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十二法则》书摘

书摘

  •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了所谓的“身份”牺牲一切,彼得森写作了《意义的地图》。在《意义的地图》以及本书中,彼得森都提醒读者要十分警惕地对待所有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主义者指的是那些连自己的内在混乱都没有处理好,就装作知道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人,而他们的意识形态所赋予他们的战士身份恰恰掩盖了他们内在的混乱。
  • 培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获取智慧的第一步,这是永不过时的道理。
  • 最重要的法则是你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就这么简单。
  • 遵循共同的准则可以让人们感到彼此是可预测的,每个人都在按照他人的期待和愿望行事。这样人们就可以合作,甚至和平地竞争,因为每个人都能预测他人的反应。
  • 马克·吐温曾说过:“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
  • 如果你的地位很高,“计算器”那冷酷而又原始的机制则会假设你的环境是富足和安全的,而你也会有充足的社会支持。“计算器”会认为你受到伤害的概率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改变给你带来的则会是机遇而非灾难。你体内的血清素会充沛流动,这让你平静自信,姿态挺拔,很少需要持续保持警惕。安全的环境和乐观的未来使得从长计议成为更合适的策略。你不需要冲动地贪食眼前的残羹剩饭,因为你知道未来会好事不断。你能延迟满足,无须担心永久放弃,这会让你成为一个可靠、体贴的文明人。
  • 因此,我总是最先关注来访者的睡眠。他们的起床时间接近常人吗?作息时间规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改善睡眠就是我的首要建议。什么时候睡觉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固定时间醒来。当病人的作息不规律时,焦虑和抑郁是难以治疗的。负面情绪调节系统和维持有序的生物钟关系紧密。
  • 当你开始拥有时,就有可能拥有更多,这是普赖斯定律和帕累托分布更为积极的一面。你可以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创造这样的正向循环。以肢体语言为例,如果让你调整面部表情,做出悲伤的样子,你会感到更加悲伤;如果做出快乐的表情,你也会感到更加快乐。肢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情绪,这种表达甚至还可以放大或者抑制情绪。
  •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
  • 人们爱宠物胜于爱自己。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呀!一个人要讨厌自己到何种程度才会这样对待自己?
  • 人们可以通过平衡来驾驭这种二元对立:一只脚坚定地踏在秩序和安全中,另一只脚则踏在混乱、可能性、成长和冒险里。当你恰到好处地处在秩序和混乱的交界线上时,生活就会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且充满意义,你也会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我们在这里发现的意义是最深层的本能自我做出的反应。这种意义表明,我们一方面保障了稳定,另一方面也能够拓展生活、生产、自我和社交的空间。不论从哪个层面来说,这都是最恰当的位置。这就像是当你听着音乐甚至随之翩翩起舞的时候,那些可预测和不可预测的旋律都处于和谐共鸣的状态,而你则能从心灵深处体会其意义。
  • 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女性能容忍糊涂的男性。
  • 你需要放眼未来,想想看如果你认真照顾自己,未来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职业生涯,才能变成一个有价值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当我在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应该如何改善我的健康,拓展我的学识,强健我的体魄?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里,才能规划好之后的路线;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是谁,才能平衡好自身的优缺点;你需要先知道自己想去哪里,才能控制生活的混乱程度,重建秩序,让世间充满希望带来的神圣力量。 