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描述
这个工具主要用于生成 PayJS 的测试支付订单,在 PayJS 官方不提供测试订单工具之后,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生成测试订单,简化操作。
下载地址
截图
更新日志
0.0.3
- 设置 key 为密码类型,保护信息安全。
0.0.2
- 支持 payjs 生成 1 分钱订单,并展示二维码。
这个工具主要用于生成 PayJS 的测试支付订单,在 PayJS 官方不提供测试订单工具之后,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来生成测试订单,简化操作。
我会关注一些个人可用的收款方式,核心支付要解决的问题是在开发产品过程中,必须要用到的各项基本技能。如果支付流程无法打通,独立开发者的商业模式就会遭到最直接的打击:你如何赚到钱?
可能你会想,我难道不能使用广告的方式来赚钱么?
当然可以,但与直接向最终用户收款的方式相比,显然,广告赚到的钱不过是蝇头小利。
此外,我也说过,广告赚钱是非常少量的,因为你拿到的本身就是平台收益中的一小部分。此外,广告还有一个问题是与流量相关的,你必须不停的想办法获取流量,并将流量转化,这对于独立开发者而言,并不友好。因此,我并不看好以广告为基础的独立开发产品模式。
故而,我十分在乎收款流程的通畅。
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你会发现国内独立开发者大多出现在 iOS、Android 等移动应用开发平台上,这里很难说没有平台提供的收款渠道带来的价值。
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也建议大家可以适当关注一些收款渠道,以便你自己后续使用。
当提起这些第三方渠道的时候,大家经常会说,诶呀,你这个收款平台的费率好高啊,你看看支付宝官方,只有XXX。
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只对比收款费率的话,过于单纯。
实际上,支付宝官方、微信支付官方往往需要企业资质才能开通。而你开通这些账号所支付的成本,远超你当下的收入。
你用你前期的收入,养活了代注册公司、代记账公司。早期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你大可以用这些平台完成前期的冷启动,启动完成,有了长期收入,你的收益足以支撑你继续后续的工作,再替换不迟。
我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诸如 LeanCloud、Firebase、云开发这样的产品,这背后的逻辑是「随着云计算的成本不断下降后,下一步发展起来的是各样的 SaaS 产品」。
这些 SaaS 产品的建设,和过去相比,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开发一个 SaaS产品变得比以前简单太多了。
如果你需要服务器,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甚至是面向全球的 AWS、Azure,都是你只需要花钱就可以买到的。
如果你需要邮件系统,SES、Mailgun、Postmark,各种不同的产品,让你的开发变得无比的简单。
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你自己的 niche,然后针对这个 niche ,开发一款产品,并将你的产品推出,并发布上市,将你的产品售卖给你的客户。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云计算的市场的时候,如果我们关注的是 IaaS,基础设施,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面对的往往是那些旧有的,已经存在的市场,他们会使用我们的产品,来替代曾经的产品。但同样的,我们的产品也会被成本更低的 IaaS 产品所替代。
我们要的是旧有的产业,还是那些新的产业?面向一个已经存在的百亿市场,还是一个未来会爆发的千亿市场?
