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迸发灵感

idea 2654148 640

做产品设计难免会遇到需要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在这时候如何更好的激发自己的灵感,让自己能够更快的跳出苦思冥想的状态中? 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跳出当下,远离细节,用最轻松的状态重新思考问题。 比如说,以我为例,我的灵感大部分时候会出现在两种场景下:

  1. 洗热水澡:洗热水澡可以让我放松精神,而放松的情况下重新去思考问题可能会获得不错的效果(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
  2. 走路:我在通勤的路上也是常常会有一些灵感会迸发出来的。走着走着我想起来一个问题,然后思绪会因为无法完全集中而开始分散,反而迸发出一些不错的灵感。

但是,也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方式有效的核心原因是跳出当下所关注的问题,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如果你洗热水澡的时候也是整个人很紧绷,可能就无法得到好的结果。

MBTI 其实是「性格红利」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你提前预知了别人的MBTI类型(比如我公开了),那你就可以用他最舒服的方式和他沟通;相比于不知道的人来说,你会选择和你沟通起来更舒服,更同频的人。

这才是 MBTI 的性格红利。

但问题在于,公开类型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我来说,是“降低沟通成本”,你知道我喜欢什么,就别整那些幺蛾子了,大家时间都很宝贵。

你可以访问下方的地址,获取到关于我的 MBTI 等信息

https://mp.weixin.qq.com/s/-Bqgzesu6mJG-4x8cIwtaQ

我为什么做盖洛普测试和 MBTI 测试?

person using pencil

最近几个月,我花了大概 4000 块钱,做了盖洛普测试和 MBTI 的测试,并清了相应的教练给我做了一个培训,来了解我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在 MBTI 测试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是一个 INTJ 型人;

6uzjp

而在盖洛普优势中,我得到的结论是:我的优势领域是理念 | 专注 | 行动 | 沟通 | 完美

o202o

为什么要做这两个测试?

我其实算是同龄人中,想的比较明白的人。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样的成就。

但对于我来说,所有的这些都是我自己的认知,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更加量化的工具,来完善我对于自己的认知。

MBTI 和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我找到的工具。

MBTI 性格分析可以让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其实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喜好的是什么),以及,让我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和我合作达成最优解。

盖洛普优势分析则可以让我明白,哪些东西是我更加擅长,或者说「更适合」的事情,这可以让我有目的的调整自己手上在做的事情,从而实现扬长避短。对于自己不那么擅长的部分,可以选择交给自己的队员来实现,而不是选择自己一个人硬抗

什么样的人适合使用这两个工具?

对于每个人来说,我觉得都有必要做 MBTI,一方面是对于不了解你是什么样的人来说,你可以通过测试和咨询,更加清晰你自己的画像;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适合协作的人,更加高效。

而盖洛普优势,更适合那些找不到方向而迷茫的人,盖洛普会给你一个方向,让你明确,哪些方向「可能」更适合你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做,顺从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何将一个commit 变成一系列宣传资源

灵光一闪

作为技术人,对于做 Branding 的事情其实不那么上心,也因为不上心,导致在实际做事情的时候,难免做的不好。

我因为从事过运营,所以有一些经验,这里,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路。

以这个 Commit 为例:

这个 Commit 制作了一件事,就是在 GitHub 项目的目录下创建了一个 funding.yml ,从而实现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

第一层思考

那如果我们要将其转换为宣传资源,我们可以这样思考:

  1. 内容形态:这个内容我能不能做成文字类型的,或者是能不能做成视频类型的?

如果可以做成文字类型的,那么可以针对这个 commit 写一篇文章,比如就叫做

如何开启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如果可以做成视频内容,就可以做成

手把手教你开通 GitHub 的 Sponsors 功能

第二层思考

在第一层思考,我们可以很容易获得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但我们如果不满足以此,希望获得更多的推广内容,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可以延展思考一下,GitHub 的 Sponsor 功能是基于特定目录下的 yaml 文件来配置的,那我能不能有一篇文章延展介绍一下这个特定目录下的其他功能?