你需要先知道自己的方向,才能适时维护自己,不至于落得满腹怨言、怀恨在心;你需要明确自己的原则,这样别人就无法轻易占你便宜;你需要严格自律,信守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并及时进行自我奖励,这样才能更好地信任和激励自己;你更需要以变成更好的人为目标。好事不会自动降临,我们需要努力强化自我。 不要低估视野和方向的力量,它们能够将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转变成宽阔通畅的道路。认真对待自己,重新定义自己,修炼个性,选择目标,明确存在。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 我不喜欢青少年们的派对,也毫不怀念那些黯淡的场景。在阴暗的灯光下,自我意识被缩到最小。吵闹的音乐让人无法交谈,不过本来也没什么好说的。
  • 拯救他人的人有可能确实是坚强、慷慨、成熟而又完美的,他们只是想做对的事情。但更多的时候,他们或者只是希望别人注意到他们那用之不竭的同情和善意;或者他们只是想通过拯救他人证明自己是有人格力量的,而不仅仅是依靠运气或是出身;抑或站在一个毫无责任感的人旁边能让他们显得更加高尚。
  •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提出,如果求助的人自己都不想改善,那就不可能成功建立治疗关系。4罗杰斯认为人们不可能说服一个人改变,具备改善的意愿才是进步的前提。
  • 忠诚需要建立在公平和坦诚之上,友谊则应该是互惠的结果。
  • “总有人比你更好”是虚无主义的陈词滥调,就像另一句话说的:“现在重要的事情一百万年以后都不重要了。”对这个陈述的回应不应该是“好吧,一切都没有意义”,而应该是“任何白痴都能说出一个让一切都显得毫无意义的时间跨度”。
  • 每一个既定行为都有其特定的成功标准,任何可以完成的事情,其完成方式必然也有好坏之分。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其实都是在玩一个有着明确价值导向的游戏,不仅游戏完成的效率和方式不同,胜败的概率有别,最终完成的质量差异也无处不在。此外,如果没有好坏之分,任何行为都会失去价值,没有价值就意味着没有意义。如果努力并不会改善任何事情,那为什么还要费力呢?意义存在的前提就是更好和更坏的差异。
  • 在所有事情上都成为赢家或许意味着你并没有展开任何新的挑战。你也许是在赢,却没有成长,而成长是赢最重要的前提。
  • 人们始终处在相对不那么理想的A点,并在不断朝着更好的、更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B点移动。我们眼中的世界总是充满缺点、需要校正的。即使已经达到了旧时的目标,我们也总是会更进一步提出新的目标;即使目前处于暂时满足的状态,我们也依然会保持好奇。人们生活的框架将当下定义为永恒的匮乏,将未来定义为永恒的美好。
  • 你追求什么,决定了你看见什么。
  • 看见是很难的,所以你必须选择看见什么,忽略什么。
  • 集中注意力,改善现状 集中注意力,关注你的物理和心理环境,注意到那些一直令你困扰,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东西。 要发现这些东西,你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什么在困扰我?” “我有能力改变它吗?” “我真的愿意改变它吗?” 如果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换个问题,缩小范围,直到你找到困扰你,但你又有能力和意愿改变的事情。光是这一点就需要用不少时间。
  • 意识带来觉醒。所以与其做暴君,不如集中注意力。你要忠于事实,不要摆弄是非;你要讨价还价,但不要主动牺牲或者欺压别人。你不再需要嫉妒别人,因为你不知道别人是否真的过得更好;你不再需要感到挫败,因为你拥有了耐心,学会了量力而行。 你需要认清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然后你会发现,解决自己特有问题的方案是需要量身定制的。
  • 真正用心的父母是不会让自己最在乎的子女成为众人鄙视的对象的。
  •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优待甚至有助于其在今后成长为一个有吸引力、发展全面和自信的男人。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当一个男人无条件地被母亲当作最爱时,会一生拥有征服者的感觉,以及那种能够真的带来成功的自信。”2这话虽然有道理,但“征服者的感觉”有时候却容易让人变成“实际的征服者”。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4)提出了“自私的基因”这个著名的概念,认为基因会通过被偏爱的孩子一直延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说,宠溺儿子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但是也不能排除溺爱会创造混乱而痛苦的局面,并最终带来难以形容的危险的可能性。
  • 小孩子就像寻找墙面的盲人一样,需要不断地前进和尝试,然后才能发现边界在哪里,况且这些边界往往和人们声称的位置不一样。
