减少)它们。正如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弄清楚什么是脆弱的,比预测对其造成伤害的某个事件是否会发生要容易得多。”
    第二,要保持韧性,必须减少或消除债务,避免使用杠杆,谨防过度支出,这些都会使我们依赖陌生人的仁慈。要问自己这两个关键的问题:“我在哪些方面比较脆弱?我如何降低脆弱性?”比如说,如果你把所有的钱都放在一家银行、一家券商、一个国家、一种货币、一个资产类别或一只基金中,你无异于在玩一把上了膛的枪。幸运时,你可能在短期内赚得盆满钵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意外事件发生时,你的脆弱性就会暴露无遗。
    第三,我们不应该只重视短期收益或超越基准,相反,我们更应该重视对抗冲击、避免破产和确保生存。从某种程度上看,随着经济增长、生产力提高、人口扩张和复利效力的发挥,我们自然而然会得到收益,但正如卡恩所警告的,我们不能忽视不利因素。
    第四,谨防过度自信和自满。亚里士多德曾指出,“钱多人傻”。就我个人而言,我确信自己是个不够理性、无知、自欺欺人的人,而且尽管我常常嘲笑行为不当之人,但我也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包括相信未来与最近的过去相似这一危险的习惯。
    第五,作为有见识的现实主义者,我们应该敏锐地意识到我们面临的风险,并且应该始终获取安全边际。但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我们不能在风险意识的影响下变得惶恐、悲观或偏执。尼采警告说,“凝视深渊太久,你就会变成深渊”。正如麦克伦南在此次新冠疫情期间所展示的那样,坚韧的投资者有实力、有信心抓住机遇,而无信心的投资者将错失机遇。防守突然变为进攻,混乱带来了利润。

第五章 复杂的最高境界是简单

  • 巴菲特本人就是一位简化大师,他在1977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出了选股的4个标准。他写道:“我们想要的企业必须是:(1)我们可以了解的行业,(2)具有长期竞争力,(3)由才德兼具的人士所经营,(4)吸引人的价格。”你可能不觉得这些标准有什么,但是,要提出比这几条更为合理的选股标准恐怕很难。
  • 众所周知,执掌的基金规模庞大时,要跑赢大盘非常困难,但是,当我们在2017年会面时,丹诺夫做到了这一点。从1年期、3年期、5年期、10年期和27年期的数据来看,他的基金均跑赢了标普500指数。我急于揭开他成功的秘诀,但他只用几个字就概括了他的投资理念,即“股票跟着收益走”。
    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他不遗余力地寻找“将在5年内发展壮大的最佳企业”,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如果一家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来5年内能翻倍,那么其股价也有可能翻倍(一倍或多倍)。这样的观念很容易被他人忽略,因为它听起来过于简单,但请记住:投资可不像奥运会的跳水项目那样,评委会给难度大的动作加分。
  •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简单、持续、长期有效的投资策略,一个我们充分理解并坚信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坚持采用的投资策略。
  • 普通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是以这一令人沮丧但符合现实的理念为基础的:如果你不能战胜市场,那么你就应该专注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得相应的回报。对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来说,投资指数化产品无疑是最合理、最简单的策略。
  • 正如格林布拉特所说,“股票代表的是你正在评估并试图以折扣价购买的企业的所有权”,那么,关键是要确认价格和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极大差距的情形。这一价差给了你一个安全边际,格林布拉特(像格雷厄姆和巴菲特一样)认为这是投资中最重要的概念。
  • 一旦你意识到,你的使命是给企业估价并以远低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其股票,你就会释然了。格林布拉特说:“如果你能这么简单地看待投资,并且始终保持这种简单性,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一理念非常吸引人,你也会觉得其他理念都很愚蠢。在它的影响下,我把别人告诉我的关于如何看待世界和市场的99%的理念都抛诸脑后了。”