比如:

  • issue template
  • GitHub Action
  • Pull Request template

这样,我们就从之前的文章中,延展出来了第二层思考,这个时候,我们有了第二个主题,同样,可以延展出一篇文章和一个视频。

第三层思考

在第二层思考中,我延展出来了三个不同的服务,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再写三篇文章,分别介绍这三种不同的服务

这样,我就喜提三篇文章: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issue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提交?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Action 来完成应用的自动化
  • 如何使用 GitHub 的 PR template 来规范用户的 PR

以及他们对应的视频。

总结

实际上,只要你愿意去思考「为什么」和「能不能」,很难在计算机领域写干,因为这个领域足够大,足够一个人写一辈子的原创了。你需要做的仅仅是,从你最熟悉的领域,选择一个话题,然后开始写作,不断的延展话题。

此外,如果你想写但又不擅长写作,我之前在 GitChat 和图灵的英子老师一起搞过一个写作课,你可以看看这个网站,我将我们当时的课程内容整理并发布在了互联网上。

为什么工程师希望需求明确?

black and red click pen on white printer paper

我作为一个工程师,引以为傲的,便是不要求需求一定是完全详尽的,我会根据自己的个人经验,来帮助产品经理补全这些内容。

但另外一个层面,我也确实在思考,为什么我们会希望需求尽可能明确?

需求明确,意味着工程师在拿到需求之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而无需思考这个需求中的不合理的部分。

但当你和一个不靠谱的产品经理去合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约等于没有的需求,意味着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写和改写的部分。因为产品经理前期思考的不充分,和后续的架构调整的计划较多,就会导致项目在后续研发的过程中,会出现不断的架构调整,推翻之前的工作,对局部进行重写,最终导致工程的不断 Delay。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在事事上都去追求完美的产品设计,这显然不现实,时间成本也比较高。但确实,作为一个 Trade Off,这是一个存在的现象。

换句话说,如今的行业的不断细分,是有其存在道理的。流水线化让每一个人的产出可以被量化、我们接受标准的 Input 和给出标准的 Output,让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可以更加轻松。

面试的时候,作为面试官可以怎么提问

two women sitting beside table and talking

前几天帮朋友面试一个新人,刚好有一个经验丰富的面试官一同参与,就刚好学习了一些,如何提问才能更好的进行面试

关于项目

关于项目,大致应该是三部分。

  1. 项目基本介绍,可以由候选人来完成
  2. 项目中印象最深刻,最有价值的点是什么?做起来比较困难的点?有没有研究特别久的点?最后怎么突破的?
  3. 其他一些细节问题

关于个人方向

  1. 你更喜欢你做过的哪件事?为什么?如果现在让你做,你会完全重新做。会不会换语言/设计/数据结构

如何让我帮你内推工作

shallow focus photography of red and white for hire signage

我虽然如今已经不在大厂,但之前的经历,让我有不少大厂的朋友,从大家熟悉的 BAT,到华为、网易、美团、字节跳动等企业,我基本上都有一些朋友在其中。自然,也就少不了人来找我帮忙推荐候选人/推荐工作。

不过,我今天想给那些希望我帮忙内推工作/实习生的人写一篇文章,说明如何找我帮你内推工作更有效。

内推工作流

我如何帮你内推

首先,我必须要声明的是,帮你内推,也是我找到对应企业的员工,请他来帮你内推,因此,我并不会参与到内推的流程中去,我更多是一个掮客的角色,帮你们拉通信息。

内推工作流

企业员工如何帮你内推?