  • 俗话说,不要对牛弹琴。你可能觉得这么说有点刻薄,但是训练你的孩子不睡觉,并且用奇怪的木偶剧奖励他,这种行为也好不到哪儿去。就让我们以各自的方式“糟糕”下去吧。
  • 人在四岁以后主要是依靠朋辈来展开社会化进程的。如果一个孩子被朋辈排挤,他就会停止成长,越来越落后,最终成为孤独、反社会和抑郁的青少年或者成年人。
  • 管教五原则 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数量
  • 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 针对第一条原则,你可能不确定具体如何设定规则。以下是一些建议。你可以告诉你的孩子:除非是自卫,否则不要咬人或者踢打别人;不要折磨和欺凌其他孩子,这样长大后你才不会成为罪犯;带着感恩之心文明地进餐,这样人们才会再次邀请你;学会分享,这样其他孩子才会喜欢和你玩耍;认真听大人讲话,这样他们才不会讨厌你,才会乐于与你分享有用的信息;安静地睡觉,这样父母才可以有一些私人空间,才不会讨厌你的存在;看管好你的个人物品,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能力,而且拥有这些物品是你的幸运;在玩耍的时候做个好的伙伴,这样别人才更乐于和你在一起;以令人愉悦的方式为人处世,让人们愿意待在你身边。一个懂得这些规则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欢迎。
  • 管教原则三:父母同时管教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管教原则一:限制规则的数量;管教原则二:用最小必要力量。
  • 管教原则四:了解自己的阴暗面 管教原则四和人的心理更为相关:家长应该了解自己的阴暗面,明白自己有苛责、报复、压迫、憎恨、发火和欺骗的可能性。
  • 停止用谎言填充头脑, 头脑就会变得更清晰; 停止用不坦诚的行为扭曲生活, 生活就会得到改善。 随后你就能发现和纠正那些更微妙的错误。
  • 真相是,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心怀怨恨。
  • 索尔仁尼琴彻底剖析了自己,清除掉了那些不必要和有害的部分,并最终获得了重生。
  •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许你可以试试看先停止做那些你明知是错误的事情,今天就停下来。如果你确定那是错误的,就不要浪费时间怀疑你是如何判断对错的。不合时宜的质疑不会带来启示,只会制造困惑,阻碍你的行动。你是可以在不清楚原因的情况下判断事情的对错的,因为你的整个存在会告诉你一些无法解释或无法表达清楚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复杂,以至于每个人都很难完全看清自己,但我们都拥有自己无法理解的智慧。所以,只要你有一丁点停止的想法,那就立刻停止。
  • 不要一味责怪,不要在整理好自己的人生之前就试图去干预别人。保持谦虚,如果你没法齐家,又怎敢治国?让你的内心指引你,看看接下来的日子会发生什么。你会开始对同事坦白想法,告诉家人自己的真正需求,当你有未完成的事情时,你也会立刻弥补遗漏。
  • 生活是痛苦的,这是一个非常清晰和难以辩驳的事实。一个人到底要怎么面对痛苦的生活?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享乐。跟随冲动、活在当下、及时行乐,尽你所能地撒谎、作弊、偷窃、欺骗、操纵,但不要被抓住。在一个毫无意义的宇宙里,做不做这些事情没什么区别。这绝不是一个新奇的想法,长久以来,生活的悲惨和痛苦一直都被用来合理化上述那些自私的即时满足行为。
  • 通俗地说,牺牲和工作就是延迟满足,不过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意义如此深远的事情未免过于世俗。人类在意识到满足能被延迟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与时间的因果关系。在很久以前,人们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构造决定了它好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如果控制住自己当下的冲动,体谅他人的困难,那么就会在未来获得奖励。于是人们开始抑制、控制和组织自己的本能冲动,以免干扰他人以及未来的自己。这和组建社会是一个道理。
  • 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 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 延迟满足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稳定到能够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会得到奖励。
  • 如果你的所有储备都有可能被毁灭或者被偷窃,那么储存就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狼才会一次性吃下10公斤生肉,但它既不会讨厌自己暴饮暴食,也不会为下周储备余粮。所以,延迟满足和社会稳定这两个必须同时达成的成就,究竟要如何实现呢?