  • 格林布拉特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了4种估值法:1. 进行折现现金流分析,计算公司未来收益估值的净现值;2. 将公司的价值与同类企业的进行比较,评估其相对价值;3. 估计公司的收购价值,计算知情的买家可能会支付的价格;4. 计算公司的清算价值,即分析公司破产清算时的价值。
  • 这就引出了被金融界视为最可靠法则的基本真理:从短期来看,市场是非理性的,经常会导致股票被错误地定价,但从长期来看,市场却是异常理性的。格林布拉特说:“最终,市场先生会做对。”
  • 正如格雷厄姆教导的那样,投资最重要的是安全边际。如果你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了一只股票,其他投资者迟早会发现这一点,他们最终会推高股价。与此同时,格林布拉特说,“我看不出我会赔很多钱”,这正是他大胆下注的原因。他说:“要根据承担的风险大小来决定仓位。我加仓的不是赚钱最多的股票,而是不会让我赔钱的股票。”
  • 格林布拉特的投资方法不断完善,部分是因为他看到巴菲特调整和改进了格雷厄姆的购买低价股的策略。正如格林布拉特所解释的那样,巴菲特做了“简单的小改进”,这“使他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买进便宜股很棒,但若能买下便宜的优秀企业,那就更棒了”。
  • 这些弄巧成拙的行为凸显出了每个投资者都可能面临的最棘手的挑战。仅找到了能提高长期获胜概率的明智策略是不够的,你还要严格、一贯地运用这种策略,尤其是在你心里感到极不舒服时。
  • 这些数据使他得出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策略并不是能让人获得最高回报的策略。”相反,理想的策略是“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被坚守的好策略”。
  • 对于一位在20年的时间里运用集中投资法获得40%的年回报率的著名投资者来说,这是令人惊讶的演变,但这一事实也提醒人们,大多数投资者应该致力于获得稳健和可持续的回报,而不是逞匹夫之勇。格林布拉特说:“当我持有6到8只股票时,每隔两三年就可能在短短几天之内损失20%或30%,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这是一种难以坚持的策略,对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它不是好的选择,但对我来说却不错,当股票下跌了20%或30%时,我不会惊慌失措,因为我知道我拥有什么”。
  • 要执行一项涉及数百个多头和空头头寸的复杂策略绝非易事,格林布拉特组建了一支由金融分析师和技术专家组成的20人团队来帮助他实现这一目标。然而,作为其策略基础的原则始终是简单而强大的,我们所有人都应该铭记这些原则,它们是:
  1. 股票代表着企业的所有权,必须重视企业。
  2. 只有当股票的交易价格低于其价值时,才应该买入它们。
  3. 从长期来看,市场是理性的,它将(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企业的公允价值。
    问题是,没有人知道市场多久之后才能反映出公允价值,是数周、数月还是数年,但格林布拉特愿意等待,因为他相信这些原则是靠得住的。他说:“如果股票代表了企业的所有权,而且我擅长对它们进行估值,那么至少在一般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会做得很好。和万有引力定律一样,经济规律不会消失。”
  • 当我思考从格林布拉特身上学到了什么时,4点简单的启示赫然出现在了我脑海里。第一,你不需要最佳策略,你只需要一个能实现你财务目标的明智策略。正如普鲁士军事战略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General Carl von Clausewitz)所说的,“追求完美是好计划的最大敌人”。
    第二,策略应该非常简单、合理,你能理解它,你相信它的内核,即使在困难时期、在它看起来不再有效时你也能毫不动摇地坚持采用它。它还必须契合你对痛苦、波动和损失的承受力。写出策略及其依据的原则和你认为它未来能发挥效力的原因是很好的做法,把它视为一份政策声明或财务行为准则,在你承受压力和面对困惑的时候,在你想要获得心理平衡感和方向感的时候,你可以看看它。
    第三,扪心自问,你是否真的有战胜市场的能力和特质。格林布拉特不寻常的特质使他拥有了显著的优势:他具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将复杂的游戏解构为最基本的原则:评估企业的价值,折价买入,然后等待。他知道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他不受传统观点或权威人士的影响,比如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宣扬的市场有效说,相反,他乐于一次次地证明他们是错误的。另外,他富有耐心、脾气平和、自信、能干、理性、自律。