内推是一个很模糊的名词,我们总感觉「hey,老白,帮我内推一个运维的岗位吧」,我就能帮到你。但实际上,由于一个大型企业内往往同一个岗位有不同的部门、团队招聘,具体的工作要求也是不同的,你投递的岗位不同,会影响你的最终的命中率、面试体验等。而作为一个掮客的我,也很难要求我的朋友在帮你内推精挑细选(毕竟人家还有自己的工作),因此,出于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希望你认真对待这一次内推。

而有一些大厂会对候选人面试次数有限制,比如大家一直在传 Google 的面试次数有限制,如果多次面试不过,就永远没有机会了。因此,我非常建议你在内推前,明确自己的内推目标。

推荐的内推工作流

以下是我推荐你在内推的时候要做的事情。

1. 打开企业的招聘官网,找到你想要去求职的职位

你想要去的企业大多是头部的企业,而这些企业其实大部分时候不太会去我们所熟悉的照片网站上去招聘(很多时候都是公司的员工去这些网站上开账户,然后拿简历做内推)。因此,如果你想要别人帮你内推,首先要找到对应公司的招聘网站,并在其中筛选你想要的岗位。

举例,假设你想要在腾讯找一份测试工程师的工作,你需要找到腾讯招聘的官网(https://careers.tencent.com/),输入你想要搜索的关键词,并找到其中适合你的工作。

腾讯招聘

然后点击进入你想要投递的工作,进入详情页,复制岗位的地址。这个地址就是后续你需要给我的,需要内推的岗位的链接。

复制岗位地址

2. 修改你自己的简历

找到了你想要投递的岗位后,你需要查看岗位的相应的要求,调整你的简历,让你的简历中的重点可以更加轻松的被 HR、面试官看到。(这里是强调重点,而非作假。简历造假是重大的信用问题)。

ikt1h

修改简历方面,网上有很多的文章和经验分享,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

如果你没有信心,建议找一些做过人力资源的朋友,帮忙给看一下,他是否能够看懂你的简历,从你的简历中择取必要的信息。

3. 找我帮你内推

当你准备好了自己的简历,就可以找我让我帮你找人内推了。一个比较高效的方式是,你直接按照如下格式来和我沟通:

老白,我想去 XXX 企业,你能不能帮我内推一下?
我想去的岗位是 XXXX,这是岗位链接:https://example.com
这是我的简历 XXXX

并生成 PDF 简历,作为附件发给我。

此外,内推的时候往往还需要填写一些基本信息,比如你的邮箱等信息,请确保你的简历中包含联系方式,不然 HR 即使看到你的简历,也无法联系到你。

4. 等待内推反馈

当我拿到你的上述信息,如果确认能够帮你内推,我就会找在对应企业的朋友,帮你内推岗位。而且,如果他觉得他希望和你做进一步沟通,或帮你同步内推的进度,我会在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给你们拉群。但如果他不愿意,我也没办法帮你拉群。

5. 等待 HR 联系你

如果你的简历符合要求,那么 HR 会在收到你的简历的一周内联系你,在这段时间里,你需要做的就是好好整理自己的所学,做好面试的准备。

总结

我虽然自己不在大厂里,但这么多年的经历,也有不少的朋友在大厂里。如果你想要我帮你内推, 我比较建议你做好一些基础准备,然后按照上述的流程,提供信息给我,让我帮你内推。

关于员工股权激励的一些知识

two women sitting on leather chairs in front of table

我之前的工作都只有现金的部分, 所以从来不关注「员工股权激励」。

不过这一次因为宇宙条的原因,也了解了一些关于「员工股权激励」的信息,现在分享给你。

「员工股权激励」的种类

严格来讲,「员工股权激励」就是期权,不过,我们在求职的时候,遇见的可能有期权和 RSU两种。

  • 期权:指是一种能在未来某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特定商品的权利。上市后,如果是期权,员工需要出钱行权,然后期权会转成公司股份
  • RSU:受限股票单位,和普通的股票不同。员工需要工作约定年限后,拿到被分配(vest)的股票后即可变现,前提是公司已经上市或者被收购。如果是RSU,员工无需出钱行权,给多少价值的就以上市前的内部估值为基准转成相应股数
    • RSU给的时候一般规定给你的总价值,比如5万美元,如果给你的时候内部估值是100块,那就是给了你500股,但这个股数会随着内部估值变化而变化,还跟公司内部是否拆股有关系,如果估值在上市前成了200,那你就拿250股,如果公司在上市前以200的估值拆股,一拆二,那你的RSU总额还是5万,但股数就从250成了500
    • RSU是有期限的,这个由融资协议规定,如果在最终期限前无法上市,RSU就等于没了,大家都白干