  •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真诚勇敢地追寻最崇高的理想,获得的安全感和力量将远胜于任何目光短浅的自我保护。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你已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 为英雄雪中送炭的桥段是故事创作者们最廉价的写作手法,它嘲弄了独立、勇气、命运、自由意志和责任感。
  • 逃避或者说出真相,不仅仅是两个不同的选择,更是两条人生道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方式。
  • 这些不良欲望通常包括: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人、强行证明自己是对的、抬高自己的地位、逃避责任、抢夺别人的功劳、被破格提拔晋升、确保被所有人喜欢、获得殉难者的光环、合理化地愤世嫉俗、为自己的反社会倾向辩解、维持天真、利用自己的脆弱性、维持圣人形象,或者将所有问题归咎于缺爱的子女。这些都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所谓的“人生谎言”(life-lie)。2
  • 骄傲使人爱上自己创造的思想,并且还会试图使之绝对化。
  • 出于天真制定的目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质为险恶的人生谎言。
  • 愿景能够将当下的行为与长远的基本价值观相联系,赋予当下行为非凡的重要性和意义,提供限制不确定性和焦虑的框架。
  • 一个人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赢得了世界,又有什么益处呢?
  • 再次强调,理性面对的最大诱惑就是美化自己和自己的创造,并且宣称自己的理论能够诠释一切,任何超越或超出其理论范畴的事物都是无须存在的。
  • 弥尔顿认为,面对错误顽固地拒绝改变的行为,不光意味着从天堂坠入无尽的深渊,也意味着拒绝救赎。
  • 设定自己的志向,即使你不确定应该有怎样的志向。 与发展和人格相关的志向比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志向要好。
  • 专注能够让你朝着目标前进,更重要的是,专注带来的信息能够让你及时调整目标。
  • 当你直面真相、坦诚地生活时,需要接受这种存在模式带来的冲突,这样你才能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变得更加成熟和有担当。你会不断发现和纠正那些不可避免的错误,然后朝着更新也更明智的目标不断前进。随着经验的累积,你会越来越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你不再走弯路,而是会笔直地迈向美好的未来。如果你在一开始就固执地认为自己绝对正确,那你将无法理解这种美好。
  • 心理咨询不是给建议。当你和一个人讲述复杂又糟糕的事情时,如果他想要敷衍你,就会给你建议;当你的交流对象想要陶醉于自己智慧的优越性时,他也会给你建议。对方的逻辑是,如果你没有那么愚蠢,就不会面对这些愚蠢的问题。 心理咨询是真诚的对话。
  • S小姐对自己、他人和世界都一无所知。她像是失焦的电影一样模糊不清,而她却在拼命地等待着能赋予一切意义的人生故事。
  • 记忆的目的,不是要记住过去,而是要避免重蹈覆辙。
  • 人们需要表达,因为这与思考密不可分。如果人们不思考,就会盲目地误入歧途。在思考时,人们会对世界进行模拟并且规划自己的行动,然后人们才能搞清楚哪些蠢事是不应该做的,进而避免恶果。这就是思考的意义。
  • 人们认为自己会思考,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进行自我批判,真正的思考如同真正的聆听一样少见。思考就是聆听自己,而这并不容易。要思考,你至少要同时分饰两个角色,而且还要允许他们有分歧。思考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世界观之间的对话。视角一号是虚拟世界里的一个小人,他对过去、现在和未来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也有一套自己的行为逻辑。视角二号、三号和四号也是如此。思考就是这几个小人在互相沟通的过程。你不能预设其中某一方是错的,因为那不是思考,而是在做“事后诸葛亮”。当你弱化了反对自己欲望的声音时,就可以一意孤行,但这就像是煽动鼓吹或者花言巧语的行为。 用结论来证明证据的合理性,是对真相的逃避。 真正的思考是一件复杂而且要求很高的事情,你需要既能清晰地表达又能审慎、明智地聆听。真正的思考会涉及冲突,所以你要能够容忍冲突。冲突包括谈判和妥协,所以你也要懂得如何讨价还价并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有时思考