    第四,切记这一点:要成为富有的、成功的投资者不一定非要战胜市场。几十年来,约翰·博格目睹了数千名基金经理试图证明自己的长期业绩优于指数基金,但他们都失败了。他对我说:“事实证明,这些所谓的‘恒星’都是‘彗星’,它们曾在片刻间照亮了夜空,但很快就燃烧殆尽了,它们的灰烬轻轻地飘落在了地上。相信我,这样的事情几乎总在发生。”
    博格认为,“最简单的做法”是购买并持有一只配置均衡的指数基金,这类基金持有固定比例的国内外股票和债券。就是这样,不必绞尽脑汁地寻找市场时机,也不必费神劳力地选择下一只热门股或基金。

第六章 尼克和扎克的精彩冒险

  • 你要面对的真正的机器是你自己。你的内在和外在并不是分离的,它们会亲近或者远离高质量。
  • 在扎卡里亚看来,不理性、不顾事实和不管谁受伤害,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赚钱的意愿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 “聪明之道无他,学会忽略一些事情而已。”
  • 例如,他们想知道,公司能否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低廉的价格和高效的服务来增进与客户的关系?CEO是否为提高公司的长期价值合理地配置了资本?公司是否向员工支付了低工资、虐待了供应商、辜负了客户的信任,或从事了任何其他可能危及其最终成就的短视行为
  • 斯利普和扎卡里亚对这种趋向短期主义的转变感到震惊。“我们一辈子都搞不懂投资者为什么每隔几个月就会换股,这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好处呢?”斯利普写道:“当投资者总是在改变主意时,这个社会的基本架构就会被打破。”游牧者将通过迥然不同的方法取得成功。斯利普说:“《圣经》有云,你想把房子建在岩石上而不是沙土上,你想建造持久坚固的房子。”
  • 考虑到当时的机会,游牧者投资以低价出售的企业是合理的,但这种策略有一个缺陷:当这类股票的价格反弹、变得不再便宜时,他们不得不卖掉它们,并寻找新的便宜股。但是,当他们试图重新分配资金时,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企业在售呢?对于这种再投资风险,一个明显的解决方案是购买并长期持有优质企业的股票,这样更有可能在未来多年内持续获利。
  • 斯利普和扎卡里亚开始寻找其他由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经营的企业,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持有这些企业的股票能不断积累财富。斯利普说:“如果管理者能理性思考,目光长远,你可以把资本配置决策交给他们做,你自己就不必再买卖股票了。”他们也开始思考哪些特征能解释公司的成功保质期异常长的原因,最终他们得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结论:有一种商业模式可能比其他模式更强大,他们把它称为共享的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shared)。
  • 这类公司的文化通常是由具有远见卓识的创始人而非雇员塑造的,他们往往重视微小的细节、客户体验的改善,在经济繁荣时期也重视降低成本,而且,即使当前面临着公布强劲数据的外部压力,他们也会为遥远的未来进行投资。斯利普说:“他们都是非常反传统的。”这些传奇人物包括沃尔玛的山姆·沃尔顿、开市客的吉姆·西格尔(Jim Sinegal)、西南航空的赫伯·凯莱赫(Herb Kelleher)和内布拉斯加州家具市场的罗斯·布卢姆金(Rose Blumkin)。布卢姆金是俄罗斯移民,从6岁起一直工作到了她过完100周岁的生日,她忠实地遵循三大原则:“价廉、说实话、不欺骗任何人”,一手打造了美国规模最大的家居用品企业。
  • “以低价的形式将效率提升和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返还给客户创造了良性循环,从长期来看,这将导致更多的自由现金流。”
  • 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斯利普和扎卡里亚的经历中得到5点启示。
    第一,他们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了在商业、投资和生活中以追求高质量为指导原则意味着什么。这是他们受《禅和摩托车维修艺术》一书的启发形成的道德和智慧理念。人们很容易把“质量”视为一个模糊和主观的概念,但它为许多决策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用的筛选标准。例如,斯利普和扎卡里亚显然认为,只收取足够游牧者保持运营的低年度管理费是一个更高质量的选择,无论他们的业绩如何,这一选择都会使他们变得富有。
    第二,我们要铭记这一思想:关注保质期长的因素,不要太在意昙花一现的因素。他们在选择信息时运用了这一原则,在选择拟投资的公司时也运用了这一原则。
