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是我在阅读《微信背后的产品观》时觉得有同感的部分。
第一, 需求不来自调研;第二,需求不来自分析;第三,需求不来自讨 论;第四,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丨假如有 10 个产品经理,每 个产品经理每天都冒 10 个点子,那每天就是 100 个点子,如果要把 这 100 个点子都想清楚的话,可能就需要 100 天的时间,那开发团 队就累死了。所以,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把它否定掉总是对的。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很简单,否定、不 做,就可以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每天花一个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而这个习惯形成也是很容易的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要怎么满足用户的诉求。这也是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产品能让用户形成口碑的话,一定要让用户说“爽”。如 果用户说不出这个字来,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没成功,也不会被传 播。如果要说两个字的话,就是“好玩”。当你把产品放出去,看用 户怎么评论你的产品,如果他们用“好玩”来形容,那就对了,因为 好玩是一种可以做主动口碑传播的舆论。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开始整理这个需 求,看看有几种需求要通过摇动的动作完成,第一,让两个人交换 一个信息;第二,让一组人在一起开会的时候,加入一个群里面。 但是这都显得很工具化,因为这两个需求都很“功利”,只是为了提 高效率。提高效率本身就很不浪漫,只是为了解决时间问题。不浪 漫的话,就不会有很好的下场,如果更浪漫的话,那是不是可以通 过摇一下,摇到一个远在天边的人?这样就充满了随机性和不可知 性。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现在很常见的是 用 Tips 去提示新功能,看似体贴,实则让人烦躁,用户会觉得为什 么要把这些提示强加到我当前的操作里面,感觉被打扰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我们更加倾向直接做到最本质的东西,至于它能满足用户什么 需求,那是用户自己的行为。我们做一个“类型”,而用户自己来产 生“实例”就可以了,也就是说,我们用“类型”的思路,把所有“实例” 都做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如果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个特性本身不足够令人兴奋,让人产生热情的话,可能做了也会做不好,也没办法理解这个特性还可以有哪些亮点或者有别的什么更好的想法。
好奇心是产品经理的驱动力,你不可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需求。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做产品可以保持一些粗放的状态。如果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定不要先去做。因为我们收到的需求会非常多,当没有想好方案,或者想到的方案会带来很多副作用,硬要去解决的话,可能会得不偿失,产生的副作用可能会远远大于正面作用。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