  • 会导致一部分小人消亡,但是它们并不希望自己被打败。在虚拟世界创造小人的过程很不容易,小人也很有能力,且会为了生存而战。所以你最好认真听它们讲话,否则它们就会躲起来变成恶魔,然后再来折磨你。
  • 聆听者能在不说话的情况下测试你的表达和想法。聆听者象征着广义的人性,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虽然大多数人并非总是正确,但是通常他们都是对的。如果你说的话让大多数人都大吃一惊,那么你或许应该重新考虑自己表达的内容。虽然我这么说,但我相当清楚有时引发争议的意见才是正确的,过去许多拒绝聆听的人正是栽在了闭目塞听上。
  • 在遭到反对的时候,人们会忍不住过度简化或者扭曲对方的观点。这么做你不仅会伤害对方,而且还会损害你自己的立场。相反,如果你需要先总结对方的观点并且让对方认同你的总结,那么你可能需要用更加清晰和简洁的方式来表达。当你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时,你要么会发现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从而有所收获,要么会找到更好的反驳方式。
  • 表达和思考在更多时候在于你忘掉了什么,而不是还记得什么。
  • 男性和女性在讨论某个具体问题时经常会误解彼此,女性指责男性总是急着解决问题,而这会让男性感到沮丧,因为男性喜欢高效地解决问题,女性也经常需要男性做到这一点。我希望告诉我的男性读者们,急着解决问题的方式永远都行不通,因为你忘了,一个问题在被解决之前通常需要先被很好地理解。女性讨论问题的目的便是为了更清晰地理解问题,她们需要有人聆听和提问,然后再着手去解决。而且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急着解决问题是在拒绝参与对问题的探讨。
  • 一个好的讲师是在与受众交谈,而不是在对着他们说话。要做到这一点,讲师需要密切关注受众的一举一动,但这并不是说要一味通过注视受众来实现。讲课不是在向受众呈现一个演讲,只有预先编排的才叫演讲。你应该交流,而不是呈现。你也不应该把受众单一地称作听众,你面对的是一个个需要被包括在对话里的个体。一个训练有素又出色的公众演讲者会对着某一个个体讲话,观察他的反应,然后给予直接而又适当的回应。在表达完一些观点之后,他又会转向另一个个体做同样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来做出推断并对整个群体的态度做出回应。
  • 规矩只有一条:别做个无聊的人。另外,也别在装作讽刺别人的时候真的贬低他们。
  • 一个人必须拥有精确的目标,否则就会淹没在世界的复杂性当中。
  • 沟通的前提是承认所有糟糕的情绪,如怨恨、恐惧、孤独、绝望、嫉妒、挫败、仇恨和无聊。
  • 也许直接探讨亲密关系中的不满是对关系最及时的补救方式,虽然这种补救进行起来并不容易。
  • 没有人可以找到完美到不用维护关系的伴侣,就算找到了,对方也会因为你的不完美而离开你。真相是,你需要的是一个和你一样不完美的人。
  • 一切只有被表达和澄清之后,才能变得清晰可见。
  • 为什么逃避明明会毁掉未来,我们却还要这样做呢?因为在所有分歧和错误之下,隐藏着一个可怕的怪兽。也许你在逃避的那场争吵会使你们的关系走向终点,而关系终结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你是个糟糕的人。通过争吵来解决关系中的问题的前提是,你要敢于面对潜在的混乱和黑暗。混乱来自生命中关系的脆弱性,黑暗则意味着你和伴侣的懒惰和恶意会毁掉一切。这样的事实足以令人逃避,但是逃避并不管用。 为什么我们要允许生活因为糊里糊涂而陷入停滞与黑暗呢?如果你并不清楚自己是谁,那确实可以躲藏在疑惑当中,认为自己也许不是个糟糕、粗心、没有价值的人。只要你拒绝思考,就不用面对答案,这是个很诱人的做法。但是,逃避并不会让你不想知道的事情自行消失。你的缺点也许本来没有那么多,但是因为你不了解自己,所以你现在需要担心更多缺陷与不足的存在。 既然对现实的了解可以带来掌控感,或者至少可以让你保持诚实的姿态,那么为什么还要拒绝了解呢?万一真的像哈姆雷特所说,“丹麦将有恶事发生”呢?这时候,也许对问题视而不见,活在无知当中会更轻松,但如果你面对的恶龙真的存在怎么办?在不断累积的麻烦面前撤退或放弃抵抗,让灾难在阴影中生长,而你则丢失自尊,因为恐惧而越来越缩手缩脚,这真的是个好的选择吗?此时,你应该做的其实是准备好利剑,直面黑暗,冲进洞穴抓住龙的胡子。也许你会受伤,毕竟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的,但你的伤不一定致命。