对于如今的开发者们来说,已经处在一个很好的时代了,他们拥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让我们可以以更加低成本的方式,来构建我们自己想要的产品和工具。
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构建属于我们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完全自己去构建一个产品呢?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这样情有可原,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借助这些基础设施来构建一款产品,才是最为实际的。
我们需要自己从 0 开始建设一个云服务么?当然没必要,我们可以使用阿里云、腾讯云、AWS、Azure,你可以使用任何一个云服务厂商为你提供的基础设施,构建自己的产品,直到他们无法满足你的那一刻。
我是一个灵感非常丰富的人,所以我总是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想法,并且试图将其转换为一个实体的项目(工程师的身份赋予我将其从灵感变为现实的可能,而产品经理的经历让我可以关注一个产品最为重要的是,至于说运营的工作,让我可以把一个项目从 0 开始推广)。
而我过去的一个毛病是,当我有了灵感后,会先试着去买一个域名。但,购买域名并不意味着我一定能把这个项目做完,大部分时候我会注册一个域名,然后,放一年,直到他过期。久而久之,我就有了几十个域名。。。
所以,我在思考,在后续的新的项目中,我将会启用项目代号制,先不思考项目名是什么,以及应该用什么域名,而是先尽全力将自己的 MVP 跑通,以及完成功能假设和市场假设。
所以代号从哪来呢?不妨从一些经典电影中找找灵感吧,最近看一些英文电影,然后从英文电影中寻找答案。
今天和我的广告主,芦笋的创始人晓力聊了很多,其中聊到独立开发者的工作,我提到了一个概念:
作为独立开发者,我们需要关注产品的体验,而不是关注产品的效率。因为在效率的追求上,我们一定不如大公司能够在这个事情上做的更好,在这种情况下,做一个更具备“个人特色”的事情,会让我们在一件事上走的更远。
个人特色意味着独特的品味和体验,这种独特的品味和体验,将会引导用户持续使用。而这些独特的品味和体验,将会是留下我们的用户的重要的部分。
今天可能有些同学因为「独立开发者」这个标签关注我的推特,不过这个号可能你们看不到太多关于独立开发者的「技术」分享,因为「技术」不是独立开发者的关键,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技术够用就行。反而是产品、市场、商业、运营的能力对独立开发者来说会更有帮助。我并不推荐经验不足的同学做独立开发者。
因为对于独立开发者来说,能够独立打造一个产品,是基本功。你需要能够 Cover 掉整个项目的几乎所有流程,然后才有资格成为独立开发者。如果你的技术不全面,那你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是借助云服务、可以是借助 No Code 工具。不要让技术把你卡住了。
当产品研发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以后,你就踏上了独立的路线。成为独立开发者的路径是漫长且枯燥的,但同时也是开心的。因为你可以做你喜欢的事情、做你想做的产品、服务你想服务的人,并从中获得支付,养活自己。
相比之下,我认为有商科、金融等背景的人会更容易成为独立开发者,原因是更具备理解商业逻辑的能力。如果你不是,或者你不能理解,那就找一些书,看看商业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你又如何从中提供价值,赚取收益。当你开始思考商业的问题时,你就真正的走上了独立开发者的道路。
在前期,你可能做了大量的事情,都是在尝试,在锻炼,但不要害怕,开发产品本来就是一个困难且复杂的事情。失败也是大概率的事情。但你可以从自己的每一次开发过程中吸取教训,让自己的下一次产品比这一次更加成功。
作为独立开发者,我不太建议你采用广告的方式来获得收益。广告的方式本质上是流量生意,你的收入和你的用户的增长并不是线性的。而且流量生意对于资本、渠道等关系的要求很高,对于绝大多数开发者来说,并不适合。关注一个小众领域,服务一小撮人,是一个比较简单且实用的路径。
你从每一位用户(客户)身上收取费用,你的用户增长和收入是呈线性关系。相比于「可能是指数型增长的广告业务」个人觉得会更适合刚刚开始的同学。当然,如果你确实有明确的流量入口,把控了流量,那做广告型的业务也未尝不可。
我常说,「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就不要预期和别人有不同的结果」,做独立开发者就是一个试图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孤单的,但也是快乐的。作为开发者,我们能够选择「做自己喜欢且可以赚钱的事情」,是非常幸运的,别浪费了这种快乐。
在我看来,独立开发者和作家、播客主播一样,都是创作者。这部分就像 @zhufengme 说过的「创作者不能缺钱」。如果缺钱,就不太好搞创作了,那么穷困潦倒,要么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原则,以养活自己。处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下,认真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反而可能更容易走出自己的路。
