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 – 李笑来 书摘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
 考量时间的剩余并没有意义,不要想时间。直接去做就对了。
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当且只当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对你来说,才算是真的有趣、真的有用、真的有道理。
 别人的道理终归是别人的道理
心智力量的不同,最终会使一个人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与另外一些人相比甚至可能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猎头也肯定有自己的办法。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锁定二流人才。道理也比较简单。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他们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流人才,但是没想到自己是二流人才。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坚持,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我是说,大量的时间投入。
大部分时候,我们的努力还没有到需要拼天赋的时候。
记得过去老师曾讲解论语中曾子说的“吾日三省吾身”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我每一天都自我反省三(多)次;第二种是我每一天都以下列三件事来自我反省;而……..在我那次被自己突然弄清楚的意识吓坏了之后的顿悟是,管他每天到底是“反省三次”,还是“列出三件事来反省”,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每天都在“反省”。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好像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了。
智者坚持以为智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简单明了的划分
有两种办法很简单却又非常有效。第一种办法是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当然,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本子里。这样的记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一个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另外一个办法是,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要知道,你所面临的所有尴尬,最终肯定有一部分原因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没必要找借口,没必要抱怨别人,没必要觉得这世界就对你一个人不公平,要记得“你并不孤独”——肯定还有别人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遭遇过同样的尴尬和痛苦。但是有多少人能像你现在这样平静地对待痛苦,而又清楚地意识到你不能被你的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呢?你这样一想,就释然了。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更何况你早就把这个事件和经验记录在案了呢!想象一下吧,这两个简单的方法会在未来帮你减少多少麻烦,给你的未来节省多少时间!
耐心有着神奇的力量。当每个人都在拖延,最后又手忙脚乱的时候,你的生活却非常从容。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指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有些时候,自我保护机制反而成为拖累我们自己的存在。
养成任何一个新的习惯都不容易。需要多久才能真正成为习惯,与天生的一样自然呢?我的经验告诉我,一般需要五年的时间。对,是五年的时间。我看到过很多书籍上说,两个星期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我想,也许是我笨吧。
如果偏信21天成为习惯,倘若21天wei neng xing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真的重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对你的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实现有益。然而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紧急的标准却没那么容易,因为你总是觉得每一件都很紧急。不过,经验告诉我们,真正紧急的事儿少之又少,十万火急几乎只是出现在故事里。不信你就尝试着把所有你觉得紧急的事儿延迟一段时间再处理,如此坚持一个月左右。最终你就会明白那些事儿实际上都没有那么紧急。所以,你只需要一个判断标准就够了:这事儿是否真的重要。再往后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真正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做计划的时候,要知道这样一件事: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
无论计划简单还是复杂,缺乏切实的行动就注定会失败或者失效。
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还是那句话,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你总是要失败许多次才会有结果,并且又不是全天下只有你一个人失败,怕什么?关键在于在每次挫折之后能否吸取教训。只要能吸取教训,然后自我调整,那就是进步了。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然而,“体验”、“试错”和“观察”,都是存在局限的。首先,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通过某个人亲身体验而获得。比如,地球的构造究竟怎样,没有人有能力去体验;太阳的温度究竟是多少,只能通过推测。其次,还有些知识很难通过试错获得。无法想象一个股票投资者通过试错进行决策,因为错的结果往往无法承担。最后,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历史研究者无法亲自观察几百年前的历史;伽利略发明高倍望远镜之前,凭借肉眼能够观察到的太空也相当有限。
与科学一样,宗教也是人们用来“思考”这个世界、“解释”这个世界的工具,只不过,在解释物理世界方面(比如,生命的起源,天体运转的机理),现代科学已经逐步地替代了宗教。今天的宗教势力依然庞大,只是宗教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另外一个更需要它的方面去了——人文领域。
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人们往往会心存恐惧,因为人们害怕未知。而群体面临无法体验的知识,往往会表现为疯狂。
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
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论上讲,本科毕业之后,学生应该有能力自学自己需要的任何科目。
可是,今天所谓的本科教育基于种种原因,或明显地,或隐晦地,或有意地,或无意地使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依然不具备基本的自学能力不说,甚至可能连本专业都没学好。最要命的是,本科教育不仅没能让相当数量的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同时,甚至令他们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憎恨。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有空的时候,或者干脆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
只要你去改变你的态度,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会因此发生转变
你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会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都是尊重。
1. 要热爱考试,因为你喜欢通行证。
2. 分辨考试的重要性。
3. 提前很久开始准备重要的考试。
4. 做题是最好的准备方法。
5. 通过做题了解考试的重点、难点。
6. 全面补习难点重点,并经常重新审视。
7.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迈克尔·海特,托马斯·尼尔森出版社的CEO,认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听课,参加会议,或者是进行研讨,记笔记都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
1. 可以使自己保持参与状态。
2. 提供一个完整的捕捉灵感、疑惑的机制。
3. 可以用来与其他参与者沟通、讨论正确的信息。
● 笔记内容栏:尽可能完整而全面地记录演讲内容。
● 提示栏:当你做笔记的时候,让提示栏保持空白。演讲过后,简化你的笔记使之成为简明提示以供日后记忆,回顾和消化(思考)之用。
● 概要:用一个或二个句子总结你的每页笔记。
● [] 方括号标注为要做的事。
● () 圆括号标注为指派给他人的事情。
● * 星号标注为重要的事情。
● ? 问号标注为下一步要研究或是询问的事情。
我个人常用的是一些逻辑符号:
● Ò,用来表示因果,或者顺序。
● 、≤、≥=、≈、≠,可以用来表示各种比较关系。
● :、——,可以用来表示例子。
● {,可以用来表示分类或者列表。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
所谓的“人人都能成功”明显是荒谬的。首先,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不妨设想一下极端情况:
1. “成功学”所倡导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确的。
2. 每个人都能做到贯彻并实施那些完全正确的方法。
但是,即便如此,还是不可能出现人人都能成功的结果。因为,必须接受的前提是“每个人拥有的资源不仅有限,并且各不相同,甚至大大不同”,所以,最终,用图表把每个人的效用画出来之后,依然只能是正态分布曲线(只不过是一个底部更高的曲线),
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
● 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秒秒、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秒,每一分钟,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由于对幸福的追求和感知的差异竟然会如此不同。
坚持到底就会成功的前提是,预期目标不仅现实并且可行,而后方法还得最好是正确的。总之,盲目坚持,大抵上没什么好结果。
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
天下所有的骗子下手的时候,第一步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受骗者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而受骗者一旦相信这是一个“不可多得、不容错过”的机会,就会在这种想法带来的压力之下做出非理性的选择。所以,千万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你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可以做到像诸葛亮那样,“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所有的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我们也恰恰因此而崇尚努力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所谓“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可是,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变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这个时候,所谓的“友谊”就会慢慢无疾而终。也有持续下去的时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换,以便实现“公平”。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而变。或者换一个说法,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记住,你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有效率,至少不可能总是百分之百地有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状态去做更多的事情。
证明自己是大多数人自然的愿望。“证明自己”本身没有任何错误,但是,很多人实际上是挣扎着想“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殊不知,“证明自己给别人看”恰恰是最浪费生命的一种行为。
之所以在遇到尴尬时会冒出这样的念头,是因为大多数人早就朴素地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