    第三,我们能认识到,规模经济共享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创造了一种良性循环,能够在长期内创造可持续的财富。斯利普和扎卡里亚利用这一真知灼见,通过聚焦于运用类似模式的高质量企业,获得了巨额的利润。自相矛盾的是,他们还认为,持有少量股票(通常约为10只)的风险比持有数百只股票的风险要小——多样化是标准的策略,必然会导致平庸的回报。“我们知道,我们不了解很多事情。”斯利普说,“所以对我们来说,只持有某些公司的股票是合理的,因为我们真正了解它们。”
    他们最了解、最喜爱的企业是亚马逊、开市客和伯克希尔,这并不奇怪。即使在新冠疫情把全球搞得天翻地覆时,这些企业也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毕竟,它们的规模经济能使它们为客户提供超值的服务。“特别是亚马逊和开市客,在危机中它们的业务量反而增加了。总体而言,环境对经济的影响越大,这些企业的成本优势就越大。”
    第四,即使是在自私行为是常态、生性贪婪的资本主义企业里,也没有必要为了取得惊人的成功而做出不道德或肆无忌惮的行为。在金融危机期间,斯利普写文章讨论了“玩家为获胜可不择手段”的文化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他和扎卡里亚希望游牧者能体现出一种更加开明的资本主义文化。
    这就解释了他们实施利于股东而非自己的收费方案的原因。他们对彼此也很慷慨,例如,扎卡里亚坚持认为斯利普应该拥有投资公司51%的股份,而不是与自己一样;出现分歧时,扎卡里亚相信斯利普做出的最终决定。斯利普说,虐待一位“把装上子弹的左轮手枪扔到桌子对面后说:‘来吧,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开枪打我!’”的搭档是不可想象的。他补充说,“我们的关系非常好,这对我们的成功很重要”,在关闭基金公司几年后,他们仍然共用一间办公室,从中可知二人的关系。正如斯利普所说,“良好的行为有较长的保质期。”
    极为重视慈善也是他们践行温和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确认了我们想经营游牧者基金的那一刻,我们俩都很清楚,我们的工作就是把钱返还给社会。”斯利普说,“这样的想法降低了我们因钱太多而变得焦躁不安的风险。”他补充说:“散财也让人快乐。”
    扎卡里亚和妻子莫琳资助了一系列面向科学和医学研究的慈善机构,包括伦敦数学实验室、皇家学会和皇家神经残疾医院等。而斯利普则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帮助一家名为边远青年社区的慈善机构,该机构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旨在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并学习新技能。他说,他和扎卡里亚的核心工作已经转变为“尽最大努力做从长期来看最有意义的善事”。
    斯利普并没有放弃所有世俗的乐趣。他喜欢赛车,有时会驾驶着1965年的谢尔比野马GT350和1967年的洛拉T70参加比赛。他还与女儿杰西轮流驾驶着1964年的梅赛德斯宝塔参加了一场从北京到巴黎(经由蒙古和西伯利亚)的拉力赛,历时36天。
    第五,在一个短期主义和即时满足日益盛行的世界里,那些一贯朝相反方向前进的人可获得巨大的优势。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商业和投资领域,而且适用于人际关系、健康、职业以及其他一切重要的领域。

第七章 高绩效习惯

  • 所有这些都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它既适用于投资,也适用于生活,即巨大的胜利往往是持续的小进步和提高长期累积的结果。“成功的秘诀就是,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一些,”盖纳说,“你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但事情就是这样……不断进步才是关键。”
  • 第一,他寻求的是“资本回报率高、杠杆率低的盈利性企业”;第二,企业的管理团队必须“德才兼备”;第三,公司应该有充分的机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并获得可观的回报;第四,股票价格“合理”。
  • 在进行任何投资之前,他都会问自己这个关键的问题:“如果我判断错了,结果会怎样?”然后他会权衡自己的押注,这样无论发生什么,结果都不会是灾难性的。“不要犯致命的错误。”冈德拉奇对我说,“这是长寿的根本,说到底,企业要成功,首先得长寿。
  • 盖纳的经历表明,从长期来看,你不需要做到极致就能获得超乎寻常的结果。他说:“做到极致反而会让人陷入麻烦。”他追求的是一条温和的道路,历史上最睿智的思想家也赞同这一做法,如孔子、亚里士多德、佛陀和迈蒙尼提斯。