期权的计算方式

在计算期权的时候,你需要关注的是:

  1. 期权的数量:在小公司的时候,会告诉你你大概占多少比例的期权/股票。但在大公司的时候一般会明确告诉你,你有多少股期权。这个影响到你后续的收益。如果是小公司,也建议你问清楚自己有多少股期权。
  2. 期权的价格:期权的在计算的时候,一般 HR 会告诉你一个价格,这个是这些期权的当前价格。除了当前价格,你还需要关注行权价格。你的实际收益是期权数量 x (当前价格 – 行权价格)

期权的收益方式

期权的收益方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1. 公司上市后出售:这个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公司上市,你的相应的期权就可以出售给市场,获取利润。
  2. 公司回购:如果公司无法上市,可以和公司约定一个回购价格,在无法上市的情况下,通过公司回购的方式来完成收益。如果内部有股权交易平台,可以以最新行权价卖回给公司
  3. 将收益权卖给第三方: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期权还需要关注哪些点?

  1. 归权周期:一般而言,公司给你期权是希望你长期为公司服务,因此,会有一个兴权周期的问题。一般而言是以四年为单位行权。比如,每年归权 25%,共计四年归权。
  2. 离职是否可以持有:有的公司的期权离开公司后无法持有,但也有的离职后可以持有,这部分你需要注意。

总结

以上信息是我自己了解到的,有必要的关于期权的内容,如果你有别的补充,欢迎在下方留言。

Credits

葛仲君老师对本文有贡献,补充了大量信息。

问选择记的问原因

question mark neon signage

我并不是一个天才,我也会遇见难以抉择的事情。

当出现难以抉择的事情的时候,我就会选择去问那些我信服的朋友。

我会以如下方式提问:

  1. 我面临的选择是什么?
  2. 我当前所面临的困境(背景信息,而非选择信息)
  3. 说出我可以选择的点
    1. 选择是什么
    2. 选择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4. 寻求朋友的解答

和一般人不一样的是,我在问选择的同时,会选择问一下原因。

这些原因会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他要这样选,以及后续我如何再参考他的选择方式,做出自己的选择。

如何在知识付费领域中获得0差评

brown book on white table

我算是一个很早就在接触知识付费的人,从 2018 年初,就开始做一些和知识付费相关的事情,也赚了一小笔钱。

今天刚好看到了一篇介绍的文章,我也来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知识付费大家想要的是什么?

如果处在知识付费的早期,我们会不知道自己花钱购买的是什么,而选择给我们所支付的价格一个较高的预期,难免将其类比为图书、学校的课程等。

但随着知识付费的不断的发展,我们开始接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付费产品,有的好,有的坏。我们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体验也越来越多。慢慢的,我们对于知识付费的产品的阈值开始两极化,我们开始感受到那些好的,知道哪些是差的。

如何获得 60 分?

当我们有了这个定位以后,我们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环节,如何和你的读者满意?

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让你的产出和读者的预期是一致的即可。

而这种一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处的平台、你所提供的产品的价格来决定。

在对应的价格上,花费你的心力,尽心尽力的去撰写内容,就足以让你的读者们在阅读你的内容的时候,感受到你内心的真诚。

当读者感受到你的真诚以后,你就赢得了 60 分

有了 60 分,你就可以隔绝绝大多数的差评。我在看很多的知识付费的产品,最终的差评无非是,这些内容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搜索到、这些内容已经老旧过时等等。

而这些问题,都是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掉的

作者只需要自己多多努力,便可以避免自己的内容和公开的免费内容同质化,就可以避免自己的内容过于老旧。而这些,只看作者是否愿意做。

如何获得 90 分?

