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化”与“城市化”

和堂弟相对长期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和村里出来的孩子又有了新的认识 — 边界感不同。

在我看来,这种边界感的不同,是来自于各自生长的环境:

  • 城市化:城市里的孩子们往往是散居、各自独立的生活状态。家庭成员只有自己、爸爸和妈妈。周围虽然也有邻居,但往往只会在外面玩,游玩结束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 宗族化:村里的孩子们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个村子里很多户之间都有一定的宗亲关系。各家孩子可能会一起到一个孩子家里玩,甚至是吃住在这个孩子家中。

这种城市化和宗族化的差异,致使城里的孩子会更加的明确「你」和「我」的边界,「我」会维护好自己的边界,尽量不进入到「你」的边界中。这种边界感,在城市这种陌生人社会当中,如鱼得水。

而村里的孩子在村里的时候,并不会有特别强的这种边界感,初次到城市当中生活时,会更容易碰壁,并因此碰壁之后缩小到一个更小的边界范围。在这个边界范围里,继续自己没有边界感的状态。

城市化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其中隐含了「我不完全信任你」的含义;宗族化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在默认社会下,不加选择的信任,会导致我们受到欺骗。

在我看来,一个孩子需要接受城市化的教育,也需要接受宗族化的生活,这样才能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向外释放善意,开放自己。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