  • 约24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卓越和持久的幸福取决于我们践行“中庸之道”的能力——就食物、酒和性等生理享受而言,我们应该在过度放纵和禁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样,面对风险,他建议在胆怯和鲁莽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极端之间谨慎行事,他说:“逃避一切、恐惧一切、对任何事情都无坚定立场的人是懦夫,无所畏惧地去迎接一切危险的人是莽夫。”
  • 他积累财富时采用的“令人满意、缓慢、稳定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以常识和精心培养的习惯为基础,而不靠深奥的技能或大胆的冒险。当我问他,普通投资者为了致富应该怎么做时,他给出了一个最无新意的建议:“花的要比赚的少,用余钱进行投资并获得正收益。能做到这两点,你就不可能失败。”他又补充说:“如果你赚得多花得少,你很快就会变富有。”
  • 盖纳说:“你无法控制结果,你只能控制自己的努力和奉献,而且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地完成手头的任务。”
  • 单个来看,这些做法都不是惊天动地之举,但请记住:积微成著,它们的复合效应是巨大的。此外,明智的习惯所产生的微小好处会在多年里持续积累。从短期来看,这些微小的进步似乎微不足道,但时间是坏习惯的敌人,也是好习惯的朋友,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的积累效果是惊人的。事实上,让盖纳脱颖而出的正是他的这一重要特质:持久不变,始终如一。
    好的一点是,我们不需要学习什么秘诀,也不需要多高的智商,我们需要的是培养一个能让我们不断积累微小优势的、方向正确的和可持续的明智习惯。盖纳引领着我们踏上了正确的轨道,现在让我们看看,卓越的投资者还利用了其他哪些高效的习惯来使自己保持长期优势。
  • 比尔·米勒刚入行时曾向林奇求教,林奇告诉他,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从智力层面来看,投资业的回报都是很丰厚的,因此吸引了过多的聪明人进入。林奇说:“战胜他们的唯一方法就是比他们更努力,因为你不会比其他人聪明多少。”林奇告诉米勒,他多年来保持领先地位依靠的是:早上6:30乘车去办公室,晚饭后和周末工作,多年不休假,多阅读投资研究报告。当米勒问,随着年龄的增长,林奇是否会放慢节奏时,林奇回答说:“不会,在这个行业里,只有两个挡位,一个是超速挡,一个是停车挡。”米勒对此表示同意,他说:“这一说法基本正确,你必须全速前进。”
  • 本章提及的所有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的习惯:他们几乎只关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务。他们的成功源于对这一原则的坚守:专注于一个相对狭窄的领域,忽略无数干扰他们追求卓越的因素。
  • 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曾说过,通往智慧的道路包括“减去”一切不必要的活动,他写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译文:求知要不断地增加,求道却要不断地减少)。”
  • 做减法的艺术无比重要,特别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思考很容易变得碎片化。倘若不加甄别,乱七八糟的政治新闻、社交媒体通知、机器人通话和其他破坏性噪音就会进入你的大脑。
  • 其他人的注意力越是分散,你因排除了精神混乱、技术干扰和过度刺激而得到的优势就越大。

第八章 不做蠢事

  • 尽管如此,我还是事先为我们的短暂交流做足了准备。当我仔细研究他几十年来的演讲、著作和其他的思想感悟时,我开始意识到,芒格一直以来的做法是:降低自己“愚蠢地思考”“愚蠢地做事”“犯非原创性错误”和“做常见傻事”的概率,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效仿他的做法。
  • 芒格逆向解决问题的方法受到了卡尔·古斯塔夫·雅可比的影响,后者是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他有句名言是“倒过来想,一定要倒过来想”,但芒格告诉我,在朋友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的帮助下,他养成了倒过来想的心理习惯。哈丁是一位生态学家,对劣质思维的可怕后果颇有研究。芒格说:“哈丁的基本想法是,当有人问你应该如何帮助印度时,你只要说,‘要毁灭印度应该做什么呢?’然后你想清楚你能做什么,之后你倒过来说,‘现在,我不会这么做。’这种做法违反直觉,但它确实有助于你解决问题,是一种考虑更周全的方式。”