60 分很容易,但 90 分却很难,想要获得 90 分,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总的来说,我认为 90 分的内容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任一或多个:

  1. 独家内容:这个内容只有你有,别人没有。那这个就是你多出来的 30分,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2. 全面内容:虽然互联网上信息都有,但你的内容最为全面,读者从你的内容中来,到你的内容中去,完全不需要再搜索更多的内容,那对于初学者类型的读者来说,体验是极佳的。即使是一个高级的读者,也可以从你的内容中的某一个小点收益,这样对于读者来说,也是有收获的。
  3. 独特视角:可能某个内容别人也都知道,但你提供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和思路,看起来很新奇,那对于一些读者来说,也是提供了价值,这些价值,会让用户为你送上最后的 30分。

总的来说,我自己的体验便是,当你掌握了这三点中的任一或多个,就可以为你的内容获得 90 分的积累。

如何获得 100 分?

这个我也不知道?‍♂️,大家自求多福吧!

工程师和码农

灵光一闪

我不止一次的在不同的场合表达我个人对于互联网技术从业者的分类:

互联网的研发岗位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工程师,一种人是码农。前者因为喜爱而从业;后者因为钱而从业。如果你不区分这两种人就以一个简单的维度来归类研发岗位的人,难免有失偏颇。

白宦成

昨天我写了 Alpine.js 的 HOWTO 后,将其发布到了一些技术站点上,今天我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a3aze

我相信,有不少人都会持有类似的观点,甚至读到我博客的人中,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但我还是要说,我不喜欢这样的人

对于我来说,一切以公司目标为指导,一切行动以钱为指导, 那就是码农的范畴

工程师相比于码农,一个很大的区别是他对于技术是有热情的,有热爱的。工程师会去主动学习、研究技术,而不是像码农一样,一切以公司的指标为准。

我之所以不喜欢码农,是因为码农是会让这个行业变得更不好的,因为他们只关注收入,不关注行业本身的变化,不在乎行业的前进方向。而且,如果是为了钱,那有了更好的,更赚钱的工作,他是不是就不干现在的工程师的工作了呢?

我不觉得工程师就比码农高贵多少,但我自己是不喜欢与码农共事的,太累。每个人和每个工种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但码农的价值,我不太想要。

如果你要讨论互联网中的这些做研发的人,二者归为一谈就有失偏颇了,分开来讨论,才是更适合的。因为这两类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Serverless 不是银弹

building photography

这张图相信大家在互联网上或多或少都看过,说的很显示,如果你想要好且快的东西,那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如果你想要快且便宜的东西,那必然会变得丑一些。

图源:Facebook劍心日劇廣告娛樂情報

作为互联网从业者,一个打工人,相信我的读者们都能够想明白这个点。

不过,大家似乎在看待别人的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厂的产品时,并不能够认清这个事实

产品方出于产品推广和运营的需要,必然会在产品推广和实际介绍的时候,宣称自己可以做任何东西。但作为真正使用的用户,你必须明确的知道,任何产品都具有自己的问题,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满足你的所有诉求

我们以互联网产业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来说,现在大型厂商一般都会推出自己的传统主机计算业务和 Serverless 云服务。

主机计算服务可以提供独立的主机给你使用,但相应带来的问题是你需要自己构建一整套基础环境,并进行基础的环境运维。

Serverless 服务则可以为你提供更高的弹性和更简单的环境配置,但相应的,也会带来更高的价格。 Serverless 服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同等业务量的售价是会更高的。

你们一定要清楚不同的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如果一个技术只有优势没有劣势,那他只能是个骗子了。

当你搞清楚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以后,反而你会对于技术的使用更加的得心应手。你不会在一个可能很大的项目中使用很低廉的技术方案。也不会在一个长期小而美的技术中,应用一整套互联网架构。

每一个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理解了优势和劣势,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才能够不给自己挖坑,不给自己的长期运转留问题。

低代码之殇

code 1076536 640
2021 01 19 142921

我在前一段时间就发过朋友圈吐槽过 Low Code 和 No Code 工具。今天想更加系统的阐述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以下内容以问答的形式进行。

1. Low Code/No Code 有价值么?

当然有价值。在传统行业中,大量的行业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借助于 Low Code/No Code 工具,可以以更低的成本,很好的解决传统行业遇见的问题。

此外,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一致的,如果将这些问题的底层逻辑拆分并打包成独立的模块,就可以很好的在 Low Code/No Code 中应用

2. 你为什么发朋友圈吐槽 Low Code/ No Code?