为什么太缺钱的人或者太关注钱的人可能反而不容易成功?原因是,如果你太过于关注钱,你就变得和商业公司一样了,追求的是利润。但,从追求利润的角度来看,商业公司一定会在这个事情上拥有比你更加强大的能力和实力。所以我不太喜欢做有强资本属性的事情,因为你很难在这个维度和大企业竞争并取得成功
独立开发者不要追求效率,而是要想办法追求美好的体验,就如 @RioJot 和黄海在疯投圈「51.从泡泡玛特谈起:物质消费中的情感体验」中提到的,我们有太多的企业去追求且擅长追求效率,而情感体验,是作为个人能够做的更加极致的部分。效率从各个角度来看,你都不如大企业能够做的更好
但你可以在情感体验和观点(opinion)中获得价值,@plidezus 的 Flomo 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拥有自己的 Opinion 的产品。而研发同学们特别熟悉的 Rails 的母公司 Basecamp ,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 Opinion 导向的公司。他们通过构建一种 Opinion ,找到和自己同频的人,然后向他们售卖针对这个Opinion的产品
独立开发者中有一大批人是通过做工具来获取收入的。做工具也算是独立开发者圈子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了。
但到了具体的工具开发之时,其中又有不少可以拿来讨论的内容。
而这里,我最想讨论的是工具的理念。
对于工具类的软件开发而言,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别人做了一个什么东西,我觉得不够新/便宜/不爽,我自己也要开发一个」。对于开发者来说,遇见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工程师常常的问题也在于此,因为复制一个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最先选择的是复制,而不是思考这个产品的长期发展道路。这会让产品陷入简单的 Copy and Paste 的模式下,长期来看,并不利于产品发展。
在我看来,如果工程师想要做好一款工具,那么一定要为自己的工具准备一个最基本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一定是基于你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做出的拆解,而不能是依赖于其他第三方软件的。
这个方法论将指导你的产品朝着最终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奋力前行。你后续所遇见的问题,都会成为你前行的助力,为拓宽前进的道路。
而一个没有方法论的产品,则会被途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引导偏离最初的目的地。我们目前的市场中有太多的工具了,每一款工具都有其优秀之处,倘若没有自己核心的理念,那只会被众多的 Feature 搞得「乱花渐欲迷人眼」,最终失去了自己对于工具的定位,抄成了一个四不像。
如果你想要以一个小团队打造一款好用、生命力持久的工具,那么先想清楚你的目标和理念,再动手开发,是一个好的路子。需求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适合你。工具有很多,也不是每一个都适合你,预期去抄别人的理念,做别人要做的工具,不如发现自己的需求,做自己的工具。
我这几天在 Twitter 上发了一条推,引起了一些热烈反响。不少推油也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看法。
后续我也补充了一些信息
不过,我觉得我可能需要完整的描述一下我对于独立开发者的定义,以确定大家的讨论会在同一个维度上。
技术人的常见路线其实很明确,总体可以分两个大类:技术专家和产品研发。
技术专家的特征是对于技术研究更深刻,会更加专注于某一项技术的研究,有通才型的技术专家,但较少。更多的是在某一个领域方面深入的技术专家。
技术专家的话,一般而言,最好的路线是进入企业,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被企业供养着。特别是进入大的企业,较大的企业拥有足够的技术场景可以供技术专家进行深度研究。同时,大型企业也拥有足够的预算来供养这些技术专家。
产品研发类,不会太过于纠结于技术的本身。而是会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技术产品的价值。
这类人大多最终会走上独立开发者/创业者的道路,企业内部虽然也会有内部创新的道路,但可能很多时候会受限于企业的资源和布局,因此,在出现企业利益与产品利益冲突的时候,容易触发这类人离职。
产品研发类的人的特点是,技术也会研究,但不会像技术专家一样沉迷于某一个技术,更加关注是技术之间组合产生的价值,站立在产品、研发、和人文的交叉点,讨论组合产生的价值。
从他们的表现逆推,则可知,两种发展路线可能会需要的一些特性:
关于独立开发者而言,需要具备的特点有很多,这里仅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一些,也欢迎各位在下方评论。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