  • 蒂林哈斯特是一位腼腆胆小的数学天才,目前管理着400多亿美元的资产。他制定了大量的防御性原则并加以践行,业绩超越了几乎所有的竞争对手。他说,首先,“不要支付太高的价格,不要选择那些容易遭淘汰和打击的企业,不要跟骗子和白痴一起投资,不要投资你不懂的领域。”
  • 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向公众提及自己犯过的错误,我们也不想承认它们,但在芒格看来,他越是公开透明地审视自己的错误,他就越不可能重蹈覆辙。他曾对伯克希尔的股东们说:“我喜欢人们承认自己是十足的蠢货。我知道,如果我能直面自己的错误,我会表现得更好。这是一个很棒的学习技巧。”事实上,这是我们为防止在职场中做出蠢行必须向他学习的第三个技巧。
  • 这些典型的市场蠢行进一步强化了马丁在海军服役时得到的启示:没有什么比避免犯灾难性的错误更重要了。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观察到了这一规律:掉以轻心会招致不必要的灾祸。
  • 他的“风险管理黄金法则”很简单,即“知道自己拥有什么”。
  • 马丁与他人合著了《本杰明·格雷厄姆成长股投资策略》(Benjamin Graham and the Power of Growth Stocks)一书,他在这本书里告诫投资者:“你可能搞砸了投资,问题是,你能很快复原吗?”“格雷厄姆的安全边际理念能助你‘控制’错误,这样你就不会犯太大的错误,你也就能很快恢复元气了。”
  • 只有在价格足够便宜且预计在未来7年内能够获得高回报的情况下,马丁才会买入一只股票。对于中盘股,他设定的最低回报率为12%,对于风险较大的小盘股,他设定的最低回报率为15%。为什么要这么做?只有设定了这些标准化的要求,他才会在股票价格足够便宜时系统性地买入。正如马丁在海军服役时所学到的,“按程序走”是必不可少的保障:“永远尊重它,因为它能让你远离麻烦。”采用标准做法和严格遵守规则是我们减少蠢行的第四个技巧。巴菲特和芒格可能不需要正式的标准或规则来约束自己,但你我不是他们。
  • 芒格整理出了“标准的思维错误”,为他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用的思维陷阱清单。“要注意的是,首先要理解它们,然后训练自己摆脱它们。”斯利普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这么做很有必要,因为人“最持久的优势是心理优势”。
  • 芒格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他说:“当一个精子进入卵子体内时,卵子会自动启动关闭装置以阻止其他精子进入。人类的思维也有这样的倾向。”不愿重新审视我们的观点和改变我们的想法是理性思考的最大障碍。我们的心态不够开放,我们会有意或无意地优先考虑那些能强化我们信念的信息。
  • 盲目地坚守固有信念的错误可能会因其他几种心理倾向而加剧:自视过高倾向会导致我们高估自己的才能、观点和决定;过度乐观倾向诱使我们对财务问题粗心大意,尤其是当一切顺利、我们感觉自己很聪明时;简单的、避免痛苦的心理否认会导致我们在“现实太痛苦而无法承受”时歪曲事实,这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投资者自欺欺人地认为,尽管他们缺乏必要的技能、素养或成本控制,但从长远来看,他们能跑赢指数基金。芒格很喜欢引用古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提尼的这句话:“没有比自我欺骗更容易的事了,人总是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当人类的大脑耍花招时,我们怎样才能作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呢?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隐伏的威胁是存在的。正如格雷厄姆所言,“投资者主要的问题,甚至他最大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他自己。”
    我们还要警惕自己独特的心理倾向,它会使我们的判断偏离可预测的方向。担忧这一点的霍华德·马克斯对我说:“当你的思维被一厢情愿的想法牵制时,你的判断就会偏向于这些想法……当你感到恐惧时,你会倾向于做出消极的判断……没有人说,‘这是我的预测,它可能是错的’,但你必须对自己说,‘这是我内心期待的结果,我必须意识到它可能被我的情感偏见所影响’,你必须抵制它。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当事情变得棘手时我不能退缩。”
  • 和芒格一样,舒宾·斯坦因倡导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分析。这意味着要持“反证心态”,尽力“反驳”你的假设,看看“它是否经得起攻击”,舒宾·斯坦因最喜欢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我可能是错的?”