Low Code 和 No Code 近来有些过热了。几乎所有人都在想着要去做一个 Low Code/No Code 平台,这是有问题的。

Low Code 和 No Code 平台的用户是有限的,而不是像 To C 应用,理论上是无限的。在这种情况下,过热会让这个领域轰轰烈烈的生,轰轰烈烈的死。反而可能不会让 Low Code 和 No Code 落地。

目前很多 Low Code 和 No Code 平台的落地逻辑都是基于人人可用,但在实际落地的时候,你会发现,并非人人都是理性且有逻辑的。Low Code 和 No Code 对于逻辑的要求是比普通的 To C 应用更高的,因此,用户群体规模会被进一步缩小。

现有的 Low Code / No Code 工具在处理复杂的业务路逻辑的时候,并不会说完全不需要代码,大部分会在某个关键节点上需要不到 100 行代码,但也正是这100行代码, 限制了 Low Code、No Code应用的用户规模。

3. 你看好国内做 Low Code/No Code 么?

我总体来说,看好产品形态,但不太看好做这个产品的公司。原因是国内的企业大多没有开放的基因,比较喜欢玩「私域流量」,这会导致在跨企业的合作上变得十分困难。

但 Low Code / No Code 产品不可能由一家公司完全做好所有的模块(如果真的做了,那他的投入和长期的收益回报是非常可观的),这就导致在国内做 Low Code/No Code 是一个脏活累活,而不是一个可以轻易 Scale 的产品。

我其实用过很多海外的 Low Code/No Code 产品,其大多是构建一个开放平台,各家接入,这些国内的风气还没有起来,还有待观察。

4. 你会去使用 Low Code/No Code 平台么?

我一直在使用,比如 Notion、AirTable、IFTTT、Zaiper、Microsoft Flow 都是我常用的工具,我会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决定使用什么样的工具。

GTD 熔断系统

person holding purple and white card

我目前用的清单是 Things ,很好用。

不过,当我有一些突发事项进入时,就需要放弃原有优先级来处理。这个时候我就需要一个方案来处理焦头烂额的各项事务。

我将这个方案称之为 —— GTD 熔断系统。

GTD 熔断系统是在我的任务系统崩溃之后,切换的新的任务方案。

新的任务方案很简单,基于纸笔进行,

我会将我现在需要做的最紧急的若干事项,摘抄到笔记本上,并根据当下的紧要程度进行排序,逐一完成相关的工作和任务。直到完成后,再重新打开 Things ,提取任务事项,摘抄并复制到笔记本上。

熔断系统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好处是

  1. 让我关注当下最紧要做的事情,从而尽快从熔断的状态中离开。
  2. 让我不需要被 Todo List 中长长的项目所困扰,而是更加关注我眼前的几个项目,从而减少自己的焦虑。

为什么不直接用 Things?

Things 目前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只能使用修改时间的方式,但修改时间会出现忙完会忘记,从而让不紧急的事情变得紧急,独立出来的新的系统则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个问题。

要不要为了健康放弃爱好?

two people playing Sony PS4 game console

我一直以来对于喝酒的态度都是:

酒是一种社交工具,如何你需要我陪你喝且我觉得我应该陪你喝,那我可以陪你喝。断片为止

我平日里喝的比较多的是咖啡,然后偶尔换为茶叶(因为我经常会因为咖啡喝的太多而失去了提神的效用)。对于酒来说,我基本上是能不喝酒就不喝酒。能以茶代酒就以茶代酒。

今天在群里大家在聊喝酒的问题,我就在想,如果知道喝酒不健康,你还会选择喝酒么?

那我觉得这个问题的一个 Point 是你在关注什么?