  • 一切陷入混乱时,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创造结构,重建秩序。
  •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样你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遵照你的语言来行动,你才能看见结果如何。然后集中注意力,观察你的错误,准确描述它们,并尽力纠正。这就是发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它也能够保护你免受人生悲剧的折磨。
  • 能力才能让一个人在最大程度上感到安全。
  • 荣格提出了精神分析领域最为犀利的一句名言:如果你无法理解一个人的行为,那就看看结果,并以此推断动机。
  • 真正想要改善世界的人,通常不会去试图改变别人,至少他们会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 怨恨的产生只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被占便宜了,二是自己不愿意承担责任。
  • 没有局限,就没有故事;没有故事,就没有存在。
  • 任何合理的存在都是有局限性的,这或许是因为存在不仅是静态的,它还是一个“成为”的过程。“成为”意味着成长或者变化,而这只可能发生在有限的存在中。
  • 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情。
  • 如果你不限制危机事情对你的影响,最后就只会筋疲力尽。你需要保存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战争,而不是一次战斗。你需要尽力应对组成战争的每一场战斗。当你忍不住担心生活的危机
  • 时,提醒自己你会在专门的时间去思考它们。
  • 你大脑中产生焦虑的部分会更关注你有没有计划,而不是你计划的细节。另外,不要在晚上思考,你会因此失眠,而这会影响所有事情的顺利进行。
  • 改变你用来规划生活的时间单位。
  • 当你内外一致时,就能够专注于当下。谨慎地对待一切,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做到精益求精。
  • 我们不应在摔倒或者犯了严重错误时打破物理法则,祈求问题能神奇地消失。相反,我们应当向自己发问:“当下我应该做哪些事情来增加自己的决心,强化自己的人格,找到继续前行的勇气?”
  • 你需要在这样的时刻决定,你是想要做对的人还是想要和平1,是选择故步自封还是选择聆听探讨。当你成为对的一方时,你的伴侣就会因为吵架输了而变成错的一方,这也无法为你带来和平,若这样的情况反复出现,婚姻就会破裂。如果要和平,你就需要寻找问题的真相,而不是试图成为对的人,这样,你才能打破自己的顽固预设。这是一切沟通的前提条件,也是对法则二的真正遵循。
  • 获胜的龙虾从不低头:笔直站立,昂首挺胸
  • 像照顾生病的宠物一样关心自己:待己如助人
  • 放弃损友:与真心希望你好的人做朋友
  • 战胜内心的批评家:和昨天的自己比,别和今天的别人比
  • 管教你家的小怪物:别让孩子做出令你讨厌他的事
  • 当痛苦到想诅咒一切:批判世界之前先清理你的房间
  • 苏格拉底的选择:追求意义,拒绝苟且
  • 不买醉鬼卖的东西:说真话,或者至少别撒谎
  • 别偷走来访者的问题:假设你聆听的人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 不要无视地毯下的龙:直面问题,言辞精确
  • 不要打扰玩滑板的孩子们:承认现实,反对偏见
  • 当你在街上遇到一只猫时,摸摸它:关注存在的善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