  • 科学文献表明,饥饿、愤怒、孤独、疲倦、痛苦和压力是常见的“导致糟糕决策的因素”,因此舒宾·斯坦因用这些因素的首字母缩略词“HALT-PS”提醒自己:当它们可能影响他的判断时,他要停下来,将重要的决策延后,直到他的大脑恢复正常状态。这是我们避免做蠢事的第七个技巧。
  • “我们知道,有4种行为可以促进大脑健康和增强大脑功能,”舒宾·斯坦因说,“它们是冥想、锻炼、睡眠和补充营养。”他决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工具锻炼身体,这使他睡得更香了。他吃了更多的鱼、蔬菜和水果,放弃了“最坏的倾向”,包括无节制地吃香草冰激凌和捣碎的巧克力曲奇的习惯。他还养成了定期冥想的习惯,对许多成功的投资者来说,这一习惯至关重要。

尾声 财富之外

  • 索普原来是一位数学教授,收入微薄,后进入了投资行业。他很享受投资成功带给他的奢侈享受。当我问他是否有特别喜欢的物品时,他笑着回答说:“我真的很喜欢我的特斯拉,它太好玩了,是最棒的车。”尽管如此,他却从来不认为,当他拥有了更多的钱、更多的房子、更多的汽车、更多的一切时,他会变得更幸福。“与什么人共度时光可能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索普说,他的结发妻子在他们结婚55年后去世,后来他再婚了。“一直积累财富的人不明白这一点,他们最终得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一生都忙于追逐它们。”
  • 米勒的故事给了我两点珍贵的启示。
    第一,每个人都会承受痛苦。当我在痛苦中挣扎时,一想到米勒、卡普、帕伯莱和我采访过的其他富人或名人都曾经历过痛苦,我就会感到心安一些。记得亚历山大的斐洛(Philo)说过这么一句话:“要善良,因为你遇到的每个人都在经历某种痛苦。”没有人能一帆风顺,有时我们需要从哲学、精神、家庭、朋友或其他任何地方寻求支持。如果我们想以财富摆脱精神痛苦,那我们注定会失望。
    第二,不屈不挠是一种崇高的美德。几年前,正遭受痛苦折磨的我给帕伯莱写了一封信,当时他在多个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他持股最多的马头控股公司(Horsehead Holdings)破产了。他回复说:“马可·奥勒留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们不知道灾祸何时来临,但面对逆境是好事,它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帕伯莱无敌的乐观主义精神让我想起了《沉思录》中的一句话:“当有什么事情令你感到痛苦时,记住这一原则:事情本身不是厄运;忍受并战胜它却是一大幸事。
  • 多年以来,他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阿姆斯特丹的那位少女为什么要救他,她怎么会为了救“陌生人”而“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她的父母怎么会允许她做这么危险的事情?范登伯格的精神科医生告诉他:“很简单。当你的生命比你的原则更重要时,你就会牺牲你的原则;而当你的原则比你的生命更重要时,你就会牺牲你的生命。”范登伯格说,这一见解“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