我们的一生中有很多关注的点,有些点重要,有些点不重要。我们可能会权衡其中的一些点。

那对于我来说,酒是一种工具,我不对酒有太多的想法,仅仅是一种饮料,一种工具。

对可能对于一些人来说,酒本身就是目标,因此,他们可能会在酒上面去花很多功夫。


群友精彩讨论

健康还是相对的

群友 Phoenix·HDR

即刻印象

woman in black long sleeve shirt holding black ceramic mug

因为录播客的原因,来了一趟上海,顺便来了即刻,拜访了即刻的产品负责人 kyth 和产品运营芒芒。

re6rl

即刻的大堂很黄,不愧是我「黄即」。由于是新年,所以圣诞的装饰还没有来得及去掉,依然挂在这里,不过看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来即刻,怎能不去拜见9号工友,果果!不过我来的似乎不太是时候,果总正在睡觉,所以很慵懒的给我了一个眼神,犀利!

ogogh
果总玉照

拜见完果总, 就是和 kyth 以及芒芒聊小宇宙了。总的来说,小宇宙其实是有自己做产品的态度,不过,受限于产品团队人数的限制,想做的很多,但能做出来的,或者说有时间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而已。

和 kyth、芒芒的沟通过程中,我是很喜欢这家公司的,他们有空间给到工程师去做一些 side project ,让大家去做一些创意性质的项目,比如 Wolley.iohedwig.pub 就是他们公司工程师的 Side Project ,前者我视为国内版的 Hacknews ,不过目前来看用的人不多;后者则是一个 maillist 工具( 名字有点难记)。

大家聊了很多小宇宙、产品、研发、独立开发的事情,非常的愉快,而未来,相信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可以让大家一起聊一聊。

顾问公司和外包公司的区别

black flat screen tv turned on displaying yellow emoji

此内容原发于我的 Twitter, 但我觉得值得放在博客上激励自己。

顾问公司:面临一个模糊的问题或概念,帮助客户梳理、整理概念,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可能是使用已有工具,也可能是研发新的工具。

外包公司:面临一个明确的问题,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去解决问题。

二者在工作周期上也不同,顾问公司往往是短线作战,会在一周到数个月内搞定工作。而外包公司往往是长期签约,辅助完成工作。此外,顾问公司的研发新的工具的部分,和外包公司很像。

如果你想要或已经成为 Digital Nomad,则尽可能的让自己成为顾问型而非外包型,原因是外包型的工作是可以预期工作量的,你只能以工作时间等来进行报价。但顾问型不同,只有研发新工具的部分是可以预估工作量的,而前面的沟通、信息的整理和问题的拆解,是无法被直接按照时间评估工作量的。

如果真的要对思考的过程按时间报价,那一定是一个天价,经验和知识的价格很贵。也正因为顾问型公司有这样的无法被直接估价的工作,也可以因此获得更高的项目溢价,跳出穷忙的陷阱。


新补充的

如果你接受上面这个设定,那么你就要意识到,顾问公司之所以溢价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其非代码的部分。如果你可以提升你自己的非代码部分,就可以获得相应的溢价。

换句话说,我们看到很多的程序员出来以后只能做外包,因为他们

1. 不知道有顾问公司的存在。

2. 不具备做顾问型公司的能力。

无压写作的艺术

fountain pen on black lined paper

博客写多了,难免会有一些时候遇到一些选题写了一半,临时有事,放下选题,先去干活。但久而久之,就累计了不少选题,一直放在草稿箱中。

长期以来,我的草稿箱中都有不少的文章,今天发现,我的草稿箱中有15篇文章,而其中最为古老的一篇,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17年。

毫无疑问,三年后,我的心境已与当时大相径庭。当年的心绪波动,如今已毫无感受。这些文章也很难再继续写下去。

既然如此,倒不妨放弃掉这些草稿,放这些草稿一条生路,也放自己一条生路,草稿箱中只留那些我短时间可以写完的文章(我觉得一个月的时间是一个不错的时间限制,毕竟一个月,已经是30天,720 小时,43200分钟)。如果我无法在这个时间段内写完这篇文章,想来当时的 Context 已然消失不见,那就直接删除草稿,把时间留给下一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